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内容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来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动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把三种侵蚀的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讲清楚。让学生展开讨论,沟谷和河谷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使之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如果有稳定的水源,则沟谷就会演变成河谷。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哲学道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 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正确的归因方法,外力作用在内力作用基础上起作用。
【教学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 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3、四季的形成。
教学设计和课件。
【导入新课】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讲授新课】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小时候背诵的名句: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这句话说的是金沙江里产金,而昆仑山则以玉石闻名天下。
?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课堂小结】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 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 溯源侵蚀
2. “V”型谷 下蚀
3. “U”型谷 侧蚀
(二)河流堆积地貌
1. 河漫滩 平原:河流中下游
2. 冲(洪)积 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 河口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略。
课件27张PPT。情景1一、河流侵蚀地貌长江虎跳峡地壳运动、岩体抬升——低洼处汇集水流——流水破坏、搬运地表物质——形成沟谷——水源稳定、形成河谷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思考:此种地貌如何形成?一、河流侵蚀地貌(一)侵蚀作用类型思考:两种河流侵蚀地貌,侵蚀作用的差异?强度方向情景2探究一: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
一、河流侵蚀地貌(一)侵蚀类型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河流侵蚀地貌(二)河谷演变发育初期中期成熟期V型谷 河谷拓宽 U型谷河谷的横、纵剖面特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二)河谷演变现象变化—原因猜测—原理发现发育初期中期河道逐渐变弯曲凸岸堆积凹岸侵蚀一、河流侵蚀地貌(二)河谷演变河道为何越来越弯曲?
—凹凸岸外力作用特点
§码头选址凹岸和凸岸;
思考1:哪岸流速快?哪岸侵蚀、哪岸堆积?
思考2:若建码头,应该在哪岸建?说出你的理由。
思考3:A,B两岸的堤坝哪出需要加固?探究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成果分享凹岸侵蚀,凸岸堆积A岸:凸岸,流速慢,泥沙淤积,河床浅
B岸:凹岸,流速快,流水侵蚀,河床深,适合建码头B思考:此种地貌如何形成?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泥沙——水流流出山口,河道开阔,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二、河流堆积地貌探究三(课下充分准备)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比较思考: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流速明显减慢)的位置?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三、河流堆积地貌山前河流中下游河流入海口三、河流堆积地貌(一)洪积——冲积平原思考:冲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顶端到边缘怎样变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趋缓、河道开阔,流速减小→搬运能力降低→沙石堆积、形成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由粗到细三、河流堆积地貌(二)河漫滩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长江:荆江河段(部分)三、河流堆积地貌(三)三角洲平原入海处坡度平缓、水流扩散→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海水顶托→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河流堆积地貌(三)三角洲平原案例3思考: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1977年黄河三角洲快速发育的原因1986年2000年输沙量大;
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力弱。沉积物来源堆积作用黄河入海处三、河流堆积地貌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23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山区1. 高原地区聚落形态分布:河漫滩平原
形态:条带状
密度:小
规模:小
原因: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黄土高原2. 山区聚落形态广西柳州分布:河漫滩平原
形态:条带状
密度:较小
规模:较小
原因: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3. 平原地区聚落形态分布: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团状、带状
密度:大
规模:大
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上海陆家嘴聚落往往沿河分布
一般分布于河流的冲积平原
出于安全考虑,聚落往往选在地势稍高处
或修筑防洪堤
地形越平坦,聚落数量、规模越大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