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2-25 22: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分析
一、单元概述: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以二种状态存在一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们观察物体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探究物质的特特征。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周围物体观察、比较和描述的能力十分有限的。本单元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着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给物体分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会加强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将在反复探究中增强对物体属性的理解。
物质主题是科学学习的重要主题。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对物质主要形成了一些宏观认识,其认识过程基本是从认识物体的特征开始,逐渐发展为认识构成物体的材抖.再到认识构成材料的物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形成初步的微粒观,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的。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开始基于这种初步的微粒观进一步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在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粒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建构更为完善约微粒观。
具体到一年级,此时的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质的认识还停留在认识“物体”这个层面,尚无法建立起物质的概念,更无法建立起对微粒的认识。池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砚特征展开。
根据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在这些特征中,颜色、表面粗糙程度、气味、是否透明等属于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轻重、形状、大小、薄厚则指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所有物体都有段量和体积。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表观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
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迷,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一年级主要指轻重)和体积(一年级主要关注大小、薄厚、形状等)三方面认识物体。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将可以建立起一些认识物体特征的角度,掌握一些基本方法,这些角度和基本方法将在之后的物质学习中为池们认识物质提供帮助。
我们周围的物体本单元共有7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对物休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也为了进他们探究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前4学生将集中对一些固体进行研究,在后3课学生将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对水和空气展开探究。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
分类。
.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单元词汇:
.物体:自然界中存在的、由物质构成的有一定质量并日_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人们
通过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到物体的存在。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分类是人们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重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上,受重力作用,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重量
可近似为9. 8牛顿。
.质量:物质的多少。它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不会因外力作用而发生改变。
.形状: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如球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等。
.特征:对事物特点的抽象描述。事物都具有众多特点,人们根据事物的特点抽象出
某一概念,该概念便成为特征,如形状、颜色等。
.粗糙程度:指加工后的物体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程度。表面粗糙程度越小,表面越光滑。
.流动:流体由外力(如重力、离心力、压力差)作用引起的宏观运动。
.固体:具有一定体积和形状的物质。
.液体: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透明度:指光透过物体或物质的程度。
.溶解:两种或两种以_上的物质混合后形成分子状态的稳定、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确定数量)
乒乓球,木块,与木块大小、形状相同的塑料块,螺母,大橡皮,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纸盒,玻璃瓶,水,洗发液,食盐,红糖,石子,小勺,塑料搅拌棒,烧杯或塑料杯,塑料袋,不干胶贴纸,记号笔,等等。
第1课,学生要从很多常见物体中选择一个物体。用它和其他物体进行对比观察。在反复的比较中,学生会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物体进行描述,发现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物体进行观察并加以描述。
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
一、学情及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一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学生在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他们将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学生们每大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感官对物体进行两两对比,然后在观察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能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③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产生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三、教学重难点
能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能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物体”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对物体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形状等。但是,相对于零散地说出物体的某个特征,学生在从多角度描述物体这一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是因为用于描述物体的词汇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方法帮他们认识物体多方面的特征。
本课作为对物质世界科学认识的开始,将引导学生利用一些研究方法帮助他们辨识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同时采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发现物体的特征;然后
在学生自己说出特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
四、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学生活动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科学家这样做。我们从很小开始就在做着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分类,我们能识别不同的物体,学会叫它们的名称。后来,我们开始整理衣物,把相同或同类的衣物放在一起。把不同的衣物区分开来。” 科学家一直在对物体进行分类,为的是能更容易地认识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分类是了解自然、了解万物的一把钥匙。”
在这个单元我们将主要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物体。板书“物体”。
利用感官观察物体是重要的观察方法。而描述物体时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出发,如物体看起来的样子、摸起来的感觉、闻起来的气味等。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气味、大小、粗糙程度等都是它们的特征。
教学预设:用观察和描述物体聚焦两个问题来调查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物体并进行描述。教师要把学生提到的词汇或短语记录在黑板上,对一些说不清楚的词语,也可以先记录下来,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其逐步规范成科学词汇。
教师展示实物图片,出示的几种物体,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名称,然后选择2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描述,比如木块和塑料杯。学生一般会先单独描述一个物体的特点,比如“形状是方的”“有气味”等。这时,教师可提示还有另外一个物体-----塑料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描述木块,这是在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完善对物体特征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20分钟
“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教师展示实物图片,出示的几种物体,让学生说一说。如:比一比、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比一比、掂一掂,
教学要求:在探究前,要求学生先看教科书上的通幅图,进一步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实验中,可要求所有小组先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观察一个物体。比如,选择1个螺母与其他的物体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形状、气味、透明与否、轻重、光滑还是粗糙等。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再选择另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两两对比。
探索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将其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发现其特征; 第二个环节,对观察和比较中的发现进行描述、记录。“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
1、选择螺母来观察,并将其和其他物体比一比。
2、看一看,正在观察的物体是什么样子,说一说它的颜色。剪下最后一页的词汇,用粘贴的方法进行记录。第一次粘贴时,教师要给学生做示范。
3、闻一闻这个物体的气味。和橡皮相比,这个物体是有气味还是没有气味?
4、摸一摸,和螺母比一比,这个物体表面是粗糙,还是光滑?
5、掂一掂,和泡沫块比一比,这个物体是较轻还是较重?
6、你观察的这个物体有什么特征?说一说,并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把相应的词汇粘在表中。
教学预设:本课的两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就一定要让他们“输出”。即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本课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领和示范;第二个层次,应用与巩固。第一个层次的主要输出方式是形成班级记录表,第二个层次的主要输出形式则是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学生个人记录表。
(三)研讨反馈8分钟
1、“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2、“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预设:探究之后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回顾,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感官看、闻、摸知道将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对比的方法有助于更全面、更容易地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这个问题指向的是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这个研讨建议放在探究后的小组交流中。比如,选择了哪个物体进行研究,用哪两种物体对比并知道了哪些特征;其他小组又选择了哪两种物体对比并知道了什么特征。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对同伴的观点进行评价,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把集体的观点,即学生对“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达成的共识记录在班级记录表。
(四)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将其与其他物体进
行比较,发现其特征;第二个环节,对观察和比较中的发现进行描述、记录。
以下表格仅供参考:木块的颜色、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应在第1课填人表格;“形状”这一特征应在第3课添加;“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特征应在第5课添加,同时补充水的特征;“是否可见”这一特征应在第7课添加,同时补充空气的特征。
描述物体的特征
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方法
特征
观察对象的特征
补充方法




小结:学生要从很多常见物体中选择一个物体。用它和其他物体进行对比观察。在反复的比较中,学生会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物体进行描述,发现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物体进行观察并加以描述。
教学反思:
1聚焦:“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一一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在这个环节,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本课的两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就一定要让他们“输出”。即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本课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领和示范;第二个层次,应用与巩固。第一个层次的主要输出方式是形成班级记录表,第二个层次的主要输出形式则是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学生个人记录表。
2.探索
教科书中一共呈现了8种物体。这8种物体涉及的特征有颜色、形状、气味、软硬、轻重、薄厚、是否透明、是否光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选择教科书中的这些物体,但要注意尽量覆盖这些特征,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物体的特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几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了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在第一个层次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选择一个物体,让各小组都对同一个物体进行观察,以便开展班级讨论。在第一轮讨论中,可以让各小组用较少的时间对同一个物体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代表描述这个物体的特征。这时教师一定要追问学生是怎么发现这个特征的,以便揭示观察方法,挖掘出看、摸、闻、掂这些观察手段。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将观察对象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是轻是重、是厚是薄。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教师可以将这些观察方法对应特征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一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拼音)或图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本课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粗糙与否、透明与否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人,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
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轻和重指向对物体质量大小的比较,本节课提示用掂的方法,这也为后续用简易天平对物体进行称量奠定基础。粗糙和光滑指向对物体表面属性的比较,可以用摸的方法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