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0张PPT。第2章 生物与环境四、对学生质疑的例举及处理
建议一、本章总体简介
二、各节概念要点分析及
教学设计
三、本章的实验分析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
的相互作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种群群落概念、特征、种内关系概念、类型、结构特点、
种间关系概念、类型结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影响因素1自然选择学说
2稳定性与平衡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二)本章中的重要观点:
1、生命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2、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会通过自已的行为影响环境。
3、适应具有普遍性,适应具有相对性。
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三)本章重点内容:
1、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群落(包括植被)
A
2、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环境的生物,说明生物
对环境的适应性。B
3、结合某一生态系统,概述其组成部分、
结构及功能。B
4、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
中一些简单的问题。C
5、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
6、感知生物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生命系统构成具有层次性。A---摘自2006考试说明(四)本章总体特点及教学建议:
1、各节之间关系紧密,系统性很强。
建议:应用好“比较”和“综合”等方法,落实好
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2、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性强。
建议: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实例,通过相关
图片、视频等直观刺激,由感性到理性认识,
设计问题,结合讨论等落实相关内容。
3、许多内容与高中教学相联系。
建议:在充分重视的前提下,把握好深广度。(四)本章总体特点及教学建议:
1、各节之间关系紧密,系统性很强。
2、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性强。
3、许多内容与高中教学相联系。
4、课本中的插图多,富有吸引力。
建议:
尽可能利用好图片,创设情境,挖掘和设计
好问题。
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时数:6教学目标:
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难点)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
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种内与种间)6课时的划分:第1课时:种群的概念及种群的特征: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第2课时:种群的特征(密度、比生率、死亡率)及其它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第3课时:观察酵母菌的种群实验及分析第4课时: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分层现象)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6课时:练习及分析内容一:认识生物种群内容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内容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有关种群概念的教学思考: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同种生物?(物种的定义)
2、如何限定区域?
3、如何理解“总和”?对概念理解的常见错误例举:
1、池塘中的所有鱼类属于一个种群。
2、校园里的所有学生属于一个种群。有关种群这一概念教学的片段例举:
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难以计数,但已被
命名的有200多万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
单位
问题1:
下列图中的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有关种群这一概念教学的片段例举:表达交流,引导归纳:
不同种的生物间的形态结构不同。
问题1:
下列图中的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启发引导,归纳完善:物种的定义:
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相似,并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属于同一物种。启发引导,归纳完善:设疑激思,启发引导:
“如何定义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生物群体呢?”
表达交流,归纳概念:种群: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概念要点:
(1)必须有一定区域
(2)必须是一个群体
(3)必须是同一物种迁移运用,加深理解:
练习:
判断下列是否属于一个种群?并说明理由。
(1)一块地里的全部玉米
(2)全世界所有的人
(3)校园的全部学生
(4)池塘中的所有鱼
(5)全世界所有的黄种人点拨:
分清科学定义上的物种与生活中的俗称
从种群概念到种群的特征的教学引入:问题:
1、一个生物个体,不论寿命多长,总会有生老病死的时侯。而这种生物种群却能很长时间生存下去,有时数量反而会增加。为什么?
2、一个种群的数量是增是减,取决于哪些
条件?
3、整个种群与其中生物个体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特征?
种群密度(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
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看一看,想一想:从该人口金字塔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对199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的教学处理:(1)各年龄组的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各年龄组的性别比(0-4明显失调)
(3)预测人口的增长趋势
(4)评价计划生育的成效为什么?中国是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七十年代推行
的“晚、稀、少”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群众容易
接受,执行效果很好。“晚”是指男25周岁
、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
“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1970年总生育率为5.8,
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
“一胎化”政策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的.
此时推行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却脱离了
中国的实际,群众不易接受,因而在执行过程中
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乎从1984年开始不得不
“开小口子”,以减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
重重阻力。 ----学生素材摘录其中海南、广东等省更高达130以上,讨论:
在畜牧养殖中,养殖者往往会控制动物的性别比例,其意义是什么?
在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中,为什么不准人们去做B超辨别性别?增长型种群特点: 出生率>死亡率稳定型种群特点: 出生率=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特点: 出生率 < 死亡率 归纳:种群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引导思考:各因素具备什么条件有利于增大种群密度(数量)?第3课时: 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与分析实验重点:
1、临时装片的制作(二).(二).1.(1) b
2、会使用显微镜观察 (二).(一).1.(2) b
3、分析种群数量和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一).5.(2)--能区别与预想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P136内容二: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有关生物群落概念的教学片段:任务:
1、找出图中的生物,归纳所属的类型。
2、思考:整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否属于一个种群?为什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归纳概念:生物群落(群落):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种群的总和。强调:
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但不是
所有生物个体的简单拼凑。练习: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属于群落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
B、校园中的全部学生
C、一段腐木上的所有生物
D、一片地里的全部蒲公英DC对比练习,巩固概念对群落的结构特征的理解: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垂直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2)水平结构: 群落内部环境因素分布不均匀(如小地形) ,而具有镶嵌性(小斑块)。思考:
1、你如何理解分层现象?引起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2、分层对植物生存有何意义?
3、森林中的动物是否也有分层现象?为什么?
4、你还能举出生活或生产中
对分层现象的应用吗?对于植物垂直分层的问题设计:内容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议:
1、 结合实例渗透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这一科学观点
2、注意科学渗透“自然选择学说”的
相关观点。
如“保护色”的形成。
大胆猜想:你认为北极熊的保护色是如何
产生?保护色:体色与其栖息环境颜色相似的现象。作用:利于捕食问题:你认为保护色对青蛙来说有何意义?作用:保护自已,利于捕食。内容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议:
1、 结合实例渗透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这一科学观点
2、注意科学渗透“自然选择学说”的
相关观点。
如“保护色”的形成。
3、注意渗透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点。对几个概念的澄清捕食:
-----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以动物为食。寄生:
-----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有害共生:
-----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或也有利第2节 生态系统课时数:5本节内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
的结构----生态系统
的功能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教学注意事项: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但是,应注意由生物与非生物的简单
组合并不一定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存在着多样性,其主要原因为:
不同的生活区域,其非生物因素往往是不同的,而非生物因素又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生长,所以会产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对P47讨论题: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数量的比较分析:森林由于具有明显的分层特点,
对阳光的利用率很高,森林环境复杂。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二、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学注意事项:1、生产者:2、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三级消费者----(可兼)3、分解者:
(包括:腐生生物及腐食性动物等)说明:生产者和分解者必不可少,
有些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三、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学注意事项:
1、注意区别物质流动途径和(捕食)食物链的区别:
2、注意(捕食)食物链的书写规则。
3、注意食物链环节数有限的原因解释。
4、注意生物的富集作用。(拓展)
5、注意食物链各环节的破坏对整个系统
的影响程度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建议:1、利用好课本插图
2、先分析能量流动后物质循环
3、做好图2-21到图2-22间的教学铺垫。
4、结合具体实例帮助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教学片段:
1、提出问题:
生物要生存,必须获得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需的物质
和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2、观察(图2-21)分析,做出解释:
(问题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各从何而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各从
何而来?)1、提出问题:
生物要生存,必须获得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需的物质
和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2、观察(图2-21)分析,做出解释:
3、尝试归纳,建立模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教学片段:
太阳光能生产者热能消费者热能分解者热能能量流动:问题:能量能否
循环?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
生物要生存,必须获得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需的物质
和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2、观察(图2-21)分析,做出解释:
3、尝试归纳,建立模型:
4、引导讨论,领悟特点:问题:
2.能量不能循环,那么其起点、终点和流动的渠道各是什么呢?
3.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方向有何特点?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环节?教学设计:
1、思考问题,卷入学习:
生物要生存,必须获得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需的物质
和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2、观察(图2-21)分析,做出解释:
3、尝试归纳,建立模型:
4、引导讨论,领悟特点:一、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
传递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环节间能量的传递逐渐减少。(传递效率约10~20%)
问题讨论:
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如何流动的?
物质流动有何特点?
对物质循环的教学处理:生产者呼吸产生
CO2消费者分解者分解产生
CO2(和水)碳元素的流动:大气中
的CO2光合作用呼吸产生
CO2问题:碳元素
能否循环?问题: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间有何
区别和联系?有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教学片段:
1、思考问题,卷入学习:
生物要生存,必须获得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需的物质
和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2、观察(图2-21)分析,做出解释:
3、尝试归纳,建立模型:
4、引导讨论,领悟特点:
5、对比分析,内化迁移:说明:在两个片断完成的基础上,再观察分析
图2-22,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果学生程度不同,可以
尝试对碳、氮循环模型的分析碳元素的循环:
思考:图中的(1)-(5)各表示什么过程?(1)光合作用;(2)食物链 (3)呼吸作用
(4)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燃烧思考:人类哪些行为会破坏碳循环间的平衡,
易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要有效地减少温室效
为什么必须需要各个国家的合作? 氮的循环:(6)(1)大气中的氮生产者
消费者
氮的化合物(3)(2)(5)(4)问题:(1)---(6)各表示什么过程?(1)、(6)固氮作用;(2)细菌的分解 (3)根的吸收、叶的合成等 (4)食物链 (5)理化作用和生物氧化等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节要点: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
稳定性的因素。---新增
2、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之间的关系。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间的关系。)--思考题(P56)
4、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教学片段:1、提出问题:问题: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小麦、鼠和细菌等生物。假设气侯条件较好,小麦大量增加, 鼠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2、分析讨论:鼠食物增加鼠数量增加鼠吃大
量植物鼠数量下降鼠因饥饿死亡鼠吃少量植物植物
减少植物
增加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教学片段:1、提出问题:问题: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小麦和鼠。假设气侯条件较好,小麦大量增加, 鼠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2、分析讨论:3、归纳和解释概念: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的能力.注意对本概念解释的几个要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
(保持)和恢复力稳定性(恢复)。
(两者有一定相关性)
(2)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和
食物网等。
(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关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的问题情境
设计:问题: 如果分别完全捕杀左右两个生态
系统中的鸟,对两个生态系统各有何影响?
对哪一个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性要大?
为什么?有关抵抗力和恢复力关系的教学材料问题讨论: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何者抵抗破坏能力强?何者受破坏后容易恢复?抵抗力弱
恢复力强抵抗力强
恢复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三、本章实验分析:1、观察酵母菌的种群
2、生态球的制作实验一: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与分析实验重点:
1、临时装片的制作
(二).(二).1.(1) b
2、会使用显微镜观察
(二).(一).1.(2) b
3、分析种群数量和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一).5.(2)--能区别与预想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P136起始值:5个
最大值:375个讨论与分析:数量变化特点及原因
1、影响数量的因素:空间、食物、温度、氧气等。
2、增长特点:慢-快-慢,不能无限增长
(有最大值)注意
问题设计讨论与分析:
3、要使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增长,应采取哪些措施?实验二:生态球的制作目标:
通过建立平衡生态系统的实验,
探索使小型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
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问题:
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
如图所示的三支试管?问题:
B生态球中,其组成成分有哪些?
物质是如何循环的?问题:
若要让B生态球中的生物,能较长时间
的生存,必须要向其提供什么条件?
为什么?问题:
你认为应该如何维护该生态球?问题:
为什么试管中不充满水?问题拓展:
如果再准备一支D试管(管内条件同B),
并将其放入一个不透光的盒子中,
你预测一下,
哪支试管中的消费者最先死亡?为什么?拓展练习:为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的重要性。
设计如下实验: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形瓶中加入
等量的清水,同时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
河泥;
②向B、C、D锥形瓶中放入等量的金鱼藻;
③向四个锥形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
状况相近的金鱼各1条,用软木塞塞紧;
④A、B、C锥形瓶放置于阳光下,D锥形瓶
放在黑暗的环境里。C、D加等量河泥实验结果:(1)比较ABC,可知金鱼生存的时间与 有关金鱼藻、
河泥(2)比较AB,可知金鱼藻的作用是 。 光合作用
产生氧气 (3)对比 锥形瓶,可以说明金鱼藻的
光合作用需要光。C和D四、对学生质疑的例举及处理建议
(-------《科学作业本》部分)
1、A.P12.T13
蜜蜂是营社群生活的昆虫,其种群性别比例为( )
A、雄性大于雌性 B、雌性略大于雄性 C、雄性等于雌性 D、雌性占绝对优势A2、B.P14.T8
杜鹃的体色和一些猛禽极为相似,背面灰色,腹面有许多细的横纹。当它飞森林里,许多小鸟吓得飞逃,杜鹃这种体色属于(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捕食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1、保护色:生物体色与周围环境中的优势色彩相似。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生物体色与周围环境中色彩明显不同,这种生物有潜在的威胁)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B.P15.T12
某种哺乳动物的身体量度表/毫米
(1)丙地区为 (填”江苏””黑龙江””广西”)
(2)对该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素为
.
(3) 适应的相对性.黑龙江温度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
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
相对较少。
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
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S/G)A.P18.T8
某草原生态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控制与消灭有害昆虫而大量使用DDT这种不易分解的高效农药。到目前为止仍能在该草原的生物体内测出DDT。该草原下列生物中含DDT浓度最高的是( )
A、牧草 B、羚羊
C、蝗虫 D、狼
DA.P19.T11
某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科学工作者将一株株树用网罩起来,经过4年,发现树变得光秃秃了,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受影响
B、分解者大量繁殖
C、食物链被破坏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能进行
CB.P18.T5
(4)人们大量捕杀
森林中的狐,将会
出现的问题:
鼠和松鼠增加,
狼和兔减少例 在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目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A 增多 B 减少
C 基本不变 D 可能增也
应选A。谢谢大家,请多指教!问题: 你认为昆虫和鸟之间有何关系?
依据什么?
问题:从图中你还发现什么?根据上表数据分析鼠和黄鼬种群数量之间有何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