课件23张PPT。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问题研究 感知狮城—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自然地理: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647.5平方公里,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63个海岛组成,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
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5.经济和军事位置;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1、?从交通位置看: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从经济位置看:地处东南亚中心,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处在东方的“十字路口”)③新加坡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
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2、领土面积狭小、分散,自然资源贫乏,劳动力短缺,市场狭小。 新加坡的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八十年代初开始,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不断提高产业结构,90年代尤为重视信息产业,已投资在全岛兴建“新加坡综合网”。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经济以五大部门为主:商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交通和通讯业。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学与化学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部门。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粮食全部靠进口,蔬菜自产仅占5%,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服务业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旅游业是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之一,主要景点有圣淘沙岛、植物园、夜间动物园等。货币名称:新加坡元(简称新元)新加坡工业 的发展:第二阶段(1966~1970):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着力发展制造业引进电子产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第一阶段(1961~1965):改变传统的单一依赖转口贸易的状况,发展进口替代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第三阶段(1971~1975):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电子行业为先导,提倡科研与经济结合第四阶段(1976~1985):着力并扩大引进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五阶段(1986至今):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大发展阶段。至2001年服务业产值已达GDP的61.4%(如金融业和旅游业)。工业积极向海外转移,大力向海外投资(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规划图新加坡金融区①处在东南亚中心,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的交通要道②重要的港口位置③国内矿产资源贫乏等条件影响了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的选择。?处于西亚石油原产地和东亚石油消费区之间的有利位置和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政策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本国的人才丰富,科技力量雄厚。1、影响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内矿产资源贫乏2、?处于西亚石油原产地和东亚石油消费区之间的有利位置和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政策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本国的人才丰富,科技力量雄厚。1、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热带雨林风光。2、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等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新加坡只能发展蔬菜,而粮食等产值较低的农业生产则停业,其粮食、禽蛋、肉乳等全部依赖进口。3、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不是由出口国与最终进口国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地区)转手的贸易。从事转口贸易的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运输便利、贸易限制宽松等条
件,如新加坡、中国
的香港地区。转口贸易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亚洲四小龙 延伸阅读 亚洲四小龙 East Asian Tigers(东亚四虎),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 。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 ,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 ;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目前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多美元 。
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