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与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和尝试解决难点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
夯实基础
(3分钟)
呼吸系统的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肺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1)多:肺泡的数目很多;
(2)外: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3)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通过。
3、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鼻里有鼻毛可以过滤气体,起到清洁气体的作用;鼻内还有黏膜可以分泌黏液,对气体有湿润的作用;鼻内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气体。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学生对照着《助学》上的自我感知部分,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学生记忆并互相检查。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不仅是为了记忆与掌握,更为了这节课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5分钟)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紧张、焦虑、或恐惧时最先想到的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
(深呼吸)
请同学们跟着我做,将手摁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处,进行深呼吸,仔细体会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为什么我们深呼吸时胸廓会这样变化呢?胸廓的这种变化跟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还有,呼吸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比较水手得病前后的情况后,思考原因
由小故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3分钟)
呼吸运动的概念和胸廓的结构
呼吸运动就是胸廓引起的:
总结呼吸运动概念: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这就是呼吸运动。
那么胸廓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图片讲解胸廓结构图。特别强调胸骨、脊柱、肋骨、肋间肌的位置。
根据胸廓的结构,老师做了一个胸廓的模型,大家看看这个模型各部分代表了胸廓的什么结构?
(引导学生指出胸骨、肋骨、肋间肌的位置)
观察胸廓的结构图结合咱们做的这个模型回答问题:
(1)描述肋间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
(2)分析这种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什么变化?
分析(快问快答,头脑风暴):
大家看肋骨与胸骨是不是能活动的?
(是)
根据咱们上册书动物的运动的学习,骨的运动是由什么牵引的完成的?
(骨骼肌)
在胸廓的结构中,牵引他们运动的是什么?
(肋间肌)
大家看flash,我们吸气时肋间肌是什么状态?收缩还是舒张?
(收缩)
肋间肌收缩时,胸骨和肋骨是怎么运动的?
(向上向外运动)
他们一活动谁就跟着变化了?
(胸廓,胸廓的容积)
他们向上向外运动时,胸廓的容积怎么变的?
(变大了)
是胸廓哪个方位的变化?上下?前后?左右?
(前后径,左右径)
总结;吸气,肋间肌收缩,胸骨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扩大,胸腔容积增大。
呼气,肋间肌舒张,胸骨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慢慢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让学生联系生活,并积极投入课堂,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习惯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0分钟)
膈肌
我们知道,胸廓的前后左右径是由肋间肌的收缩引起的,那它的上下径在呼吸中的有没有变化?
(有,变大了)
这是什么结构引起的呢?
(膈肌)
教师演示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并使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指出膈肌模型代表的名称?
2、描述膈肌收缩和舒张时膈顶部的运动方向?
3、分析这种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什么变化?
总结:膈肌收缩,膈向下移动,胸腔体积增大,肺泡扩张,由于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吸气。
膈肌舒张,膈向上移动,胸腔体积缩小,肺泡回缩,由于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呼气。
大家了解了吸气和呼气时各部分的状态了,你试着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
?
肋间肌
膈肌
胸骨肋骨
胸廓
胸腔容积
隔
气压
肺泡
胸廓前后径、
左右径、
上下径
?吸气
?
?
?
?
?
?
?
?呼气
?
?
?
?
?
?
?
通过呼吸运动我们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就是肺的通气。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立刻用这个只是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相互补充
由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可以锻炼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会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知识的整
合与迁移
运 用
(5分钟)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大家现在回顾一下,看看哪里还有疑惑吗?
如果没有的话,你能不能谈谈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及时学以致用
由学生思考总结这节课的知识,并且复述,加深记忆争取当堂知识当堂掌握
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知识,并养成习惯,将之运用于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科,便于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理解。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6分钟)
当堂达标:
1、与胸廓节律性变化有关的肌肉是( )
A、胸肌 B、肋间外肌
C、膈肌 D、肋间外肌和膈肌
人在平静状态,吸气动作的发生是:____ ___收缩时,______上提,______向上向外移动,使_______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_______收缩时,_____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______扩大,_____随着扩张,______的容积增大,______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 肺
3.当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舒张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体进入肺 B.气体自肺内排出
C.胸廓由大变小 D.肺廓内气压瞬时增大
4.下表是某同学测量胸围差的记录,则该同学的胸围差是( )。
状 态
平 静 时
尽 力 吸 气 时
尽 力 呼 气 时
胸 围 长 度
88厘米
95厘米
84厘米
A、4厘米; B、7厘米;
C、11厘米; D、3厘米。
5.右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压力变化的示意图,处于a点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关系是
A.肺内气压>外界气压
B.肺内气压=外界气压
C.肺内气压<外界气压
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
A、外界>肺泡>气管 B、气管>肺泡>外界
C、外界>气管>肺泡 D、肺泡>气管>外界
7.下图是演示呼吸运动教具的模型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____。
(2)当用手拉下橡皮膜D时,小气球_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_____过程。
(3)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舒缩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演示过程。
《新课堂助学生物助学》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的练习和总结。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纠正补充,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老师通过课前对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以课本上的重难点为中心,以前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为基础,挑选出来与本章有关的典型易考的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发散思维。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解惑,帮学生巩固自己所学,整合知识,学会迁移运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
一、呼吸运动
胸廓有节律的扩大或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
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因为我对第一节的课时做了调整,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并不算多,而且重难点突出,教学焦点很好把握,再加上外出听课时借鉴的呼吸运动的模型更有利于学生对呼吸运动过程的理解及掌握。因此在学生了解呼吸运动过程的基础上把握呼吸运动的三个关键步骤——呼吸机的动作、胸廓容积的变化、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大小关系就变得有理可循更简单明了。整节课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flash动画以及模型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家对呼吸过程的理解还是挺透彻的,因此有时要防止“贪多不烂”这种现象的发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弄懂每一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