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 教学设计(美的享受 悲的深思)课件(22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 教学设计(美的享受 悲的深思)课件(22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8 14:53:10

文档简介

《边城》导学案
课 题
《边城》
学时:1
课堂笔记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体味小说中湘西特有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2、研读文本,探究小说创作的初衷和意义。
学习重点
体味小说中湘西特有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学习难点
研读文本,探究小说创作的初衷和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作者和作品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文化大革命”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而城市中存在着腐化的堕落、物欲泛滥的现象。21岁的沈从文怀着梦想来到北平,看到的却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内心极其失落。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简介《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节选小说第三至第六部分,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概括的时候分别用注意时间,人物,事件。
明确:第三节:(叙述)(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追叙)(两年年的端午,翠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补叙)(一年前的端午,翠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节:(叙述)(今年的端午,翠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读文本,感受边城的风景风貌。
、欣赏边城的环境美
1、读过《边城》的人都向往边城的风景美,但读完文章,我们好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景物描写,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景物相关的词语:
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青浪滩、烟草,酒葫芦,等等。
问题:看着这些景物名词,你体味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边城?
例如:边城它纯净秀美,因为这里有青山、小溪、长潭……
答:边城它_________________因为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城它_________________因为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风俗美
问题:《边城》的风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说明边城人们的生活氛围是怎样的?
(提示: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节日、习俗以及人们的活动。要求:画出相关的句子,自己品读)
答: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品味,分析形象,感受人性美
1、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怎样的一些人,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为深刻?结合相应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要求:画出相关的句子,自己品读)
翠翠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和爷爷相处时候】她不愿意自己一人去看赛龙舟,体现了翠翠的孝顺和对爷爷的依恋
P16,翠翠在等爷爷的时候,想到“假若爷爷死了?”这段心理描写,看出翠翠孝顺
【自己独处时】翠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傩送相处时候】翠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节分析举例:
第四部分刻画翠翠形象的时候,“轻轻”多次出现,突出了翠翠的温柔、性情温和、如水的女子
轻骂傩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骂人时)
轻轻询问----二老是谁?(好奇时)
轻轻回话----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生气时)
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6:与翠翠对话,与老熟人;P20:与顺顺;P21:与过渡人。)
傩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8:与翠翠对话;P19:“二老—岳云”。)
天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15: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P20:送鸭子、粽子给翠翠爷俩。)
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哪些情感?
四、探究主旨
问题:在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唯美的湘西世界?
(助读材料)
社会背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而城市中存在着腐化的堕落、物欲泛滥的现象。21岁的沈从文怀着梦想来到北平,看到的却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内心极其失落。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批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微写作----按下列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边城》里的翠翠、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2017年高考,北京卷)
《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体味小说中湘西特有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2、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小说创作的初衷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课文是节选自小说《边城》的四到六三个部分,属于小说的开端部分,主要展示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淳朴的人际关系,塑造了单纯善良又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形象。因此,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品读文章中着力刻画翠翠形象的相关片段,通过语言上的细节描写体会沈从文先生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阅读全篇,在熟悉文章内容和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阅读法批注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湖南湘西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小城----凤凰古城,它因凤凰起飞而得名,曾经一直处于“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后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名满天下,不知究竟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凤凰古城和《边城》都很闻名。凤凰是美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更美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小说,感受沈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领略边城的风情和韵味。
初读文本,感受边城的风景风貌。
、欣赏边城的风景美
读过《边城》的人都向往边城的风景美,但读完文章,我们好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景物描写,但边城仍给人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提示:可以把描写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思考这些词给你的印象。
明确: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景物相关的词语:
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青浪滩、烟草,酒葫芦,等等。
看着这些景物名词,你体味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边城?
明确:纯净秀美,因为这里有青山、小溪、长潭……
带有乡土韵味的地名,饱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富有生气的的景物,这些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的感觉,边城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又像是一幅山水风景画。
联系: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
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地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感受风俗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在他的小说中也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他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中。这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边城》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那么,《边城》的风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说明边城人们的生活氛围是怎样的?
提示: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节日、习俗以及人们的活动,画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P14、15)
中秋节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听爱慕之情。(P19)
(3)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P19)
(4)另外还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P20)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一个“和”字,和桃花源的生活相类似。
热闹的端午节、静谧的中秋节、欢乐的春节、古朴的婚俗,给我们一种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的感觉,这也便是边城风俗美的特点。
联系:今天我们如何过节日的?
补充:端午节没有龙舟,只吃个粽子意思意思;中秋节送盒月饼而已;我们的烟火总是以灰黄的天空为背景,以昏黄的路灯光为底色;现代的婚嫁更多地是讲究排场。
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三、细读品味,分析形象,感受人性美——合作探究(小组形式)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怎样的一些人,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为深刻?结合相应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人物形象----翠翠:
要求:划出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结合句子分析翠翠形象。
翠翠;爷爷;傩送、天保、顺顺。分组来合作完成。
翠翠:乖巧孝顺、活泼可爱|单纯天真、情窦初开|胆怯羞涩、孤寂(美的化身)
(P16、17:翠翠和爷爷对话;“假若爷爷死了?”;P18:翠翠遇傩送的对话;
P19:知道是二老是谁后“吃惊又害羞”;与爷爷对话;P22:爷爷对话“守船”
遇到二老之后一系列心理活动等等。)
细节分析举例一:
在第四部分刻画翠翠形象的时候,有一个词语多次出现,对于刻画翠翠的形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词语?----“轻轻地”
轻骂傩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骂人时)
轻轻询问----二老是谁?(惊讶时)
轻轻回话----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生气时)
细节分析举例二:
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傩送)问:
  "是谁?"
  "是翠翠!"
2、其他人物。
在边城,还有哪些人物拥有美好的形象?你在哪件事上发现了那人的“美”。
明确:
爷爷: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关心宠爱翠翠|热情朴实、为人厚道|重义轻利、忠于职守(传统美德典范)
(P16:与翠翠对话,与老熟人;P20:与顺顺;P21:与过渡人。)
傩送:心底宽厚善良、热情开朗、淳朴幽默|多才多艺、英俊勇敢
(P18:与翠翠对话;P19:“二老—岳云”。)
天保:痴情、豪爽、重视手足之情
顺顺:有声望、慷慨大方、与人为善、没有门第观念
(P15: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P20:送鸭子、粽子给翠翠爷俩。)
3、人物之间关系体现的各种人情
祖孙情、爱情、兄弟情、邻里情、父子情、军民情——人性美
(浓浓的亲情,纯纯的爱情,诚挚的兄弟情,友爱的邻里情)
小结: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和自然淳朴的人性美,正是这用人生形式的体现,这也是作者《边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
四、探究主旨
问题:在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唯美的湘西世界?
(助读资料)
社会背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而城市中存在着腐化的堕落、物欲泛滥的现象。21岁的沈从文怀着梦想来到北平,看到的却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内心极其失落。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结束语
沈从文先生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的为人和唯美的边城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探究,课下请同学们深入阅读《边城》全文,期待你们有更多新的发现和收获。
作业
微写作----按下列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边城》里的翠翠、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2017年高考,北京卷)
七、板书设计
《边城》
----沈从文
环境:纯净秀美、祥和安定
和谐统一
人: 淳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