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2: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有:
氧气的化学性质有(举例说明)
知识点3:氧气的制取方法
工业上制取方法:
实验室制取:
(1)制取原理:
(2)制取装置:
(3)收集方法:
(4)检验收集满的方法:
知识点7: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知识点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意义
(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表示意义:
知识点9: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科学八年级第二章复习(第1-3节)
【教材分析】
本章强调了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在知识内容处理上,力求以探究形式呈现出来。复习过程中,特别注意突出实验环节,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拓展深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并为探索新知识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解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的复习,并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重点】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复习难点】
化学方程式书写;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堂设计】
一、用谜语引入课题: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空气,引入课题“第二章复习课”
[教师设问]通过第二章的学习,你在1—3节中都学习了哪些内容?怎样才能对本章学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呢?在具体复习之前,老师先介绍一种复习时常用的方法。
[课件]本章1—3节几个重要知识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利用;2、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氧气的制取方法;4、燃烧与自燃,缓慢氧化的区别与联系;5、燃烧的必备条件与灭火的方法;6、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特点与区别;7、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9、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老师归纳)
让学生回答: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各成分的用途。(练习巩固)
[讨论与活动]
以四人为一小组,每一个大组分配相同的内容,共同讨论完成各个知识点的归纳,并做好记录。
[活动一]第一大组对知识点2归纳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组长或其他学生进行回答,必要时老师解答。
[练习]1、如何用实验方法来区分氧气、空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无味气体?
2、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产生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用化学式表示)A___ B ___ C ___ D__
[活动二] 第二大组对知识点3归纳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分别对其进行补充和提问,必要时老师解答。
老师归纳氧气制取的原理:分解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综合复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练习] 某学生设计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仪器装置如右下图所示:
(1)图中有三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
①错误: ;
②错误: ;
③错误: ;
(2) 带火星的木条能否伸入集气瓶中检验收
集的气体已充满。答: (“能”或“不能”)
(3)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又用什么方法检验是否收集满?为了防止水倒吸,导致热的试管破裂,应先 ,然后再 。
[活动三] 第三、四大组对知识点7、8、9归纳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分别对其进行补充和提问,7必要时老师解答。
[练一练] 1、已知化学反应式2X2+3Y2=2R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则化学式是 。
2、现将A、B物质各10克,混合后加热反应生成4克C和8克D,测得A已完全反应,则A和B物质的质量比为 。若要生成16克D,则参加反应的B为 克。
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的是 元素。
4、取4.8克化合物M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13.2克,水10.8克,则化合物M的元素组成应是( )
A.一定含有C、H,可能含O B.一定含有C、H、O
C.一定含有C、H,一定不含O D.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试一试]火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火柴头上的物质主要成分是KClO3、MnO2、Sb2S3(硫化锑),火柴盒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借摩擦之力,产生热量,放出氧气,生成白烟,并发生氧化反应,引燃木条。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写出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生成白烟的化学方程式:
(3)可燃物Sb2S3燃烧生成Sb2O3和SO2,并放出大量热的化学方程式:
1、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生成水。现有10克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火爆炸后,生成9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各是多少?
2、有一不纯的锌片15.25克,跟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生成0.4克氢气,求此锌片中含锌的质量分数。(Zn + H2SO4 =ZnSO4 + H2↑)
最后师生共同复习知识点4、5,并加以适当的练习。
【课堂小结】
让每一位学生都问一问:“2.1__2.3有没有我们没复习到的?关于这部分内容我还知道什么?”
课件18张PPT。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
动物植物都需要。
谜底:空气第二章复习1--3节 通过第二章的学习,你在1—3节中都学习了哪些内容?怎样才能对本章学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呢?在具体复习之前,老师先介绍一种复习时常用的方法。
复习的方法
复习是在学习完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和应用的过程。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要求我们掌握一套符合自己能力的复习的方法。
一.学会看目录
二.学会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
三.写出知识网络图解,概括提炼重点内容
四.结合练习,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来复习本章内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利用
2、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氧气的制取方法
4、燃烧与自燃,缓慢氧化的区别与联系
5、燃烧的必备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6、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特点与区别
7、质量守恒定律
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意义
9、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本章1-3节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你知道吗?★★★★★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方法1:分解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法方法2:加热高锰酸钾法方法3:加热氯酸钾法某学生设计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仪器装置如右下图所示:
(1)图中有三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
错误。①错误: ;
②错误: ;
③错误: ;
(2) 带火星的木条能否伸入集气瓶中检验收集的气体已充满。答: (“能”或“不能”)
(3)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又用什么方法检验是否收集满?为了防止水倒吸,导致热的试管破裂,应先 ,然后再 。方法1:分解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法方法2:加热高锰酸钾法方法3:加热氯酸钾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步骤要完整
解题要规范
得数要准确三个要领三个关键准确书写化学式
配平化学方程式
准确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时还要注意:
必须代入纯净物的质量,若是体积,
要根据密度换算成物质的质量。2、现将A、B物质各10克,混合后加热反应生成4克C和8克D,测得A已完全反应,则A和B物质的质量比为 。若要生成16克D,则参加反应的B为 克。
1、已知化学反应式2X2+3Y2=2R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则化学式是 。XY35 :14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的是 元素。
4、取4.8克化合物M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13.2克,水10.8克,则化合物M的元素组成应是( )
A.一定含有C、H,可能含O
B.一定含有C、H、O
C.一定含有C、H,一定不含O
D.缺少条件,无法判断COHC1、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生成水。现有10克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火爆炸后,生成9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各是多少?
2、有一不纯的锌片15.25克,跟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生成0.4克氢气,求此锌片中含锌的质量分数。(Zn + H2SO4 =ZnSO4 + H2↑)1、如何用实验方法来区分氧气、空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无味气体?2、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产生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A___ B ___ C ___ D__用燃着的木条和澄清石灰水O2SSO2CO2 火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火柴头上的物质主要成分是KClO3、MnO2、Sb2S3(硫化锑),火柴盒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借摩擦之力,产生热量,放出氧气,生成白烟,并发生氧化反应,引燃木条。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写出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生成白烟的化学方程式:
(3)可燃物Sb2S3燃烧生成Sb2O3和SO2,并放出大量热的化学方程式:试一试1、住宅、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来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 )
A、水能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离B2、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CH4和O2 B、CO和CO2 C、N2和O2 D、CH4和COA考考你 19世纪末,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制得氮气,并测定其密度,从而导致了科学上的某项重大发现。请你参与他的科学发现过程,完成下列空格: 实验一:利用空气分离氮气。 (1)将清新洁净的空气通过足量的石灰水(现象是 目的是 ),再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看到的现象是 ,目的 ). (2)将气体通过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瑞利教授提醒你:反应不能产生新的气体),请写出能用于除尽氧气的物质名称 (3) 收集气体,并测定该气体的密度是:1.2572g/L
实验二:用亚硝酸钠和氯化铵反应制得氮气,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钠和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 .由此法测得的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分析两种方法测得的氮气密度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石灰水变浑浊除去空气中的CO2白色变成蓝色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铁、磷等水前一种方法制得的氮气中含有稀有气体,因此密度偏大.实验题2.1-2.3有没有我们没复习到的?关于这部分内容我还想知道什么?谢谢指导!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