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 教学设计(美的享受 悲的深思)课件(17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 教学设计(美的享受 悲的深思)课件(17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8 14:19:58

文档简介

美的享受 悲的深思
——《边城》(节选)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边城》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选取了沈从文先生《边城》的3-6节。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课文节选部分以端午节为线索,情节比较简单,主要人物也相继出场,突显了风俗美和人情美,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之美,初步探究小说主题,结合生活体验个性化地解读作品。另外,这是必修部分的最后一篇小说,在高中小说阅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总结并把握方法,对今后小说的阅读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小说,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有了很好的基础,本文语言质朴,分析理解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可能会忽略文章深层次的主题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时深入思考。其次,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作品解读中融入生活体验,在阅读中产生思想的共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边城“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小说环境与人物及主题的关系,分析翠翠人物形象,提高小说阅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解读作品,探究小说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学会理性思考,敬畏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环境与人物及主题的关系,分析翠翠人物形象,多角度解读作品;
教学难点:
根据作品结合现实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学会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准备:
1.渡船模型 教学幻灯片 微课视频
2.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小礼物:渡船模型
这是一艘神奇的时空渡船,能把我们载到心灵所向之地,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呢?待会儿哪个小组的同学表现最出色,就把这只神奇的渡船送给他们留作纪念。评分表已经发到了每个小组,同学们要记得在评分表上做好互评喔!
2.这艘小船还真是不是引起我们对某个地方的向往了呢?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就搭乘这艘时空渡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心灵之旅,同学们说好不好啊?
二、第一站:边城寻美
1.好!请同学们跳上我神奇的时空渡船,闭上眼睛,扶好船舷,咱们放舟千里凌波去!(多媒体配音:流水声、划桨声,师解说:我们的小船离开美丽的阳新,一路上“三丈五丈的清潭皆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2.亲爱的游客们,可以下船沽酒啦,大家睁开眼睛,看一看,这,是哪里呀?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
3.用一个字概括初到边城的感受。
1.大家初到边城,有什么感受呢?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美)
2.检查预习情况(要求:语言简洁准确)
看来同学们的预学做得很不错!同学们在边城都寻到什么美了呢?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来比一比哪组同学最会发现美。(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师顺势引导)
在小黑板上写上关键词,展示: 美,四字短语概括特征: 。(如果能用图画等辅助展示,可得到加分。)
每组找1—2个美,与前面小组一样的就不再重复。
A.风景美
(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呢?我们来看看)选文部分集中的景物描写不多,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落日黄昏,还有那古朴的吊脚楼,已经给我们绘就了一幅风光独特的水墨丹青。( 组同学用 词概括准确吗?)
B.风俗美
播放视频:同学们一提到过节,我似乎听到了蓬蓬的鼓声,走,咱去看看热闹,和边城人民过个节。
( 组同学的 词语概括出边城的风俗特点了吗?同学们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独具韵味的湘西风俗画卷,为他们组点个赞。)
C.人情美
温暖的祖孙亲情,懵懂纯洁的爱情,真挚的手足之情,古朴的邻里之情,无不令人心醉,莫不令人动容。把各小组的情感美概括起来,就是“人情美”!
D.人与自然和谐美(黄狗)
E.故事美
翠翠和傩送之间含蓄朦胧、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
三、第二站:边城思悲
1.播放黄磊歌曲背景音乐《等等等等》
边地湘西风俗淳,小城茶峒人性美。故事的开端那么让人向往,那结局呢?谦和克制的天保掉进水里淹坏了,秀拔出群的傩送远走他乡,宽厚仁慈的爷爷在雷雨之夜满怀心事离去,只剩下清纯善良的翠翠孤独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渡船悠悠,情爱涓涓,留给我们的却是生死契阔、会和无缘的感伤。
过渡:这个美好的故事是什么样的结局?同学们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悲)
2.每次读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总是百感交集,难以释怀。这部作品问世到现在已经80多年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永远不会止步。那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同学们觉得翠翠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请同学们亮明观点,结合小说和现实生活说明理由。(提示:可从人物性格和人物生活的环境入手,为了印证你的观点,还可引其他小说作例子。)
性格:腼腆羞涩
(引导抓文中翠翠的心理,感受她的羞涩与孤寂)
翠翠纯净善良,你会喜欢她吗?
环境:封闭
导学案补充《边城》第一节: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7个一字传达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
讨论标题:《边城》问世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其中有一个英译本译为“绿玉”。
(绿玉:一切都像绿色温润的玉石那么美好;边城,仅看一个“边”字,就渗透出一丝孤独的味道。)
翠翠是边城的山川灵气华育而成的自然之女,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她淳朴善良,而又腼腆羞涩。边城的人们也如她一般,内心充满了孤寂,(包括之前同学们提到的黄狗,再次想想,陪伴翠翠,了解翠翠,似乎黄狗还要多一些,这不也是一种孤寂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阂。这是一群善良而又孤独的边城人
边城纯净优美的环境也孕育着封闭和孤寂,作者在赞美边城人民善良淳朴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和感伤。
让我们看到了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的,自然而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这种隐伏的悲痛正是作者要带给我们的思考,他通过“美丽的悲剧”去表现这个社会真实的孤独与忧伤,表达出对边城人民命运的担忧。
3.小结
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精彩,让老师们见识了阳新一中的同学们的优秀。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作品多元解读,联系已有知识,结合生活体验,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的收获。融进现实的温度,经典作品才能真正成为“千年不磨的珠玉”; 品出切身的感悟,“珠玉”璀璨的光芒才能照亮人生的旅途!
而这种多元解读和个人体悟,正是承载文学作品的江河,有了源头活水,文学的小舟才能走得更远。
五、临别赠言(课外练笔)
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边城:
薄雾渐稠
那女孩翘首以盼的身影,停驻在河畔船头
我不忍,看你忧愁
我们就要离开边城了,想送翠翠几句暖心的话。
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有一张小卡片,这是一个河灯。在湘西沱江,有放河灯的习俗。每个河灯都寄托着人们的心愿或祝福,它会沿着沱江的清波缓缓流去,流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出现在你要祝福的那个人的梦里。请同学们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河灯上,再把河灯轻轻放进心灵的河流,让它漂向翠翠,漂向自己,漂向每一个我们想要祝福的人!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但“也许明天回来”。生活的渡船载满了未知,有悲苦,更有希望。不管生活经历多少坎坷,我们追求真善美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事物的渴求永远不会消亡!
正如作者所言: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 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
五、总结拓展
1.小结拓展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快要返程了,这次边城之旅,有美的享受,有悲的深思。同学们不仅有发现美的眼睛,还有善于思考的心灵。
2. 小组评价奖励:感谢这只渡船带我们穿越时空,探寻《边城》之美;更感谢同学们在旅途中精彩的表现,这只渡船就送给得分最高的小组留作纪念,希望这艘神奇的渡船能把我们( )班的同学们载往理想的彼岸!
小小的渡船载满知识,载满思考,载满希望平安归来。我们的这次旅行要结束了,但《边城》的阅读之旅,生活的寻美之旅,人生的感悟之旅仅仅是个开始。生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愿同学们人生旅途永远有书香作伴,有美善为侣,有思索同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美的享受 悲的深思
——《边 城》导学案
1.知识与能力
把握小说环境与人物及主题的关系,分析翠翠人物形象,提高小说阅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探究小说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悲剧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学会理性思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1.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以阅读发现为线索,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培养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探究悲剧美,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4.课后阅读小说全文,加深并巩固对人物形象和小说特点的认识。
1. 把握小说环境与人物及主题的关系,分析翠翠人物形象;
2. 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探究小说主题。
1.充盈的一生。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创作的小说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石子船》《八骏图》等,中长篇小说有《边城》《长河》等,散文有《湘行散记》《湘西》等。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质朴的作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小说,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1.《边城》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多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边城》节选
(1)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2)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3.沈从文与《边城》
(1)“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2)“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勃朗宁
2.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德鲁克
3.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沈从文《<边城>题记》
 1.选文以哪个节日为线索展开故事?文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答:
2.课本选文部分展现了边城的哪些美?(概括准确,语言简洁)
答:
在小黑板上写上关键词,展示: 美,四字短语概括特征: 。(如果能用图画等辅助展示,可得到加分。)
每组找1—2个美,与前面小组一样的就不再重复。
翠翠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请同学们亮明观点,结合小说和现实生活说明理由。
(提示:可从人物性格和人物生活的环境入手,为了印证你的观点,还可引其他小说作例子。)
?
?
一、边城寻美(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边城探悲(课堂因思维碰撞火花而光彩夺目)
三、临别赠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语言在我们笔下流淌)
用我们课堂学习的方法认真品读《边城》,在沈从文唯美的湘西世界里继续寻找爱与美,思考痛与悲,并写下自己的“旅途日记”。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