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七年级上册1.1.1生物的基本特征哪些是生物?情境导入思考: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情境导入1、生物的主要特征本节目标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也说明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___________.(判断对错)自主学习反馈√2.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阿尔法狗机器人下棋
B.母鸡带领小鸡吃米
C.葵花朵朵向太阳
D.婴儿听优美的音乐A自主学习反馈3.下面是晓晓同学列出家中的几种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洗衣机
B.机器人玩具
C.吊兰
D.电视机C自主学习反馈探究:生物的主要特征探究新知探究新知一、生物的概念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提问:指挥唱歌的机器人是生物吗?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探究新知提问:二者的营养方式有什么不同?利用水、无机盐、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动物以植物或其它动物为食,获得营养探究新知正常缺氮缺磷缺钾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探究新知提问:鲸在进行什么活动?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鲸需要浮出水面进行换气探究新知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种子萌发探究新知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出体内的废物探究新知4.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鹿躲避豹的追捕含羞草触碰后叶片合拢探究新知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红狐生长过程探究新知思考:为什么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探究新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能影响环境探究新知1.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征.__________(判断对错)知识运用√2.一般情况下,生物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这是因为( )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是由细胞构成的
C.能适应环境
D.能生长和繁殖D知识运用1.校园里,树木又发了新芽,开出了花朵.这体现了生物的特征是( )
A.需要营养
B.能进行呼吸
C.能生长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随堂检测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哪一基本特征?( )
A.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
D.能进行呼吸C随堂检测3.下列有关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体能够繁殖产生后代
C.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特性A随堂检测本课小结一、生物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预习6——8页 生物生活的环境
生物圈
栖息地作业布置下列现象体现生物的什么共同特征?
(1)爸妈生下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妈是双眼皮,而我是单眼皮: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上课铃声,我和同学走进教室: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每天都要吃饭:____________________.繁殖变异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课件27张PPT。七年级上册1.1.2 生物的生活环境情境导入1、生物圈
2、栖息地本节目标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___________自主学习反馈生物圈2.对于植物来说,环境不需要提供( )
A.无机营养
B.有机营养
C.光能
D.温度B自主学习反馈3.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任何圈层的生物是( )
A.哺乳类动物
B.人类
C.鱼类
D.细菌类D自主学习反馈探究新知探究一:生物圈探究新知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12742千米。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一层,厚度约为60~120千米;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和底下水;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是地球的最外一圈,厚约为1000千米。探究新知生物圈适合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探究新知探究二:栖息地探究新知戈壁淡水溪涧林地沙滩草地岩岸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探究新知我国绿孔雀的栖息地位于云南省的热带雨林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这里还生活着云南兔、钝头蛇、白臀叶猴、穿山甲等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新知野大豆的栖息地之一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形成大片的草甸,主要的植物除野大豆外,还有柽柳、芦苇碱蓬等,主要动物还有沼虾、鲫鱼、野兔、白鹳、丹顶鹤和大天鹅等。探究新知探究新知还能找到鱼吗?!探究新知你感到可怕吗?!探究新知明天我们吃什么?探究新知过度放牧探究新知生物和各种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探究新知1.栖息地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知识运用破坏丧失2.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阳光照射,天冷了还要把花搬进室内,而且一个花盆中要栽种适量的花卉,这都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请选出正确的对应顺序 ( )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温度 ⑤生存空间 ⑥水分.
A.⑥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①
D.⑥②③④⑤①A知识运用1.动物的栖息地为陆地生活的动物提供的基本环境条件有( )
①阳光 ②水分 ③空气 ④足够的食物 ⑤隐蔽地.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B随堂检测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是( )
A.阳光、空气、水
B.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
C.水、空气
D.无机盐B随堂检测3.关于生物圈的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仅是地球上很薄的一层
B.包括了整个地球,是地球上很厚的一层
C.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圈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A随堂检测本课小结一、生圈物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
二、栖息地
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预习10——13页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基本过程
探究的常用方法作业布置简述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岩石圈的表面课件23张PPT。七年级上册1.1.3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会使肉汤变酸。微生物肉汤里的微生物来自于哪里?情境导入1、探究的基本过程
2、探究的常用方法本节目标1、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有提出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___________(判断对错)自主学习反馈×2.我们在进行探究实验时,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但有些实验却是例外.下列实验不需要测平均值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C.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D自主学习反馈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B自主学习反馈探究一:探究的基本过程探究新知巴斯德实验的基本过程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学巨人,被誉为伟大的“微生物学之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提出问题: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会变质,这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还是从空气中进入的呢?
作出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探究新知与外界空气相通AB微生物不能进入曲颈瓶普通烧瓶(对照组)(实验组)巴斯德实验的基本过程探究新知巴斯德实验的基本过程肉汤在曲颈瓶中加热、冷却后放置,没有微生物繁殖。肉汤在直颈瓶中加热、冷却后放置,许多微生物繁殖。AB浑浊变质新鲜如初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探究新知讨论:
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先期的研
究,作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解决的问题:肉汤腐败是肉汤自身产生的微生物,还是有空气中的
微生物进入引起的?作出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探究新知根据研究结果,巴斯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作用:对照作用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设计A瓶的作用是什么?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在巴斯德制定的计划中,设计的曲颈瓶妙在何处?妙处:只让空气进入,而空气中的微生物无法进入瓶内的肉汤中。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探究新知探究二:探究的常用方法探究新知实验法
含义:利用特定的材料和用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
含义: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探究新知测量法
含义: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工具,对确定对象的高度、速度、温度等进行测量,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调查法
含义:为达到设想的目的,制订计划,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实地调查是生物学研究常用调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方法并用。想一想?还有哪些探究的方法探究新知1.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知识运用作出假设制订、实施计划2.为了解某种激素对小龙虾行为反应的影响,下列有关操作不恰当的是( )
A.将小龙虾按性别分成两组,雄性组注射该激素,雌性组作为对照
B.将小龙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同
C.实验组注射适量该激素溶液,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D.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下饲养A知识运用1.“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所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B随堂检测2.为了解当地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基本情况,通常采用的研宄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析法C随堂检测3.科学分析需要对事实和观点加以区分,下列说法属于事实的是( )
A.夏季冰饮口感好
B.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
C.考试时间过得快
D.未来人类的大脑将更加发达B随堂检测本课小结一、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预习14——18页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其他常用研究工具作业布置进行探究实验,当实验的结论与假设不一致时,说明实验的结论是错误的.
__________(判断对错)×课件25张PPT。七年级上册1.1.4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和研究生物学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它能帮我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情境导入1、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2、其他常用研究工具本节目标1、在光线比较暗的实验室内使用显微镜时,我们的做法是调___________光圈,用___________面反光镜自主学习反馈大凹2.在显微镜对光时,当环境光线较暗,应选用( )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A自主学习反馈3.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并用凹面镜对光
B.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C.观察时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右眼睁开
D.欲将物像从视野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B自主学习反馈探究新知探究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探究新知
显微镜机器部分光学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
倾斜关节、转换器
载物台目镜、物镜
遮光器
反射镜探究新知目镜镜臂物镜镜柱镜座反光镜遮光器载物台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头转换器通光孔压片夹探究新知(一)取镜和安放 (四)高倍镜观察 (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五)收镜显微镜的使用探究新知(一)取镜和安放打开显微镜箱,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取出。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物像,用右眼看着画图 。
让镜筒向前,镜臂向自己,然后安放好目镜和物镜 。探究新知(二)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载物台下的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 (右眼也要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视野。当光线强时,让平面镜对着光源,光线弱的时候,用凹面镜对着光源。探究新知(三)低倍镜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眼睛从侧边看着物镜头和标本之间,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看不到物像的重复第2、3两个步骤。探究新知(四)高倍镜观察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探究新知(五)收镜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取出玻片。
用擦镜纸揩净目镜和物镜,用清洁纱布揩净镜体。
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然后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入镜箱内保存。探究新知探究二:其他常用研究工具探究新知其他常用研究工具探究新知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放大倍数的乘积.知识运用目镜物镜2.小花想把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气泡从视野右下方移出去,应将玻片朝哪方移动(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A知识运用1.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目镜
C.要将右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
D.视野较暗时,应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D随堂检测2.如图,在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装片时,物像由图一转换到图二,不需要的操作是( )
A.转动转换器
B.调节反光镜
C.转动粗准焦螺旋
D.转动细准焦螺旋C随堂检测3.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看到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是( )
A.目镜10×物镜20×
B.目镜5×物镜10×
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6×物镜20×C随堂检测本课小结一、显微镜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
(一)取镜和安放
(二)对光
(三)低倍镜观察
(四)高倍镜观察
(五)整理和存放
三、基础知识和应用
四、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预习23——27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制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步骤作业布置请根据以下实验回答.
(1)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
央滴一滴__________(填“清水”或“生理盐水”),以保持人体细胞
的正常形态.
(2)在观察过程中,若要使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从右侧移至中央,则玻片标本应向__________侧移动.
(3)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⑤]__________准焦螺旋.生理盐水右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