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第六册单元教学质量评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2008·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口普查的对象属………………………………………………………………………(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 无法确定
2.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并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 )
A.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C.生物对环境有依赖性 D.生物与环境间有竞争现象
3.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D. 以上都是
4. 以下各项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嘉兴秀州公园中所有的植物 B.乍浦九龙山上所有的鸟类
C.金华大佛寺周围所有的银杏树 D.嘉兴南湖中所有的生物
5.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常因松毛虫和线虫的危害造成成片的马尾松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虫和线虫的繁殖能力强 B.没有及时使用杀虫剂
C.人工马尾松林的自动调节平衡能力弱 D.马尾松的适应能力差
6.下列生物均生活在同一地区,其中属于寄生关系的是…………………………………( )
A.豆科植物和野草 B.豆科植物和野兔
C.豆科植物和菟丝子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7.2007年4月,沙尘暴第一次登陆浙江宁波,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土地荒漠化造成的。以下措施对防治土地荒漠化不利的是…………( )
A.重视植树造林 B。实施退耕还草
C.发展生态农业 D。增加放牧数量
8.下列食物链写法正确的是…………………………………………………………………( )
A.土壤 植物 兔 狼 细菌 B.植物 兔 狼
C.阳光 植物 兔 狼 D.狼 兔 植物
9.生长着多种生物的一片草地,其中的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生态系统、种群、群落
10.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树不易在北方地区栽种,影响上述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 阳光 B.温度 C.水分 D.土壤
11.以下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水稻田
12.如图表示栽培小麦、野生小麦、栽培玉米及野生玉米各种群中个体的多样性程度。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虫害暴发,在自然条件下,其中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种群是
A.栽培小麦 B.野生小麦
C.栽培玉米 D.野生玉米
1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其理念的是……………………………………………………………………………………………( )
A.大量砍伐森林,利用其资源美化我们的家园
B.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餐巾纸、塑料袋等物品的使用
C.开展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
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
14.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流动的能量是………………………………………………( )
A.太阳能 B.化学能 C. 热能 D, 机械能
15.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物质流动的关系图,则作为分解者的应是图中的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
16.下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是…………… ( )
A.地震、火山爆发 B.台风、水灾
C.泥石流、海啸 D.酸雨、温室效应加剧
17.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一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 )
A.竞争关系 B. 寄生关系 C. 共生关系 D. 食物关系
18.春天,森林中往往生长着许多蘑菇,蘑菇生长的能量直接来自于……………………( )
A.太阳 B分解者 C. 土壤 D. 生产者或消费者
19.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措施,这是因为……………………………………………………………………………………………( )
A.我国耕地数量太多,没有必要拥有过多的耕田
B.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乱砍滥伐现象,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木材数量太少,急需更多的木材
D.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退化,种粮食不如种树木
20.下图是广东某人工混交林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种类的变化图,该图可以说明森林生态系统中……………………………………………………………………………………………( )
A.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不同的植物种群恢复的快慢相同
C.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与人为因素无关
D.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二、填空简答题(每空1分,共18分)
21.农田中生长的小麦,农民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如浇水、施肥、除虫、除草等;此外,如果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遇到长期阴雨天还会造成小麦减产。由此表明:
(1)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鹰
(1)图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一个 。 鼠 蛇
(2)该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渠道
有 条。 绿色植物 小鸟 蛙
(3)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中还缺少
和 。 食草昆虫
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之间的一种食物关系,请写出这句话所反映的食物链: 。
24.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全部 。
25.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建设过程中,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科技难题被我国科研人员成功攻克。高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成分较单一,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如果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在以下措施中,能有效保护高原生态系统的有 (选填序号:①大力鼓励进藏旅游;②火车实现游客垃圾零排放;③铁路沿线设立动物专门通道;④及时回植施工时被破坏的草皮)。
26. 试根据下列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
(1)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2)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27.某村有一个池塘,池塘中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等动物,后来池塘附近办了一家造纸厂,经常把污水排入池塘,结果使池塘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
(1)池塘的这种变化说明池塘的 遭到破坏。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工厂的污水对池塘的影响超过了池塘生态系统的 。
(2)要使池塘恢复原来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首要恢复的生物是 。
四、分析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28.某科学研究小组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对生物的污染情况,测定了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
生物及环境 重金属质量分数(10-6)
土壤 0.01
秃鹫 21
猫头鹰 5
鼠 0.2
草 0.02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写出草原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分析重金属元素在食物链各生物体内的规律: 。
29.图19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图中乙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的成分是 。
(3)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 ,
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
(4)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此食物链中含某些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
30.右图示阿拉斯加荒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分析: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在此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有________存在。爱斯基摩人在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第________营养级。
(2)此生态系统成分单纯,结构简单,所以________能力小,________稳定性很低。
31.下图是某市郊农田近几年两栖动物青蛙的数量统计数,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98年到2000年, 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农田青蛙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请你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是什么
(2)青蛙是农田害虫的天敌, 为了减少杀虫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请你帮助农民制定保护青蛙的措施.
九年级科学第六册单元教学质量评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BDD 6-10 CDBAB 11-15 DBABC 16-20 DDDBA
二、填空简答题
21. (1)虫 草 (2)水 土壤
22. (1)食物网 (2)4 (3)生产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3. 植物 蝉 螳螂 黄雀
24. 生物圈 生物 非生物因素
25. 2.3.4
26.(1)人口数量增加 (2)人口数量减少 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
27.(1)自动调节能力(2)禁止向池内排放污水(或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水生植物
28.(1)草 鼠 鹰 秃鹫 (2)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 其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越大
29. (1)呼吸(2)生产者(3)微生物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4)乙 丙 丁 丁
30.(1)地衣 爱斯基摩人 狼 分解者 三(2)自动调节 生态系统(3)(4)
31.(1)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捕杀、杀虫剂过多使用使食物减少等
(2)禁止捕杀青蛙
甲
乙
丙
科学第六册第2章单元教学质量评估 第 1 页 共 6 页九年级科学第六册单元学习质量评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2008·上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理一理】
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的总和叫种群。
2.种群具有单独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 、性别比例、
、 、 等。
3.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所有 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群落内有明显的
,同种生物个体间有 也有 ,不同生物之间有互助互利、 、 、 等,关系更为复杂。
4.生态系统是指 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的总和。总的可分为 生态系统和 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 、 、 、非生物的 四部分组成。
5.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面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常常
称为食物网。生态系统内的 流动和 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6. 小明班级内共有男同学30人,女同学20人,则他在班内学生的性别比是________。小明在校园研究学校内的植物,他发现学校内共有樟树30棵,同时他从学校办公室调查知道学校占地60000平方米,则校园内樟树的密度是 。
7.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它们往往是 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 。
8.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就越 。如果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 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9.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_______条。写出一条包括蛇的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有 种;其中次级消费者有
种,初级消费者有 种。
(3)图中没有画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主要生物包括 等。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 。
(5)如果人们连续地围猎狼和狐,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 。
10.绿色植物通过 将光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 中,然后这种能量通过 和
传递到各种动物中,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过程中方向上是 数量上是 。
【做一做】
10.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 B.杭州西湖中的所有鱼类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 D.一块稻田中的所有青蛙和蝌蚪
11.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12.对种群概念的正确描述是…………………………………………………………( )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13.不能决定种群密度变动的因素是 …………………………………………………( )
A.生长 B.生殖 C.死亡 D.迁入与迁出
14.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螳螂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薛、真菌、昆虫、蜗牛等
C.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D.一个小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
15.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下列不属于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要求的是……………………………………( )
A.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
C.提供木材 D.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
16.在一个草原上,长有各种牧草,生活着多种草食性和肉食性动物,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全部生物的总和看成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无意义的群体
17.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群落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18.在一个变化剧烈的生态系统中, 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应是 ………………………( )
A.个体数量最多的种群 B.个体体积最大的种群
C.个体间差异最大的种群 D.食性最杂的种群
19.据调查,在江西鄱阳湖栖息的越冬的鹤有1350只,它们是一个…………………( )
A.群落 B.生态系统 C.种群 D.生物圈
20.春天,森林中往往生长着许多蘑菇,蘑菇生长的能量直接来自于…………………( )
A.太阳 B.分解者 C.土壤 D.生产者或消费者
21.下列各项关于食物链的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虫→山雀→雀鹰 B.牧草→野兔→狐狸
C.水草→小虾→黑鱼 D.禾苗→蝗虫→山雀→雀鹰
22.最简单的生态系统,也必须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
A.动物和植物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生产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23.“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加以解释应该是…………………………( )
A.虎所需的空间很大 B.身强的虎以体弱的虎为食
C.虎的性情孤独,不喜群居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能量越少
24.在一块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
A.作物和杂草间的生态平衡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 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25.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就是………………………………………(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
C.A和B的总和 D. A和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26.右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其中属增长型的是…………………………( )
A.甲和乙
C.只有丙
B.乙和丙
D.只有甲
27.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依赖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8.人工森林比天然森林害虫多,原因是……………………………………………( )
A.人工森林适合害虫生长 B.人工森林对环境适应性比强
C.人工森林抑制害虫能力差 D.人工森林自动调节能力差
29.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护沿途的高原冻土生态系统,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冻土植被的保护,施工中要将草皮剥离后单独堆放并养护,待土建工程完成后再将草皮覆盖到裸露地面,建成后又带走所有的建筑、生活垃圾。这是因为高原冻土生态系统……………………( )
A.光照不足 B.没有分解者 C. 没有消费者 D.自动调节能力弱
【想一想】
30.下图为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
(1)该系统有稳定的___________ ___来源。
(2)各类生物数量_______________ _____。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动物生活提供________和 ________。
(4)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 __
____,能提供植物进行_______ _______。
(5)微生物能利用和转化_______ _______,
为植物生活_____________ ________。
3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这种复杂的关系称为
_____ _ ,它是由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长的一条食物
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鼠有关的食物链有________条。
32.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在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是 关系。
(2)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
(3)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 。
(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 率。
(5)DDT是一种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如果DDT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 。
33. 某小湖边建立了一个华工厂,华工厂的废水没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湖中,然而湖水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 ;后来人们在湖边建立了几十家华工厂,湖水很快发黑变臭,湖中鱼虾绝迹,这说明 。
九年级科学第六册单元学习质量评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参考答案
【理一理】
1.同种生物个体 2.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3. 生物种群 分层结构 种内互助 种间斗争 寄生 竞争 捕食
4. 它所生活的环境 非生物因素 陆地 水域 生物圈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
5.食物 交叉成网 能量 物质 6.150% 500棵/平方千米
7. 同时作用 强化 8.强 高 自动调节能力
9.⑴6 草 鼠 蛇 鹰 ⑵8 5 3 ⑶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⑷太阳能
⑸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 破坏
【做一做】
10-15 DBBADC 16-20 BCCCD 21-25 ACDCD 26-29 DDDD
【想一想】
30. ⑴食物 ⑵保持相对稳定 ⑶氧气 能量 ⑷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⑸分解动物的排泄物
提供了光合作用的原料
31. ⑴食物网 4 ⑵⑶ 3
32. ⑴食物 ⑵厌氧微生物 ⑶太阳能 ⑷物质的利用率 ⑸鱼
33.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沼气
蚕沙
蚕
沼气渣
塘泥
鱼
桑叶
科学第六册第2章学习质量评估 第 5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