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构成和地球的诞生[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太阳系的构成和地球的诞生[下学期]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2-13 09: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教学目标:
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
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地心说”的创立
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说。

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他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他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各个天层自己不会动,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运动。人居住的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
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
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在
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
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又往外添
加了最高天和净火天。托勒密设想,各
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托勒密的天体模型之所以能够流行千年,是有它的优点和历史原因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绕着某一中心的匀角速运动,符合当时占主导思想的柏拉图的假设,也适合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易于被接受。 2.用几种圆周轨道不同的组合预言了行星的运动位置,与实际相差很小,相比以前的体系有所改进,还能解释行星的亮度变化。
3.地球不动的说法,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设,也符合基督教信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
其次,从恒星天体上区分出行星和日月是离我们较近的一群天体,这是把太阳系从众星中识别出来的关键性一步。
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太阳是东升西落,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呢?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18岁时考入克拉科夫大学。1495~1496年,他在德国几所大学游学。1497~1503年,他赴意大利留学,先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同时努力学习希腊文,攻读天文学。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在博洛尼亚观测月亮掩金牛座α星(毕宿五),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观测记录。他在1500年1月9日和3月4日还观测了土星合月,并在罗马讲学期间观测过1500年11月6日的月食。1512年,哥白尼定居在弗龙堡,弗龙堡城墙中的平台成为哥白尼的天文观测台,他自制了三分仪、三角仪、等高仪等器具。这座遗址被称为“哥白尼塔”,一直保留到今天。
“日心说”的创立
哥白尼
哥白尼说:太阳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是地球。月亮绕着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的行星,依次是火星、木星和土星。行星离太阳越远,运行的轨道就越大,周期就越长。在行星的轨道外面,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
哥白尼错误地把太阳说成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宇宙模式是建立在肉眼观测基础上的太阳系构造图


哥白尼于1515年所著《天体运行论》的第一卷是全书的精髓,先后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均匀永恒之圆运动或复合运动”。哥白尼说,“天体的这种旋转运动对于球来说是固有的性质,它反映了球形的特点。球这种形状的特点是简单、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旋转时不能将各部分相区别。而且球体形状也正是旋转作用本身造成的。”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还详细讲解了地球的三种运动(自转、公转、赤纬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岁差现象、月球运动、行星运动的及金星、水星的纬度偏离和轨道平面的倾角。《天体运行论》的诞生使当时所知道的太阳系内天体的位置和运状况更为完整了。
哥白尼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 1、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 2、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3、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 4、日地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就如同地球半径同日地距离之比一样渺小。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 5、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6、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带着大气层,象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旋转。由此可见,地球同时进行几种运动。 7、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
“日心说”中有关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提法,你认为正确吗?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起源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看课本上图1-7思考以下问题:
太阳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
九大行星运转轨道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共性?这些现象是否会告诉我们九大行星和太阳在形成过程中的某种联系?
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特点: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但速度不同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统一平面
多数行星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同(金星相反)
太阳系的形成:
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有关太阳系形成和地球形成的一些推测:
星云说
灾变说
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些证据之上演绎推理而来,不能凭空臆测,当然,这些假说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使它逐步完善。
星云说
星云是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
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研究认为:大约在50亿~46亿年以前,在银河系存在着大小约等于现在太阳直径500万倍的云团,由于受到来自内部物质的引力作用,开始迅速收缩,,大约经历了4000万年以后,在云团中间形成了一个高温、高压、高密度的气体球,它就是太阳。在太阳形成以后不久,残存在太阳周围的一些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其它的恒星。
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直径远大于现在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增大,星云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时,赤道边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
并相继分离出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绕太阳旋转过程中,环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
这一成因模式课概括为: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灾变说
最早的灾变说是法国动物学家布韦在1745年提出。他认为,太阳比行星先形成,太阳形成后,曾经有一个彗星“掠碰”到它,使它自转起来,同时碰出了不少物质。这些物质一部分落回太阳,一部分脱离太阳的引力飞走了,还有一部分则绕太阳旋转起来,后来形成了行星。
练习:
希腊科学家 创立了地心说,波兰天文学家 创立了日心说。
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
关于太阳系的学说主要有“ ” 和“ ”等学说。
托勒密
哥白尼
水星
星云说
灾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