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解读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大单元结构;
指向生物特征的认识;
科学阅读给6课正文补充、拓展;
活动手册与教科书相配合。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生命科学领域
第7个主要概念: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第9个主要概念: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来 源学习目标定位科学探究目标(1-2年级)探究目标定位探究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实事求是: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追求创新: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做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合作分享: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态度目标定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定位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到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知道动物会呼吸、运动、长大、繁殖和生老病死。
●体会动物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它们的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多种感官细致地观察动物。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饲养一种小动物一段时间。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对动物的特征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了解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到保护动物很重要。单元教学目标动物单元编写思路围绕着“动物是生物,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个主要概念;
以观察、记录、分类为重点,与概念协调发展;
从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理解动物的生存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融合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体会珍爱生命的重要性。1.我们知道的动物:辨认动物、知道什么?有生命吗?
2.校园里的动物:寻访和认识动物,动物与环境,动物多样性。
3.观察一种动物:身体独特结构、应激、食物需求。
4.给动物建个“家”:动物与环境,栖息地,与水、阳光……
5.观察鱼:结构特征、适应环境。
6.给动物分类:多样性,分类方法。《动物》单元各课的内容和概念指向围绕动物是生物的主线:总体→具体,结构→功能,个体→类别《动物》单元配套的“活动手册”人手一册
每课配套
每课记录
不是作业本
1.我们知道的动物单元起始课调查学生的前概念
寻找着力点
观察激兴趣
体会多样性1.我们知道的动物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
1.直接说已知的动物。
2.通过观看动物视频,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
3.观看图片来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指向教材呈现的动物)
让学生表达他们对动物的原有认知
名称→特征→生存环境1.我们知道的动物探索:分组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观察一种动物。(观察载体:活体、标本、图片)书本动物的选择隐含着“类别”的概念,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
2.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生活需求等)
观察时,可将动物特征与其功能相联系,但要求放低。
3.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活动手册)1.我们知道的动物 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1.活动手册画动物方法的介绍。
2.教师先范画,指导画的步骤。
3.视频介绍。
4.学生画
拓展活动,课外进行,
不占上课时间。1.我们知道的动物研讨:玩具熊是动物吗?
1.理解动物的一些共同特点,形成班级记录表。
(维度:结构特征相似性、都有需求)
(思维上对动物概念的理解)
2.你认为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是?(证据意识)
指向“动物是生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核心概念。2.校园里的动物视角缩小 动物界→身边的世界(校园)
实地考察 室外教学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体会动物的多样性2.校园里的动物聚焦:校园中生活着哪些动物?
1.猜谜语。(身边的动物)
2.说一说已知的校园动物。(名称、生活环境)
3.认一认校园动物。(常见的、不常见的,按地区差异选择当地典型的校园动物)
指向“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的概念,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2.校园里的动物探索: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
1.寻找动物的准备(有序、有效)
动物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
2.带上工具
作用、什么时候用
3.实地考察 (前期经验)
观察场地的选择与布置、观察方法的指导2.校园里的动物蝴蝶喂食台落坑陷阱葡萄柚陷阱课前引诱动物,便于观察2.校园里的动物动物哪里找?
●蜻蜓和蜻蛉——水塘
●潮虫、蜈蚣、千足虫、蜗牛、隐翅虫、弹尾虫、拟蝎——落叶堆
●飞蛾毛虫、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虫——乔木和灌木
●蝴蝶、蜜蜂、食蚜虻——鲜花盛开的草地
●甲虫——地面和落叶堆
●蜘蛛——草地里和石块下
●蚯蚓——落叶堆下的泥土里小技巧
轻摇树枝、翻石块、
翻落叶堆2.校园里的动物鉴别校园动物的方法身体细长,翅膀向两侧展开:蜻蜓
身体细长,翅膀折叠在背部:蜻蛉蜻 蜓翅膀上有硬壳的:甲虫
身体细长,后腿特别粗壮的:蝗虫
休息时,彩色翅膀收起在身体上面的:蝴蝶蜻 蛉2.校园里的动物探索: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
1.利用校园实景图(指一指、说一说)
2.室内模拟、室外演示。(有序、有效)
以组为单位进行寻找活动
3.找到后,干什么?(观察身体特征、运动情况、动物数量,在哪里,在干什么)
4.活动记录手册(简图记录)
注意事项、学生的组织、任务的聚焦、时间的分配
2.校园里的动物把看到的动物画下来(简图记录)
用简图记录,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水平。
简图记录,培养记录习惯。
简图记录可以促使学生细致地观察。
1.不用画得很像,抓住主要特征。
2.用文字拼音辅助记录。
3.看到几种画几种,不要把想到的画进去,
实事求是。
数据的统计指向对校园动物多样性的认识。2.校园里的动物研讨:寻找到的校园动物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介绍、提供句式)
①我找到了几种动物,有……。
②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是……,它在……。
2.游戏活动:猜动物。(渗透评价)
3.形成班级记录表。(动物名称、活动地点)
4.猜一猜校园里生活着多少动物?我还想知道什么?
激发兴趣,引导后续研究,体会多样性。3.观察一种动物视角缩小 校园动物→典型动物
对一种动物的深入、细致观察为分类作准备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3.观察一种动物聚焦: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
典型动物——蜗牛。(分布广泛、结构独特、行动缓慢、学生喜欢、便于观察 )
根据本地实际,可以自主选择观察对象
猜谜语。(观察对象的典型特征)3.观察一种动物探索:蜗牛有什么特点?
1.如何来观察(观察顺序、工具)
整体→局部
静态→动态
肉眼→工具(放大镜、棉签、细线、树枝、玻璃)
结构→功能
探索:蜗牛有什么特点?
2.观察内容(身体特征、应激反应、运动方式)
3.形成班级记录表(科学词汇)
4.活动安排(整合成两个活动)
身体特征 应激、运动
一些有趣的观察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如蜗牛“走钢丝”、“玻璃倒挂”。3.观察一种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把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
1.教给画蜗牛的方法,教师演示。
2.边观察蜗牛边画,抓住壳、腹足等特征。
3.注意,左边是画法,不要让学生照着临摹。
4.拓展活动可渗透在观察活动中,也可课后。
画是记录,要真实客观,促使学生细致地观察,培养记录习惯。3.观察一种动物研讨:蜗牛有什么特点?蜗牛的爬行本领那么大,与什么有关?
研讨与探索相融合,渗透在学习活动中
班级记录表:蜗牛的身体特点(有腹足、壳)
拓展: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说一说、认一认)
软体动物:渗透种类概念4.给动物建个“家”承接上一课
观察→饲养→观察
深化动物与环境的联系
对“栖息地”概念的体会和理解4.给动物建个“家”聚焦:给蜗牛建个“家”
为了继续观察,蜗牛生存的需要
探索: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栖息地建设:模拟蜗牛真实的生存环境
1.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蜗牛的?(调动前期经验:《校园里的动物》)
2.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食物、水源、环境等)
形成班级记录表
3.画一个蜗牛的“家”。(方案设计、简图表示)
加深学生对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需求的认识。4.给动物建个“家”画一个蜗牛的“家”
1.图示法设计方案,适合一年级学生。
2.可在讨论、整合学生想法后进行设计。也可在讨论前,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设计。(视学生水平而定)
3.交流学生的方案,进行修改,并依据方案来建造“家”。
4.用糖来诱捕蚂蚁,来观察蚂蚁和它的“家”可以作为拓展,也可作为课堂观察的对象。4.给动物建个“家” 用足够多的泥土,盖住整个饲养箱的底部。在小碗中装上半碗水。蜗牛的“家”怎么建?铺上一层落叶、枯枝、树皮、松果,再洒点水,保持饲养箱内潮湿。 要把饲养箱放在阴暗、凉爽的地方。记得每天要在碗中放点水,每隔一天要洒水,保持环境的湿润。需要老师教方法。4.给动物建个“家”探索:观察蜗牛的生活
1.说说蜗牛在“家”里干什么?(生命活动)
2.观察蜗牛如何吃菜叶?(吃时的动作,模仿)
蜗牛的选择,体现对食物的需求。
研讨: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爬行的痕迹、吃过的痕迹、资料阅读)
加深对动物生存环境、食物需求等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拓展:饲养动物的任务(致家长的一封信)
1.对动物有更多的认识。
2.培养学生亲近和喜爱动物的感情。
3.注意观察与记录(形式:照片、小报、观察日记)
4.教师的表扬、激励。
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继续观察动物个体
鱼——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
与蜗牛、人有较大的差别
指向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为分类继续作准备5.观察鱼聚焦: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类的概念)
1.猜谜语(鱼的身体特征)
2.鱼生活在哪里?(生活环境)
与蜗牛生活环境对比: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的差异。
3.为什么鱼能生活在水中呢?(激兴趣、求观察)
引导学生关注鱼身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如何适应水生环境。5.观察鱼探索:观察鱼
1.观察鱼并画一画鱼。(观察与记录可以整合)
身体特征:用眼看,正面、上面、侧面。
鱼的呼吸:鳃在动,与人的呼吸作比较。
画 鱼:边看边画,以画促进观察。评价:画得像不像?改一改。
科学词汇:(鳍、鳃、鳞片等)
鳍:数一数有几个鳍(细致观察)
鳃:一开一合,在动。(视频或动画辅助观察)5.观察鱼画一画鱼的身体
1.边看边画,记录鱼的形态特征。
2.真实记录、越像越好。(交流标准)
3.依据左边的步骤来画,但不能临摹。
4.拓展活动放在课后学生观察蚂蚁后再完成。5.观察鱼探索:观察鱼
增补:鱼与蜗牛的身体比一比环节。
身体结构对比,骨骼的作用对比:支撑、保护内脏
化石图片:
突出鱼类骨骼的坚硬。
鱼类独特的形态特点,是动物分类的重要特点,也是多样性的体现。5.观察鱼探索:观察鱼
2.鱼是怎样运动的。(方法、模仿、与人比较,突出鱼的特点)
用棉签碰一下鱼,让鱼运动。
研讨:鱼靠什么运动?
1.鳍是怎么动的?
2.用手来模仿一下鳍的运动。
鱼的生命需求:会运动,会呼吸。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6.给动物分类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动物的多样性需要分类。
按自己的标准分,不从动物形态学分。
以前五课的学习对象,进行(二歧)分类练习。
6.给动物分类狮子和斑马可以分为同一类,下边和它们同类的是:
①小狗 ②金鱼 ③蝴蝶天鹅和麻雀可以分为同一类,下边和它们同类的是:
①小鸡 ②金鱼 ③蝴蝶
?企鹅和北极熊可以分为同一类,下边和它们同类的是:
①海豹 ②鲨鱼 ③金鱼一年级学生动物分类能力检测6.给动物分类在学习动物前,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依据动物的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进行分类。6.给动物分类聚焦:对动物进行分类
1.播放视频,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动物的多样性。6.给动物分类探索:给动物分类
组织分类游戏活动(头套动物扮演)
1.以学习过动物作为分类对象。(可适当增加)
2.以一个标准,分两类。(我们的标准)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交流我们的分类方法与结果。
用分类的方法来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分类能促使学生更细致的观察事物,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6.给动物分类给动物分类
1.确定一个标准,分两类。
分类标准不会写字的可以拼音或画画表示。
2.把编号写到圆圈里。
拓展活动
观察螺蛳或田螺,安排在课外进行。
让家长准备,建议学生将边观察边画一画,思考可分到哪一类。6.给动物分类研讨:有哪些分类方法
1.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2.每种分类结果都一样吗?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体现动物形态特征的不同。
归纳整理:动物、植物都有生命的依据
对动、植物共同点的认识。
证据意识的培养,指向“动物、植物都是生物”的核心概念。科学阅读主题:《动物,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从动物为我们提供帮助,到人类为动物提供帮助,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
科学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关于活动手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跟教科书同步配套;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录手册。活动手册使用建议每一节科学课都要及时使用,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
直至把活动记录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书;
可作为评价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主要载体。用好活动手册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用。
促进学生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