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地球的诞生与太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前人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1、托勒密的地心说“地心说”核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
其次,从恒星天体上区分出行星和日月是离我们较近的一群天体,这是把太阳系从众星中识别出来的关键性一步。那时候的“地心说”早已不只是个天文学说,而是被教会利用,凡是对“地心说”提出异议的,都会受到迫害,因而“地心说”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想一想: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太阳是东升西落,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呢?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而我们地球上的人选地球为参照物,则太阳是自东向西转,所以人们认为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而大地相对是静止不动的。2、哥白尼的日心说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日心说”?由谁提出?
2.“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3.“日心说”的提出有何意义?“日心说”核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思考一下:“日心说”中有关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提法,你认为正确吗?不正确。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在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银河系以外还有若干星系,称为河外星系,所以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18世纪,天文学家对太阳系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行星的运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能通过图知道有哪些共同特点吗?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八大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星际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在某些地方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星云人们把宇宙中气体、尘埃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一.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二.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圆盘三.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四.中心部分质量较大形成太阳,圆环部分形成地球及行星太阳系家族诞生了 !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直径远大于现在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增大,星云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时,赤道边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并相继分离出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绕太阳旋转过程中,环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关于太阳系的形成还有哪些学说? 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
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灾变说最早的灾变说是法国动物学家布韦在1745年提出。他认为,太阳比行星先形成,太阳形成后,曾经有一个彗星“掠碰”到它,使它自转起来,同时碰出了不少物质。这些物质一部分落回太阳,一部分脱离太阳的引力飞走了,还有一部分则绕太阳旋转起来,后来形成了行星。关于“地心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地心说”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时间里曾经居于统治地位。
B “地心说”跟《圣经》中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相吻合
C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D “地心说”反映了自然的本来规律D在“地心说”统治西方文明1700年后,1543年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对此学说,以下说法恰当的是( )
A “日心说”是一个正确无误的学说
B “日心说”被宗教利用
C “日心说”不能解释实际的天体运动
D “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D下列有关“康德—拉普拉德星云说”的观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系是一块星云膨胀演化而成的
B 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太阳,最后形成地球等行星。
C 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地球等行星,再形成太阳
D 该学说成立的依据之一是对星系和星云运动特点的研究
B关于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 )
A 太阳系由九大行星组成
B 各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相反
C 各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D 地球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银河系是太阳系的组成部分
B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
C 银河系和太阳系是宇宙中并存的两大天体系统
D 银河系和太阳系没有关系B思考:假如太阳突然消失了(包括它的引力),我们地球将会做怎样的运动?脱离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
直到被其他恒星俘获而成为其行星流星 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76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