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7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静海区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7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14 11:33:59

文档简介

中国石拱桥
课 题
中国石拱桥
总课时
39课时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把握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反馈调整
导入
新课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有不少杰出的发明创造,石拱桥的建设成就就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看看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怎样向读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二、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新课
学习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2.局部探究。
(1)请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①学生齐读第四、五段。
②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NFEAF?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它从四方面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当堂
训练
请同学独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请四位同学依次填写。
明确:“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表明其历史悠久;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13世纪就闻名于世,受马可?波罗的盛赞表明其成就突出。
总结
巩固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布置作业
1.请理清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文字的说明顺序。
2.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板 书 设 计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 {形式优美}——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单拱)
{结构坚固} {卢沟桥}(联拱)
{历史悠久}
课 后 反 思
中国石拱桥
课 题
中国石拱桥
总课时
40课时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把握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延伸拓展,便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反馈调整
导入
新课
一、检查作业
请同学展示赵州桥的示意图,小组评议,选出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
二、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新课
学习
1.学生阅读上文,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有关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
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接着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赞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第一点是说大拱弧度大,便于车马上下。第二、三两点是从桥拱设计的独创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坚固耐用。第四点说桥梁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教师总结: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
当堂
训练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2.“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5.“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总结
巩固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六、布置作业
1.介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
2.阅读课本P98陈寿儒的《夜宿卢沟》,思考以下问题:
(1)《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什么?
(2)它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
(2)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落到卢沟桥本身,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这与课文里基本上是平实的介绍大不相同。
板 书 设 计
中国石拱桥
表示估计
表示限制
表示程度
大约 二百来
可算 左右 可能
有些 完全
不完全
几乎 充分
最  十分
课 后 反 思
苏州园林
课 题
苏州园林
总课时
41课时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反馈调整
导入
新课
一、导入: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提问:
1. 学一篇说明文应首先从哪些方面入手?
2. 说明的顺序有哪几种?
3. 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常见的有哪些?
4. 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二、作者及苏州园林的相关介绍: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2.苏州园林简介: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新课
学习
三、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对称(chèn) 重峦叠嶂(luán)(zhàng)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镂空(lòu)
斟酌(zhēn zhuó) 阑干(lán) 蔷薇(qiángwēi)
2.解释词语: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意和裁新。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连着的山。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丘壑:山丘和水沟。比喻心中构思好的腹稿或设计样式。
斟酌:考虑事情、文学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匠师之心,指巧妙的设计。
俯仰生姿: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当堂
训练
四、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给每段表上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合并段落,划分层次。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1):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部分(10):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
总结
巩固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板 书 设 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课 后 反 思
苏州园林
课 题
苏州园林
总课时
42课时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二、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
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教学难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反馈调整
导入
新课
一、导入: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这些图片美在何处?(欣赏后指名说。)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新课
学习
二、赏析课文: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1.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排比句,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就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3.这四个“讲究”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它们是按照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安排的。
4. 设计者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
明确: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二)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
明确: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
画图归纳:(图样见课件)
(三)速度课文3—9节,结合图片赏析归纳:
●阅读第4节,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5、6节,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品味图画美:快速浏览课文3-9段,找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再读一读.
示例句子: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了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可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句中的“画”“图画”,应该就是中国画。(1)和(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中国画上最常见的。这就足以说明园林建筑与绘画是有联系的。
●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明确:“总—分”结构。)
当堂
训练
拓展练习: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本”在这里是典范和样本的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举例子)
B、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C、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
D、赵州桥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列数据)
E、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引用)
4、品味词语。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明确:“据说”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明确:“一切”、“绝不”语气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C、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明确:“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使表达更准确。
总结
巩固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板 书 设 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总课时
43课时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梳理课文的结构
教学难点
梳理课文的结构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反馈调整
导入
新课
1.谜语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新课
学习
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王大文译。有删改。《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当堂
训练
罅隙(xià) 喧嚣(xiāo) 蚋(ruì) 臃肿(yōnɡ) 鳍(qí) 涂墁(màn) 蜣(qiānɡ) 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 寻觅(mì) 跳蚤(zǎo) 钹(bó)
总结
巩固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板 书 设 计
19.蝉
蝉的地穴 蝉的卵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总课时
44课时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反馈调整
导入
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新课
学习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1)拟人: 读了“蝉的卵”,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的艰辛,同样也会憎恨像蚋那样专门残害生灵的坏蛋。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对这个小生物的成长发出慨叹,多么不易啊! 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
(2)比喻: 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采用倒叙的说明顺序。
文章按照幼虫→成虫→产卵→幼虫 (顺序: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的顺序行文,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3.语言准确明晰。
(1)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态的各个方面)
例如第⑦段“臃肿”,言其肥大而笨,写出它的形态,因其大故能贮满汁液。“肥重”,言其重,因其重,故能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第⑧、、自然段“把握”“钩住”“挂”这三个词语分别写出了“蝉的脱壳的过程”。再如倒数第四段“寻觅”“寻找”“找到”分别写出了天冷找地方藏身的情况。这三个词语都有“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口语色彩更浓。
(2)语言准确、平实。
例如第②段中说: “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道路”前面的一个限定语“阳光暴晒” 正写出蝉的特性“喜欢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阳光暴晒”不能写为“阳光充足”,“暴晒”限制在炎热的夏天。再如,拿蝉的脱壳过程和孵化过程来说,文章都写得很清楚,“开始”“不久”“最后”“以后”这些时间词语,正写出其过程的进展。
当堂
训练
片段作文
写一种你身边的动物或植物,要求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
总结
巩固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梦回繁华
课 题
梦回繁华
总课时
45课时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了解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自豪感。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师 生 活 动
反馈调整
导入
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吗?(学生回答“知道”。)这幅画中主要画了什么内容呢?(学生回答“北宋时期的市井风情”。)很好,那么你们有仔细研究过这幅画吗?这幅画中隐藏了哪些秘密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跟着作者去深入了解一下这幅旷世奇作吧。
新课
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梦回繁华”是什么意思?
作者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向人们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穿越过去一样。
【感悟精彩句子】?
1.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三个四字成语将清晨郊外的景象写得很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其境中。
2.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描写细致入微,条理清晰,比喻形象生动,十分传神。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其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如“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把“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优美。举例子则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当堂
训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写一段文字介绍你喜欢的一幅名画,说清楚画中包含什么内容以及你的感想。
总结
巩固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