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教案+课件 】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教案+课件 】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1-22 15:27:30

文档简介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石山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此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2.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教学重点】
季风水用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对季风水用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区位分析,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四季的形成。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导入】饮食调查
我们每天的主食是什么?

合肥人以米饭做为主食,而在我国的北方是以面作为主食,南米北面反应了我国的饮食差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主食有关的农业地域类型。
提问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那些?
学生:自然方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土壤,地形,水源
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
提问2:按生产对象不同,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学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农业中的种植业。。。。

【讲授新课】
通过分析教科书47页四幅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提问:看47页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图,说明水稻种植也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
学生:亚洲季风区
提问:这些气候有什么共同点?
提问后讲解水稻习性:喜欢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总结:水稻种植需要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知识巩固:

讨论1:英国是否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讨论2:地中海气候区适合种植水稻吗?
学生:不适合 , 英国终年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图,分析水稻种植业地形、土壤有什么特点?
学生: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人口稠密。
讨论:季风水田种植区人口稠密的意义?
教师主要从劳动力,粮食需求方面来说明。
教师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讲解:
季风水田农业特点:

本区人口稠密,地少人多,所以小农经营;
地少人多,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
地少人多,每家的总产量不高,农民将大部分收获粮食自用,所以商品率低;
季风区为主,降水年际变化大,所以水利工程量大;
板书设计: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农作物
2、分布
3、区位条件
4、主要特点
随堂练习
1.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效能运输条件
2.东亚水稻种植区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其原因是(   )
①该区机械化水平低 ②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③亚洲水稻种植区气候干旱 ④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据此回答3-4各题。
3.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 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4.“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   )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种植业和自给农业的典型案例---季风水田农业,重点要搞清在亚洲东部和南部这种特殊的农业区位条件下是如何形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类型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以自给农业为主的种植业,今天我们来认识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讲授新课】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对照图标出位置)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 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随堂练习:
长期以来,上海市郊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2001年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达到1:1,产值之比达到1:3,农民增收4.2亿元。据此完成3~4题。
1.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工业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 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2.现在,上海市郊农业已形成了种苗、园艺作物、出口蔬菜、名特优新为主的小宗经济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B.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C.商品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D.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用地减少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挑战。根据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占世界相应指标关系图,回答3~5题。
3.我国受国际市场冲击最严重的农
产品是(   )
A.油料 B.水产品
C.粮棉 D.水果
4.我国某些农产品受冲击严重是由于(   )
①投入的农药化肥、机械化设备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价格偏高
②农业科技投入较少,产品品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③投入的农业劳动力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④人口多,购买力太强,造成价格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近年来,北京冬季市场上出现大量反季节蔬菜和南方瓜果多来自北京郊区的塑料大栅。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去农民冬闲,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B.冬季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条件
C.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弱化了农业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D.反季节蔬菜投放市场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课堂小结】
本节课教材涉及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
略。
课件23张PPT。亲,你每天的主食是什么呢? 合肥人以米饭做为主食,而在我国的北方是以面作为主食,南米北面反应了我国的饮食差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主食有关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那些?自然方面: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土壤,地形,水源
社会经济方面:
市场,交通,劳动力,
政策,机械,科技…… 复习提问2:按生产对象不同,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农业中的种植业。根据下面四幅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布:
东亚、南亚、东南亚南亚 东亚 东南亚 根据下面四幅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温带、亚热、热带季风气候这些气候有什么共同点?水稻种植需要水热充足,雨热同期知识巩固:
讨论1:英国是否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讨论2:地中海气候区适合种植水稻吗?英国终年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不适合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图,分析水稻种植业地形、土壤有什么特点?
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人口稠密。
讨论:季风水田种植区人口稠密的意义?
主要从劳动力,粮食需求方面来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
2)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灌溉便利4)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5)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6)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自然社会经济3)土壤肥沃;总结学生活动:看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本区人口稠密,地少人多,所以小农经营;
地少人多,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
地少人多,每家的总产量不高,农民将大部分收获粮食自用,所以商品率低;
季风区为主,降水年际变化大,所以水利工程量大;1.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效能运输条件
2.东亚水稻种植区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其原因是(   )
①该区机械化水平低 ②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③亚洲水稻种植区气候干旱 ④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随堂练习BD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据此回答3-4各题。
3.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 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4.“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   )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CA【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种植业和自给农业的典型案例---季风水田农业,重点要搞清在亚洲东部和南部这种特殊的农业区位条件下是如何形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类型的。【导入新课】
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以自给农业为主的种植业,今天我们来认识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第二课时【学习新课】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小麦这些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商品谷物农业区的地形商品谷物农业区的气候商品谷物农业区的交通和人口分布状况总结: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夏季湿润等。2)地广人稀;3)便利的水陆交通;4)市场广阔;5) 机械化水平高;6)农业科技先进;记住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学生探究.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长期以来,上海市郊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达到1:1,产值之比达到1:3,农民增收4.2亿元。据此完成3~4题。
1.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工业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 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2.现在,上海市郊农业已形成了种苗、园艺作物、出口蔬菜、名特优新为主的小宗经济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B.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C.商品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D.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用地减少随堂练习: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