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一) 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
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
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
解析:选D 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因此答案选D项。
2.下列不是按“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 )
A.丘陵缓坡→梯田 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D.原始森林→人工林
解析:选C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环境,保护区内保护的是其自然状态,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解析:3.C 4.B 第3题,从图①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4题,图②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③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描写了一幅和谐的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当代社会
6.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7.人地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现代人类活动的是( )
①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 ②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③洞庭湖畔围湖造田 ④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5.B 6.C 7.D 第5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劳动。第6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第7题,秦岭北坡较陡不宜营造梯田。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属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二、综合题
8.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本题借助三条曲线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性。结合曲线图可知,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达到一定高峰后会减少,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9.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课时跟踪检测(七)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选择题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读表完成1~3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1.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2.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1.B 2.B 3.C 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为美国的10倍。第2题,我国工农业技术水平低,节水意识淡薄是造成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第3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措施。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完成4~5题。
4.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5.近年来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解析:4.D 5.A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这些地区都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第5题,③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等非农占用耕地面积较大。
6.下图为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中反映出,造成西辽河流域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 B.过度放牧
C.过度垦殖 D.退草还林
解析:选C 从图中可知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耕地增多,这说明过度开垦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发展农作物种植。
7.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解析:选B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分布上,我国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二、综合题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布瓦凯市以天然降水和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但有近100万人缺水。请分析布瓦凯市缺水的主要自然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市缺水问题的工程措施。
(2)科特迪瓦当地牧民每年赶着大量牲畜于11月南迁,次年6月北移,近年来该地区植被退化严重。请指出科特迪瓦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解析:第(1)题,从图中河流的流向可以看出布瓦凯地势较高,附近河流的水不能自流到布瓦凯;布瓦凯属热带草原气候,气温较高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短缺。解决措施可以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第(2)题,科特迪瓦为热带草原气候区,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造成土地退化、贫困加剧。
答案:(1)自然原因:地势较高,附近河流不能自流到城市内;气温较高;降水季节变化大。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
(2)荒漠化。土地退化,贫困加剧。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富煤少油,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原油逐年攀升,“煤制油”被提上议事日程。内蒙古高原神华“煤制油”项目,年消化原煤1.5×107 t,产成品油5.0×106 t,并计划在今后15年内,投资2 000亿元,达到年产3.0×107 t油品的能力,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此外,安徽、黑龙江、河南、新疆等地区,大小不等的“煤制油”项目即将启动。
(1)在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试分析山西省酸雨问题较轻的自然原因。
(2)有人认为:“煤制油”核心技术已经突破,可以建设煤制油项目。也有人认为:“煤制油”项目负面影响太大,不应该建设。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3)为缓解东南沿海能源紧张状况,可采取哪些对策?
解析:酸雨污染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地形、土壤酸碱性等方面分析。煤制油工程的建设需要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分布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应采取开源节流的措施。
答案:(1)降水量少;地势较高,风力较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土壤多呈碱性,空气中碱性尘埃对酸性气体有中和作用。
(2)应该建设。理由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油”的原料充足;我国石油紧张,进口量大;核心技术已经突破;可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高。
不应该建设。理由是:“煤制油”转化率不高会导致能源浪费;投资大、成本高;煤制油消耗大量水资源;导致煤炭开采量加大,加速煤炭资源枯竭。
(3)开源方面:开发新能源。节流方面:加强技术革新,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少的产业;区际协调:将耗能大户转移至能源丰富的地区,拓展新的能源输入通道。
课时跟踪检测(三)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选择题
读漫画——天使也迷茫,完成1~2题。
1.该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大气污染严重 B.水污染严重
C.土壤污染 D.臭氧层破坏
2.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禁止煤作为工业原料
B.先将煤转化为电,再供给本地工业
C.大量进口天然气替代煤
D.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
解析:1.A 2.D 第1题,从漫画中可知为大气污染。第2题,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思想。据此回答3~4题。
3.“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4.下列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
A.跨流域调水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毁林开荒 D.在耕地中大量使用化肥
解析:3.D 4.A 第3题,“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人地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地伙伴论思想。第4题,跨流域调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5.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 )
A.只注重生态持续发展
B.减弱了经济持续发展
C.过分强调社会持续发展
D.符合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共同持续发展的要求
解析:选D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符合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6~7题。
6.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7.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解析:6.B 7.D 第6题,从图中可知用作物秸秆饲料养殖奶牛,用酒精废料制造沼气,用残渣作为有机肥,这样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第7题,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二、综合题
8.读工业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循环经济的实施有三项途径: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请填出与图中数字位置相对应的这三项途径: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目前工业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措施有________(选择填空)。
A.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B.关闭全部有污染的企业
C.废弃物再生利用和减排
D.禁止矿物能源的开采和使用
(3)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________可持续、________可持续和________可持续。
解析:第(1)题,从工业生产示意图上可知①②③分别体现了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利用。第(2)题,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施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减排,可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1)①资源化 ②减量化 ③再利用 (2)AC (3)生态 经济 社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森林资源中,松科植物占总量的60%;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松、竹产地采收松花粉、竹叶,进行加工,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国珍专营店和网点,并对其集中管理,使许多下岗人员重新拥有工作,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为人民群众送去了健康。
材料二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产业链示意图。
(1)分析图示产业链的建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2)图示产业链形成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哪些?
解析:图示产业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产业链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
答案:(1)是。扩大了松树、竹子的种植面积,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扩大了就业。
(2)资金的保证,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便利的交通。
课时跟踪检测(九)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选择题
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性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资源型缺水。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中,资源型缺水最严重的是( )
A.杭州 B.广州
C.南昌 D.石家庄
2.我国目前重点治理的“三湖”(江苏太湖、安徽巢湖、云南滇池)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其污染物来源不包括( )
A.化肥农药残留物 B.生活污水
C.原油泄漏 D.工业废水
解析:1.D 2.C 第1题,石家庄位于华北地区主要是水资源数量较少,属于资源型缺水,其他三城市属于水质型缺水。第2题,“三湖”地区的水污染现象与原油泄漏无关。
3.下图“节水曲”反映了( )
A.工业节水 B.农业节水
C.家庭节水 D.水资源的浪费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节水曲”中有洗衣、拖地、冲厕,这属于家庭用水。
下表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读表完成
4~5题。
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km2/年)
1 560
2 100
24 600
4.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解析:4.D 5.C 第4题,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人为原因(破坏植被等)导致西北地区生态恶化,而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第5题,A项会加剧土地沙化程度;B项可在相对较为湿润的地区发展,但对整个干旱区而言,也会加大环境压力;D项不现实。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回答6~7题。
6.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7.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6.A 7.D 第6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关系。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7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选项,大牧场放牧业适宜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发展;B选项,该地种植业比重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C选项,该地人口压力大,若全面封山育林,尽管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会降低经济效益。
二、综合题
8.(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加大,同时工农业的发展使水污染加重,水质越来越差,水源地不得不往上游水质更好的地方迁移。第(2)题,保护水源地是保证水质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杜绝企业等生产活动随意排污行为,有效控制污染源。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9.下图为我国化肥消费量与谷物单产变化图及我国某地区农民生产施肥习惯图,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资料,说明该地区谷物单产与化肥消费量的关系。
(2)若该地区农民施肥习惯不变,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今后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谷物单产也在增加,由此可知增加化肥使用量是提高谷物单产的重要手段。第(2)题,若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同时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解决措施是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等措施。
答案:(1)随着化肥消费量的增加,谷物单产提高;增加化肥消费量是提高谷物单产的重要手段。
(2)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污染地表及地下水。
措施:控制化肥使用量,适量施肥;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等。
课时跟踪检测(二)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人口的压力过大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农田水利建设 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解析:选C 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解析:选C 这句古训意在告诫我们,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
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即个人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3.当代的环境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下列关于这些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是可以预见的
B.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可以完全恢复
C.某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
D.所有人类活动都会引发环境问题
解析:选C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因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被人类破坏的环境不能完全恢复其原貌,例如,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有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比如植树造林。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4~5题。
4.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解析:4.D 5.B 第4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问题;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第5题,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7.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解析:6.C 7.B 第6题,从图中“农作侵入牧区”等信息可知,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草场破坏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第7题,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增多,导致过度开垦草场,加上人口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二、综合题
8.下图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中的一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
(2)全球气温上升给江苏沿海地区带来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我国C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填写字母),造成这些地区C现象严重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山西、陕西 B.新疆、内蒙古
C.吉林、山东 D.江西、湖南
解析:第(1)题,对于关联图,要根据图中已经给出的信息进行联系,逐步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中A、B、C表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中的一项,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结论。第(2)题,全球气温上升,可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水质下降等问题。第(3)题,C现象为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新疆、内蒙古等地区。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答案:(1)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土地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 地下水水质下降
(3)B 气候干旱
9.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依据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图中的信息,在冲积平原上分布着灌溉干渠,说明该地的农业为灌溉农业,由于区域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若大水漫灌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聚落分布在山麓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沙地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易受风沙危害。
答案:(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渍化。成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成因:风力搬运堆积。
课时跟踪检测(五)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选择题
下表反映的是上海市城市垃圾成分的变化及预测(%),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纸类
塑料
竹木
纤维
厨余
果皮
金属
玻璃
渣土
1994
7.49
9.16
1.37
2.13
59.45
13.87
0.56
4.08
1.89
1998
8.77
13.48
1.27
1.90
53.23
14.10
0.73
5.15
1.37
2015
15.44
12.62
2.86
5.28
55.78
0.87
5.36
1.79
1.下列四条曲线中能表示上海市城市垃圾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2.2015年较以前相比,对所占比重上升的垃圾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为( )
A.填埋 B.堆肥
C.焚烧 D.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
解析:1.B 2.D 第1题,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第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较以前相比,纸类、竹木、纤维所占比重上升,这些都属可回收物质,可对它们进行资源化处理,而填埋、堆肥、焚烧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读下图,与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相比,图示垃圾处理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 )
①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减少了投资 ②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③实现了垃圾的分类处理,分类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④减少了土地占用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⑤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符合循环经济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选D 图中垃圾在处理时分类回收,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垃圾资源化的处理过程需要增加投资。垃圾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曾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据此回答4~6题。
4.到201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至少达到1.84亿吨,这说明城市垃圾具有的特点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持久
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推广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 )
A.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电脑
B.破旧皮革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废旧电池
C.化学危险品、放射性废弃物、树叶
D.易燃易爆品、废橡胶、废旧电池、建筑垃圾
6.城市垃圾已演化成社会公害,其原因是( )
①造成生态破坏 ②占地塞河,污染水质 ③破坏生物多样性 ④污染大气、污染土壤 ⑤传染疾病,损害健康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4.A 5.A 6.B 第4题,1.84亿吨的数量说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之大。第5题,这里所说的城市垃圾的新成员是相对的,应该是现代高档消费产生的废旧物品。第6题,城市垃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上,①③两项属于生态破坏。
7.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C.防止电池中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解析:选C 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所含的少量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主要是为了防止电池中的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垃圾已成为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堆越来越多,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周围环境,其出路何在?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
(1)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法处理,该方法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2)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对此你如何理解?
解析:第(1)题,对垃圾进行填埋处理不但会占用大量土地,还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甚至会产生沼气容易发生爆炸事件。第(2)题,垃圾中也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如果不对其实行分类回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答案:(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易发生爆炸等事件。
(2)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材料二 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2)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3)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点。第(2)题,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垃圾填埋法。第(3)题,从减少垃圾、加强处理等方面分析。
答案:(1)相同点:以填埋为主。不同点:中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
(2)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存在火灾及爆炸的隐患。
(3)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课时跟踪检测(八)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1.A 2.D 第1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第2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造成的。
截止2015年底,安徽省全省投运秸秆电厂20座,发电29.4亿千瓦时。秸秆发电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秸秆合理利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举措。据此完成3~4题。
3.该电厂的主要燃料为( )
A.大豆、高粱秸秆 B.水稻、小麦秸秆
C.林木的枯枝落叶 D.甜菜、棉花秸秆
4.利用秸秆发电的好处是( )
①改善能源结构 ②缓解当地电力紧张的情况 ③增加农业有机肥 ④减少大气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3.B 4.C 第3题,安徽地跨淮河南北,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因此秸秆发电主要是以水稻、小麦的秸秆作燃料。第4题,利用秸秆发电,可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也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电力,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此外,可有效避免农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燃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秸秆作为燃料后,会使农业有机肥减少。
积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的地方是( )
A.E地 B.F地
C.G地 D.H地
6.图中Ⅰ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纬度较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B.距离太阳近,接收太阳辐射量多
C.海拔较高,空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D.晴天多,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7.图中Ⅰ地,除了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之外,还具有优势的新能源是( )
A.地热能 B.水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解析:5.B 6.B 7.A 第5题,E、F、G、H四地相比较,F地风力资源丰富,又靠近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第6题,Ⅰ地(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并非由于距离太阳近(因海拔高、距离太阳近对太阳能资源的影响可以忽略)。第7题,Ⅰ地(青藏高原)除了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虽然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水能属于常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首座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的海岛可再生独立能源发电的电站落户珠海担杆岛。该项目是国家“十一五”863科技计划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00 kW,在供电的同时,多余的能量可以用于淡化海水,年产淡水量达10 000 t。据了解,此前珠海海岛以柴油发电为主,居民用电成本每度超过3元。
材料二 见下图。
(1)首座“三能”发电装置综合利用的是:B为________装置,利用A装置发电的区域在我国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最为典型,这些区域该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柴油发电的劣势及材料中所述系统发电的优势。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知,该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波浪能,然后结合图中A、B、C三个装置的位置及形状,可以判断出A为风能发电装置,B为太阳能发电装置,C为波浪能发电装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风能在我国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等地典型的原因。第(2)题,从材料可知柴油发电成本高、电价贵,同时结合石油能源的缺点可知柴油燃烧时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环境。新能源的特点可以结合教材和材料回答。
答案:(1)太阳能 接近势力强劲的冬季风源地,上风处又是平坦广阔的戈壁滩
(2)柴油发电的劣势:能耗大,废气(二氧化碳)排放多;污染环境,居民用电成本高(价格高)。材料中所述系统发电的优势:能量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可再生,降低居民用电成本,多余能量可以淡化海水,有效缓解岛上淡水紧缺问题,同时减轻因运输和废气排放造成的海岛环境污染。
9.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通过图例可以看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煤炭的开发易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可能诱发水土流失,引起地面塌陷从而造成生态破坏;另外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等。其治理措施主要有: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等。
答案:(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等。
课时跟踪检测(六)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具有自净能力,因此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C.大气污染都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D.大气污染表现在大气中氧气和水汽的含量增加
解析:选B 大气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向大气中排放的废气数量超出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为人为原因。
污染系数是用来表示污染程度的大小。它是风向频率与平均风速的比值。其中风向频率指的就是风向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表示特定区域内,过去某特定时间内风向出现的概率,用以推测未来风向出现的可能性。读广州市多年风向频率统计图和广州市多年大气污染系数统计图,回答2~3题。
2.下列有关广州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郊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多
B.西南偏西方位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少
C.夏季城市东南部大气污染较轻微
D.冬季城市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
3.如果要进一步改善广州市的大气环境状况,应该( )
A.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北部的郊外
B.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西南偏西方位的郊外
C.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东南方位的郊外
D.把居住区布局在城市西南偏西方位的郊外
解析:2.D 3.B 第2题,从右图中可以看出广州市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第3题,从左图可知广州最小风频为西南偏西方位,故广州大气污染工业应布局在西南偏西方向。
我国东部近年来经常发生雾霾,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读某城市轻轨路段图,回答4~5题。
4.关于我国雾霾频发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空气势力强
B.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C.地面气温高,空气流动快
D.能源消费以天然气为主,缺少凝结核
5.该城市大力发展城市轻轨,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
A.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
B.促使沿线房价降低
C.增加城市交通的压力
D.促使商业网点趋于分散
解析:4.B 5.A 第4题,冷空气势力强,地面气温高,空气流动快,能源消费以天然气为主,都不易出现雾霾天气,故可排除A、C、D;汽车尾气大量排放易出现雾霾天气。第5题,大力发展城市轻轨会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减少雾霾天气,促使沿线房价升高,促使商业网点向轻轨沿线站点集聚。
下图是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不属于可吸入颗粒物产生原因的是( )
A.冬季燃煤取暖 B.汽车尾气排放
C.农村大量使用沼气 D.尾气处理技术的落后
7.针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现状,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煤炭的使用 B.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
C.全部使用电动交通工具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析:6.C 7.D 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由SO2和NOx造成的,因此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煤炭和石油的使用过程。第7题,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以减少交通拥堵,进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减轻NOx的排放。
二、综合题
8.阅读表格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 我国部分城市环境监测某周周报表(API—空气污染指数)。
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重庆
太原
大连
南宁
杭州
合肥
武汉
长沙
成都
兰州
福州
API
120
75
40
180
230
35
70
40
72
134
128
98
270
36
表2 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
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0~50
优
可正常活动
51~100
良
101~150
轻微污染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151~200
轻度污染
201~250
中度污染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
251~300
中度重污染
≥300
严重污染
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1)表1中有些城市医生建议“心脏病、肺病患者应该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从地形方面说明这些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
(2)分析上述城市防治大气污染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医生的建议并结合表1内容可知这些城市的API空气污染指数应该在201~300之间,城市指的是太原和兰州,它们都位于河谷地带。河谷地形,风力较小,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污染严重。第(2)题,防治大气污染可从控制污染源,加强环境监督力度,加强绿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河谷地形,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2)调整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防治工业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控制机动车污染;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绿化。
9.“史无前例”的雾霾于2013年6月19日晚袭击了新加坡,让该城市国家陷入一片紧张。不过,这场雾灾的罪魁祸首不在新加坡,而在邻国印尼。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的农民和油棕园主趁着干旱季节烧芭蕉林清地,烟尘一路飘到了新加坡。下图为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烟雾扩散示意图。描述苏门答腊岛烧芭蕉林所致烟尘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读材料分析,6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所以,苏门答腊岛烧芭蕉林所致烟尘,在西南风的吹送下,向东北方向扩散,飘到新加坡。与雾气结合在一起,形成雾霾天气。因为是在西南风的吹送下向东北方向飘,所以烟尘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离烧芭蕉林的源地越近,污染越严重。
答案:特点: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离烧芭蕉林源地越近,污染越严重。
原因:6月,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因此,烟尘向东北方向扩散。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一、选择题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介于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2005年我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为3.18×105 km2,其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读图判断,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的最主要利用类型及其比重是( )
A.耕地92% B.草地68%
C.耕地23% D.草地78%
2.能快速监测土地沙化迹象的现代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信息高速公路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中点的位置可知草地约占68%,其他约占11%,耕地约占21%,由此可知B项正确。第2题,能快速监测土地沙化迹象的现代技术是RS(遥感)。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3~4题。
3.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4.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3.A 4.B 第3题,从图中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省(区),由此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4题,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可以保护当地植被,有效控制荒漠化的发展。
某中学一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区进行生态调查。下图是他们调查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 B.滥垦
C.滥伐 D.滥牧
6.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小麦的产量
解析:5.D 6.C 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景观分布是以水井为中心,并且在邻近水井的地方出现了草原退化的现象,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时为了靠近水源,在此过度放牧,从而导致该地区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景观分布。第6题,由图示可判断该地水资源匮乏,解决草地退化的合理措施是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7.据研究,5 000年前撒哈拉地区主要为草原环境,现在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近50多年来撒哈拉沙漠扩大了1.0×106 km2,目前沙漠面积仍以每年6 km的速度向南部草原扩展,其直接原因是( )
①人口问题 ②对植被的破坏 ③政治动荡
④旱灾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撒哈拉沙漠扩大除自然原因引起的频繁的旱灾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二、综合题
8.自然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过度放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分析材料,完成下列
问题。
材料一 某草场的产草量可以供应80头奶牛正常产奶,如增加一头奶牛,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会减少40升。3个牧民家庭2005年与2006年的收入如下表所示:
牧民
家庭
饲养奶牛/头
单位产量/(升/头)
产奶量/升
2005年
2006年
2005年
2006年
2005年
2006年
甲
20
20
1 000
960
20 000
19 200
乙
40
40
1 000
960
40 000
38 400
丙
20
22
1 000
960
20 000
21 120
合计
80
82
3 000
2 880
80 000
78 720
材料二 绝大部分牧民家庭的经济活动较单一,养牛收入是其唯一的经济来源。日常劳作都是围绕养牛产奶活动展开的。市场上牛奶价格下降的时候,牧民为了增加收入只有多养奶牛。
(1)上表中反映出整个草场存在的经济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产增收,甲、乙两个牧民家庭向丙牧民家庭学习,想多养奶牛多产奶,长此以往,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避免产生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该地地方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奶牛饲养量增大,牛奶的总产量却在减少,这是由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合理放牧,不断提高草场的载畜量,还要想方设法提高牧民的收入,从根源上解决超载问题。
答案:(1)奶牛饲养量增大,牛奶总产量减少
(2)草场退化甚至消失,减少或断绝了牧民的经济来源,导致牧民转移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和生态林;广开就业门路,鼓励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利用政策引导和资金上的扶持,使牧民转产——如从事养羊业、旅游业或农产品加工业等;加强教育、科技兴农,并增强牧民的环保意识等。
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羊绒年产量占世界年产量的70%左右,内蒙古羊绒年产量占我国年产量的50%左右。山羊产绒率极低,羊绒为稀缺的天然动物纤维,羊绒产量受草场载畜量的限制。
材料二 见下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在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对材料二所示地区的羊绒业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2)鄂尔多斯高原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导致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解析:第(1)题,在降水量不变的前提下,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蒸发量增加,从而加剧该地区的干旱,使该地草场载畜量降低,最终导致羊绒产量减少。第(2)题,鄂尔多斯高原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开采,导致该地区草场退化严重,荒漠化加剧。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使该地区更加干旱,从而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使羊绒产量减少,影响羊绒业的发展。
(2)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采矿等。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公众参与
一、选择题
1.有关公众参与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青年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 ③广义的公民环境权包括知情权和检举控告权两种 ④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青年是环保的生力军;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 )
A.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B.科研机构与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C.只是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与普通公众关系不大
D.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切断污染源
解析:选A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下题。
3.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解析:选A 人们只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增强对“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提高环境质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认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回答4~5题。
4.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会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5.南极上空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气候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解析:4.D 5.C 第4题,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被称为臭氧层,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侵害,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大量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第5题,南极上空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说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减少,臭氧层空洞这一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6.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位中学生应当( )
①树立环境意识 ②讲究环境道德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 加强个人环境道德修养是使个人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方式对自然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和后果,并能自觉地调整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道德的行动。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人人有责,我们中学生更应当做环境保护的典范。
7.回收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志的垃圾箱,结果却发现仍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 )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解析:选B 造成居民没有分类放置的原因主要与公民的意识、习惯等有关,另外有些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不是很熟悉。
二、综合题
8.读材料,回答问题。
苹果ipad、iphone正在中国热卖,但137名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却因暴露在乙烷环境,健康受到不利影响。
2012年新年伊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环友科技中心等36家环保NGO针对苹果公司的代工厂污染导致多名员工中毒事件,提出了“拯救‘白雪公主’,为‘苹果’清毒”的倡议。
(1)以下属于NGO主要工作方向的是(多选)( )
A.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B.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C.监督企业的行为
D.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2)NGO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3)我国环保NGO对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解析:NGO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它们工作的主要方向是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非政府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们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而且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通过该案例可以看出:中国环保NGO的发展对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直接参与保护环境和实行社会监督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答案:(1)ABCD
(2)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能引起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3)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直接参与保护环境,实行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
9.下图是某垃圾焚烧厂工作流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根据该厂工作原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写出其与图中①②③相对应位置的字母。
a.垃圾分类 B.废水
c.废热 D.堆肥利用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由于垃圾焚烧并不是一种最佳方法,该地准备对垃圾焚烧厂进行改造,请提出你的改造设计方案。
(3)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图示中垃圾的处理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试说明其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项的逻辑关系,结合选项内容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可对垃圾焚烧中产生的废热加以利用。第(3)题,从垃圾的来源和焚烧前必须进行分类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a c d
(2)建发电厂,用焚烧厂产生的热量来发电。
(3)垃圾主要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在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分类。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选择题
2016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活动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增加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者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保持乐观
态度
解析:1.C 2.C 第1题,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题,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能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读图,完成3~5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散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5.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草原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大量捕杀 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3.A 4.A 5.A 第3题,从野骆驼遗骸分布区可以看出,野骆驼曾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地区,即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区;野骆驼文献记载区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地区,即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第4题,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主要在温带荒漠区,与以前相比分布区气候更加干旱。第5题,根据野骆驼分布区的变化可以看出野骆驼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在增强,影响其分布区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对野骆驼的大量捕杀。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6~7题。
6.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7.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6.C 7.A 第6题,大树被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常常发生很大的变化。第7题,植被的移植(破坏)会使当地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造成地表水的下渗能力减弱,导致地表水径流增强。酸雨的产生,主要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关。
二、综合题
8.下图是某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以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为材料,考查图中各国地理位置的共同特点及印度尼西亚的位置与环境。第(1)题,图中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坦桑尼亚、越南大体处于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或热带国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是临海国家或岛国。第(2)题,确定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板块位置、热带雨林分布区来回答。
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9.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中国中部、南部的亚热带森林和岩石山脉中,大约有四千只野生华南虎(亦称中国虎)。目前,华南虎几乎在野外灭绝。2003年拯救中国虎基金会先后将四头动物园内的小华南虎从中国输送到南非老虎谷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老虎谷保护区的创建人斯图尔特先生和全莉女士在这里资助组建起一支国际顶尖野保执行团队,开始这一项最值得也是最有意义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材料二 南非老虎谷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1)说出南非老虎谷保护区利于华南虎生存与驯化的优势条件。
(2)简述保护华南虎的意义。
解析:第(1)题,保护区与华南虎原来的生存环境相类似,地广人稀,有大片原始森林,还有专业的保护团队,都有利于华南虎的生存和驯化。第(2)题,保护华南虎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
答案:(1)①与原栖息地纬度数相同、气候条件相似;②有广阔茂密的森林草原;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④有优秀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野保技术和经验丰富。
(2)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选择题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等。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非湿地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1.C 2.B 第1题,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此外,湿地还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读图可以看出图③是海洋,不属于湿地的范畴。第2题,湿地的主要功能或用途应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它可通过调节径流等来达到调节气候的目的,而不是作为各种用地的后备资源。
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 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3~4题。
3.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和温差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独特的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广阔的市场,建立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
解析:3.C 4.D 第3题,湿地能够缩小温差。第4题,建设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
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6.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5.B 6.B 第5题,大力开垦湿地会导致湿地萎缩,生态恶化,加剧人地矛盾。第6题,湿地被破坏后,其生态功能会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会降低,温差会增大;湖泊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洪水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流量偏低。
7.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下列关于我国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
B.湿地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解析:选C 内陆地区的湖泊一般不具有调蓄洪峰作用,湿地不具备防风固沙的功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地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8.城市湿地是城市基础生态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表明,城市化与湿地面积变化有一定相关性。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说明图示时期,北京湿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变化的相互关系。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湿地减少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湿地面积减少,说明城市建成区是侵占湿地而形成的。第(2)题,湿地减少会影响城市水循环、生物、气候等。
答案:(1)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会侵占湿地,造成湿地面积减少。
(2)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净化水质功能)功能下降、调节径流能力减弱,局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9.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部分湿地的面积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示区域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面积变化的差异。
(2)简述该地保护湿地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自然湿地减少,人工湿地增多。第(2)题,从宣传教育,建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等方面保护湿地。
答案:(1)自然湿地总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多。
(2)加强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的监管力度;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防止水体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退耕还湿地。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认识环境管理
一、选择题
1.有关环境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
B.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承受的极限
C.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D.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虽然不能使技术措施更有效,但是能够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
解析:选D 环境管理的简单表述是: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和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所以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可以使技术措施更有效。
2.政府加强执法力度,遏制对环境的危害,说明了( )
A.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是环境管理最重要的手段
B.立法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C.政府是环境管理的对象
D.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
解析:选D 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因此立法和行政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虽然B、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不是题干所要说明的问题。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及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环境技术手段
4.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产生危害的均为公害。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这属于( )
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
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D.环境技术管理
5.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于环境之中。这些活动主要是运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属于哪种类型( )
A.行政、环境技术 B.行政、环境质量
C.法律、环境技术 D.法律、环境计划
解析:3.A 4.B 5.A 第3题,题干所述的环境管理手段属于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环境保护部门经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研究制定环境政策、组织制定和检查环境计划;运用行政权力,将某些地域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等;对某些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以至勒令停产、转产或搬迁等。第4题,依法管理属于法律手段的运用。按照环境法规、环境标准来处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对违反环境法规、污染和破坏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损坏公共财产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批评、警告、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协助和配合司法机关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协助仲裁等。第5题,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等属于行政手段;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等,属于环境技术手段。
环境管理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一定的环境目标和规划而开展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社会活动。据此完成6~7题。
6.个人和企业作用于环境的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都要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 )
①个人 ②企业 ③政府 ④地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是( )
A.国家和政府 B.个人和企业
C.地区和行业 D.部门和单位
解析:6.C 7.A 第6题,环境管理的对象是指被管理者,个人、企业应属于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环境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第7题,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来确定环境保护的方针,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
二、综合题
8.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广东汕头贵屿镇是中国的电子垃圾产业中心。当地农民工使用最原始方法处理电子垃圾,数以百计的河流因含有重金属物质而呈现漆黑色;镇区外,那些被抛弃的田地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垃圾堆放点,经常冒出遮天蔽日的滚滚黑烟;当地70.8%的儿童的血铅水平处于铅中毒的程度。
(1)根据材料说明电子垃圾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管理的手段除了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外,还可以采取________手段、________手段等。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看出电子垃圾使河流受到污染而成黑色,电子垃圾还污染了农田和大气,使当地儿童血铅中毒。第(2)题,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
答案:(1)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2)行政 法律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河部分流域示意图
苏州河横贯上海中部,其附近分布着机械、铸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楫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不包括附近工厂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试根据材料分析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4)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是什么?
解析:第(1)题,苏州河的污染除工业污染外,还有生活污染、运输污染(材料中“码头连绵不断”),通过读图还可推知有上游的污染等。第(2)题,苏州河的水域环境被破坏,影响了苏州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存,生态系统丧失了自动调节功能,要恢复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3)、(4)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环境管理的有关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人们的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运输造成的污染 上游带来的污染
(2)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诸多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导致其生态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3)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我们还必须借助管理手段。
(4)对象:个人、企业、政府。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一、选择题
环境管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是大势所趋。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关于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必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B.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于地球上
C.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D.根据公平的原则,全球所有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
2.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环境问题是( )
A.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B.核事故或辐射事故
C.臭氧层的破坏 D.海洋污染
解析:1.D 2.C 第1题,A、B、C三项都是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的原因。根据公平的原则,造成全球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所有国家承担相同责任。第2题,臭氧层的破坏是各国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
3.关于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签署《京都议定书》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有关
C.“三北”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无助于大气中CO2的减少
D.制定《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是能源措施
解析:选C 我国是世界为数不多地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人口增加是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上升的本质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释放氧气。
4.我国参与的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领域有( )
A.环境宣传教育
B.与澳大利亚合作开采铁矿
C.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
D.东风汽车集团与日本本田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解析:选A 中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领域包括水资源研究与保护、大气质量研究与保护、有害废弃物研究与管理、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技术合作等。
读全球CO2浓度变化图,回答5~6题。
5.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③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
④人类填海造陆面积过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6.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消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解析:5.A 6.B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释放出大量的CO2,再加上森林破坏,面积大量减少,其吸收的CO2大大减少,从而使全球的CO2浓度明显增加。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必须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CO2的排放量,如使用新能源等,而天然气的使用也会排放出CO2并且数量有限。
7.发达国家对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负更多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耗的资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用于防治污染的经费充足
解析:选B 发达国家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全球污染的份额大,当然应该负更多的责任。
二、综合题
8.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下图中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被认为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该主题体现了________的环境观。简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请结合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合作的途径。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臭氧层破坏,B为全球气候变暖,C为酸雨。第(2)题,“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可以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禁止乱捕滥猎等方面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第(3)题,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本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臭氧层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
(2)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
(3)必要性: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存在利益冲突。合作途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加强国际协商对话,签署共同行动协议。
9.读中国内陆和台湾省、朝鲜、韩国、日本硫沉降来源比例表,完成下列各题。
来源
地区
台湾省
朝鲜
韩国
日本
中国内陆
台湾省
92.90%
0.01%
0.09%
0.02%
6.98%
朝鲜
0.02%
44.90%
8.60%
0.21%
46.27%
韩国
0.02%
1.52%
90.30%
0.11%
8.05%
日本
0.09%
0.47%
4.18%
85.17%
10.09%
中国内陆
0.13%
0.08%
0.15%
0.01%
99.63%
(1)朝鲜硫沉降的来源本国占________,中国内陆占________,日本占________,韩国占________。
(2)以上问题说明某些环境问题具有________、________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3)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通过表格数据可以一目了然。第(2)题,当代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没有国界。第(3)题,材料中反映出相邻地区污染物的转移,我国排放的污染物对相邻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要在环保国际合作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发展新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1)44.90% 46.27% 0.21% 8.60%
(2)跨国 跨地区
(3)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研究煤炭中硫的回收利用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选择题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居住景观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有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最需克服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2.该区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土质疏松 D.环境恶化
解析:1.D 2.B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为黄土高原的窑洞,该地水土流失严重,其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4.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
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解析:3.B 4.D 第3题,首先判断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第4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问题,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特点明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6.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7.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解析:5.D 6.B 7.C 第5题,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项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加速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第6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显著,西北地区过度垦殖、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华北平原旱涝、盐渍化和风沙危害严重;南方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仅次于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由于过度开发,黑土流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第7题,新疆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与宁夏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基本相当,但是宁夏土地面积较小;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
二、综合题
8.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湖流域河流众多、草场广布、雪山环抱、环境优美,然而,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2001年至2009年4月与9月水体面积变化曲线。
材料二 2001年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四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
海晏
刚察
天峻
年降水量变化值/mm
+18.9
+7.4
+15.5
年平均气温变化值/℃
+0.05
+0.06
+0.12
(1)依据上述材料,推测2001至2009年青海湖面积年际变化总趋势。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此趋势的可能原因。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青海湖2001年至2009年4月与9月水体面积变化曲线。青海湖水体面积总体上在不断扩大。第(2)题,湖泊面积的扩大,主要是入湖水量增加所致,青海湖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依据材料二,2001年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年降水量变化值升高,说明该流域降水补充湖泊量增加,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流域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再加上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答案:(1)总体上看,青海湖水体面积在不断扩大。
(2)2001年后,青海湖流域降水量不断增加,降水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队”对鄱阳湖、洞庭湖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统计显示,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
材料二 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召开中国—南盟国家编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交流培训会。本次活动是环境保护部与南盟国家首次开展的环境领域培训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广泛的交流,加强中国与南盟国家的环境合作,推动提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能力,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2)以江豚为例分析产生该问题的人为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等,都如江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
动物?
解析:第(1)题,材料中显示江豚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该生态问题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江豚数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的乱捕滥杀,同时江豚属于水生生物,其数量的减少还与繁忙的水上交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及水体污染有关。第(3)题,可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作答。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乱捕滥杀,经常误杀江豚,或导致江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江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江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江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江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江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强化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课时跟踪检测(十) 森林及其保护
一、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1~2题。
1.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B 2.C 第1题,图示地区为我国南方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加上能源以薪柴为主,由此可知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在本地区可以通过开发小水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进而缓解水土流失。
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回答3~5题。
3.森林的首要价值体现在( )
A.为工业提供原料 B.为人类提供食品
C.为建筑业提供木材 D.改善生态环境
4.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不属于其产生的影响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南极臭氧空洞扩大
5.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减少固体垃圾
C.减少木材的消耗量 D.移风易俗
解析:3.D 4.D 5.C 第3题,森林的首要价值是改善生态环境,而其经济价值是次要的。第4题,根据森林的作用可知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臭氧层空洞是氟利昂的排放引起的。第5题,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木材的消耗量,减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6.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 红树植株较为矮小,但沿岸红树林可以减小风速,阻挡海浪侵蚀海岸,同时红树林又是海岸生物良好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7.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可以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其原因是( )
①天然林能阻挡洪水 ②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③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④森林具有蒸腾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它可以使河流径流变化变小,可以削减洪峰;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它可以减少泥沙在河道和湖泊中的沉积,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排洪能力,从而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亚马孙雨林绵延数千千米,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亚马孙雨林总面积的85%在巴西境内,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的深入开发,盲目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筑公路、过度采伐木材,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面积剧减。
(1)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原因。
(2)简述人类滥伐森林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亚马孙热带雨林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肺”。第(2)题,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
(2)造成的环境问题有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流域内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退化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婆罗洲之心”计划(Heart of Borneo)是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政府为保护婆罗洲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共同推出的一项重大绿色环保计划。“婆罗洲之心”计划位于加里曼丹岛的中心地带,是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边界沿线一条狭长的热带雨林,面积约2.2×105 km2。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生物物种丰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两处同时拥有黑猩猩、大象和犀牛群落的林地之一。近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该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了惊人破坏。一方面,砍伐森林,出口木材;另一方面,毁林开荒,种植油棕树。
(1)“婆罗洲之心”计划所保护的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具有怎样的影响?
(2)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该地区的森林?
解析:第(1)题,考查了学生对热带雨林生态效益的理解。第(2)题,保护雨林环境可以从思想上提高环保意识,为提高经济收入,要开发而且还要保护。
答案:(1)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持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2)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等。
课时跟踪检测(四) 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选择题
1.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
解析:选C 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目前在全球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现象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3.形成“赤潮”的主要污染物为( )
A.重金属 B.甲基汞
C.氮、磷等营养物质 D.有机氯农药
4.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解析:2.D 3.C 4.D 第2题,赤潮主要是人类排放污染物引起海洋中生物大量繁殖,并导致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第3题,引起赤潮的污染物主要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第4题,流域内工农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水温较高、较封闭的海湾和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四个地区中,工农业生产均较集中,海湾也比较封闭,所以水温成为赤潮形成的主要差别因素,珠江口地区纬度低,水温高,更易发生赤潮。
5.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有一环保小组对一有大量浮游植物的湖泊,从上游①到下游②,进行溶解氧量(DO)、生化耗氧量(BOD)、无机物(N、P)的浓度进行调查,其结果有可能的统计图是( )
解析:选B 图中显示,污水排放口在河流的上游,因此在河流的上游浮游生物的数量最多,生物的繁殖、呼吸需要消耗的溶解氧也多,因此自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无机物和生化耗氧量逐渐降低,而溶解氧量在逐渐升高。
阅读漫画《胎儿绝不出生的N个理由》,完成6~7题。
6.导致漫画反映的水体污染的原因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废热水的排放
C.寄生虫的大量繁殖 D.重金属的排放
7.湖泊出现漫画中的问题时,会使湖泊中( )
①种群数量增加 ②生态系统趋向复杂 ③鱼类大量死亡 ④生态系统变得简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6.A 7.D 第6题,第三幅图中的“老子是太湖蓝藻”是题眼,说明漫画反映的是水体富营养化。第7题,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的含氧量下降,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生态系统也变得越来越简单。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某年全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针对A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2)对比分析B、C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解析:第(1)题,该区域主要是淡水资源少,同时工农业需水量大,因而解决措施主要是从开源与节流角度考虑。第(2)题,C位于西北地区,虽然降水较少,但是经济欠发达,需求较少;B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丰富,经济相对于东部沿海欠发达,水资源需求量也较小。
答案:(1)A地区属于极严重超载区。提高技术,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增长。
(2)B地区降水多,水资源较充足;人口稠密,经济相对于长三角等地欠发达。C地区降水少,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
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太湖流域的六大名泉受污染为背景材料,考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治理困难的原因等。泉水受污染的危害主要从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的角度来分析,饮用水污染主要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灌溉水污染主要通过土壤进入到人的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