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四单元 走进奥妙的科学世界——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目标·重点
1.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
2.理解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3.品味自然科技小论文语言简洁、严密、明晰的特点。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7)辍学( )
(8)抱厦( )
(9)切削( )
(10)角叶( )
(11)槛( )
(12)柁墩( )1.读准字音
(1)帷幕( )
(2)垂脊( )
(3)接榫( )
(4)穹窿( )
(5)翘起( )
(6)点缀(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一答案(13)额枋( )
(14)戗兽( )
(15)水榭( )
(16)檩( )
(17)墁地( )
(18)框架( )wéi
jǐ
sǔn
qiónɡ
qiào
zhuì chuò
shà
xiāo
jiǎo
kǎn
tuó fānɡ
qiànɡ
xiè
lǐn
màn
kuànɡ答案2.理解词义
(1)抱厦:
(2)厢:
(3)耳:
(4)替木:
(5)昂:
(6)额枋:
(7)戗兽:
(8)墁:
(9)瓦当: 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联系桁(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斜撑或杠杆作用。
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用砖、石等铺地面。
筒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答案(10)垂脊:
(11)正吻:
(12)正脊:
(13)喜闻乐见:
(14)大同小异: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喜欢听,乐意看。
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品读感悟二答案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答案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第二部分(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部分(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四部分(第20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结语。答案2.在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哪些写的是总体特征?哪些写的是结构特征?哪些写的是外观特征?
答案 (一)和(二)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三)至(五)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的外观特征。
3.作者写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答案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答案4.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展开。1.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其父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曾主持我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相关链接2.背景展示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日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返回3.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则,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答案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答案3.读了这篇文章,你能说说中国建筑的优越性都有哪些吗?
答案 ①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②庭院或天井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③墙壁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
④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框架结构的优点,为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⑤屋顶的壮丽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并予以利用了;
⑥大部分构件经过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
⑦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充分挖掘了其装饰潜力。答案深度研读答案1.结合文中关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说法,分析文中说“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的原因。
答案 作者认为建筑有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因此,将它称做建筑的“文法”。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手法,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建筑式样,虽然有时会存在建筑式样上的雷同性,但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上来讲,这些相同的建筑在构件及其关系上是不同的。
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材结构而非砖石结构,而木材结构的结构方法的运用使中国的建筑区别于希腊、罗马摒弃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建筑体系。2.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返回答案答案 (示例一)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
(示例二)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梁思成先生就是要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感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示例三)科普文章不光让人们“知”,更要让人们“感”。这些文章,既是“科学的”,有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又是“人文的”,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在学习科学文化论著的时候,既要能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又要从中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返回吴良镛:为良居谋
钱 炜
2012年2月14日,人民大会堂,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在国家的圣殿里,在聚光灯映射下的那一刻,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吴良镛。
圆脸、浓眉、银发、厚厚的嘴唇,眼前这位年届90岁的矮胖老人,就是师从梁思成、林徽因,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留学美国,精于水彩画的建筑大师。自四年前在工地上中风后,吴良镛行动迟缓,说话更加慢声细语。这位建筑大师的客厅,堆满了各种书籍、照片与字画,看上去与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在清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
圆脸、浓眉、银发、矮胖、厚厚的嘴唇,行动迟缓,说话慢声细语,外貌平凡。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提示 1945年,在重庆的一间茶馆里,从云南远征军归来的吴良镛却告诉要好的同学,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吴良镛改变心意的原因,是在滇西行军途中,眼见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他深感,在废墟上进行重建,“光搞建筑、盖几间房子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此时,他已在梁思成手下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因他此前在重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题为“释‘阙’”的文章,而被梁思成看中。还没等吴良镛将自己的主意告诉梁思成,梁就要他随自己去北京,创建清华建筑系。两年后,梁思成又拿出一份奖学金申请表,让他去建筑大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到清华和去美国,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吴良镛追随梁思成多年,深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帮助与熏陶。在匡溪,他又得到了沙里宁离世前最后两年的亲身教导。此时,吴良镛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开始萌芽。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and 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化)”值得倡导。这得到沙里宁的肯定,“你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传统”。
但回国后,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除去清华建筑系与学界内的事务,还参与了中南海紫光阁修缮、唐山重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在美国的思考,只成为一颗没有破土的种子,一撂下就是30年。
热爱祖国,心系祖国,报效国家。
“文革”结束后,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国内建筑界开始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寻。1981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科研上虚心求教,持之以恒,不断创新。提示 广义建筑学的提出,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吴良镛曾在山西蒋宅发现一个聚落,由五个群族聚集而成。他当即想到,虽然聚落是由房子组成,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由家族构成的小社会。以聚落来看建筑,就将建筑的内涵由原先狭隘的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由此,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建筑行业的内容应当扩大展开,而不囿于原先单一的建筑含义。
他的这一想法,直到1989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才相对完善成熟。吴良镛说,“广义建筑学”的出现是反思“文革”时期的混乱,在中国建筑方向上探寻出路的结果。但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用广义建筑学这个看似空泛的理论来指导建筑实践?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
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几次变化:(1)抗战胜利后,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留美后倡导梁思成提出的 Morden and Chinese;(2)“文革”结束后,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3)90年代后,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提示 “聚落的根本要素,还是人。我们有各种建筑,铁路、公路、港口、商场……没有一个不是直接跟人有关系的,但目前这些与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设,跟人居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系统的考虑。”他解释说。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吴良镛就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吴良镛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的建立,并不代表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在学术道路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还是茫然的。”
也许是受梁、林二人的影响,吴良镛尤其提倡人文精神。2009年11月,他在清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成立25周年时说:“长期以来,有一种学术思潮是提倡科学精神,我认为只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只有科学技术只是‘半个人的世界’。科学精神一定要跟人文精神相结合,‘产生第三种文化’。要深究人居环境科学,必不能忽视人文精神。”返回吴良镛在科研和人生方面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从事科研,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方能取得伟大成就;在科研上,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在科研过程中,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人生方面,一定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人生的新起点;要善于听从师长的意见,虚心接受师长的教诲;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报效祖国,造福大众。赏析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