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
一课时
教学行为
教学内容
教学说明
一、引入
(5分钟)
我们之前学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属于什么类型的散文?
借景抒情
抒情类散文还有一类是什么?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高尔基《海燕》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在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海燕是如此的顽强,在惊涛骇浪中.毫不畏惧.嘲笑这贵天气.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及波涛象征了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狂风、乌云、雷电象征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时,这些象征义随着形象的发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渐趋完整,随着情节的发展愈来愈鲜明突出;乌云、狂风则是作最后的垂死挣扎。这样作品就动态地呈现20世纪初俄国形势的发展趋势,而大海熄灭闪电的情景有力的预示着反动势力的最终结局。
写作背景:
写于1901年3月,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最黑暗之时。欧洲工业危机影响到了他,俄国局势也很艰难。工人运动高涨,动摇着沙皇的根基,高尔基从底层社会走来,看到了群众运动,于是塑造了海燕这个形象,欢呼革命风暴(海燕在俄语中有“暴风雨的预言家“的意思)
二、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关于象征这种表现手法:
1、什么是象征手法? (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美的事物上叫象征,也叫托物言志。它的作用有二①把作者要说而不直接说的意思,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本文属于后者)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 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三、作家作品
(5分钟)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四、整体感知
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白杨树的不平凡)
文章几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1、4、6、8段
3、大家看看4,6,8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那么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自身特点、内在气质、象征意义
第1段
1、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找出最具概括性的一句话。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第1段抓住了什么来写?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① 抓住“不平凡”来写,用“实在”去强调,语气肯定。
②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定下了抒情的基调——赞美。
③ 直接抒情,感情强烈、鲜明。
第2段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高原景色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的?颜色、幅员、地势
“黄绿错综”写其色彩
“无边无垠”写其辽阔
“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那么“黄绿错综”黄和绿各指什么?
黄:未开垦的荒地
绿: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
高原的特点是什么?雄壮、伟大
5、本段宕开一笔,从容写景的目的?
实际交待了白杨树生存的环境。明写
衬托作用:因为抒情散文最忌直白,而要曲径通幽,追求艺术美。
正面衬托——环境不平凡(雄浑、伟大)
白杨树更不平凡(伟丈夫)
侧面反衬——环境虽不平凡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单调的
铺垫作用:西北高原暗示陕甘宁边区,当时(1941)这里正是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后文表达中心作了铺垫。暗写
第4段
怎样理解“普通”又“不平凡”(是否矛盾)? 结合上下文谈谈这一段的作用?
①“普通”——常见,但他出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就“不平凡”了
②过渡段:承上——是白杨树出场的结束,是上文“惊叫”的补叙。
启下——具体说它的不平凡,是下文赞美白杨的前奏。
第5段
标句序、找中心句并分层?看都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层(1句)——总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是全段中心句。
“力争上游、笔直”从外形特征和内在精神上概括白杨树的特征.(力争上游即是外形特征,又有内在精神,笔直是外形).
二层(2~5)——分写白杨树的特点:干、枝、叶、皮
干笔直 (正直)
枝靠拢 (团结) 外在特征(形)
叶向上 (进取)
皮高洁 (质朴)
三层(6~7)——在西北风的对抗下,白杨树倔强挺拔的性格。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内在气质(神)
(此时象征意义呼之欲出)
怎样理解句式“虽……却……”、“哪怕……却……”?
这两个句式,把环境的恶劣和白杨树生命的顽强进行对照,更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形神兼备,使读者不由得会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第7段
1、给本段分层?然后分别分析?
(1)一层(1~4)——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一反“算不得好女子”——与其它树比较不婆娑 先抑
一正“是伟丈夫”——用七个褒义词充分揭示其内在气质 后扬
欲扬先抑
双关意: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表面是赞树,仔细体会是在赞人,自然联系到第二层的内容。也用了对比。
(2)二层(5~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直接表白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全文重点)
2、这一层在展开联想时共用了几个反问句?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共有4句。关系是层层深入。
形式上——排比反问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热情奔放
好处:增强语言气势,语言连贯有力,激发思考,步步深入地揭示象征意义,更有力地说服读者。也使赞美之情达到顶点。
内容上——A句:难道只是树?(总提,引人深思人与树的关系)
B句:象征北方农民(由树及人:精神)
C句:敌后守卫家乡的哨兵(抗战时的北方农民)
D句:象征精神和意志(点明、深化、拓宽)
总之—— 四句话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
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使象征意义,由形到神,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含蓄到明朗。
第8段
1、本段与哪一段结构紧密?关系是什么?句式上与第7段的区别?
①与第7段结构紧密,是上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是对下段表明作者
对群众态度的铺垫,说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是作者产
生联想的基础。
②更明确地表明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直接表白)
③句式上陈述句——立场鲜明、感情强烈,意义明显,主题突出。
这种点明题旨的段反复出现,像乐曲中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2、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作者不是为了写树,而是为了歌颂人和精神,这种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借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质朴团结的品质。
七、第9段
(5分钟)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答: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答: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线索 景物衬托(景) 黄绿相间
无边无垠 生存环境(1~4)
坦荡如砥
不 由景及树(物)(分)干笔直
平 枝靠拢 外形特征(形)(5~6)
凡 叶向上
皮高洁 (总)笔直,力争上游
力争上游
赞 倔强挺立
美 不折不挠
伟岸、正直 内在气质(神)(7~8)
朴质、严肃
温和、挺拔
坚强不屈
由树及人(人) 只是树?
北方的农民 象征意义(精神):
抗日的哨兵 白杨树——抗日军民
精神、意志
中心:白杨树(中华民族)——抗日军民:坚持抗战 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 质朴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