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1节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利用
三、教学难点: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
四、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线香、石灰水、空气、红磷、水、火柴、玻璃管 2、多媒体辅助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探究了水的性质、用途,本节课开始我们将探究另一种物质——空气。
(二)新课探究
启问:到现在为止,你知道或你猜想空气里有哪些物质?
生: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启问:你能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吗?(或者看到过的现象加以说明)
生:(小学常识课里的实验说明氧气的存在,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夏天从冰箱中拿出棒冰一会儿,棒冰纸外有小水珠)
师:演示课本P44实验1、2、3、4,学生观察思考:
(1)比较两根线香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盛洁净的空气瓶中的线香燃得较旺,盛人呼出气体瓶中的线香燃得较暗,并很快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氧气和二氧化碳)
启问:除了上述物质以外,空气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请看录象,并思考,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生:空气的成分: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启问:空气的成分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师:演示课本P45实验1、2、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思考:
(1)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观察到 。
(2) 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夹子,观察到 ;瓶内水位 ;
消耗的气体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3)实验说明 。
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经导管由烧杯流入集气瓶,上升,1∶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整个空气体积的1/5)
师:经过科学家们的精确测定:
师:知道了空气的成分后,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空气中的各种物质有哪些用途?
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
(三)课堂投影练习,反馈讨论内容
1、急救病人等提供呼吸需要 。
2、气焊、气割、炼钢等帮助燃烧需要 。
3、 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4、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工原料,可用于制 、 和汽水,固态二氧化碳又叫 ,作 剂,还可用于 。
5、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常用作 。在通电时能 ,可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如 、 、 、 等。
小结并指出:1、空气中的氮气被豆科作物根瘤菌固定后能够成为作为的氮素养料;2、灯管中充入氩气,通电时会发出紫蓝色光,充入氖气,通电时会发出红光,充入氦气通电时会发出粉红色光,石英玻璃管中充入氙气,通电时会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称作“人造小太阳”;3、煤、石油燃烧产生的烟、废气,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四)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
① 实验中,燃烧匙里要盛过量的红磷的原因是 ?
② 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后论外,还可得出氮气 、 、 性质。
③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的方法是: 。
分析和解:反应完全后,水位只能上升1/5,充分说明了 氮气没有参加反应和氮气难溶于水的性质;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在溶液中滴加指示剂。
① 红磷过量才能将钟罩内空气中的O2消耗完全,测出的O2的体积才更接近空气体积的1/5;
②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将燃烧匙中的白色固体加入一支试管中,再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于水中的溶液呈酸性。
学生课堂小结: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五)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空气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大约含有21%的氧气”是指100克空气中含有21克氧气
B、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空气的主要成分比较固定,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D、空气是有一种物质组成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得出空气是由( )
A、二氧化碳和氧气组成 B、氮气和氧气组成
C、氮气和氨气组成 D、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
3、每当夜幕降临,浦阳江两岸五彩缤纷的霓红灯在闪烁,流光溢彩,你知道这些灯管中充有什么气体吗?它们的原理是什么?这些气体是空气组成部分吗?
4、在灯泡中充有下列气体,可延长灯泡的寿命(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5、空气中的成分是①氮气 ②稀有气体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其他杂质气体。按体积分数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②③①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1、C 2、B 3、充入了稀有气体,它是利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的原理制成的,稀有气体是空气的一种组成部分;4、B 5、A)
(六)课外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