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4 组成物质的元素 课型
教 学目 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重 点 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难 点 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复习引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角度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从宏观角度则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元素究竟有哪些呢?二、教学新课(一)元素的种类1、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因此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2、结合上述实例适当介绍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3、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0多种,它们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举例:仅碳、氢、氧三种元素就能构成上百万种物质。4、在区分纯净物、混和物后辨别单质、化合物,建立物质的简单分类思想。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及少量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因此空气是一种混和物,而其中的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则属于纯净物。纯净物还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投影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讲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如氮气、氧气等;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5、引导观察金属铁和非金属硫外观上的差别(金属有金属光泽),导入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组成物质的元素{ 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6、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二)元素的分布1、投影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知道元素在地壳中分布是不均匀的,说出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识记地壳中含量前几位的元素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识记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2、指导学生分析运用图表这种模型的优越性。3、介绍海洋中元素的元素组成和放射性元素,进行思想情感教育。4、阅读人体中元素的作用。三、课堂小结四、课外拓展: 调查常见肥料有效成分的主要元素,调查市场上保健品中具有保健作用的主要元素。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复习一 课型
教 学目 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2、了解空气的利用。3、
重 点 空气的成分及利用
难 点 空气的成分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空气复习提纲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混合气体。其中成分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注意是占体积比)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空气是一种物质,有质量。地球周围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这个空气层叫大气层。它对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有大气压的作用。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同时钟罩内的水面逐渐上升。燃烧停止后,白烟消失,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解释为什么上升1/5)。稀有气体有:氦、氖、氩、氪、氙、氡。(了解有些稀有气体的作用)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因此又成为惰性气体。(氧气的性质活泼)首先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红磷和铁丝在氧气钟燃烧产生的是固体物质,没有其他气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体产生。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取液氧和液氮。液氮可以用来冷冻病毒。液氧用蓝色钢瓶储存、液氮用黑色钢瓶储存。实验室用来制取氧气的物质有: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其中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氧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室中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参加反应,本身的化学性质、质量不变。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三种收集气体的装置:排水法适合于难溶或微溶的气体收集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成为燃烧。铁丝、蜡烛、木炭、硫磺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缓慢氧化和燃烧是物质和氧气发生反应的两种常见形式。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温度和空气。对应的灭火方法有:撤除可燃物、降低可燃物温度、隔离空气。三种常见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2节 物质与微粒粒子模型(第一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3、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重 点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难 点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我们怎样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粒子?这些粒子又是否能构成物质呢?(二)新课:科学探究: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1、提出问题: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水分子还能再分吗?2、建立假设:①水分子可能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我们看不见 ; ②水分子可能是最小的微粒,它不能再“分” 3、设计实验: 我们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已知道,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1。 思 考: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4、得出结论: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就是原子。6、课外拓展:(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他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三点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 学生得出结论: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 (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教师评述]:道尔顿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道尔顿的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现在原子的存在已被实验所证实。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看到原子的图象。 思 考:水分子的变化我们肉眼无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变化的过程呢?模拟实验演示:(课件展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一个水分子正如假设的一样,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思考]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再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回答:水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教师评述]事实上可以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 水分子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也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那么有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呢?阅读课本、师总结: 金属(如铁、铝、铜等)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等) 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等)【小结】: 1、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 作业 学生阅读:图1-6 硅原子的电子隧道显微镜图像(介绍有关STM发明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生答:模型学生用原子和分子的知识来分析下列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学生小结
教后反思
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5表示元素的符号(第二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2.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重 点 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难 点 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引入新课: 人们已知的元素有110种,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科学家把它们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二、教学新课(一)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投影]元素周期表[设问]请大家数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几个纵行?有7个横行、18个纵行[讲解]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或几个纵行称作一族。元素周期表中按横行(周期)读:从左到右,一格接一格,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元素周期表中按纵行(族)读: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相似。(二)探究:寻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地联系和规律性 1、提出问题: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有规律吗?它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 2、建立假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性质上,也可能表现在元素的种类上… 3、设计方案: 每2人一小组,研究课本上的元素周期表: (1)在同一周期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分别在什么位置? (2)在同一族中:某一族(如第ⅡA族、第ⅦA族)以什么元素为主?…… 4、记录考察结果: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在同一周期中:金属元素在什么位置? 非金属元素在什么位置? 稀有元素在什么位置? 。 你认为各种类型的元素在每周期中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教师补充]:同周期的元素,自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在同一族中: 第ⅡA族——以 元素为主(金属); 第ⅦA族——以 元素为主(非金属); 你认为同一族元素在性质上有什么规律? 5、检验假设: (1)在周期表中,核电荷为13的元素应为 (选填金属、非金属元素或稀有)元素,元素名称是 。根据你对该元素组成的物质的认识,这一假设是否成立? ;生活中常用到它的哪些性质? [在周期表中,核电荷为13的元素应为金属(选填金属、非金属元素或稀有)元素,元素名称是铝。根据你对该元素组成的物质的认识,这一假设是否成立?成立;生活中常用到它的哪些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Na、K属于同一族的元素,查阅有关资料,它们性质上是否具有相似之处?[ Na、K是第ⅠA族元素,它们的金属单质都是银白色、质软、密度比水小的金属,熔点低,极易与水、氧气等物质反应,它们的性质极为相似,只不过K比Na性质更活泼。] 6、交流: 把你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三、课堂小结这样反复练习,便可较快地记住这些元素名称和符号了。 每一周期左边每一周期右边每一周期最右边同一周期中,从金属元素开始,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到稀有元素)同一族元素,它们或都是金属元素或都是非金属元素,或都是稀有元素,因此同一族元素在性质都非常相似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的复习 二 课型
教 学目 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理解。2、学会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3、掌握有关不纯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
重 点 学会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难 点 学会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复习)前面学过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该定律,利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这种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提问】完成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并算出生物质的质量比。师:在完成这个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准确计算各物质的式量、式量和。生:这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师: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说明化学方程式(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3)表明该反应进行的条件。过渡:在工农业生产或科学研究中,常常要涉及到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一、根据生成物计算反应物的质量例题1: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1.设未知量 解: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m2.写出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3.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68 324.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m 2克5.列出量方程、求解 68/m=32/2克 m=68×2克/32=4.3克6.写出简明答案 答:需要过氧化氢4.3克。 (讲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讲述】我们在做计算题时,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书写,并注意有关物质的量要左右对应,上下对齐,注明单位等项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练习1:硫与氧气反应生成3.2克二硫化硫,求有多少氧气参加反应。练习2:加热分解多少克氯酸钾,可以得到96克氧气?二、根据反应物计算生成物的质量例题2、电解36千克水,能制得多少千克氧气。练1、已知反应:MnO2+4HCl―――MnCl2+2H2O+Cl2 ,现有8.7克二氧化锰完全参加了反应。 问:⑴能生成多少克氯气?⑵反应中消耗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多少克?练2、48克碳与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硫化碳(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3克/升)三、不纯物质间的计算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X纯物质的质量分数例题3、100克质量分数73%的盐酸与石灰石(含少量杂质)25g恰好完全反应。(注: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计算:①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②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练1、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氯酸钾制得氧气,如果有49克质量分数50%的氯酸钾起反应, 能制得氧气多少克?四、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例题4、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1克置于干燥试管中,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测得固体质量为21.4克,试计算:能制得氧气多少克?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反应后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3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二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复习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使学生掌握组成原子的几种基本微粒;2.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的电性; 3.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重 点 组成原子核的几种微粒
难 点 组成原子核的各种微粒之间的联系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新课引入[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教师打开贺卡][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师]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由于原子核很小,又带正电荷,因此要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就更加困难了。科学家根据卢瑟福的经验依然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的方法去研究原子核的组成。(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打碎核的方法是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 [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响。[生]拆开看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投影展示表]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①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 [师]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师]对,因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便有如下关系: [板书]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生]不会。[生]可能是正负电荷互相抵消的缘故吧!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二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能复述化学式的含义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含量、所含元素的质量比 3、掌握规范的化学计算书写格式
重 点 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含量、所含元素的质量比
难 点 根据化学式进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引入 1、学生练习(投影)(1)相对分子质量是指 。它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它是个 ,它的国际制单位是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水、二氧化碳、3个氧分子、2个硫酸分子、氯化钠、氢氧化钙、氯气、硝酸铵(3)关于O2表示的意义有以下几种说法:①表示氧气;②表示2个氧元素;③表示2个氧原子;④表示1个氧分子;⑤表示氧气由氧元素组成;⑥表示1个氧分子里有2个氧原子;⑦表示1个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⑦ C、①③④⑥ D、③⑦ 2、小结: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它,它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制单位为1。(二)新课讲授启问:你收集的食品的标签中所标的成分是指什么?讲解:因为化学式不仅具有质的意义,而且还具有量的意义,所以根据化学可以进行一些化学计算。例如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1、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例题1 求碳酸氢铵(NH4HCO3)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解:(1)查出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确定各个元素的原子个数 (3)碳酸氢铵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C ∶H∶N∶O==12∶(1×5)∶14∶(16×3)==12∶5∶14∶48答:碳酸氢铵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5∶14∶48学生练习:计算硫酸分子中氢、硫、氧元素的质量比注意:叙述元素的顺序要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比的顺序一致。 2、根据分子式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例题2 求79克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先根据化学式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M=14+1×4+1+12+16×3=79再算出氮肥元素的质量分数:14/79最后计算出氮元素的质量=氮的相对原子质量/碳酸氢铵的相对分子质量×79克 =14/79×79克=14克小结:计算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用以下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原子的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学生练习:计算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例题3 根据尿素的分子式[CO(NH2)2]列式计算。(1)相对分子质量 (2)各元素的质量比(3)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4)600克尿素中含氮元素的质量(5)160克硝酸铵的含氮量与多少克尿素的含氮量相当解:(1)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1×2)×2=60(2)尿素中碳、氧、氢、氮的质量分数是C∶O∶H∶N==12∶16∶1×4∶2×14==3∶4∶1∶8(3)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N/ CO(NH2)2×100%=28/60×100%==46.7%(4)600克尿素中含氮元素的质量==600克×2N/ CO(NH2)2×100%==600克×28/60×100%==280克(5)设160克硝酸铵的含氮量与X尿素的含氮量相当160克×2N/NH4NO3×100%==X×2N/ CO(NH2)2×100%160克×28/80×100%==X×28/60×100%X=120克小结:前面几种物质中都含有氮元素,统称为氮肥,各种氮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不同。例题4 某地1000千克化肥的市场价格如下,尿素1080元,硝铵810元,碳铵330元,分别用10 000元采购上述化肥,则购得化肥中含氮元素最多的是哪一种?学生小结课堂内容。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6表示物质的符号(第一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了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2、初步学会化学式的书写并根据化学式读出它的物质名称, 3、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重 点 化学式的书写并根据化学式读出它的物质名称
难 点 化学式的书写并根据化学式读出它的物质名称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复习与本课有关的元素符号、单质、化合物等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碳、氧、氢、氮、氯、钠、镁、铝、铁、氦、氖 2、根据物质名称区分下列物质分别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 水、氧气、二氧化碳、氯化钠、氯化钾、氢氧化钙、氮气 3、引入:从练习2我们知道如果用文字和词汇来表示一个化合物,往往需要写一行字,还不能看出物质的确切组成,但是使用化学符号则要简短得多,而且可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本节课要学习又一种化学符号——化学式。二、教学新课(一)化学式概念的建立 1、创设情景引入概念[设疑]化学式怎样才能表示出物质的确切组成呢?[投影]从不同角度看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的组成图片。 从组成物质的元素看:二氧化碳气体里面只有两种元素,C元素和O元素;从组成物质的粒子看:二氧化碳气体是有无数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分子图中表示出C元素和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因此,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和二氧化碳分子都可以用CO2来表示。[讲解]由此可见,化学式要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必须知道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并且知道这些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怎样。[板书]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叫化学式。 2、读图(尝试写一些由简单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化学式) 阅读教材P29页提示和P30页图片,完成练习。(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建议通过分析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引入)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投影并讲解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表示出1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早经人们实验测定的已知数据)。 ②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这样,这类元素符号又增添了一种含义:可以表示某些物质。 (2)指导学生根据以上规则练习写几种单质的分子式: 氦气、氖气、氩气三种稀有气体(均有单原子构成)。 氧气、氮气、氢气、氯气四种气体(每个分子里含有两个原子。) 臭氧气体(分子内含有三个氧原子)。 金属铝、金属铜、金刚石、固态磷。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1)投影并讲解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①先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一般把氧元素符号排右边,另一种元素符号排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把金属元素、氢元素符号排左边,非金属元素符号排右边。(指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分子个数。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常用离子的最简整数比表示。 (2)指导学生根据以上规则练习写几种化合物的分子式: 3、思考:液态氮的化学式怎样写? 讨论后得出:不同状态下的同一物质组成相同,因此化学式也相同。(三)化学式的读法引导学生对照前面列举的物质名称和化学的书写顺序,归纳出一条规律:“读、写顺序相反”,即由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如:HCl读作氯化氢; ZnS读作硫化锌; NaCl读作氯化钠; MgO读作氧化镁;CO读作一氧化碳;CO2读作二氧化碳; SO2读作二氧化硫; SO3读作三氧化硫;随后小结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要读出化合物化学式里元素的原子个数(包括“1”也要读出来);什么情况下不读出原子个数。三、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以上规则练习写几种化合物的分子式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氯化氢(分子里各有两个原子构成)。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分子里有三个原子构成) 氯化钠、硫化锌(各组成离子的比例均为1:1)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6表示物质的符号(第三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让学生掌握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2、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3、了解原子团化合价的规律。
重 点 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难 点 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引言】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总结出点什么,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投影1】书写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氯化氢、水、氨气、甲烷、五氯化磷、三氧化硫(“氨气、甲烷”老师可以适当提示)【投影2】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完成下表 【提问】为什么水的化学式写作H2O,而不是HO2或HO2?为什么氯化氢的化学式是HCl,而不是其他形式?【讲解】研究表明,这些元素在组成这些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元素在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鉴于此,作了一个规定H(+1)、O(-2)、Cl(-1)、N(-3)这些数值叫化合价。【投影】化合价:我们把“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二)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投影】化合价用带有“+、-”号的数字来表示,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学生书写化学式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1 +2 +3 +1 -2 -1 +2 Na Mg Al H O Cl Ca 思考:知道了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怎样推出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讲解:化合价只有在元素相互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它是元素的性质之一。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练习:推算教材34页思考题中各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阅读教材35页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观察讨论一下化合价有何内在规律特点。 (1)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金属元素通常只有正价;而非金属元素一般既有正价又有负价。(2)许多元素有变价。 2、记忆各元素的化合价 3、标化合价练习: NaCl MgCl2 AlCl3 MgO Al2O3 H2O 检验各化学式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是不是为零。(四)原子团的化合价 1、计算教材中各原子团的化合价 C、N、S、P这些元素有可变化合价,具体在原子团中的表现应说明后学生才能计算。 2、探索原子团的化合价有什么规律?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正负与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相一致。 3、记忆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4、探索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有何区别?【投影】Na+、Mg2+、Ca2+、O2-、Cl- 讲解不同之处:(1)标注位置 (2)“+、-”号的顺序 (3)数字为1时是否省略(五)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解】写出氧化纳的化学式:先写元素符号NaO,并在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化合价,再根据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Na2O【小结】化合物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三、课堂小结:归纳出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同学怎样来记忆化合价呢?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铜为正二价,铝为正三价氟氯溴碘负一价, 氧硫都是负二价,还有其他可变价。【练习】写出硫化锌的化学式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二章 4、5、6节复习 四 课型
教 学目 标 1、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动植物呼吸和呼吸作用的了解。2、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和意义的了解。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4、通过复习深化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了解。5、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6、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重 点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氧碳循环
难 点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氧碳循环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2、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 通过例题讨论分析,归纳落实知识点 投影例题1: 有一位同学利用饮料瓶改进了一个生物演示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 (1) 取一列色透明的饮料瓶(500ml),将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放入瓶中,注入约3/4体积的清水。(2) 用手挤压饮料瓶,使液面上升至瓶口,排走空气,塞紧橡皮塞,涂凡士林以防止漏气。(3) 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不久可以看到金鱼藻放出一串串的小气泡,饮料瓶受气体的排挤,逐渐恢复原状,且聚集于瓶口处,当气体收集约占瓶容积的 1/5左右(约2—3小时),就可以做实验了。(4) 实验时打开瓶塞,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入饮料瓶,(5) 即可观察到卫生香重新燃烧的现象。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植物的 作用。(2)在实验步骤4中,将卫生香伸入饮料瓶中的目的是 。(光合、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否氧气存在) 例题2、右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可测定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 (2)速率还是释放的速率? 。 (3)15分钟后,U型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 (4)B瓶有什么作用? 。(四)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例题: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图解,甲、乙、丙分别是生物中的动物、植物和微乙、生物中的一种。回答问题: (1)图中丙表示的生物种类应是 。 (2)除了图中的流动情况外,物质中的碳还可以通过 等方式变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3)二氧化碳在高压下会变成液态,这种物态变化与下列哪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归同一类( ) A、雾 B、雪 C、冰 D、霜 (4)在减少二氧化碳量的方法上,还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分析与解:微生物、燃烧、A、要多栽树,不要滥砍伐森林,增加森林的覆盖率;人类应降低燃烧物的燃烧量,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积极开发一些新能源来代替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分析与解答:生物的呼吸作用在活细胞中进行,所以活蝗虫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面碳,放出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造成A瓶内气压降低。答案;吸收氧气的速率;左升右降;作对照)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一 课型
教 学目 标 1、 知道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与联系:2、 知道物质的分类3、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重 点 知道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与联系:
难 点 知道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注意: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书写化学式要明确:组成元素、元素排列顺序,表示原子个数的数字的书写位置。口诀:先写符号(正价前负价后)再标价,交叉书写再约简,最后检查莫忘记说明:(1)检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2)元素符号在化合物中的排列顺序:氢金在左,非氧在右,(即氢元素金属元素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在右边,氧元素在最右边)2、化学式意义:四)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注意:(1)单独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 (2)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加系数后,只具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H”只表示3个氢原子数 字 位 置数 字 意 义 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前面原 子 个 数(或分子个数)2N: 元素符号右下角每个分子(原子团)中某原子的个数N2: 元素符号右上角离子所带的电荷数Ca: 元素符号正上方元素的化合价 +2Ca: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二章 4、5、6节复习 三 课型
教 学目 标 1、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动植物呼吸和呼吸作用的了解。2、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和意义的了解。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4、通过复习深化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了解。5、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6、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重 点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氧碳循环
难 点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氧碳循环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时政要闻引入:《京都议定书》已于去年2月16日在联合国生效,并成为国际法。它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的,自1992年缔约之日起,目前已有全球的185个国家的参与,并举行了9次由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终于形成了关于限制以二氧化碳为首、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成文法案。当该大会结束时,此公约已经初具雏形,并以当届大会举办地京都命名,始称《京都议定书》。它被公认为是国际环境外交的里程碑,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防止全球变暖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师:从上述的材料中可知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什么?通过时政要闻引出二氧化碳。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科学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它又可以体现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复习主线。(二)知识回顾:1、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师: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你知道哪些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从二氧化碳的性质中你能说出它有哪些用途?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2、二氧化碳的来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因而人类制定《京都议定书》限制排放二氧化碳。那么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哪些途径呢?途径:燃料的燃烧、生物体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分解等,引出呼吸作用。问:人体是如何完成呼吸的?复习人和动物的呼吸、呼吸系统的组成和肺泡的气体交换。3、二氧化碳的去向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如:燃料的燃烧,以及生物体的呼吸作用等。那么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是迅速的增多呢?自然界又有哪些途径使得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引出光合作用。问: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复习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原料、产物、条件、场所。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主要复习实验方案的设计,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照组的设置。追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会使得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人类制定《京都议定书》限制排放二氧化碳?岂不是多此一举吗?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问:你能说一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吗?说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5、碳循环与氧循环小结: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氧气的含量减少;然而禄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氧气的含量,同时产生生物体所需的有机物。生物体的这些生命活动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氧元素和碳元素能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问:在氧循环中,臭氧层是如何参与的?它有什么作用?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二 课型
教 学目 标 1.认识常见的元素符号 (H、O、C、N、S、Si、Na、Fe、Cu、Cl、Ca、Ag、Al、I、K、P),要求会写、会读、会用。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重 点 化学式的计算
难 点 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比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复习: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水、二氧化碳、氧气、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氮气、金刚石。其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说说这些物质的元素组成。 一、元素符号 每种元素用一种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元素符号。
1、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例:C、O、H等。
思考:钙元素和铜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相同,钙元素和铜元素应是什么?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第二个字母须小写。
例:H、Ca、Cu、Mg等
2、 运用元素周期表查找教材中的几种元素符号,分散难点,化整为零,这是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一。二、相对原子质量(1)国际上规定以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是1,符号为1(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换算式为: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12/作为标准的碳原子的实际质量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三、相关计算1、(1)相对分子质量是指 。它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它是个 ,它的国际制单位是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水、二氧化碳、3个氧分子、2个硫酸分子、氯化钠、氢氧化钙、氯气、硝酸铵(3)关于O2表示的意义有以下几种说法:①表示氧气;②表示2个氧元素;③表示2个氧原子;④表示1个氧分子;⑤表示氧气由氧元素组成;⑥表示1个氧分子里有2个氧原子;⑦表示1个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⑦ C、①③④⑥ D、③⑦ 2、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例题1 求碳酸氢铵(NH4HCO3)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解:(1)查出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确定各个元素的原子个数 (3)碳酸氢铵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C ∶H∶N∶O==12∶(1×5)∶14∶(16×3)==12∶5∶14∶48答:碳酸氢铵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5∶14∶48学生练习:计算硫酸分子中氢、硫、氧元素的质量比注意:叙述元素的顺序要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比的顺序一致。 3、根据分子式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例题2 求79克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计算出氮元素的质量=氮的相对原子质量/碳酸氢铵的碳酸氢铵的相对分子质量×79克小结:计算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用以下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原子的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教学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6表示物质的符号(第二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能用符号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
重 点 用符号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
难 点 用符号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复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金属铝、水、氧气、氦气、二氧化碳、氯化钠、氮气、固态磷 2、读出下列物质化学式的名称。 HCl、 ZnS、 KCl、 MgO、CO、SO3二、教学新课(一)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2、读图:“CO2”这个化学式给你传递了什么信息?[提问]你看到“C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提问]“CO2 ”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2)物质的组成元素——CO2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因此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3)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O2表示这种物质中碳、氧两种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1。[思考]NaCl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个化学式表示哪些意义呢?[思考]CO2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CO2除了能表示出上述3个意义外,还能表示哪些意义呢?说明: CO2除上述3个意义外,还能表示物质的1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说明: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式不再表示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是离子个数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讨论] 2个二氧化碳分子怎样表示呢? 3、区分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角码(或称指数)所代表的不同涵义。例如:O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二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2O2表示二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各由二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2O表示两个单独的氧原子。 4、[投影]小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由此可知该物质属于化合物还是纯净物)③还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还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二)离子的符号 1、学习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引入]我们已经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出分子和原子,那离子该怎样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呢?[思考]什么是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提示]由于阴阳离子带异性电荷,故要用正、负号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表示出来。[讲解]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投影]海水中所含的部分离子:Cl-、Na+、Ca2+、Mg2+[讲解]Cl-表示带1个正电荷的氯离子; Na+表示带1个正电荷的钠离子;Ca2+表示带2个正电荷的钙离子; Mg2+表示带2个正电荷的镁离子。 2、学习常见的原子团[讲解]有些离子的组成不止一种元素,如(OH-)和(SO42-)。象这种由2种以上元素原子组成的离子称为某某根离子,是带电原子团。[投影]常见的原子团[巩固记忆]老师带读上述原子团后,让学生独立记忆。然后举行小组抢答比赛:老师读原子团名称,学生写符号;或老师写符号,学生读其名称。三、课堂小结 2CO2表示2个二氧化碳分子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3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重 点 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难 点 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新课引入 出示一只鸡蛋并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 演示实验:将鸡蛋放入清水中。 实验现象:这只鸡蛋漂浮在水面上 演示实验:得出鸡蛋里面是空的 归纳得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建立理想模型——理论实验验证。 (注1:用1只鸡蛋作为课题的引入,一是寓意原子的核式结构;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会不介意,对第二个问题觉得有点棘手。但为了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发言。当他们看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感到惊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猜测,此时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物理情境,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方法。)二、新课教学 (l)电子的发现 简单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提问:①不同物质都能发射电子,这说明了什么?②电子的发现有何意义?(2)汤姆生原子模型 根据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是带负电的事实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设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并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课件演示:汤姆生原子模型(如图1所示,说明:球体表示带正电荷的物质,黑色球形小粒子表示电子)。 ①原子是球体; ②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 ③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3)a粒子散射实验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a粒子来探测原子结构. 介绍a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课件演示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现象: ①绝大部分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②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③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90度,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度。 (4)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课件演示:原子的核式结构(如图4所示,说明:中心黑色的大粒子表示原子核,黑色的小粒子表示高速运动着的电子,曲线是其运动轨道) (5)原子核的电荷和大小 ①原子核带正电,由a粒子散射实验可以测得所带的正电荷的量。 ②原子核大小:原子核半径是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其体积是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集中了几乎全部的质量,密度约为1016kg/m3。 (6)介绍卢瑟福生平事迹 (注4:以物理学家们的成长历程、卓越贡献为素材,让学生们多了解物理学家的高尚的人格、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取得的科学成就,从中获得成功启示和力量,增强学生的情感迁移,促使学生自觉地把科学伟人作为自己的学习楷模,发奋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学生进一步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根据课前的布置,要求收集有关卢瑟福的资料,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介绍卢瑟福生平事迹,并展示画面。]思考:学习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已知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你能建立一个氦原子的模型吗?(用图表示) (注3:根据已有现象作进一步的猜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学会分析研究,大胆设想。)形象比喻: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做一个大型的运动场的话,那么原子核就象在运动场内的一粒芝麻.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一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4、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重 点 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难 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媒体 大小不同的圆纸、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导入 2.讲述从查阅的资料我们发现,原子的质量极小,每种元素都有同位素,在110多种元素中远远不止110多种原子,不同的原子又有不同的质量。那么,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把元素符号与量联系在一起?(二)相对原子质量 小制作:(1)制作一个大圆,代表一个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C—12,已知该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千克,取其1/12的质量为1.661×10—27 千克。(2)再制作一个比小圆,代表一个氢原子思考: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的1/12的比值是多少? 3、教师小结:(投影)(1)国际上规定以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是1,符号为1(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换算式为: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12/作为标准的碳原子的实际质量读表:下表对你有什么启发?讲述:知道了元素符号后,可以直接从元素周期表或从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3)中查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每一大组请分别查出下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投影) 1、学生活动(1)至少查阅一个氢原子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一个氧原子质量(2)谁能快速说出同位素的概念,到现在为止已发现了几种元素,又有多少种原子(3)你能告诉我“C”、“2H”、“3H2O”、“Na+”的含义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及图1—36,计算得出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第一大组第二大组第三大组第四大组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符号相对原子质量H C S Cl O N P Si K Ca Cu Fe Na Al Ag Zn Mg Ba W Mn 启问:(1)你是否发现了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 (2)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相比,有什么优点?(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运算、记忆)讲述:分子由原子构成,它的质量也很小,你猜想一下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多少千克呢?如果直接用千克作为单位,显然是很不方便的,你有什么设想?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解决的办法。师小结: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投影)例题1 计算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解:(1)写出正确的分子式:H2SO42)查找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计算: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即:分子式 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原子个数 总数H2SO4 H 1 ×2 =2 S 32 ×1 =32 O 16 ×4 =64 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投影练习:查找并计算下列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NaCl、Ca(H2PO4)2、KClO3、2CO2、CuSO4·5H2O小结作业 学生讨论后小结(1)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电子的质量很小(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和中子数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知道第三个量。学生回答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1.5表示元素的符号(第一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认识常见的元素符号 (H、O、C、N、S、Si、Na、Fe、Cu、Cl、Ca、Ag、Al、I、K、P),要求会写、会读、会用。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重 点 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难 点 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复习引入:〔复习〕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水、二氧化碳、氧气、五氧化二磷、氯酸钾、氮气、金刚石。其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说说这些物质的元素组成。 〔引言〕从前面测验题可见,各种物质及组成元素用中文字来表示比较麻烦,而且象“氯酸钾、金刚石” 这些物质的元素组成用中文字很难看出其元素组成。怎么办? 我们知道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因此为了应用和交流的方便,国际上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和各种物质。 今天我们学习元素符号。二、教学新课 (一)元素符号 每种元素用一种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元素符号。 1、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例:C、O、H等。思考:钙元素和铜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相同,钙元素和铜元素应是什么?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第二个字母须小写。例:H、Ca、Cu、Mg等2、 运用元素周期表查找教材中的几种元素符号,分散难点,化整为零,这是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一。3、讲解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二:采用韵语和文字与字母对照记忆法。记忆时,一边口念元素名称,一边手写元素符号,这样反复练习,便可较快地记住这些元素名称和符号了。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① 老师带读上述韵语数遍后,让学生独立记忆。 ②兴趣比赛:老师读元素名称,学生写符号;或老师写符号,学生读其名称。举行小组抢答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 (二)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 [讲解]元素符号一般表示:①一种元素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元素符号“N”表示氮元素,也表示一个氮原子。 2、[思考] “2N”表示什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 [讲解] “2N”表示2个氮原子(再次强调元素不能讲个数) 3、[设问]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Cl、2H。 [讲解]Cl表示:氯元素和1个氯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1、写出氯、氮、硫、磷、锰、金的元素符号。2、写出He, F, Si , K, Hg的元素名称。3、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铜CU、锌ZN、 银AG、 钙Cu.4、用符号表示下列微粒。 氧元素;1个氧原子;3个钠原子。5、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用来表示宏观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意义的是 ( )A.2Zn B. 7C C. H D. 5S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2节 物质与微粒粒子模型(第二课时) 课型
教 学目 标 1、 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2、 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3、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有质量和大小的,学生体验粒子大小的数量级,感受粒子的客观存在。
重 点 知道组成分子的原子结构和种类不同使物质的性质不同。
难 点 知道组成分子的原子结构和种类不同使物质的性质不同。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复习: 1、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 分子 构成,分子由 原子 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 原子 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最小微粒。 3、 原子 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二】引入: 学生分组游戏1: 把给出的英文字母互相组合成英语单词,看哪组同学组合的单词多。氢气、氧气、水是不同种类的物质。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种类繁多的物质呢?【三】新课: 出示不同物质的分子模型,学生观察,完成以下问题。 (1)给出的物质模型涉及多少种原子? (2)给出的各种物质中各含有几个原子?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它分子吗?[教师评述]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人们知道的已有几百种原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就好象刚才大家玩的游戏一样,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可以组成无数种物质。 学生分组游戏2:把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组合成一些物质的分子,看哪组组合的分子多 学生分组游戏1 学生分组游戏2:完成游戏后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图1—12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 学生得出结论: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思考、讨论] 分子的种类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决定的。 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能看到原子的图象。那么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当然,原子的体积很小。 举例:用钢笔写字时黑色的笔迹就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约1×1018个碳原子! 讲述: 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如: 碳原子的半径为0.6×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科学方法测得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1.993×10-26千克。 可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学生阅读图1—15分子和原子的质量。感受不同原子和分子质量。氢分子质量在10-27千克的数量级。我们可以感受一下10-27千克究竟有多重! 实验:在托盘天平上称取1克大米,算出一粒米的质量为 千克,耐心地计算一下,如果等分这粒米,要几次才能把它分到10-27千克。【小结】: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3、组成分子的原子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4、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决定的。5、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布置作业】: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A)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2、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其主要论点有: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从现代的观点看,这三点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B) A.②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学生阅读图1—15分子和原子的质量。感受不同原子和分子质量。氢分子质量在10-27千克的数量级。我们可以感受一下10-27千克究竟有多重!学生小结
教后反思教 师 备 课 笔 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课型
教 学目 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重 点 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难 点 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引入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二)符号 1.列举。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三)模型 1.列举。在生活中,我们也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老师把模型实物展示给学生看) 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呢?(因为地球仪太大了,难以认识,我们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所以将它制成模型,即地球仪) 我们为什么要用眼球模型呢?(因为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 3.讲述。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体的或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它甚至可以是一幅画、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如表示细胞结构的“细胞模式图”。 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我们平时看到的航模等;也有的是非常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方程式;或是某些特定的词,如“黑箱”模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构建模型也叫建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这一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4.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2“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学习构建模型的过程并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小结作业 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固态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由模型可知,构成水的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在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变化中,构成水的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