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血液循环系统back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系统毛细淋巴管盲端示意图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 内环境的重要性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单细胞生物
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
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back二 体液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分 类
化学组成
理化特性体
液概念
成分
分类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列表比较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内环境注意: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为专有名词。
仅对动物和人体的细胞而言。
与“细胞液”区分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back体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观察血液的组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BACK组织液back毛细淋巴管盲端示意图 back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back组织液血浆淋巴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淋巴循环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back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细胞的理化性质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是Na+和Cl-)
37℃时,人类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酸碱度
pH=7.35~7.45
HCO3-、HPO4- 等离子维持pH的稳定
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思考:人体是如何获得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的?
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是如何运输到我们各个细胞去的?
我们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CO2、尿素等等,是如何排泄到体外的呢?代谢终产物代谢终产物CO2体体外外食物营养
物质尿液消
化
系
统呼
吸
系
统泌尿系统循
环
系
统淋巴组织
液血浆空气气体营养
物质O2CO2O2细
胞O2
营养物质皮 肤汗液CO2代谢终产物“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汇报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处于动态平衡中。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问题探讨p21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问题探讨p213.(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p8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狭义的稳态,仅仅针对内环境而言。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p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法国 贝尔纳 观点:
美国 坎 农 观点:
目前 观点:血液pH稳定的机制缓冲物质
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
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液pH稳定的机制 2 调节机制+ OH-+ H+H2CO3HCO3-?肺CO2 + H2O肾脏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体外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