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主要认识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把握文章人性美的主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走近作者
沈从文
(1902—1988)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0余种作品
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2.写作背景
(1)、《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
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 爱 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
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2)、写作缘由:《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3.相关知识
京派小说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4、故事梗概
年幼的翠翠父母双亡,翠翠和撑渡船的爷爷相依为命,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喜欢上了单纯可爱的翠翠,二人按照风俗选择了走“马路”唱情歌打动翠翠,而翠翠却因为一次偶遇早已倾心傩送。天保得知之后决意离开却意外遇难,傩送为了翠翠放弃了碾坊陪嫁,此时却又难以心安也远走他乡。而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的翠翠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爷爷。她一个人在孤独的等待远方的傩送,小说结尾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
三、文本感知
1、认识边城的风景特点及人文风俗特点,用几个词语概括。
点拨:P16
豆绿色的水
青天白云
落日余晖
银色薄雾
结合第三节第一段有关边城地理位置的描写及2、3段端午的描写,第五节对中秋、过年风俗的描写,第六节迎亲的描写来总结概括。
风景:
风俗:
2、分析人物形象
1、文本描写了哪些人物?核心人物是谁?
2、翠翠、爷爷、傩送、顺顺等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角度来对人物进行塑造的?
3、探讨主题
边城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民生活莫不安分乐生,作者描写这样的边城想要表达什么呢?
4、解题
边城的含义:
A:自然地理上:
B:时间、文化上:
5、拓展延伸:微型作文
烟雨、黄梅戏、乌篷船、米粽子、月下对歌、浣衣女、竹林、水墨画、雨巷
从中任选几个词,以“留住美丽乡愁,留住心中的边城。”为主题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话。(共17张PPT)
◎课堂导入
相遇
氵
边城
沈从文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遇见一座古城
边城
沈从文
遇见一座古城
赛龙舟、捉鸭子、月下对歌、舞狮子、放烟火、送红包
1、风景美:
秀丽明净
幽静朦胧
2、风俗美:
民风淳朴
古老敦厚
边城
沈从文
遇见一群纯朴的人
亲
情
手足情
爱
情
单相思
翠翠与爷爷
翠翠与傩送
C.
爷爷与乡邻
遇见一群纯朴的人
1、诵读对话,体会情感。
2、用四字词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人物描写的角度。
边城
沈从文
遇见一群纯朴的人
翠翠与爷爷的相遇:
高考链接1:人物形象
(
)的翠翠遇见(
)的爷爷。
羞涩可爱
古道热肠
调皮活泼
朴实善良
……
……
孝顺体贴
慈爱细心
血浓于水的亲情
边城
沈从文
B.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1.傩送有没有生气?傩送是个怎样的人?哪里可以看出来?
2.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遇见一群纯朴的人
青涩懵懂的爱情
语言、心理、动作
边城
沈从文
关心体贴
心地宽厚
热情开朗
幽默率真
遇见一群可爱的人
情窦初开
温婉羞涩
单纯懵懂
边城
沈从文
C.爷爷与乡邻:
爷爷与顺顺:
爷爷“老熟人”:
爷爷与“过渡人”:
遇见一群纯朴的人
邻里友好
民风淳朴
互帮互助
扶危济困
乐于助人
慷慨大方
孤单却相互陪伴
淳朴、厚道
边城
沈从文
遇见了风景秀丽明净、民风传统古朴的古城;
遇见了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爷爷;遇见了“自然生长”的翠翠;遇见了重情重义的傩送;遇见了淳朴厚道的乡邻;遇见了至善至美的人性,遇见了一个世外桃源……
遇见一群纯朴的人
边城
沈从文
遇见文字背后的他
沈从文想通过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美好人性的回归。
沈从文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
沈从文
遇见文字背后的他
高考链接接2:解题
A: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B:从时间、文化上考虑,它代表了沈从文对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
沈从文
这个人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
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
拓展延伸:寻找遗失的美好
高考连接3:微型作文
烟雨、黄梅戏、乌篷船、米粽子、月下对歌、
浣衣女、竹林、水墨画、雨巷
任选几个词,以“留住美丽乡愁,留住心中的边城”为主题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小作文。
边城
沈从文
◎作业
1.阅读《边城》全文;
2.现下传统乡村没落,遍地都是“仿古镇”
,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边城
沈从文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谢谢!《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主要认识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法学法 :
教法:1.情境创设法。
2.启发点拨法。
3.拓展延伸法。
学法:1、泛读精读结合阅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享交流法
教学过程
导课:
相遇是一个给人故事和想象力的词语。古往今来有无数美好的相遇。“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是意外惊喜的遇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杜甫重逢友人的遇见;“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是席慕蓉笔下撩动心弦的遇见。今天,我们也一起去湘遇,遇见一部伟大的作品--《边城》。我们的故事由此开始。
文本探究
下面我们走进故事的发生地,遇见这个美丽的地方吧。
第一部分:遇见一座古城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有人喜欢繁华如织的成都,有人喜欢安静秀美的古城。1984年,沈从文在众人陪同下,重游湘西老家,兴致勃勃,然而,最后一天,82岁的他却突然坐在地上不起来,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了。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像孩儿永远扑进母亲的怀抱。
凤凰古城到底有什么让沈从文如此依恋呢?我们通过几组图片来认识一下,看了图片大家应该已经有一定的印象,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浏览课文,找出边城的相关语句,并用几个词语总结出边城凤凰的特点。
一、环境美
(P14第1、2、3段
P16最后一段
)
P16
豆绿色的水
青天白云
落日余晖
银色薄雾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环境:清秀明丽,
幽静朦胧
地理环境:两省交界,不受战争、土匪影响,没有阶级相对隔离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的地方,这里好像不和外界联系起来,人民很少伤心。
二、古老的风俗: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P22.结婚时送红包
在这里,人们相对隔离,外面的世界可能翻天覆地的发生着变化,而这里没有战争的烟火,没有阶级的压迫,没有勾心斗角的唯利是图,有什么呢?有秀丽的风景,有古朴的民风,官民同乐的和睦,祥和安定的气氛。自成一派,自得其乐,特别像一个什么地方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第二部分:遇见一群纯朴的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山清水秀风光的养育下,在这样古朴淳厚民风的濡染下,教化着怎样一群人呢?大家来梳理一下人物都有哪些人呢?那有哪些主要人物呢。
翠翠、爷爷、傩送、大老、顺顺、商人、老熟人、迎亲人、官兵
在课本所选章节里面,主要人物有哪些呢?下面请咱们按照小组来完成老师PPT上的内容,给大家6分钟时间。有问题可以举手示意。
A:翠翠与爷爷
请大家找一下爷爷和翠翠之间的相关描写。来总结一下翠翠和爷爷分贝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哪些描写角度发现的。
(对话)下面我们来听一下电影里面的对话呈现。(播放音频)。
下面请大家小组讨论结合文本描述,完成老师ppt上的填空题。四字词语来概括。
1A.翠翠与爷爷的相遇:(血浓于水的亲情)
1.爷爷对翠翠的感情怎么样?翠翠对爷爷的感情怎么样?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2.P20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话中有话。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
P21“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
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
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
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从语言(平实、简明、又含蓄)、神态,心理。
爷爷是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美德典范。
翠翠是一个天性纯粹、自然生长的少女形象。
二B: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两人相遇的具体章节,浏览内容。(播放视频)
A、听了两人的对话大家有何感受,谈一下。下面请两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演绎一下翠翠和傩送。
(学生鼓掌)谈感受翠翠和傩送的性格特点。
对话和心理描写入手分析情感
B问翠翠: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傩送是一个“浪荡子”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心理描写,
情窦初开
温婉羞涩
单纯懵懂
C.问傩送: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
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学生A:从哪些方面表达出心理、动作、神态
。
总结:翠翠和傩送的遇见是青涩懵懂的爱情。
三C:乡邻友好(淳朴的人情美)
③爷爷与顺顺
爷爷与顺顺: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慷慨大方
爷爷“老熟人”:
孤单却相互陪伴
爷爷与“过渡人”:
淳朴、厚道、礼轻仁义重
师说: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总结: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他们之间没有掺杂名利、金钱、功利,全都是出自一份人性的美好,是纯粹的人性之美,是朴实的仁义之情。
第四部分:遇见文字背后的他
而大家放眼我们的周围,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背后的作者—沈从文。探寻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他曾经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解读:沈从文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老师明确:本文写于1934年,初入大都市的作者看到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城市人们的生活,跟这里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是相对隔离的,传统古朴的风俗、人性的美德都在这里呈现,好像是工业文明发展下被遗忘的一个角落,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对这些作者怀着深深的赞美。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对这些作者是批判的。
作者把这些写出来是怀着期待的,希望传统的民族优美品格可以再回来是一种呼唤。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所以,那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作者《边城》含义。大家来总结一下。
解题:
A: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B: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第五部分:寻找遗失的美好
拓展延伸:
对文本的赏析结束了,我们遇见了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边城;我们在这里遇见了天性自然、活泼可爱的翠翠;遇见了那个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古道热肠的爷爷;遇见了重情重义、善良正直的傩送傩送。可是这一切在我们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正在慢慢消失。城市建筑更密集,人际关系更复杂,美好人情在淡漠。原始村落在减少,人造景观大行其道,生态自然在消失。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习近平
高考连接3:微型作文
烟雨、黄梅戏、乌篷船、米粽子、月下对歌、
浣衣女、竹林、水墨画、雨巷
任选几个词,以“留住美丽乡愁,留住心中的边城”为主题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