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三章全部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第三章全部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5-10 18: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1节 土壤中有什么 日 期 2004-5-9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土壤的主要组成。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土壤,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那么,土壤粒究竟有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实验】观察土壤的纵剖面(具体操作:带领学生去学校的劳动基地挖土)⑴首先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⑵小动物,如蚯蚓等。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㈠土壤中有空气【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第1种方法: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这样可求得体积分数。第2种方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㈡土壤中有水【实验二】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水。现象:试管壁上有水。结论:土壤中有水。【思考】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思路:先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然后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再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了。公式:(M-M1)/pV㈢土壤中有有机物【实验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机物吗?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颗粒漏掉)上加热。现象:出现有机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结论:土壤中有有机物。说明: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物,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㈣土壤中有无机物【实验四】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发现: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思考: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可见:蒸发皿上有很细的结晶物。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小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三、从岩石到土壤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1、风化: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补充】土壤污染和净化 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进入土壤,当进入土壤的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以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食物链发生进一步的传播。 滥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各种废水都会跟土壤发生接触,将污染物向土壤转移。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通过重力沉降和随降水进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土壤发生污染的程度,可以由污染物在该土壤中的含量超过未被污染的同类土壤中该物质的含量(背景值)的程度来表示,也可以由该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中的含量间接显示,还可以通过该土壤中的生态变化(生物指标)来判断。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消除,从而使土壤恢复原来的性状。土壤的净化只能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参与土壤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化,发生迁移转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这就是土壤的自净能力。这些变化包括:物理的(如农药的挥发扩散),化学的(如酸的中和),生物化学的(如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当然,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污染物容易转化,而有的则很难得到净化而在土壤里长期残留。
轶事记录 对于学生,土壤虽然司空见惯,但是研究它,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看得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实验可以分组去做,也可以演示、讲解。但是一定要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思想。重点在思维的训练。
课后反思 分3课时上完。第1课时户外观察,增加感性认识。第2课时至完成土壤中有有机物的实验。第3课时完成土壤中有无机盐和从岩石到土壤两块内容。第2课时、第3课时时间较紧。第2种方式:本节内容的安排如下:土壤生命中的观察活动,安排在周末的时候去完成,填写好实验报告,在课上交流。这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获取新知,效果较好。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的教学,安排小组讨论和实验(主要安排土壤中有水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材料、土壤中无机盐的证实等),再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对实验的操作和思路有了深刻的了解。第3课时再做小结,解决从岩石到土壤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大致需2、5课时。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日 期 2004-5-17
教学目标 1、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于性能。2、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3、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4、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5、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土壤的类型、土壤的性状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理念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资料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问问走过大江南北的学生,观察过不同地方的土壤吗?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是什么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气候,水分,还是土壤?--土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那么,土壤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一、土壤的结构和类型1、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如:矿物质颗粒较小,土壤的空隙就较小,于是水和空气也就少。2、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质占固体部分的95%),所以矿物质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土壤颗粒的分类名称直径/毫米砂粒2.0-0.02粉砂粒0.02-0.002黏粒<0.002【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气最多? --砂粒之间的空隙大,含空气多,含水少。3、不同的土壤,渗水的能力是不同的。【实验】土壤的渗水实验--探究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和保水性的关系 实验步骤:1、感觉黏粒与砂粒的颗粒大小。2、黏粒和砂粒的渗水实验: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装砂粒的 漏斗。【讨论】粉砂粒的渗水情况--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4、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土壤名称土壤质地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思考】1、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2、哪种土壤透水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3、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强?--黏土类土壤4、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差?--黏土类土壤二、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问题】什么样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的生长呢?【实验】1、按砂粒:壤土类土壤=20:1的质量分数配制砂土类土壤;按黏土:壤土类土壤=5:1的质量分数配制黏土类土壤。2、加水用手搓一搓,比较哪个土壤能搓成条状体?结论:黏土类土壤能搓成条状体。【分析】:土壤的黏性差,如砂土类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较大,较疏松,水易渗入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强,如黏土类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所以,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问题】你认为哪种土壤更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实验】土壤的性状于植物生长关系注意:1、分别种一株大小相近、同一质量的植物,放在窗台上,浇等量的水,不能被雨水淋到--这些做法的意义是:控制变量、防止干扰因素干扰。2、选取“生长旺盛”、“能照到阳光”是希望植物能在最适宜的土壤中继续旺盛生长。便于让3株植物在以后的生长中生长状况出现明显的差异,保证实验的成功。结论: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土壤的性状 土壤名称性状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练习】查找资料,建立砂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的模型?(体积分数的模型)【小结】
轶事记录 还有什么比能亲自动手去感受土壤的特性来得更为刺激的方式呢!泥土虽然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不屑一顾的身边之物,但是当它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却依然对它充满了新奇和兴趣。通过体验,通过实验,学生又懂得了一点:土壤原来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2课时。第1课时: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实验的现象很明显,事先要准备好各种土壤颗粒。第2课时: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3节 植物与土壤 日 期 2004-5-19
教学目标 1、区分植根系和须根系。2、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功能。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5、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症状。6、初步学习数据处理能力--干扰数据的辨别和删除。7、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探究、网上资料
教 学 预 设
【引入】请同学用恰当的比喻说说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生长。一、植物的根系:1、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分贺无机盐的。【实验】根的观察--了解根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 植物比较项目大豆小麦根的数目是否有明显发达的根还有哪些植物具有这样的根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举例】常见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须根系?【问题】根的功能,你知道吗?--固定和吸收。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探究】植物根系(同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的高低的关系提出问题: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如何?建立假设:(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浅。 (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浅。 (3)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实验方案:1、野外调查 2、野外栽培 3、实验室栽培实验方案优劣评价:⑴组织野外观察较难,还要强调安全问题。虽然观察条件不是任何学校所在地都能满足,但是一旦观察到,则实验成功率就较大;⑵野外栽培,可控性增强,但实验条件也不是任何学校都能满足的;⑶实验室栽培,虽然可控性较强,但模拟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大容易做到。数据处理:一株植物根系的长度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长度--所有植物根的长度之和除以根的总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数据处理时,应该去掉无效数据。实验结论: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根系分布浅。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研究根的吸水部位实验现象: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麦先出现萎焉现象。结论:说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讨论】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免于损伤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适应“新环境”以前,仍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从被夹带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问题】为什么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观察】了解根尖的结构:显微镜观察根尖根尖的结构: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保护后面的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檫伤。分生区:细胞质的密度较大,没有液泡。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伸长区: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根毛区: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厚,内有输导组织(导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有人统计:正在抽穗的一株黑麦的根系具有1381万条根和140多根亿条根毛。【问题】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实例:当作物施了过多的肥料时,作物反而发生萎焉现象。这表明作物体内的水分减少了。为什么?【实验】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在清水中的青菜没有出现萎焉现象,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了萎焉现象。 结论: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的根才能吸水。【思考】有无其它方法证明根毛确实必须在土壤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才能吸水? 腌制青菜时,青菜失水;海水漫入农田,作物萎焉等。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三、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1、植物的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实验】配制四种营养液,观察植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实验现象:在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的培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分别出现生长异常。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2、植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农林业生产也会对土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1)过多施肥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2)“水华”现象介绍 水华 (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阅读】植物营养的吸收
轶事记录 学生对于能真切地见到实验现象,感到十分兴奋。实验地效果非常明显。并且做成了课件地形式来上课,学生兴趣十足。对于方案优劣地评价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用时3课时。第1课时植物的根系愈探究活动。要求课前预习,完成条件方案的优劣评价。同时在课上到室外采挖植物,观察植物的根系。第2课时到实验室完成观察根尖的切片、根毛细胞的特点等,完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第3课时完成植物需要无机盐这块内容。校本内容:水华内容的补充和介绍。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4节 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日 期
教学目标 1、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攀援茎和缠绕茎的区别、年轮的判断等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 课件
教 学 预 设
【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茎的结构吧。一、茎的结构1、茎的分类: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自然界最常见的茎是直立茎。其次还有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无论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2、茎的结构:【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⑶烧瓶较易剥下来。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树皮:具有保护作用。【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至少会影响茎中有机物的运输。树干会加粗,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学生实验】观察木质部的结构【读图】年轮 1、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当时的气候怎样?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二、水分、无机盐的运输【引入】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运输的,茎是如何把它们运输到其它部位的呢?【实验】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实验结论:说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三、有机物的运输【引入】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了少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有机物在茎中是作用运输的呢?【实验】观察有机物的运输实验说明:⑴选取柳枝,是因为它容易在水中长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树皮特别容易进行“环割”处理。⑵实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⑶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过环割处的下端,否则也会使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效果。⑷“放在阳光下培养”使希望柳枝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实验现象:⑴未经环割处理的柳枝,不定根生长状况良好。而经过环割处理的不定根生长状况较差。⑵在切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愈合组织,有机物积累在那里。 实验结论: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解释】割橡胶:橡胶乳胶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是在筛管中运输的,切割橡胶树皮采橡胶,实际上是切割了筛管,让有机物流出来而已。【小结】
轶事记录 学生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对于植物茎的了解有很大的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很多学生在显微镜下把植物的茎的结构画下来,又在课后去查找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用3课时。第1、2课时完成茎的结构和学生实验,包括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各类植物的茎和在实验室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第3课时为水分、无机盐的运输和有机物的运输。实验在课前提前准备,便于学生观察。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5节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日 期 2004-5-27
教学目标 1、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2、知道气孔的分布状况。3、知道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4、完整地描述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难点:实验设计证明气孔的存在、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
教 学 预 设
【引入】我们知道将物体从低处运到高处是很费劲的(设置实验让学生体验)。那么,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后,通过茎运往高高在上的叶、化、果和枝等.据估计1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需消耗四、五百斤水。那么,完成这么复杂的生理过程,靠的是什么?【实验】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说明:选用生长旺盛的阔叶植物,以及“不要透气、浇水后阳光照射”,都是希望蒸腾作用能加强,而使实验结果明显,易于观察。实验现象:能观察到水珠的产生。实验结论:叶片中确实有水汽散发出来--蒸腾作用的存在。一、蒸腾作用:1、什么使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2、蒸腾作用的意义: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补充】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成长植物的蒸腾部位主要在叶片。叶片蒸腾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角质层的蒸腾,叫做角质蒸腾;二是通过气孔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气孔蒸腾是植物蒸腾作用的最主要方式。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它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可加速无机盐向地上部分运输的速率,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叶子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植物蒸腾丢失的水量是很大的。自养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必须和周围环境发生气体交换。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不可避免地要顺着水势梯度丢失,这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必然结果。适当地抑制蒸腾作用,不仅可减少水分消耗,而且对植物生长也有利。在高湿度条件下,植物生长比较茂盛。蔬菜等作物生产中,采用喷灌可提高空气湿度,减少蒸腾,一般比土壤灌溉可增产。【讨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1、在春天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水银柱会上升。--因为在春天的阳光下,使气孔打开,且气温升高,蒸腾作用会加强。2、放在烈日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夏天的烈日下,水柱不会缩短。--因为夏天的烈日下,气孔会关闭,蒸腾作用基本停止。3、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阴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上升,但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因为阴湿的环境中,湿度大,气孔开放程度不大,蒸腾作用就弱。4、用电吹风吹叶片,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水银柱会迅速上升。--因为电吹风可以营造气孔周围的小气候--水分散失快,气温高,蒸腾作用会加强。5、设计关于蒸腾作用的实验:二、叶的结构【引入】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实验】实验说明:1、氯化钴蓝色滤纸:氯化钴如果不含结晶水,则呈蓝色,若含结晶水,则呈红色。因此,向氯化钴蓝色滤纸呵气,水汽会使滤纸变红色。2、实验前要用滤纸将上下表皮上的水分洗干,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选用同一张叶片,目的是进行对照,因为叶片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构。实验现象:贴在叶表皮表面的氯化钴蓝色滤纸都会变成红色。下表皮滤纸先变色,并且颜色会深一些。实验结论: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设问】从刚才的实验可知,不是叶表皮的每一处都在散发水分。那么,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观察、实验】实验说明:取材不能撕得太厚,否则会影响观察效果。实验现象:1、表皮细胞一般呈现不规则形状,保卫细胞呈现半月形。 2、保卫细胞里面有叶绿素,气孔周围得细胞壁较厚。 3、叶片受热后,气孔内的气体会排出体外,在叶表皮表面形成气泡。形成气泡数目多,说明气孔就多。--气孔是叶片排出气体的门户。【小结】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水从根部经导管运输到叶;水从气孔中蒸腾而出。(根尖吸收--根、茎木质部中的导管--叶柄中的导管--叶肉细胞(利用或经气孔散失)
轶事记录 氯化钴滤纸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用酒精灯略作加热即可。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的气泡,都比较兴奋。我在实验中用的是青菜的叶子,效果较好。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2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蒸腾作用。实验在课前1、2个小时进行,效果很好。第2课时完成叶的结构。P119实验原理较简单,但是实验现象不明显。观察叶面上气泡的数目多少,实验叶较难成功。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6节 保护土壤 日 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2、知道影响土壤资源保护地因素。3、体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网上资料
教 学 预 设
【引入】你知道资源的含义吗?你能列举多少资源呢?土壤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1、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有土壤覆盖的土地更少。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目前不宜农业生产。原因: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2、我国的情况:我国陆地总面积约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1、39%。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左右。耕地面积仅为137万平方千米,高产耕地仅29、4万平方千米。【讨论】我们周围的土壤资源丰富吗?【小结】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防止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二、土壤污染与保护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有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造成生物污染。即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土壤功能。【思考】1、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还有哪些?--核反应给土壤带来的辐射性污染、工业废气带来的化学污染、重金属的任意排放。 2、防止土壤污染和保护土壤课采取说明措施?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都是影响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我国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沙漠化现象严重,主要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我国盐渍化耕地约为10万平方千米。【小结】
轶事记录 关于土壤的污染与保护,学生讲得最多的是沙尘暴。看来,学生还是比较关心身边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节内容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有关土壤的有关知识,特别是我国的有关情况,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多讲,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草坪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
植物根植生于土中,吸收维持生命,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是水分和氮素等无机养分。可以说,植物有1/2生存空间在土壤之中。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离不开土壤。光、温(热)、水、空气诸因素均与土壤有关。或直接,或间接。目前科学技术水平,除改良植物的种性外,主要就是改良土壤环境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栽培养护几乎都是围绕调控与改良土壤环境,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草坪栽培养护中也是如此。所以,应保持“好草坪�好土壤”的良性循环。
土壤的特征在于疏松,而特性在于具有肥力。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溶液、土壤硬度、土壤微生物等。它们与草坪草、草坪的生长发育均有密切关系。
一、土壤质地:指大小不同的矿质颗粒在土壤组成中的比例,以砂粒为主要组分的土壤称砂土;以黏粒为主要组分的土壤称黏土;而壤土则以粉粒为主,兼有砂粒与黏粒。通常情况下,壤土最好。在草坪,尤其是高级草坪的栽培养护中,往往要将土壤质地调制成壤土,并根据所选草种的要求,或略偏砂,或略偏黏。
二、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残体,其次是其他生物。有机质入土后,一是完全被氧化分解的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降解成无机质(氮素等各种矿质养分、二氧化碳与水);另一是腐殖质化过程,即经过多种微生物的不完全分解和再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的、相对稳定的有机质一一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结构的黏胶剂,又有明显的持水、吸水能力,且能再分解,提供氮素等矿质养分、二氧化碳等。所以,腐殖质来自有机质,是植物养分稳定的供应源,是改良土壤理、化特性的特效剂,是土壤生物与微生物的食料。因此,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的含量被认为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及草坪栽培养护中特有的“种植‘先锋草’”技术等都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三、土壤结构:土壤在各种外力与内力的作用下,排列或团聚成一定的形状,称为土壤结构。不同的土壤,同一土壤的不同层次,可以看到不同的结构,其中对植物生育特别有利的是团粒结构。因为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才可能同时保证植物对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及温度的需要。团粒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土壤胶体,特别是腐殖质胶体��腐植酸和钙离子使土壤颗粒胶黏结聚而成。因此,植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在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中起了主要作用。草坪栽培养护得当,不仅能获得优质草坪,其下之土壤也能逐年得到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好草坪一好土壤、好土壤一好草坪”的良性循环一旦建立,即能获得长寿而优质、价廉而物美的草坪。
四、土攘水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有8种存在状态:固态水、气态水、化学束缚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细管水、重力水与地下水。
1.固态水:低温导致土壤水结冰,可能造成根系等冻害。但能松土,有利土壤进一步风化。温度回升,冰化成水,又可供植物利用。
2.气态水:土壤空气中具高含量水汽,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等都是有利的。
3.膜状水:土粒表面吸湿水之水分子,和其他水分子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层水膜,称为膜状水。其吸引力约为0.63MPa。能缓慢地移动,部分地被植物吸收利用。一旦膜状水减少到不能为植物所吸收时,土壤吸持水分的力约为1.52MPa,植物地上部就出现凋萎现象。即使马上灌溉,至植物恢复正常生活,也需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状态,在草坪栽培养护中,需要十分注意,避免发生。一旦发生,损失是难以挽回的。所以,初期凋萎的田间识别,在栽培养护中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对比露地和遮荫下植株的光泽与姿态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有效方法。
4.毛细管水:简称毛管水。毛管水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土壤水,不仅溶有养分,还溶有氧气,是可上下活动的“活水”。若降水或灌溉过多,超越了田间持水量,携带着养分和氧气的毛管水就会变成重力水而流失。
5.地下水:地下水是滞留在不透水层之上的一个水层。地下水是毛管上升水的水源。地下水位的高低,酸碱度和含盐量等,均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影响。草坪栽培养护中,希望地下水位适当,离地表1~1.2米,水质优良,或符合农业灌溉水标准。
6.协调土壤的水与气,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70%之间,最佳为61.8%,确保同时供水、供氧,是草坪栽培养护的一项经常工作。这就需要调制好土壤质地,施入足够有机肥料,促成腐殖质的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发育,为草坪栽培养护中协调土壤水、气状态打好了基础。
五、土壤溶液:土壤水分严格地说都是溶液。由于成土母质以及所处地点长期气候、生物的作用,使土壤具有一定的酸、碱度。通常用pH表示,并据此划分土壤为酸性土、中性土和碱性土等。大多数植物适应生长弱酸性一中性一弱碱性(pH6~7~8,最佳土壤pH为6.5~6.8~7.0)的土壤。草坪草也不例外。而一些所谓“广布种",具有较为宽广的适应范围。如狗牙根在我国华南著名的酸性土红壤、黄壤上,在沿海和内陆的盐碱地上均有生长。总之,草种不同,同种不同土壤生态型,不同品种,适应土壤pH的范围是不同的。
在草坪养护中,可以施用石灰石粉(碳酸钙)以及熟石灰(氢氧化钙)、碱性化肥、生理碱性肥等,调节土壤的酸度;可以施用硫磺粉、石膏、酸性化肥、生理酸性肥料等调节土壤的碱度;而增施有机肥、绿肥掩青等对改良酸性土、碱性土均有益。此外,选择能适应生长的草种。
土壤pH还影响土壤内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试验证明,土壤中的氮、磷、钾、硫、钙、镁、硼、锰、铜、锌等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都随土壤pH的不同而有变化。各种养分元素在pH6.5~7.0之间,有效性多最高。可见,植物一般适于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与养分元素在该土壤反应范围内有效性最高也密切相关。
六、土壤硬度:土壤的特征是疏松。疏松的土壤表明具有相当的肥力,因此常用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硬度”来度量土壤的疏松度。土壤硬度,即土壤刚性。它是土壤质地、结构、含有机质与腐殖质和含水量等综合反映的一项土壤机械性状。通常以单位面积可以承受的不致变形的最大压力表示之。据有人在草坪运动场上调查,草坪覆盖下的土壤硬度为5.5~6.2 千克/厘米2,半覆盖地为8.5千克/厘米2,裸地为10.8千克/厘米2。显然,草坪覆盖增加土壤含水量,导致土壤硬度较低,可塑性较高。土壤硬度影响草坪草扎根、出苗,影响草坪的磨损、耐践踏等。有人测定,结缕草要求的土壤硬度在2千克/厘米2或以下。高于2~10千克/厘米2,,生育恶化,并随硬度的增加而加剧。到24.2千克/厘米2,尚能发芽,但扎根已经困难。当然更谈不上立苗了。测定土壤硬度,有各种土壤硬度计。山中式土壤硬度计是使用较简便的一种。
(七)土壤生物:土壤生物中对植物生育、土壤发育等作用最大的当推土壤微生物。微生物中又首推细菌,是分解有机质的主角。此外,尚有固氮的,能分解土壤颗粒释放磷、钾的,分泌抗生素的微生物,都是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土壤内还有有害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致病菌,如导致草坪苗期猝倒病的腐霉菌属、镰刀菌属、丝核菌属等真菌。
另外,土壤生物中还有动物,也分有益、有害,甚至某个时期有益,某个时期有害等,如蚯蚓,在大多数情况下于草坪有益,一旦大量繁殖,整个草坪到处都是蚯蚓粪堆,草坪面被弄得七高八低,泥泞不堪,就该杀灭一些;再如蚂蚁,也是如此。各种地下害虫,如昆虫、线虫,害多益微,理当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