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在水里溶解》科学课教案
上塘镇城西小学 徐迎春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板书预设:
食盐在水里溶解
食盐 沙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大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 沙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大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讨论分析: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5拓展课堂:
1、 播放录像《食盐从哪里来》
布置学生课外做有关溶解的实验。
板书设计:
沙 食盐 砂糖 高锰酸钾 面粉
肉眼是否看到微粒 √ × × × √
分散在水中是否均匀 × √ √ √ ×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 × × × √
是否沉淀 √ × × × √
是否溶解 × √ √ ×
备注:“是”的请打“√”,“否”的请打“×”
1、肉眼看不到微粒。
2、在水中分布均匀。
溶解的特征
3、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4、不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