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夯实基础
1.唐朝刘禹锡的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主要描述的植物类群是( )
A.苔藓植物
B.藻类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蕨类植物在结构上不同于藻类植物的特点是( )
A.是多细胞生物体
B.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D.都有输导组织
3.下列有关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有根、茎、叶的分化
B.都有输导组织
C.都能产生种子
D.都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4.我国河北省开滦煤田的煤炭形成于距今2亿多年前,已经探明的储量达71亿吨.你认为这是哪类植物的遗体埋在地下而形成的?( )
A.古代的藻类植物
B.古代的苔藓植物
C.古代的蕨类植物
D.古代的裸子植物
二、能力提升
5.与苔藓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高大,是因为蕨类植物( )
A.生殖过程离开了水
B.具有真正的根,而且体内有了输导组织
C.长有大型的羽状叶片
D.能用种子繁殖后代
6.下列关于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藻类植物有单细胞个体
B.蕨类植物根的形成与细胞分化有关
C.种子植物不一定能结出果实
D.除藻类外,其他植物均有输导组织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水绿如蓝主要是什么植物大量繁殖造成的?( )
A.苔藓植物
B.藻类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8.某同学在学校附近山坡的背阴处发现了一种矮小的植物,它们有茎和叶,但没有叶脉,据此推测,这种植物可能是( )
A.衣藻
B.葫芦藓
C.铁钱蕨
D.大豆
三、课外拓展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苔藓等植物大量繁殖形成的自然景观,右图是葫芦藓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一般在校园墙角等___________环境中能采集葫芦藓.
(2)用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孢子囊,其中含有许多___________.
(3)葫芦藓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
___________.
四、中考链接
10.(海淀区)“海带炖排骨”和“紫菜蛋花汤”是人们喜爱的佳肴,海带和紫菜都属于(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11.(威海)小宇在爬山时采回一株植物做标本,它有根、茎、叶的分化,叶背面有孢子囊群.这株植物所属的类群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裸子植物
12.(岳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苔藓等植物大量繁殖形成的自然景观,下面是有关观察葫芦藓的实验,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采集:在校园墙角等___________环境中采集葫芦藓.
(2)观察:
①用肉眼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___________.
②用放大镜观察其___________的形态特点及假根的特点.
③葫芦藓的孢蕨(如图)中含有许多生殖细胞:___________。
(3)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可以当做___________的指示植物.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A
解析:苔藓植物无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可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描写的应该是低矮的苔藓植物.可见A正确.
2.B
解析:蕨类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C
解析: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C错误;
4.C
二、能力提升
5.B
解析: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假根无吸收功能,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
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6.D
解析:苔藓植物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错误。
7.B
8.B
三、课外拓展
9.(1)阴暗潮湿;
(2)孢子;
(3)吸收水和无机盐.
四、中考链接
10.A
11.C
12.(1)阴湿;
(2)①结构;②茎、叶;③孢子;
(3)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2.1.1.2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银杏、苏铁和雪松是裸子植物,其种子外面均有果皮包被
B.海带和紫菜都是藻类植物,它们依靠其假根固着在浅海岩石上
C.卷柏的根、茎、叶内有输导组织,所以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
D.油菜和石花菜都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这是它们更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
2.与桃树相比,松树种子最主要的不同是( )
A.果实内有种子
B.没果皮包裹,种子裸露在外
C.胚珠外有子房壁
D.球果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下列有关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有根、茎、叶的分化
B.都有输导组织
C.都能产生种子
D.都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4.松、竹和梅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
A.松和竹是裸子植物,梅是被子植物
B.梅和竹是裸子植物,松是被子植物
C.竹是裸子植物,松和梅是被子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被子植物
二、能力提升
5.国槐和侧柏是北京市的市树,月季和菊花是北京市的市花.其中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国槐
B.侧柏
C.月季
D.菊花
6.诗句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彰显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C.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7.槐树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
A.能进行光合作用
B.用种子繁殖后代
C.有根、茎、叶的分化
D.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8.小云同学从《植物志》检索到白菜、萝卜在生物分类上都属于被子植物的十字花科,你认为它们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
A.能进行光合作用
B.有根、茎、叶的分化
C.营养方式为自养
D.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三、课外拓展
9.被子植物具有哪些特点,使它们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类群?
四、中考链接
10.(玉林)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
A.生长环境不同
B.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
C.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不同
D.分布的范围不同
11.(黑龙江)松、竹和梅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
A.松和竹是裸子植物,梅是被子植物
B.梅和竹是裸子植物,松是被子植物
C.竹是裸子植物,松和梅是被子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被子植物
12.(连云港)端午节假期,小箐同学和家人一起到去台山某景区游玩.在景区内发现红楠、楸树、金钱松、银杏等名贵树木,还看到了灰喜鹊在马毛松上觅食松毛虫等景象.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分类上,红楠、楸树属于被子植物,金钱松、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种子外面是否有___________包被.
(2)灰喜鹊的卵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及胚盘等部分组成,其中对卵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部分有___________.
(3)请根据小箐同学在景区看到的生物学景象,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C
解析: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比较高大,靠孢子繁殖,所以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C正确.
2.B
解析:松树是裸子植物,着生在雌球花上的胚珠是裸露的,没有子房壁包被,由胚珠发育成的种子也是裸露的,松树的球果不是果实;桃树是被子植物,其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作用后,胚珠发育的种子外面有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包被.因此松树的种子没果皮包裹,种子裸露在外.
3.C
解析: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C错误;
4.D
二、能力提升
5.B
解析:侧柏的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着,属于裸子植物,B正确。
6.B
解析:“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诗句中的松的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
7.D
8.D
三、课外拓展
9.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次有些果实的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传播;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诱使动物来吃,利于播种.
四、中考链接
10.B
11.D
12.(1)果皮;
(2)卵壳、卵壳膜和卵白;
(3)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
2.1.1.1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自主学习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及范围
学习目标:
1、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葫芦藓和肾蕨,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
学习范围:
预习课本第41页到第43页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要点
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包括 植物、 植物、 植物_______植物。
2.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大多为单细胞个体,即是多细胞个体也没有 、 、
分化,一般生活在水中,只有少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它是空气中氧的主要来源。
3. 苔藓植物开始有 和 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假根短而细,起固着作用。没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 蕨类植物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分化出了 组织。古代的蕨类植物被埋藏在地下可形成煤。
5. 、 、 都属于孢子植物
三、自主学习检测.
1.___________植物能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我们经常食用的紫菜属于藻类植物,其特征是( )
A.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能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
C.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只有茎、叶的分化
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分别属于( )
A.藻类植物裸子植物
B.藻类植物被子植物
C.苔醉植物裸子植物
D.苔鲜植物被子植物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41——43页文字资料,思考: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3、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二、随堂检测
1.葫芦藓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但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阴湿地带却不容易找到葫芦藓,这是因为(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
B.葫芦藓不适应工厂的噪声
C.葫芦藓叶薄,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
D.葫芦藓茎中没有输导组织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具有的器官是( )
A.根
B.茎
C.叶
D.种子
3.利用孢子进行繁殖,并且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检测:
1.苔藓.
2. C
3. D
随堂检测:
1. C
2. D
3. C
2.1.1.2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自主学习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及范围
学习目标:
(1)了解种子植物的特征;
(2)知道种子植物生活状况;
学习范围:
预习课本第44页到第47页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要点
1、种子植物概念:依靠____繁殖后代的植物。
2、形态结构特点:种子植物的 、 、
内有非常发达的 组织。
3、分类: 植物和 植物。分类依据:种子外是否有 包被。
4、裸子植物概念:只有 而没有 ,种子是 的植物。常见植物: 、 、 等。生活环境:适于生活在 环境中。
5、①被子植物概念:具有真正的 和 ,种子外有 包被的植物,也叫 。
②常见植物: 、玉米、 、桃等。
生活环境:适应性 、分布 。
三、自主学习检测.
1.被子植物的种子比裸子植物的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___________(判断对错)。
2.诗句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彰显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C.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国槐和侧柏是北京市的市树,月季和菊花是北京市的市花.其中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国槐
B.侧柏
C.月季
D.菊花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裸子植物
阅读教材44——45页文字资料,思考:
1、什么是裸子植物?
2、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哪些?
探究二:被子植物
阅读教材46——47页文字资料,思考:
1、什么是被子植物?
2、常见的被子植物有哪些?
二、随堂检测
1.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其不同于被子植物的特征是( )
A.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B.种子外果皮较薄
C.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D.体内有输导组织
2.“杏树”与“银杏树”只是一个字不同,但却不是一类植物,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 )
A.花有没有鲜艳的颜色
B.果实有没有酸甜的味道
C.雄性植株结不结果
D.种子有没有果皮的包被
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是( )
A.有无果皮包被
B.胚的大小
C.胚乳来源不同
D.胚乳有无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检测:
1.√.
2. C
3. B
随堂检测:
1. A
2. D
3. A
2.1.1.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②通过观察葫芦藓和肾蕨,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学会区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植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象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所有类群的植物都是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藻类植物,然后是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最后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就是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41——43页文字资料,思考: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3、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三)知识运用
1.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___植物,由类似茎、叶的分化,但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___植物。
2.下列属于藻类植物的是( )
A.玉米
B.肾蕨
C.海带
D.葫芦藓
(四)归纳小结
一、藻类植物
特征:无根、茎、叶的分化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制造氧气、药用、鱼类的饵料
二、苔藓植物
特征: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根为假根。
与人类的关系: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有助于形成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三、蕨类植物
特征: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形成煤
(五)随堂检测
1.玉米与家兔相比,玉米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 )
A.器官
B.系统
C.细胞
D.组织
2.油菜植株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都是生殖器官的一组是( )
A.根、花
B.茎、种子
C.花、果实
D.茎、叶
3.炎热的夏天吃西瓜可以消暑.西瓜的下列结构中,属于器官的是( )
A.西瓜
B.西瓜瓤
C.西瓜秧
D.西瓜皮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藻类植物
特征:无根、茎、叶的分化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制造氧气、药用、鱼类的饵料
二、苔藓植物
特征: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根为假根。
与人类的关系: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有助于形成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三、蕨类植物
特征: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形成煤
七、作业布置
观察图中的植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海带属于__________植物,该类植物结构最简单,没有__________的分化.
(2)图中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是__________.
(3)肾蕨不仅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体内具有__________组织,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
预习45——47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裸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的特征
八、教学反思
2.1.1.2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 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教学难点
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五幅图片(海带、苔藓、肾蕨、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结种子?
进一步提出:油菜、南瓜一般是如何繁殖?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裸子植物
阅读教材44——45页文字资料,思考:
1、什么是裸子植物?
2、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哪些?
探究二:被子植物
阅读教材46——47页文字资料,思考:
1、什么是被子植物?
2、常见的被子植物有哪些?
(三)知识运用
1.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相同之处是( )
①有性生殖 ②都有种子 ③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④有根、茎、叶的分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四)归纳小结
一、裸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银杉、水杉、银杏、苏铁等
二、被子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
常见的被子植物:苹果、梨、葡萄等
(五)随堂检测
1.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其不同于被子植物的特征是( )
A.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B.种子外果皮较薄
C.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D.体内有输导组织
2.“杏树”与“银杏树”只是一个字不同,但却不是一类植物,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 )
A.花有没有鲜艳的颜色
B.果实有没有酸甜的味道
C.雄性植株结不结果
D.种子有没有果皮的包被
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是( )
A.有无果皮包被
B.胚的大小
C.胚乳来源不同
D.胚乳有无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裸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银杉、水杉、银杏、苏铁等
二、被子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
常见的被子植物:苹果、梨、葡萄等
七、作业布置
如图所示,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肥大的高等植物,通常具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繁殖器官.
(1)根据多肉植物的器官构成,可知多肉植物属于__________植物;
(2)多肉植物上掰下的完整叶片在合适的环境中会长出芽,并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这种繁殖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选填序号).
①出芽生殖 ②营养生殖 ③无性生殖 ④有性生殖
预习48——51 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现象
蒸腾作用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
课件33张PPT。七年级上册1.1.1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这是动物还是植物?情境导入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本节目标1、___________植物能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自主学习反馈苔藓2.我们经常食用的紫菜属于藻类植物,其特征是( )
A.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能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
C.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只有茎、叶的分化C自主学习反馈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分别属于( )
A.藻类植物裸子植物
B.藻类植物被子植物
C.苔醉植物裸子植物
D.苔鲜植物被子植物D自主学习反馈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及与人类的关系探究新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水中含有大量的藻类植物江水变绿的原因?探究新知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衣藻),有多细胞的(水绵)。藻类在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分布,主要是生长在水中(淡水或海水)。在潮湿的岩石上、墙壁和树干上、土壤,养面和下层,也都有它们的分布。探究新知藻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约占全球绿色植物光合效率的90%。它们是最低等的绿色植物。探究新知生活环境:
结构特点:
繁殖方式:
代表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中,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阴暗潮湿的地方。无根、茎、叶的分化。孢子(生殖细胞)繁殖。水绵、海带、紫菜、发菜、石花菜、裙带菜、鹿角菜等。探究新知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右图可以给你一些提示,但不一定很全面。你还能做些补充吗?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新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探究新知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在潮湿和阴暗的环境中,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形式的代表。 探究新知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①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具假根
②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地方。探究新知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1)有助于形成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探究新知日本立碗藓(2)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检测空气污染)苔藓植物的叶大都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所以,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探究新知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探究新知现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湿生或水生。喜阴湿温暖的环境。高山、平原、森林、草地、溪沟、岩隙和沼泽中,都有蕨类植物生活。探究新知不同形态的孢子囊群蕨类植物是不结种子的植物。蕨类植物叶片下表面的褐色隆起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成熟以后就从叶表面散放出来,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探究新知生活环境:
结构特点:
繁殖方式:
代表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有根、茎、叶的分化,出现输导组织孢子繁殖铁线蕨、满江红等蕨类植物特征探究新知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1)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煤炭,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在距今2亿多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地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古代蕨类植物(如鳞木)。
这些蕨类植物都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探究新知观音莲座盐渍的蕨菜(2)食用蕨、菜蕨、水蕨、紫萁及观音莲座等都可食用,许多种蕨的根状茎中富含淀粉,称蕨粉或山粉,不但可食,还可作酿酒的原料。蕨的幼叶有特殊的清香美味。探究新知海金沙卷柏(3)药用例:海金沙可治尿路感染、尿道结石
用卷柏可治水肿、血症探究新知1.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___植物,由类似茎、叶的分化,但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___植物。知识运用藻类苔藓2.下列属于藻类植物的是( )
A.玉米
B.肾蕨
C.海带
D.葫芦藓C知识运用1.葫芦藓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但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阴湿地带却不容易找到葫芦藓,这是因为(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
B.葫芦藓不适应工厂的噪声
C.葫芦藓叶薄,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
D.葫芦藓茎中没有输导组织C随堂检测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具有的器官是( )
A.根
B.茎
C.叶
D.种子D随堂检测3.利用孢子进行繁殖,并且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C随堂检测本课小结一、藻类植物
特征:无根、茎、叶的分化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制造氧气、药用、鱼类的饵料
二、苔藓植物
特征: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根为假根。
与人类的关系: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有助于形成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三、蕨类植物
特征: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形成煤 预习45——47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裸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的特征作业布置观察图中的植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海带属于__________植物,该类植物结构最简单,
没有__________的分化.
(2)图中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是__________.
(3)肾蕨不仅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体内具有__________组织,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藻类根、茎、叶葫芦藓输导课件24张PPT。七年级上册2.1.1.2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你知道图中的松树会开花吗?情境导入1、了解种子植物的特征本节目标1、被子植物的种子比裸子植物的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___________(判断对错)自主学习反馈√2.诗句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彰显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C.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C自主学习反馈3.国槐和侧柏是北京市的市树,月季和菊花是北京市的市花.其中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国槐
B.侧柏
C.月季
D.菊花B自主学习反馈探究一:被子植物探究新知苹果树油松大豆向日葵种子植物探究新知种子无果皮包被的
植物称为裸子植物果皮种子种子种子有果皮包被的
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分类探究新知被子植物探究新知珙桐探究新知 被子植物有__、__、__、__、__、__六个器官,种子外面有__包被,又叫做_______,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类群,适应性最强,种类最多,分布极为
广泛。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果皮绿色开花植物探究新知探究二:裸子植物探究新知裸子植物探究新知银杉探究新知输导组织根茎叶种子裸露干旱裸子植物个体比较大,有发达的__ ,有__、__、__、__四个器官,种子是___的,生活在___环境中。探究新知1.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知识运用被子植物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相同之处是( )
①有性生殖 ②都有种子 ③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④有根、茎、叶的分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A知识运用1.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其不同于被子植物的特征是( )
A.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B.种子外果皮较薄
C.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D.体内有输导组织A随堂检测2.“杏树”与“银杏树”只是一个字不同,但却不是一类植物,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 )
A.花有没有鲜艳的颜色
B.果实有没有酸甜的味道
C.雄性植株结不结果
D.种子有没有果皮的包被D随堂检测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是( )
A.有无果皮包被
B.胚的大小
C.胚乳来源不同
D.胚乳有无A随堂检测只有种子没有果实,即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杉、松、柏、银杏等)。生活环境:
结构特点:
繁殖方式:
分 类:陆地上有根、茎、叶的分化,且其内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 织种子繁殖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又叫绿色开花物)本课小结 预习48——51 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现象
蒸腾作用的意义作业布置如图所示,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肥大的高等植物,通常具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繁殖器官.
(1)根据多肉植物的器官构成,可知多肉植物属于__________植物;
(2)多肉植物上掰下的完整叶片在合适的环境中会长出芽,并发育成
新的植物体,这种繁殖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选填序号).
①出芽生殖 ②营养生殖 ③无性生殖 ④有性生殖.被子②③2.1.2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夯实基础
1.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移栽树苗时,去掉一部分枝叶有利于幼苗的成活,这是为了降低了植物的( )
A. 光合作用
B. 吸收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呼吸作用
2.水分吸收的主要部位、散失的门户依次是( )
A. 气孔、根毛
B. 根毛、导管
C. 根毛、气孔
D. 生长点、叶肉
3.第23届省运会将于2014年在我市举办,各县市区均投入一定财力进行城市绿化.在移栽一些树木时,绿化工人往往去掉一些枝叶,个别还采取遮阳措施,这主要是为了降低植物的( )
A. 呼吸作用
B. 蒸腾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吸收作用
4.昌乐西瓜以其品种齐全、质量优而闻名.在西瓜结果的过程中,瓜农往往要大量浇水.这时西瓜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果实膨大
二、能力提升
5.下列叙述不属于蒸腾作用的意义的是( )
A. 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B. 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C. 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
D. 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6.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 )
A. 降低植物叶片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
B. 增加空气的湿度,有利于形成降雨
C. 促使水的吸收与运输
D. 以上三项都是
7.在下列植物的生理功能中,对地球的水循环有重要意义的是( )
A. 光合作用
B. 吸收作用
C. 呼吸作用
D. 蒸腾作用
8.青州蜜桃栽培历史悠久,品系繁多,科研人员和果农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列有关蜜桃栽培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桃树的开花季节,果农会通过人工授粉来提高蜜桃的结果率
B. 若某桃树的一个枝条的叶子全部出现白化现象.则该枝条会细胞的基因可能发生改变
C. 果农每年要对桃树进行冬季和夏季修剪,这样做有利于蜜桃蒸腾作用
D. 为提高密桃的产量,应在生长过程施用适量的氮、磷、钾等肥料
三、课外拓展
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株盆栽植物的植株上套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进袋口,进行了与如图相关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晴天的上午,可看到塑料袋内壁上有 水珠 出现,这是植物进行___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__凝结而成的.
(2)有同学在下午打开塑料袋,迅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袋内,结果 带火星的木条燃烧,这是因为___________.
(3)傍晚再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支燃着的木条,结果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
四、中考链接
10.(曲靖)水分和无机盐能从植株的根部向上运输,主要动力来自于( )
A.光合作用
B.扩散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11.(苏州)下列做法不属于运用蒸腾作用原理的是( )
A.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
B.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C.对栽培的花卉适时松土
D.选择阴雨天移栽植物
12.(郴州)根据所学的植物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能不断通过根吸收水分并且运输到其它器官,其动力主要来自于植物的
作___________用.
(2)农业生产上提倡合理密植农作物,主要是可以充分利用___________能,促进农作物的_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是___________.
(4)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护绿和低碳上应该做些什么?___________(至少写一条措施).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C
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时,植物的幼根和根毛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故C正确.
2.C
解析: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内的导管→叶脉的导管→叶片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水蒸气).因此水分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毛,水分散失的门户是气孔
3.B
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时,植物的幼根和根毛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故B正确.;
4.C
二、能力提升
5.A
解析:A,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因此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不会产生二氧化碳;B.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C.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D.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对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6.D
7.D
8.C
三、课外拓展
9.(1)蒸腾作用;水蒸气
(2)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3)木条熄灭;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四、中考链接
10.C
11.C
12.(1)蒸腾;
(2)光;光合;
(3)气孔;
(4)植树造林、使用新型能源.
2.1.2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自主学习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及范围
学习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分布特点;
(2)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
学习范围:
预习课本第48页到第52页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要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
2、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
气孔由什么细胞组成:
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
3、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4、蒸腾作用的意义是:
三、自主学习检测.
1.气孔是植物水分___________的“门户”,也是___________的“窗口”.
2.南瓜植株生长旺盛时,每天要从根吸收大量的水,其中大部分水的去向是( )
A.组成植物体
B.留在植物体内
C.蒸腾作用散失
D.用于呼吸作用
3.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遮阳和选择阴雨天,能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蒸腾作用的现象
阅读教材48——51页文字资料,思考:
1、蒸腾作用的概念?
2、蒸腾作用的部位?
3、叶片的结构?
4、气孔张开和闭合的原理?
探究二:蒸腾作用的意义
阅读教材51页文字资料,思考:
1、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随堂检测
1.我们踏入山林时,会感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主要是由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2.春季移栽树苗时,常常要剪掉部分枝叶,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轻树苗的重量
B.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
C.降低蒸腾作用的强度
D.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3.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
A.表皮
B.气孔
C.叶脉
D.保卫细胞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检测:
1.散失;气体交换.
2. C
3. A
随堂检测:
1. C
2. C
3. B
2.1.2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叶片的结构,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了解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气孔开闭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种场景:烈日炎炎的夏天,人们悠然的在树荫下乘凉谈笑风生;马路上骄阳下急行的人们汗流浃背,两旁的行道树去依然沉静的挺立着。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到凉快?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大树为人们遮荫,久而久之会不会被晒死?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共同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蒸腾作用的现象
阅读教材48——51页文字资料,思考:
1、蒸腾作用的概念?
2、蒸腾作用的部位?
3、叶片的结构?
4、气孔张开和闭合的原理?
探究二:蒸腾作用的意义
阅读教材51页文字资料,思考:
1、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知识运用
1.移栽植物时尽量选在阴天或傍晚的时候,这样可以降低蒸腾作用__________(判断对错)。
2.蒸腾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是( )
A.根
B.叶
C.所有器官
D.茎
(四)归纳小结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
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气孔
气孔由什么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面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通状况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是: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茎、叶等器官,还能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
(五)随堂检测
1.我们踏入山林时,会感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主要是由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2.春季移栽树苗时,常常要剪掉部分枝叶,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轻树苗的重量
B.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
C.降低蒸腾作用的强度
D.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3.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
A.表皮
B.气孔
C.叶脉
D.保卫细胞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
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气孔
气孔由什么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面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通状况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是: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茎、叶等器官,还能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
七、作业布置
气孔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中③所示的细胞是__________细胞,呈__________形.
(2)气孔是指图中[__________]所示的地方,是植物进行__________的“窗口”.
(3)植物体内的水分以__________状态从气孔中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叫__________作用.
预习54——59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原料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
课件27张PPT。七年级上册2.1.2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情境导入1、蒸腾作用的现象
2、蒸腾作用的意义本节目标1、气孔是植物水分___________的“门户”,也是___________的“窗口”自主学习反馈散失气体交换2.南瓜植株生长旺盛时,每天要从根吸收大量的水,其中大部分水的去向是( )
A.组成植物体
B.留在植物体内
C.蒸腾作用散失
D.用于呼吸作用C自主学习反馈3.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遮阳和选择阴雨天,能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A自主学习反馈探究一:植物的蒸腾现象探究新知甲乙丙几乎没有水珠水珠较少水珠最多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讨论:
1、各塑料袋内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叶片越多,散发出的水蒸气
越多,水蒸气主要是由植
物的叶片散发出来的。
2、为什么要对三个枝条
做不同的处理?
做对照,更容易分析得出结论。探究新知定义: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主要器官:叶
部位:气孔结论:蒸腾作用探究新知叶脉叶肉观察叶片的结构①②③④⑤ 气孔探究新知气孔有什么组成?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由什么控制?保卫细胞气孔保卫细胞:半月形、内含叶绿体
气孔:两两相对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探究新知气孔的构造探究新知
进一步探究:吸水膨胀——开放—— 蒸腾失水缩小——关闭—— 不蒸腾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与蒸腾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关系?保卫细胞 气孔 水分蒸腾探究新知
——叶片
气孔
——茎内
导管
——根毛
细胞蒸腾作用的过程探究新知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导管(根茎叶中)叶肉细胞气孔大气中探究新知探究二:蒸腾作用的意义探究新知认识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思考交流:
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而大树体内的水分却是从低处流到高处,这是为什么?
2.大树为什么不会被阳光灼伤呢?探究新知蒸腾作用的意义1.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2.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探究新知1.移栽植物时尽量选在阴天或傍晚的时候,这样可以降低蒸腾作用__________(判断对错)。知识运用√2.蒸腾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是( )
A.根
B.叶
C.所有器官
D.茎C知识运用1.我们踏入山林时,会感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主要是由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C随堂检测2.春季移栽树苗时,常常要剪掉部分枝叶,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轻树苗的重量
B.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
C.降低蒸腾作用的强度
D.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C随堂检测3.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
A.表皮
B.气孔
C.叶脉
D.保卫细胞B随堂检测本课小结一、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
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气孔
气孔由什么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面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通状况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是: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茎、叶等器官,还能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 预习54——59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原料的应用作业布置气孔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中③所示的细胞是__________细胞,呈__________形.
(2)气孔是指图中[__________]所示的地方,是植物进行
__________的“窗口”.
(3)植物体内的水分以__________状态从气孔中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叫__________作用.保卫半月⑤气体交换水蒸气蒸腾2.1.3.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夯实基础
1.人们食用的甘薯块根俗称“地瓜”,它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是( )
A.甘薯根自己光合作用产生的
B.甘薯根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
C.甘薯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
D.甘薯根呼吸作用的产物
2.小刚的爷爷喜欢养金鱼,常常在鱼缸里放置一些水草,你认为水草的生理作用是( )
A.增加养料B.装饰点缀
C.增加二氧化碳D.增加氧气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强度B.二氧化碳浓度
C.氧气浓度D.水的供应
4.过度密植,作物的产量会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植物下部叶片( )
A.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旺盛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微弱
D.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二、能力提升
5.随着植物激素的广泛研究、开发和利用,大量的“激素水果”进入市场,摆上餐桌.例如激素草莓、激素柿子、激素苹果等等.这些水果,水汁盈盈,颜色鲜艳.但是,人们吃后就会产生一种“激素水果,好看不好吃”的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光合作用效率高,有机物过多
B.呼吸作用过强,有机物消耗过多
C.细胞分裂生长过快,有机物过多
D.细胞分裂生长过快,有机物积累过少
6.以下是某同学总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具有的生态意义,错误的是( )
A.制造有机物养育生物圈中其他生物
B.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释放氧气
D.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7.下列哪一项不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 )
A.增加光照时间,利用相关照明设施
B.增加农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合理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D.尽力密植,让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
8.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二氧化硫浓度
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③合理密植
④延长光照时间.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三、课外拓展
9.图中的甲、乙两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甲图
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
(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段,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点;
(3)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A.光照过强,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关闭B.温度较高,提高了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消耗了较多的有机物C.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D.光照过强,气温过高,植物缺水严重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4)乙图曲线AB表示植物在进行;(5)由甲图整段曲线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开始于点.
四、中考链接
10.(2017?牡丹江)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D.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1.(2017?长沙)以下是某同学总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具有的生态意义,错误的是( )
A.制造有机物养育生物圈中其他生物
B.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释放氧气
D.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2.(2017?赤峰)现代农业基地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瓜果等栽培,以下措施中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是( )
A.适时松土、施肥
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C.向温室内定期释放适量的二氧化碳
D.温室内温度尽量保持白天20℃,夜晚25℃
13.(2016?沧州)现有四套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14.(2017?黑龙江)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问题:(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然后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是(选填“甲”或“乙”)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作用,内壁上的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散失的..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C
2.D
3.C
4.D
二、能力提升
5.D
解析:A、激素水果,成熟早,光合作用效率低,有机物积累过少,不符合题意;
B、激素水果非正常的长大,积累的有机物较少,呼吸作用较弱,消耗有机物较少,不符合题意;
C、水果抹上激素后,分裂生长过快,有机物积累过少,多以好看不好吃.不符合题意;
D、水果抹上激素后,细胞非正常长大,分裂生长过快,有机物积累过少,多以好看不好吃.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解析:A、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正确;BC、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出氧气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正确;D、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不正确.故选:D。
7.D
解析:A、增加光照时间,利用相关照明设施.这样能通过增加光照时间延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间来提高作物产量,A正确.B、增加农田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向农田输送二氧化碳.这样能通过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原料(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作物产量,B正确.C、合理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这样能通过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原料(水和无机盐)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作物产量,C正确.D、尽力密植,让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只有合理密植让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来提高作物产量.尽力密植,不但不会让植物充分利用太阳,枝叶互相遮挡还会使一些枝叶白白消耗体内的有机物,会降低作物的产量,D错误.故选:D。
8.B
解析:①二氧化硫与光合作用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增加二氧化硫浓度,不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也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的原料,因此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③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因此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④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延长光照时间,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因此,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延长光照时间。故选:B
三、课外拓展
9.(1)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状态(2)BF;D;E(3)C(4)呼吸作用(5)B
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表明植株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状态;(2)甲图中,AB、FG段植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余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EF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表明光合作用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多,因此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D点;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余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得到积累,在CE段中,E点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最长,超过E点,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开始减少,因此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E点;(3)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中午光照过强,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因此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故选C;(4)乙图曲线AB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多,表示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5)由甲图整段曲线可以看出,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因此光合作用开始于B点.
四、中考链接
10.A
解析:A、叶绿体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场所而不是主要场所,不正确;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正确;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正确;D、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正确。
11.D
解析:A、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正确;BC、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出氧气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正确;D、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不正确。
12.D
解析:A、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适时松土、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能增产,故不符合题意.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就大,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向温室内定期释放二氧化碳能增产,故不符合题意.D、在一定范围内,低温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因此菜农在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时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可使光合作用增强,夜间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而温室内温度尽量保持白天30℃,夜晚25℃,夜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旺盛,不能提高作物产量,故此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3.C
解析:“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除二氧化碳不同外,其它条件如光、土壤浸出液等都相同.因此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甲和丙。
14.(1)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乙;二氧化碳(2)蒸腾;气孔
解析:(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甲装置和乙装置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导致装置甲中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乙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所以“然后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是乙(选填“甲”或“乙”)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内壁上的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
2.1.3.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主学习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及范围
学习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学习范围:
预习课本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要点
1、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具体探究过程见66页,该实验的变量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比 到达标记处的时间短,得出的结论是 。
2、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了二氧化碳还有 。
3、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主要是 ),并且释放 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场所:
4、光合作用的应用:
农业生产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自主学习检测.
1.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所示),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
A.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
2. 王明种植的萝卜喜获丰收,使萝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
A. 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3. 冬季河水中见不到水绵,而春暖后就可见到水绵丝团漂浮在水面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水绵光合作用旺盛,放出大量的氧气
B. 河水温度的升高
C. 水绵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D. 春季呼吸作用加强,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光合作用的原料明确以下问题:
范·海尔蒙特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哪种物质?
探究二: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反应式
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中可以发现: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和( ),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和( ),
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一是物质转化过程,即由( )和( )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出( );
二是能量转化过程,即把( )能转化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 )能。
探究三:光合作用的应用
提高光合作用的方法有哪些?
二、随堂检测
1、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哪项与该原理有关( )
A施用化肥 B及时中耕松土 C适时播种 D合理密植
2、在植物的细胞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糖类的场所是()
A液泡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细胞核
3、光合作用的本质是()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合成有机物,贮存营养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4、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光合效率,下列哪些做法是可取的?( )
①合理密植②尽量密植③间作套种④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检测:
1.D
2. B
3. A
随堂检测:
1. D
2. C
3. B
4、B
2.1.3.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2.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3.牢记光合作用的公式,并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原料是二氧公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概念、应用。
四、教学难点
对光合作用概念以及公式含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啤酒厂生产啤酒要用原料(水、麦芽等);工厂生产制造汽车也需用原料。那么,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淀粉的氧气就不需要原料吗?它所需要的原料又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Ⅰ、演示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学生阅读课本56页的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
2.教师说明:
(1)金鱼藻是一种被子植物,而不是藻类植物,它是一种水生高等植物。
(2)氧气难溶于水,能助燃,因而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再根据木条等的燃烧情况判断氧气是否存在?
3.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Ⅱ、合作交流、展示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细木条复燃。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氧气。
2.为保证实验的效果,该装置必须放在什么环境中?
(光下)
Ⅲ、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一)媒体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及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以下问题:
(1)土壤中哪些物质减少了?
(2)柳树增加重量的原因是什么?
(二)学生探究实验
根据课本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保存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数据显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在不断减少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三)实际上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加以探究。(课下探究)
Ⅳ、精讲点拨
1.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
叶绿体
(三)知识运用
1.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
2.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你认为哪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
(增强大棚的透明度;适量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白天设法适当提高棚内温度,晚上适当降低棚内温度等)
(四)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公式,且根据公式说出这一作用的产物和原料以及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
(五)随堂检测
1、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哪项与该原理有关( )
A施用化肥 B及时中耕松土 C适时播种 D合理密植
2、在植物的细胞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糖类的场所是()
A液泡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细胞核
3、光合作用的本质是()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合成有机物,贮存营养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4、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光合效率,下列哪些做法是可取的?( )
①合理密植②尽量密植③间作套种④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六、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
叶绿体
七、作业布置
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以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某种原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该实验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2)在实验中使用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
(3)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把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4)本实验的对照组是 。
(5)如果利用本植株来验证植物的叶片是植物蒸腾失水的主要部位,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参考答案
随堂检测
1、D
2、C
3、B
4、B
作业
(1)二氧化碳;(2)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测二氧化碳是否存在;(3)使植物叶片中所含的淀粉运走耗尽;(4)玻璃瓶以外的叶片;(5)取两个长势基本相同的枝条,剪去其中一个枝条上的大部分(或全部)叶片;分别用透明塑料袋套住并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个塑料袋内壁上水珠的情况。
课件22张PPT。七年级上册2.1.3.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情境导入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三岁的孩子把手中的馒头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让小草吃馒头。我对她说:小草不吃馒头,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 在我们一起学习完这节课后,你们就会明白,小草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的原因了。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等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和产生氧气。
2、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本节目标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等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和产生氧气。
2、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本节目标1、验证水生的金鱼藻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最简 单的方法是( )
A检验有无淀粉生成 B检验是否吸收了二氧 化碳
C检验有无氧气生成 D检验是否吸收了水分自主学习反馈C2.氧气的性质是( )
A具有可燃性
B具有助燃性
C具有易燃性
D使火熄灭B自主学习反馈3.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
A整个植物体
B绿色的叶
C所有绿色的部分
D只有茎和叶C自主学习反馈自主学习反馈4.在实验四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A吸收瓶内的空气 B吸收瓶内的水分
C吸收瓶内的二氧化碳 D吸收瓶内的氧气C探究一:自主学习课本54页—55页“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明确以下问题:
本实验共分几个步骤?用最简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探究新知小游戏“排排看”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我看你能行)①③②⑤④探究新知探究二: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4)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
(5)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新知(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做是为了让天竺葵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以说明后面实验中颜色的变化不是由实验前叶片中储存的淀粉引起的。【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小组内先合作探究,然后小组内达成共识,派学生代表回答,其他组纠错和指正步骤一:暗处理探究新知(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作对照实验,看看有光照的部位和无光照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步骤二:遮光对照探究新知有光照部分无光照部分光照(3)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酒精易挥发、易燃烧,隔水加热可预防烧杯中酒精燃烧,以免出现危险。(4)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此时酒精变为什么颜色?黄白色绿色步骤三:酒精脱色探究新知步骤四:滴加碘液滴加碘液前为什么用清水漂洗叶片?洗掉叶片上酒精探究新知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进行光合作用必要的条件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 )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 )变蓝色不变色步骤五:观察现象探究新知 某同学想让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显出一字母“M”,大家想一想他该怎么做的呢?
知识运用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A二氧化碳 B水 C高温 D光
C随堂检测随堂检测2、严重干旱作物颗粒无收,从光合作用的角度看,这表明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
A光 B二氧化碳 C水 D适宜温度
C3、刘伟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把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将叶片的B处两面遮盖移入光下几小时,然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并加碘液处理,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①实验前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②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叶片的绿色部分变成 色。
③加碘液处理后发现A、B两处都不变色,其原因是:
A B
④C处变篮色,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⑤实验结果表明, 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随堂检测黄白没有叶绿体不见光淀粉光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1.实验步骤:①暗处理 ②遮光对照 ③酒精脱色 ④滴加碘液 ⑤ 观察现象2.实验结果:光合作用的产物的淀粉,条件是光照。二、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一、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可以产生淀粉本课小结下图是某同学为验证“氧气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分析:(1)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的是___装置,要证明此气泡是否是氧气,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丙能否构成一组对照? 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用带火星的木条或者卫生香看是否复燃。光照光是绿色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绿色植物氧气是绿色植物产生的不能一个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作业布置课件24张PPT。七年级上册2.1.3.2植物的光合作用情境导入我们 知道,啤酒厂生产啤酒要用原料(水、麦芽等);工厂生产制造汽车也需用原料。那么,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淀粉的氧气就不需要原料吗?它所需要的原料又是什么呢?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2、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表达式。
3、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本节目标1、一绿色植株 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所示),然 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 )
A.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自主学习反馈D2.王明种植的萝卜喜获丰收,使萝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
A. 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B自主学习反馈3.冬季河水中见不到水绵,而春暖后就可见到水绵丝团漂浮在水面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水绵光合作用旺盛,放出大量的氧气
河水温度的升高
C. 水绵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D. 春季呼吸作用加强,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A自主学习反馈探究一:光合作用的原料明确以下问题:
范·海尔蒙特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哪种物质?探究新知光合作用需要水
几年后柳树增加的重量是从哪里来的?探究新知柳2.3kg 干土90kg 1648年 海尔蒙特(比利时)实验柳苗增重74.5千克
土壤仅减少了0.057千克。探究新知1、加入碳酸氢钠的目的?
2、两只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各是什么?
3、此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3、 结论: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氧气 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探究新知探究二: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反应式绿色植物利用 ,通过 ,把 和 转化成
(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叶绿体二氧化碳水贮存能量的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新知 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中可以发现: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和( ),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和( ),
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一是物质转化过程,即由( )和( )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出( );
二是能量转化过程,即把( )能转化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 )能。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氧气光叶绿体二氧化碳 水氧气光能化学探究新知探究三:光合作用的应用1、间作套种
2、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方法有哪些?1、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2、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
3、及时补充水分。探究新知探究新知合理密植的意义探究新知套种(棉花与草莓)探究新知套种(竹子与黄豆)探究新知知识运用1.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光合 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你认为哪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
(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增强大棚的透明度;适量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白天设法适当提高棚内温度,晚上适当降低棚内温度等)
1、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哪项与该原理有关
A施用化肥 B及时中耕松土 C适时播种 D合理密植 D随堂检测2、在植物的细胞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糖类的场所是()
A液泡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细胞核 随堂检测 C3、光合作用的本质是()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合成有机物,贮存营养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随堂检测B4、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光合效率,下列哪些做法是可取的?( )
①合理密植②尽量密植③间作套种④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随堂检测B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本课小结 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以探究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必需的某种原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2)在实验中使用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 。
(3)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把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4)本实验的对照组是 。
(5)如果利用本植株来验证植物的叶片是植物蒸腾失水的主要部位,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作业布置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测二氧化碳是否存在使植物叶片中所含的淀粉运走耗尽玻璃瓶以外的叶片取两个长势基本相同的枝条,剪去其中一个枝条上的大部分(或全部)叶片;分别用透明塑料袋套住并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个塑料袋内壁上水珠的情况2.1.4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
B.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呼吸作用只在含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D.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2.下列物质中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产物的一组是( )
A.二氧化碳和氧 B.二氧化碳和水
C.有机物和水 D.有机物和氧
3.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吸收水和无机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
4.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其意义是( )
A.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C.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二、能力提升
5.公园草坪上常有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呼吸作用
6.新疆吐鲁番地区,白天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夜间温度较低,这里生产的葡萄等水果产量高,品质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阳光充足,蒸腾作用旺盛
B.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呼吸作用旺盛
C.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
D.白天温度较高,呼吸作用旺盛
7.下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间( )
A.
B.
C.
D.
8.下列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小王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B.小柯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小明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小张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三、课外拓展
9.根据下式回答:
(1)过程a和b分别表示植物的 和 .
(2)a、b两个过程, 过程对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当a过程大于b过程时,植物体内的物质得以 ,并使植物体表现出 的现象.
(4)温带落叶树木过冬时,仍持续进行 过程.它所分解的物质则是通过 过程合成并储存在植物体内的.
四、中考链接
10.(2017?兰州)植物任何部位的活细胞都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细胞分裂
11.(2017?临沂)新疆生产的水果又大又甜,以甜瓜为例,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见表),致使新疆产的同品种甜瓜更甜.以下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推理过程应该是( )
平均温度(℃)
新疆
某地
白 天
34
34
夜 晚
13
23
①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
②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③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
④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
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2.(2017?眉山)下列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植物的所有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D.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13.(2017?宜兴市)堆放时间较长的蔬菜会因产热而腐烂,与细胞产热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是( )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运输作用
14.(2017?衢州)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把几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C
解析:生物只要是活的,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2.B
解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3.B
解析: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A、清晨植物进行了一晚上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不会很深,故不符合题意.B、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最深,故符合题意.C、深夜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些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不会很深,只是比清晨的叶要深,故不符合题意.D、由于在不同的时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程度不同,叶积累的淀粉不同,滴上碘液颜色也会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
二、能力提升
5.C
解析: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践踏草地会使草地中的土壤板结,而板结的土壤,其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减小,其中氧气含量就减少,因此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其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甚至造成植物体的死亡.因此不能践踏草地.可见C符合题意。
6.C
解析:由于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影响,我国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温度高所以光合作用要强于呼吸作用,夜晚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但由于温度低呼吸作用比较弱,所以那里的生产的葡萄等水果产量高,品质好,特别甜.故C符合题意。
7.D
解析:叶片白天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消耗的氧气,因此放出氧气,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8.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因此只有选项D正确。
三、课外拓展
9.(1)光合;呼吸;(2)光合;(3)积累;生长.(4)b;a
解析:
(1)因此过程a 表示光合作用,因此过程b 表示呼吸作用.(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通过食物,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3)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细胞内,利用氧气,将线粒体内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过程.当光合作用过程大于呼吸作用过程时植物体内的物质得以储存,并使植物体表现出生长现象.当a过程大于b过程时,植物体内有机物得以积累,使植物表现出生长现象.(4)冬天北方大部分的树叶落了,由于没有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大大降低,但植物的呼吸作用照样进行,所以有机物得以减少.
四、中考链接
10.A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为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
11.C
解析:分析资料中的条件,既是同一种甜瓜,在新疆和不同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夜间温度.温度可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有机物积累的程度不相同,即甜瓜的甜度不一样.比较图表可知: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导致不同品质的原因是:不论甲地还是乙地,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而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因此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因此符合推理过程应该是③④①②。
12.B
解析:A、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呼吸作用的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A正确.B、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而不是每个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根细胞,B错误;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C正确.D、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包括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13.A
解析: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光合作用储存能量,蒸腾作用吸收热量,因此,“堆放时间较长的蔬菜会因产热而腐烂”.那么与蔬菜细胞产热直接相关的生理作用是呼吸作用。
14. (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解析:(1)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A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瓶由于煮熟的种子,石灰水变化不大,因此B装置起到对照作用.(2)图乙,为防止新鲜菠菜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应在黑暗或无光照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否则,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实验现象不明显.蜡烛熄灭,该现象不能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仅有二氧化碳,还有其他气体如氮气、二氧化氮等气体.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2.1.4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自主学习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及范围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呼吸作用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 通过演示实验说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3. 举例说明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应用。
学习范围:
预习课本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要点
交流与探究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一
将萌发的大豆种子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两份分别装入甲、乙两只保温杯中,另外两份煮熟并冷却后分别装入丙、丁两只保温杯中。在四只各插入一只温度计,读数并记录;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记录温度计读数。请分析:
甲、乙、丙、丁四只保温杯中的温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与探究2: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二
拔掉甲、丙两只保温杯的塞子,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记录燃烧现象。
交流与探究3: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三
将乙、丁两只保温杯装置进行改装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记录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检测.
1.土豆、白菜堆放久了会发热,这是因为( )
A.呼吸作用释放了热量 B.光合作用产生了热量
C.蒸腾作用产生了热量 D.以上都有可能
2.下列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萌发的种子 B.干燥的种子 C.煮熟的种子 D.吸水膨胀的种子
3.既是呼吸作用原料,又是光合作用产物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有机物和氧气 C.水和氧气 D.水
4.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在光合作用条件下都能进行
B.呼吸作用只在含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C.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5.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A.缺少肥料,妨碍光合作用 B.缺少水分,妨碍呼吸作用
C.缺少氧气,妨碍根的呼吸 D.缺少二氧化碳,妨碍根的呼吸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发热了吗?
实验现象:
装有萌发种子的暖水瓶内的温度升高。装有煮熟的种子的暖水瓶内温度不升高
实验证明:
萌发的种子放出了热量。
探究二:探究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释放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
甲瓶里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实验证明:
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二氧化碳。
探究三: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实验现象:
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燃烧的蜡烛放进乙瓶里,火焰没有立刻熄灭。
实验证明:
甲瓶里缺少氧,乙瓶里有氧,甲瓶里的氧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探究四: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探究五: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①
②
(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呼吸作用的应用有哪些?
二、随堂检测
1.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所有绿色细胞 B.所有非绿色细胞 C.所有活细胞 D.所有植物细胞
2.我们行进在公园里时,经常发现草坪上有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这是因为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吸收水和无机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B.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作为动力
C.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D.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排出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检测:
1.A
2.C
3. B
4.C
5.C
随堂检测:
1. C
2. C
3. D
4.B
2.1.4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解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并能举例说出呼吸作
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猜想和推理、观察、概括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4、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认同科学研究的严谨和求实,并让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有关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概念的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喜欢观察和提问,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现在我有几个问题向你们请教:
1、存放蔬菜的地窖有电灯,为什么农民下地窖时还要先把一支点亮的蜡烛放下去?
2、刚收获的粮食堆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粮堆内部会发热,热量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存放时间较长的萝卜会空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发现了这些问题?请及时把答案告诉我。
祝你们学习进步!
(二)讲授新课
1.在探究实验一之前,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本实验内容,然后出示一部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分析资料来推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甲饮料瓶内(选用口径较大的,利于实验)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乙饮料瓶内装有等量的萌发的黄豆种子,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瓶内。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归纳出结论,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扩大了实验空间,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本设计中未用常规的实验器具,而是用了一些废弃的饮料瓶,这样进行实验新颖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科学并不只存在于设备精良、先进的实验室中,只要用心思考,创造条件,科学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2.学生探究实验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以此作为知识铺垫。
3.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1)小组充分讨论,大胆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
(2)相互交流补充,通过合作学习,筛选优化实验设计。
学生们的设计大胆,方法多样,例如,①将萌发的种子装入广口瓶中,瓶塞上插有玻璃管,通过玻璃管向瓶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②有的直接将澄清的石灰水装入广口瓶中,用纱布包住萌发的种子,将纱布袋悬挂于瓶内,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等等。
(3)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三,验证设想,体味科学研究的过程。
4.探究实验四:种子呼吸时放出热
(1)观察盛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的保温杯内的温度计示数,并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种子呼吸放出热
(2)鼓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萌发的种子才进行呼吸作用?干燥的未萌发的种子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3)对比实验:装有干燥种子保温杯的温度有何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只要有生命活力的种子都进行呼吸作用。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思维愈加深刻全面。
5.由特殊到一般,由种子的呼吸作用联想到植物其他器官是否也进行呼吸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根或叶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2)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肯定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设计形式多样,例如,①用塑料袋包住根或叶,塑料袋的一角连着带止水夹的橡皮管,将橡皮管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挤压塑料袋,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② 将新鲜的叶放入试管内,试管中盛有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③将根或叶放入带瓶塞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将燃烧的蜡烛伸入瓶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等等。
(3)师生共同探究洋葱根进行呼吸作用
(4)教师演示“黑袋”释放二氧化碳实验,激发学生猜想“黑袋”内装的是什么?新颖的设计增加其神秘感和驱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5)进一步明确:整个植物体都进行呼吸作用,使理解更加深刻、全面。6.展示“糠心”萝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教师提供资料:两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新鲜时干重和糠心后干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分解了有机物。
(三)知识运用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问题:
(1)农民伯伯为什么要《锄禾》?
(2)刚刚收获的玉米能否直接入仓贮藏?
(3)清晨,到树林中锻炼是否科学?
(4)山东盛产生姜,生姜丰收后,农民往往将生姜放入早已挖好的几米深的姜井中保存。但经常听说姜农到姜井里取姜时发生窒息现象,甚至有人丧失了生命。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进入姜井时容易发生窒息?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姜农们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四)归纳小结
(五)随堂检测
1.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所有绿色细胞 B.所有非绿色细胞 C.所有活细胞 D.所有植物细胞
2.我们行进在公园里时,经常发现草坪上有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这是因为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吸收水和无机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B.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作为动力
C.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D.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排出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如图所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A、B、C表示三项生理活动,E、F表示两种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植物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过程[ ] 所释放的能量.
(2)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 ] 的效率.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E表示的物质是 .
(3)当C过程大于A过程时,植物体内的物质得以积累,并使植物体表现出 现象.
(4)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是 .
(5)该植物体夜晚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八、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随堂检测
1. C
2. C
3. D
4.B
作业:
(1)A呼吸作用;(2)C光合作用;叶绿体;水;(3)生长;(4)气孔;(5)A、B
课件24张PPT。七年级上册2.1.4 植物的呼吸作用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喜欢观察和提问,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现在我有几个问题向你们请教:
1、存放蔬菜的地窖有电灯,为什么下地窖时还要先把一支点亮的蜡烛放下去?
2、刚收获的粮食堆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粮堆内部会发热,热量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存放时间较长的萝卜会空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发现了这些问题?请及时把答案告诉我。
祝你们学习进步!
小明 情境导入1、植物的呼吸现象;
2、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实验;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本节目标1.土豆、白菜堆放久了会发热,这是因为( )
A.呼吸作用释放了热量 B.光合作用产生了热量
C.蒸腾作用产生了热量 D.以上都有可能自主学习反馈A2.下列不能 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萌发的种子 B.干燥的种子 C.煮熟的种子 D.吸水膨胀的种子C自主学习反馈3.既是呼吸作用原料,又是光合作用产物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有机物和氧气 C.水和氧气 D.水B自主学习反馈自主学习反馈5.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A.缺少肥料,妨碍光合作用 B.缺少水分,妨碍呼吸作用
C.缺少氧气,妨碍根的呼吸 D.缺少二氧化碳,妨碍根的呼吸
C自主学习反馈4.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在光合作用条件下都能进行
B.呼吸作用只在含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C.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B步骤 1: 冷却种子至室温。步骤 2:插入温度计,密封。步骤 3:三小时后,观察。探究新知 装有萌发种子的暖水瓶内的温度升高。装有煮熟的种子的暖水瓶内温度不升高萌发的种子放出了热量。
实验现象:实验证明:探究新知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 + 澄清石灰水 → 石灰水变混浊
探究新知 甲瓶里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实验证明:探究新知探究三: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探究新知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燃烧的蜡烛放进乙瓶里,火焰没有立刻熄灭。
甲瓶里缺少氧,乙瓶里有氧,甲瓶里的氧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实验现象:实验证明:探究新知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线粒体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探究新知探究四: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探究新知探究二: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4)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
(5)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新知水 果 的 低 温 保 鲜探究新知粮 食 的 保 存粮 食 的 保 存探究新知知识运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问题:
(1)农民伯伯为什么要《锄禾》?
(2)刚刚收获的玉米能否直接入仓贮藏?
(3)清晨,到树林中锻炼是否科学?
(4)山东盛产生姜,生姜丰收后,农民往往将生姜放入早已挖好的几米深的姜井中保存。但经常听说姜农到姜井里取姜时发生窒息现象,甚至有人丧失了生命。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进入姜井时容易发生窒息?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姜农们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1.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所有绿色细胞 B.所有非绿色细胞 C.所有活细胞 D.所有植物细胞
2.我们行进在公园里时,经常发现草坪上有爱心提示牌:“请勿践踏,爱护我”。这是因为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CC随堂检测3.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吸收水和无机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 征,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B.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作为动力
C.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D.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排出 B D随堂检测本课小结作业布置如图所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A、B、C表示三项生理活动,E、F表示两种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植物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
过程[ ] 所释放的能量.
(2)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 ] 的效率.
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E表示的物质是 .
(3)当C过程大于A过程时,植物体内的物质得以积累,并使
植物体表现出 现象.
(4)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是 .
(5)该植物体夜晚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2.1.5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夯实基础
1.在生态系统中,能够使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 B.微生物 C.食草动物 D.食肉动物
2.泉州森林公园-公顷绿地每天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60-400千克的氧气.由数据分析可知植物能( )
A.制造有机物 B.促进水循环
C.降低环境温度 D.维持碳-氧平衡
3.对维持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D.动物的呼吸作用
4.下列不属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是( )
A.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B.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C.绿色植物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D.绿色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促进环境中的碳氧的循环
二、能力提升
5.关于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碳一氧平衡有重要意义
B.煤、石油的过量燃烧对碳一氧平衡具有严重破坏作用
C.对碳一氧平衡被破坏是 导致酸雨多发的 重要原因
D.植树造林、低碳生活可以有效缓解碳一氧平衡的破坏
6.烘烤的地瓜松软香甜、口感好、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很受大家的欢迎.地瓜中淀粉来自于( )
A.根细胞光合作用制造而成
B.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根部的
C.根细胞利用无机物自身合成的
D.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而成
7.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倡导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3-5棵.下面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8.下列对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①绿色植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②绿色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
③绿色植物能与细菌、真菌共生
④绿色植物能制造有机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三、课外拓展
9.在世博主题馆外壁有一面超大的“绿墙”,这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这面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5度,使空气清新、湿润.
(1)“绿墙”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了生物圈中 和 的相对平衡.
(2)“绿墙”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5度,使空气湿润.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 作用.
(3)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 、 .
四、中考链接
10.(2017?江西)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B.培育了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C.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D.提供人类需要的各种能量
11.(2017?淄博)关于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碳一氧平衡有重要意义
B.煤、石油的过量燃烧对碳一氧平衡具有严重破坏作用
C.对碳一氧平衡被破坏是 导致酸雨多发的 重要原因
D.植树造林、低碳生活可以有效缓解碳一氧平衡的破坏
12.(2017?玉林)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3.(2016?昆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下列事实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兔子吃草 B.狼捕食兔子 C.提供能量 D.提供氧气
14.(2016?舟山)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人们常常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地球上的水循环,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的缺水问题,该工程是对水循环途径中的 (选填数字)施加影响.
(2)舟山是饮用水较为缺乏的地区,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C.随手关闭水龙头..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A
解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天然的“蓄水池”.其中前两个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第三个作用和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2.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并放出氧气,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所以通过泉州森林公园-公顷绿地每天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60-400千克的氧气.可知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
3.A
解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生物体利用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是一切生物的共同特征;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能够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植物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对植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有关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
4.D
解析:A、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A正确;B、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B正确;C、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C正确;D、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D错误。
二、能力提升
5.C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A正确;B、煤、石油的过量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坏碳一氧平衡,B正确;C、破坏碳一氧平衡,容易产生温室效应,C错误;D、缓解碳一氧平衡被破坏的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低碳生活等,D正确.。
6.B
解析: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是叶,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在叶子的叶肉细胞里,因为叶肉细胞里有叶绿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体、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进行运输的;茎的作用是输导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供给叶、果实,将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给根、果实.地瓜是根,其中的淀粉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B正确。
7.C
解析:A、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正确;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正确;C、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错误;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正确。
8.A
解析:绿色植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绿色植物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①正确;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②正确;③绿色植物可以与细菌、真菌共生,但不属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③错误.④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④正确.。
三、课外拓展
9.(1)二氧化碳;氧气;(2)蒸腾;(3)线粒体;叶绿体.
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如图:
(2)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使空气湿润,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因此“绿墙”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5度,使空气湿润.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3)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线粒体能进行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因此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四、中考链接
10.D
解析: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A正确;B、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正确;C、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促进水循环,C正确;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的食物、氧气和能量的源泉,并不是提供人类需要的各种能量,D错误。
11.C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A正确;B、煤、石油的过量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坏碳一氧平衡,B正确;C、破坏碳一氧平衡,容易产生温室效应,C错误;D、缓解碳一氧平衡被破坏的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低碳生活等,D正确。
12.C
解析:A、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B、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C、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通过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植物的茎和叶能缓冲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的雨水,补充地下水.C符合题意;D、吸收作用是指生物从外界环境获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
13.D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利用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提供氧气是改变了生活环境。
14. (1)⑤(2)BC.
解析::(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⑤地表径流环节.(2)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溶液造成水污染,A不符合题意;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B符合题意;C、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水资源,C符合题意.故选:BC
2.1.5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及范围
学习目标:
知道绿色植物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学习范围:
预习课本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要点
【自主学习】
根据导学案要求读教材P64-P69包括课本上的图、实验活动,用 红笔勾画 出关键词语。
(一)绿色的“能量净化器”
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______有机物中的能量,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______为食。
(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1、生物圈中的空气中_____ 和 ____ 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它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够进行_______,吸收______,放出___ 的结果。
2、温室效应:是大气中_______的浓度增加造成的。
(三)天然的“蓄水池“
绿色植物的_______ 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从而促进生物圈中的________ 。
三、自主学习检测.
1、下列植被中,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 C草原 D 热带雨林
2、下列生物中,被称为自然界中“能量转化器”的是( )
A绿色植物 B 动物 C 细菌 D 真菌
3、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是:( )
A绿色植物 B 动物 C 细菌 D 真菌
4、自然界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所有生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
5、人类及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于( )
A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B肉类中的有机物
C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D植物和动物体内的无机物
探究案
探究问题一、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观察课本 64 页插图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上面的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太阳光合成有机物? 动物以什么为食?他体内的有机物从哪里来的? 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 概括叙述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
知识归纳: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 ,通过 作用将它转化为贮存在 中的能量,它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物圈的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是绿色的“ ”。探究问题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观察 65 页普罗斯特勒试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2)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
(3)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仍能继续燃烧,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4)绿色植物和蜡烛、小白鼠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归纳:
A.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 、动物 而变的污浊的空气.
B. 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派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 作用的原料,而 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植物自己呼吸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
C. 根据这个实验可以得到启示:地球上广泛分布着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他们不断进行着 ,消耗大气中的 ,产生的 又以 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 和 的浓度处于 的状态,简称 ,因此绿色植物也被称为自动的 。探究问题三、观察思考:仔细阅读课本 67-68,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思考:
(1)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
(2)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是否相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现象与绿色植物有什么关系?
二、随堂检测
1.森林锐减导致的后果有( )。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
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
2.我们常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主要是因为( )。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
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生活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近年来,沙尘暴仍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破坏了生态平衡。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 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 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4.下列哪种做法不利于生物圈中水分平衡的保持?( )。
A.保护现有的森林和草地 B.退耕还林、还草
C.大规模植树造林 D.毁林烧山,建造梯田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检测:
1.D
2.A
3.A
4.A
5.C
随堂检测:
1. C
2. A
3. A
4.D
2.1.5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能量转化器”。
2.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空气净化器”。
3.描述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4.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挖掘本节课的情感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能量转化器”。
四、教学难点
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空气净化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这两张图片,比较造成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二)讲授新课
探究问题一、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观察课本 64 页插图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上面的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太阳光合成有机物? 动物以什么为食?他体内的有机物从哪里来的? 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 概括叙述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
知识归纳: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 ,通过 作用将它转化为贮存在 中的能量,它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物圈的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是绿色的“ ”。探究问题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观察 65 页普罗斯特勒试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2)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
(3)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仍能继续燃烧,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4)绿色植物和蜡烛、小白鼠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归纳:
A.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 、动物 而变的污浊的空气.
B. 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派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 作用的原料,而 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植物自己呼吸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
C. 根据这个实验可以得到启示:地球上广泛分布着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他们不断进行着 ,消耗大气中的 ,产生的 又以 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 和 的浓度处于 的状态,简称 ,因此绿色植物也被称为自动的 。探究问题三、观察思考:仔细阅读课本 67-68,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思考:
(1)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
(2)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是否相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现象与绿色植物有什么关系?
(三)知识运用
1、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四)归纳小结
(1)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2)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地面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五)随堂检测
1.森林锐减导致的后果有( )。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
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
2.我们常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主要是因为( )。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
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生活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近年来,沙尘暴仍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破坏了生态平衡。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 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 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4.下列哪种做法不利于生物圈中水分平衡的保持?( )。
A.保护现有的森林和草地 B.退耕还林、还草
C.大规模植树造林 D.毁林烧山,建造梯田
六、板书设计
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光合作用:太阳能----------> 光能
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光合作用:碳------氧 平衡 蒸腾作用:湿润空气
绿色植物:吸附有毒气体和尘埃
三、天然的“蓄水池”
七、作业布置
如图为生物圈中碳--氧循环示意简图,请据图回答:
(1)A过程表示绿色植物 ,把大气中的 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 供给动物和人.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水到达叶片的动力来自绿色的 .
(2)B过程表示绿色植物和动物、人都进行的 ,将 释放到大气中去.
(3)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因燃烧煤、石油将大量的 排到大气中去.
(4)由此可见 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八、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随堂检测
1. C
2. A
3. A
4.D
作业:
(1)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氧气;蒸腾作用(2)呼吸作用;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4)绿色植物
课件18张PPT。七年级上册2.1.5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师展示这两张图片,比较造成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情境导入1、知道绿色植物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本节目标1、下列植被中,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 C草原 D 热带雨林自主学习反馈 D2.下列生物中,被称为自然界中“能量转化器”的是( )
A绿色植物 B 动物 C 细 菌 D 真菌A自主学习反馈3.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是:( )
A绿色植物 B 动物 C 细菌 D 真菌A自主学习反馈自主学习反馈4.自然界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所有生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A 自主学习反馈5.人类及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于( )
A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B肉类中的有机物
C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D植物和动物体内的无机物C探究新知探究问题一、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观察课本 64 页插图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上面的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太阳光合成有机物? 动物以什么为食?他体内的有机物从哪里来的? 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 概括叙述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 中的生物利用的? 探究新知知识归纳: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 ,通过 作用将它转化为贮存在 中的能量,它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物圈的 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它可以称得 上是“生命之母”,是绿色的“ ”。探究新知探究问题二、自动的 “空气净化器”观察 65 页普罗斯特勒试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2)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
(3)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仍能继续燃烧,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
(4)绿色植物和蜡烛、小白鼠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新知知识归纳:
A. 从这个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 、动物 而变的污浊的空气.
B. 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派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 作用的原料,而 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植物自己呼吸需要外,还供给了动物。
C. 根据这个实验可以得到启示:地球上广泛分布着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他们不断进行着 ,消耗大气中的 ,产生的 又以 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 和 的浓度处于 的状态,简称 ,因此绿色植物也被称为自动的 。探究新知探究问题三、观察思考:仔细阅读课本 67-68,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思考:
(1)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
(2)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是否相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现象与绿色植物有什么关系?知识运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问题:
1、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1.森林锐减导致的后果有( )。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
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
2.我们常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主要是因为( )。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
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生活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CA随堂检测3.近年来,沙尘暴仍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破坏了生态平衡。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 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 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4.下列哪种做法不利于生物圈中水分平衡的保持?( )。
A.保护现有的森林和草地 B.退耕还林、还草
C.大规模植树造林 D.毁林烧山,建造梯田 D A随堂检测本课小结(1)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2)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地面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作业布置如图为生物圈中碳--氧循环示意简图,请据图回答:
(1)A过程表示绿色植物 ,把大气中的 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 供给动物和人.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水到达叶片的动力来自绿色的 .
(2)B过程表示绿色植物和动物、人都进行的 ,
将 释放到大气中去.
(3)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因燃烧煤、石油将大量
的 排到大气中去.
(4)由此可见 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