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东北十大怪:
(1)窗户纸糊在外 (2)烟囱砌在山墙外
(3)养活孩子吊起来(4)嘎拉哈姑娘爱
(5)火盆土炕烤爷太(6)反穿皮袄毛朝外
(7)吉祥喜庆粘豆包(8)不吃鲜菜吃酸菜
(9)大姑娘叼烟袋(10)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天净沙 ·东北
人参貂皮鹿茸
雪乡冰雕雾凇
猪肉粉条大饼
叶赫风情
南北共游边城
边 城沈从文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三)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四)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五)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六)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故事情节一、找处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边城什么特点?风景美湘西风光风俗美:端午节二、风俗美
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看年轻小伙子龙舟竞渡,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
中秋赏月:青年男女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另外还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的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自然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边城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请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赏析翠翠、祖父、傩送的形象,感受人性美。具体研读分组讨论美丽善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情窦初开、
自然清纯的乡村少女。
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
对傩送的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执著倔强。
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爱与美的化身
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
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祖父: 安于清贫、忠于职守
乐善好施、重义轻财
善良淳朴、宽容理解
慈善仁厚、疼爱孙女
傩送: 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淳朴善良、健壮俊美、
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讨论: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美丽、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天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天保和傩送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着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以前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
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
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
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许并非完美。
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
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林徽因
创作背景沈从文对边地小人物的赞美,常常是从对大城市的的上层人物的憎恶出发的。沈从文20岁之前生活在湘西,20岁之后是生活在对湘西的回忆之中。他抱着对新的人生追求与向往离开湘西的。但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后,看到的是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灵的赞歌。创作动机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起源于邪恶的人物,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机运,第三种是起于普通地位的对立和相互关系。
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即苦痛,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悲剧,既不是“盲目的命运”,也不是因为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而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曹禺《雷雨》受到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曹禺先生对于《雷雨》的写作意图是这样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
曹禺正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局,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的。2017年北京卷:
25微写作(10分)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桑提亚哥的雕像应该是他立于汹涌波涛之中的一只小船的船头,身体变成了弓形,手里紧紧抓住渔线,一点一点努力地把渔线收紧,他紧紧地抿着嘴巴,牙齿紧紧地咬合,目光越过水面投向远方。他虽然年迈力衰,但在他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作为英雄,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向竞争者发动了英勇的抗争。在他身上生命的意义再次得到了升华。他是一个胜者,一个强者,是一个铮铮硬汉。翠翠的雕像应该是守在渡口,用力的撑着竹竿,脸上的神情带着几分倔强和坚毅,大大的眼睛望向远方,像等着游客又像等着心上人的归来。因为她知道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或许人生需要留白,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坚守信念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都要从容地走下去,不辜负一世韶光。作业布置(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凤凰·沈从文
沈从文曾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的确如此。且不说14岁以前的沈从文是在故乡凤凰小城的一条沱江里泡大的,即便14岁以后到20岁离开湘西去北京“碰运气”以前,他也一直流浪于沅水上下游的各个大小码头。他最流连忘返的是那里的一条条湿漉漉的河街,最看不厌的是那些水上人的作息,最不能忘情的是这些水上人相吵相骂相爱相谑的言行。
对沈从文性格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故乡——凤凰的那条清丽秀美的沱江。他在这里的日光下,认识了大千世界稀奇的色、微妙的光以及万汇百物的动与静。他在这里尤其学会了思索与想象。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逃学、撒谎被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发现后,少不了都是一顿体罚,但他却从不因此而懊悔。因为体罚虽限制了他“乱跑”的自由,想象却生出了翅膀,使他凭经验想到了河中鳜鱼被钓起后泼剌的情形,想到了满天放飞的风筝,想到了山里歌唱的黄鹂,想到了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认为他的一生,之所以“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都应当溯源于这份因为要亲近自然而养成的逃学习惯以及在逃学的处罚中炼就的爱思索、爱幻想的品性。
15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凤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一川藏着梦幻般美丽的沱江水。15年后的今天,为寻梦我又来到了凤凰城东门沱江转弯处的沙湾水面旁,沿着被堆翠凝蓝的崖岸染绿的河水,我走进沈从文故居的仓屋,我仿佛看到被雨水浇得如落汤鸡似的小从文,正被罚跪在这房中的一个角落。可他竟能从檐溜的滴沥声中做着横海扬帆的美梦,口中还喃喃自语:“孤独一点寂寞一点算什么,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你自己。”或许是拥有了这份倔强,这份自主与从容,这个生长于偏僻小城里的野精灵,20多年后,才奇迹般地震动了大中国的文坛,成了“京派文人的重镇”。走完了86年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沈从文又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凤凰故里。他的骨灰一半抛到了沱江的沙湾,一半撒在了离沙湾不远处的高崖边。这里没有墓圈,没有坟丘,只有一块从山崖上掉落下来的五彩石,周围生长着杂树绿竹和虎耳草,地面上是一片散落的鹅卵石。在五彩石两侧不大的光面上,一面刻着根据沈从文手迹略略放大的四句偈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另一面刻着沈从文的妻妹张充和女士撰写的一首诔辞[注]:“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首诔辞其实是一首“藏尾诗”,把句尾的四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是的,沈从文从来都是“让人”的,从来都是默默地承受着加于他头上的一切不幸的。但沈从文又是极为坚定极为自信的,他生前手书的四句偈语,分明警示着世人:谁如果不按照他的思索,去思索他和他笔下所描绘的人,谁就别想真正地理解他和认识他所塑造的“人”!伫立于这块最不像坟墓的坟墓前,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沈从文的话语:人生是一本永远翻看不完的大书,我只是翻看得太快,看到了许多不该看到的内容,我得好好地休息一会儿了。于是这位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的自然之子,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永远与高崖为伴,聆听着沱江那美妙动人的水声。
水造就了沈从文,水赋予沈从文水的性格。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能随方就圆又能决堤溃防,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它在温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黏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出多彩的云霞。水就是沈从文。
[注] 诔辞:列述死者德行功过的文字。
6.文章开篇引用了沈从文曾说过的话:“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请说明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清丽秀美的沱江成就了少年沈从文怎样的品性?(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沈从文是“自然之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偈语和诔辞印证了沈从文的性格特征,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一方面揭示出水对于沈从文“有极大关系”,开宗明义,引出话题;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全篇行文的线索。
7答案:①亲近自然;②爱思索爱幻想;③倔强、自主、从容。
8答案:①从小倾心自然;②自然对沈从文品性的形成影响很大;③其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④死后魂归自然。
9答案:偈语是沈从文的自我评价,反映出沈从文的刚强,极为坚定极为自信。诔辞是沈从文的妻妹对他的评价,揭示出沈从文一生都在“让人”,默默地承受着加于他头上的一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