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人教版 必修2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积聚而成的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观点;
2、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2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内容,思考: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2) 什么是集聚效应?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
(3)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
(4)随着城市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分化?不同等级住宅区有何差异?
(5)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6)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其有何功能?
(7)工业区是怎么形成的?其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读图思考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住宅区 (2)商业区 (3)工业区 ——集聚效应 文化和高科技园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环 。 商业区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不相邻。因为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而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 活动探究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即可)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地租):主要因素①距市中心的远近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达度) 最高最高较高较高较低较低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地租):主要因素(2)其他因素: ①收入(工资水平)——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②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③民族与宗教:——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④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请同学们阅读P24中间的一段文字,完成下表: 阅读思考 狭小扩大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4“活动” 活动探究 方案二较为合理。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市地域结构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职工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
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与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1、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2、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住宅区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2、功能分区: ①地位: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②分化: 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较大
(有的是独立庭院)优美齐全
(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内城和工业区
附近狭小
(拥挤密集)较差不齐全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住宅区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2、功能分区: (2)商业区 ①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②分布特点: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③商业区分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④中心商务区(CBD):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功能:——建筑物高大密集向空中发展,节约用地、提高利用率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住宅区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2、功能分区: (2)商业区 (3)工业区 ①形成: 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企业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导致工业企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②布局特点: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原因: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请同学们读P23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并完成P23“读图思考”。 读图思考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变化最快,住宅用地其次,工业用地变化最慢。 OA处应为商业区,
AB处应为住宅区,
BC处应为工业区。 请同学们读P23图2.8“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思考: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 读图思考 收入(工资水平)知名度民族与宗教历史因素 案例1说明民族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这也反映出了地域文化对城市地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