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散文二篇》教案20171031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21*cnjy*com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出处:21教育名师】
三、文体知识
文体:议论性散文
文体特点: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
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www-2-1-cnjy-com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四、字词学习
给加点字词注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解释下列词语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
五、整体感知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21教育网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
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5)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明确:
对比。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
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生命”和“衬衣”相对比,突出表现了“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21cnjy.com
比喻。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来源:21cnj*y.co*m】
六、问题探究
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讨论并明确: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讨论并明确: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示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www.21-cn-jy.com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讨论并明确: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
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21·cn·jy·com
七、写作特点
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由叙述生命的外在表现到揭示生命的内在本质,再到歌颂生命的神奇力量。作者情感的表达也由悲观无奈到豁达乐观,最后到对生命的由衷赞叹。2-1-c-n-j-y
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本文先谈个人生命有限,感到无奈;再谈生命的永久,赞叹不已;最后联系现实生活,
高唱生命的凯歌。作者感情层层递进,达到高潮。
八、课后作业
认真领会P82“阅读提示”。
完成《金牌练习册》P45-46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导入新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版权所有:21教育】
二、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文体知识
文体:议论性散文
四、字词学习
给加点字词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àn
解释下列词语
遏制:指阻止,禁绝;制止;控制。
飓风: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飓风中心有一个风眼,风眼愈小,破坏力愈大,其意义和台风类似,只是产生地点不同。2·1·c·n·j·y
濒临:指位置相邻,接界。接近,将要。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
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明确: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1):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部分(2-4):分说。
第1层(2):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3):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4):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5):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讨论并明确: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讨论并明确: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
了解人类心灵;
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
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如何理解文末“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讨论并明确:
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七、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21·世纪*教育网
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八、课后作业
自学P83《句子的成分》。
完成《金牌练习册》P45-46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