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

文档属性

名称 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2-21 17: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不断地发展变化2、物质和能量不断从无机环境进入群落,又由群落回到无机环境3、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 能通过调节能力而保持相对稳定能力4、一般说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5、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自抵抗力稳定性各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1、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较小。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2、生物个体小,繁殖快。能以休眠方式渡过  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思考:为什么要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
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意
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1991年,8个人被送进“生物圈二号”,本来预期他们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但若干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输入氧气加以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小动物,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繁殖。事后的研究发现: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 生物圈2号的启示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地球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间关系很复杂,目前人类还未全面了解生物间的协调性。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我们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思考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要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怎样来维持??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biodiversity)简单说使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确切的说使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依赖于自然界各种生命资源的总汇。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的主要未源,其迅速的丧失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 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
  1. 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目前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还很难准确断定。据不完全统计,被科学上描述过的物种约140万种,其中脊椎动物4万余种,昆虫75万种,高等植物25万种,其他为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等,还有很多物种没有被人类发现。1980年,科学家被热带森林昆虫多样性所震惊,仅对巴拿马19棵树的研究中发现,全部1200种甲壳动物中的 80%以前没有命名。这表明世界上的生物种类相当丰富,而且,人类尚未认知的占有很大的比例。
  2. 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不是平均的。陆地生物物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森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的热带森林容纳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物种;亚热带和温带也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马达加斯加,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厄瓜多尔等10个热点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0.2%,却拥有世界总种数27%的高等植物,其中13.8大西洋%还是这些地区的特有物种。海洋也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门的水平上,海洋生态系统比陆地及淡水生物群落变化多,有更多的门及特有门。西大西洋,东太平洋,西印度洋等海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较集中的海域。
 3. 中国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的地位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起步比较晚,没有地区列入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但中国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我国还拥有包括温带,寒温带,亚热带,高山,丘陵,湖泊,森林,海洋等众多的生态类型,孕育了各种生态类型中的大量物种,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居世界的前列。因此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分。 4. 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其他生物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全球长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忽视,目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衰减。生态方面,根据 1997年世界资源所(WRI)的估计,全世界只剩下 1/5的森林仍然保持着较大面积和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热带森林正以每年6.7~9.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按此发展,蕴藏着世界一般以上陆地物种的热带森林在未来25年内彻底消亡。物种方面,据专家估计,自恐龙灭绝以来,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或许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自1600年以来,大约有113种鸟类和83种哺乳动物已经消失,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物种濒临绝灭或面临严酷的生存威胁。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结论是: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遗传方面,生境缩小和片断化导致野生生物物种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严重丧失,同时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
二。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中国有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大面积的领海及长距离的海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土既有东西跨度,又有南北跨度,同时具备垂直高差的国家之一。在丰富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国家环保总局新近发布的《一九九九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属于中国特有的高等植物共一万七千三百种,脊椎动物六百六十七种。公报说。中国有高等植物三万种,占世界10%,居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二百五十种;有脊椎动物六千三百四十七种,占世界百分之十四,其中鸟类一千二百四十四种,鱼类三千八百六十二种,均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也是惊人的,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根据我国数次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显示,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00;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33.73;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78.63,增长了1.9倍。我国森林资源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及森林病虫害的破坏致使森林特别是天然森林的面积大幅度下降。2000年前的中国,森林覆盖率达 50%,而今天仅有14%还不到。。
目前,天然森林几乎荡然无存,其他森林也呈岛屿状分散在寸面积退化环境中,连绵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森林已极为罕见。据统计,天然林我国在 1971- 1975年期间为9817万平方公里,到1981-1985年期间下降为8635万平方公里湿地生物多样性方面,据有关资料,我国大约有天然湿地2500万hm2,其中沼泽1100万hm2,湖泊1900万hm2、滩涂和盐沼地210万hm2.我国湿地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并有不少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物种,如白暨豚、扬子鳄等为我国特有的世界性濒危物种。就水禽而言,我国共有257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 20.6%,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 33种或类群,其中一级保护鸟类 11种,二级保护鸟类 22种或类群。我国湿地还是世界水禽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候鸟迁徙的停留地,如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丹顶鹤的重要繁殖地,新疆的巴音布鲁克湿地是大鹅的重要繁殖地。然而,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近20多年来,中国海岸湿地己被围垦700多万公顷。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目前只剩下湖泊326个,湖面由1250万亩减至355万亩,还不仅缩小了湿地和水生物种生境,还带来了洪水调节能力下降问题,同时也堵塞了某些鱼类的回游通道。山丘区生物多样性方面,我国山丘区域多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良,土壤类型多样,土壤肥力较高,有利于各类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保存,从而使其保有较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我国山丘区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源于人为或自然因子诱发的多种威胁,而这威胁主要来自人的不合理开发。仅湖南省一个省,80年代就毁林开荒67万hm2 ,森林资源急剧衰退,结果诱发了多次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是海域辽阔的国家,海域属于北太平洋西边缘海,与西太平洋相沟通,形成一条南西向的弧形。中国海现已记录20278个物种,其中黄、渤海1140种,东海4167种,南海5613种。但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同样面临危机,某些海域的生物种数,因生态环境恶化而锐减,如六十年代山东省胶州湾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 54种,七十年代减到33种。八十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一种。由于群众滥采和外船偷捕,南沙群岛环礁区的唐冠螺、法螺等己经消失,虎斑宝贝、蜘蛛贝、水字螺己近濒危。污染也是罪魁祸首之一,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面临灭绝威胁, 1995年香港海滩就发现10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占中华白海豚总头数的5%~10%,这些海豚体内的杀虫剂和塑料毒素含量很高。我国的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濒危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数以百计的高等动植物己被列入我国濒危动植物物种红色名单中。 三。 中国生物多样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火山爆发,洪水泛滥,陆地升沉,森林火灾,特大干旱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外,人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生境片断化和丧失对大多数物种而言,最严重的威胁来自生境减少和片断化。在中国生境的片断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境的片断化和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影响和破坏,如大面积森林的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都会破坏和改变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降低生态多样性。而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也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境,如水库,高速公路,铁路的建造都会隔离原有整个大面积的生境,造成片断化,而造成某些生物的生殖隔离,降低遗传多样性。 2. 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利用生物资源,但不合理的利用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中国,乱捕滥猎和乱采滥挖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例如,猕猴在50年代因过渡捕捉出口,造成种群数量剧减,迄今尚未得到恢复。又如,我国淡水鱼资源由于不断加大捕捞强度和不控制时间,产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种群数量也很难回升。许多传统的中药和经济植物由于长期过量采挖和开发利用,致使种群数量急剧缩减。也有许多物种因被认为对人造成危害而被捕杀。经统计,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 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最近发布的全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有7席,其中北京居第三位。中国每天排放的污水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和经济增长率几乎一致,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的。有机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仅可以通过食物链积聚于生物体内,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使物种濒危或灭绝。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赤潮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爆发间隔越来越短,范围越来越广,损失也越来越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可估计。
  4.外来种引入。在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原因种,另一个让人吃惊的严重威胁是非本地种的引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解释道“外来物种对生物多佯性的严重威胁仅次于栖息地的丧失,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已得到很好的证明。在中国有很多生动的例子,40年代,我国引入一种叫”水花生“(喜旱莲子草)的饲料作物,由于该物种适应性强,无性繁殖快,且加上未能有效利用,致使水花生成为苏甫地区的一种恶性杂草,遍及农田、水沟和池塘中。还有”大米草“的例子,过去作为海滩护堤和牧草植物引入国内,因繁殖力强,现在在江苏、福建等省的沿海海滩蔓延,严重影响贝类等水产品的生产,使当地农民极为头痛。此外,豚草的蔓延扩展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更是广为人知。 5. 人口膨胀。人为干扰的因素的本质原因使人与野生动植物争夺生活空间,人口的膨胀必然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需求加剧,自1950年以来谷物、鱼类和木材的人均需求量分别增加了 40% 100%和33%,然而,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尽早完善当前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必然的。中国目前是人口第一大国,在解放以后的人口增长率位于世界的前列,这必然造成巨大的资源需求,加上过去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危机,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了目前的危机。  6. 全球影响。整个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全球一体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作为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部分,也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一方面,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中国气候的改变,引起一些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国内资源的掠夺也造成很大的损害,比如日本用做卫生筷的木材70%以上来自中国的东北,使得我国大面积的森林被盲目采伐以换取经济价值,造成生态的恶化。当然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以负责的态度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圈致灾因子、水圈致灾因子、生物圈致灾因子、岩石圈致灾因子。特点:频率低,具有局限性和特定性2、人为因素的因素(http://citymao.com/n6584c30.aspxcitymao.com/n6584c30.aspx—)
人为因素常常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保护环境的措施吗?  “海棠(Haitang)”、“麦莎(Matsa)”、“泰利(Talim)”、“卡努(Khanun)”、“达维(Damrey)”、“龙王”(Longwang)、“天鹰”(Washi)、“珊瑚”(Sanvu)和“韦森特”(Vicente)等9次台风在我国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造成严重损失
福建省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市的36个县(市、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6.33亿元,受灾人口213.41万,死亡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72万公顷;海洋水产养殖损失6.44万吨,受损面积8.36千公顷;倒塌房屋6,300间;损毁海塘堤防305处、44.85公里;损毁海洋工程348座。

浙江省台州、宁波、温州、舟山、嘉兴等市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69亿元。海洋水产养殖损失7.86万吨,受损面积232.79千公顷;损毁水产加工厂房130间;损毁海堤11.02公里;沉没、损毁船只1,790艘。
  台风“麦莎”来临前,浙江省共转移人口124万,4.13万艘海上船只回港避风,有效降低了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
台风麦莎冬季严重冰情期间,辽东湾沿岸港口均处于封冻状态。受海冰影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位于辽东湾的石油平台需靠破冰船引航才能保证平台供给及石油运输。由于较准确的海冰监测预报信息和有关部门采取的有利预防措施,没有造成明显的直接经济损失。
海冰的危害昌吉州、伊犁、阿勒泰灾情尤其严重。面对来势凶猛的虫害,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受灾的地州县市积极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措施,因地制宜展开灭蝗大战。昌吉州、阿勒泰的牧鸡牧鸭再次成为灭蝗功臣,伊犁调用飞机喷洒药物也产生一定效果。今年我区还首次使用了绿疆菌生物技术,有效抑制了蝗虫成虫的繁殖。据了解,目前我区生物灭蝗面积接近420万亩,防治工作还在进行当中。 新疆新闻在线网7月8日消息(记者景磊报道) :截止目前,横行肆虐了一个多月的蝗虫灾害在我区得到有效防治,已完成草地虫害防治面积761万多亩。今年初夏以来,由于受草场退化严重和气候干旱等因素的影响,我区各地草场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危害面积达到3186万亩。 江西九江、瑞昌间5.7级地震 ??? 2005年11月26日上午8时49分在九江、瑞昌之间发生5.7级地震,共造成江西、湖北、安徽等省数百万人受灾,13人死亡,伤病8000多人,倒塌房屋1.8万多间,损坏房屋16万间,紧急转移安置60万人,避险群众近300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
日本7.0级地震 ??? 日本福冈县以西海域当地时间3月20日上午10时53分发生里氏7级地震,福冈、佐贺、长崎、岛根、大分、山口、熊本等县均有强烈震感,造成500多人受伤,部分民房倒塌。据日本气象厅观测,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福冈县以西日本海海域,7级地震过后还发生了至少85次余震。
黑龙江林甸县5.1级地震 ???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7月25日23时43分,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发生5.1级地震。震中位于大庆市以北33公里,距林甸县城33公里、齐齐哈尔市约90公里、哈尔滨市约180公里。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有较强震感,吉林省长春、白城、松源、吉林以及内蒙古乌兰浩特、扎兰屯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此次地震造成该县467户居民受灾,1340间房屋被损坏,11人受伤,
巴基斯坦7.8级地震 ???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8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度,东经73.6度)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印尼等国。主震后发生了至少45次余震,最大余震超过6级。地震给巴基斯坦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10月19日,已经有79,000名巴基斯坦人被证实在地震中遇难,另有65,038人受伤,330万人无家可归。灾区重建需要50亿美元1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