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验收评估(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人类中心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主要影响
C.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解析:选D 人类中心论诞生于工业文明阶段,工业对环境造成污染,农业生产会造成生态破坏。人地中心论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0×108 t尘土。据此完成2~3题。
2.“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2.A 3.D 第2题,美国中西部大草原出现“黑风暴”的直接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第3题,“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 )
①北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②唐朝时期,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圩田更加普遍 ④自然生态平衡受到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史实及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材料本身与圩田无关。
5.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至全球,其原因是(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渗透,使全球地理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大气、水、生物等要素的不断运动,扩大甚至蔓延至全球。
科学发展观是从十六大以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回答6~7题。
6.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色农业产值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来实现
B.“绿色GDP”的含义之一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
A.涵养水源
B.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C.农民忙于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没有时间
D.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解析:6.D 7.D 第6题,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绿色GDP”的内涵。第7题,北京冬春季节风大,气候干旱,易发生沙尘天气。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8~9题。
8.“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9.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8.A 9.B 第8题,从“慢生鸭”饲养者和消费者来讲,“慢生鸭”价格高,消费者食用健康食品,体现了两者的公平性。第9题,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0~11题。
10.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11.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0.D 11.B 第10题,从图中“水稻、甘蔗”等信息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应为闽浙丘陵地区。第11题,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
下图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过程关系简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数字序号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生产产出 ②经济过程 ③资源 ④环境
B.①经济过程 ②生产产出 ③环境 ④资源
C.①资源 ②经济过程 ③生产产出 ④环境
D.①生产产出 ②资源 ③环境 ④经济过程
13.下列行为或现象,与环节⑤的含义相吻合的是( )
A.实行清洁生产 B.实施节能减排
C.退耕还林还草 D.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解析:12.A 13.D 第12题,根据因果关系分析推理,生活废弃物必定要排放到环境之中,因此④为环境,排除B、D;同时,人类应该先利用资源,发生经济过程后,才有生产产出,因此排除C。第13题,环节⑤代表的含义为“环境反作用于人类,”A、B、C选项均代表人类作用于环境。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压力 B.深刻的环境危机
C.资源短缺 D.经济发展速度快
15.下列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多发使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B.从全国看,以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食品污染、噪声污染为重点
C.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D.生态破坏的范围、程度在减小
解析:14.D 15.C 第14题,经济发展速度快不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第15题,我国的污染仍在发展并且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二、综合题(共70分)
16.读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5分)
A.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B.发展生态农业
C.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E.将森林开垦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传统的环境观忽视了森林的________价值,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了土地资源使用的方式。(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内容和相互关系,联系选项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根据图中关系可知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3)题,传统的环境观往往忽视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
答案:(1)上边为B,下边左→右为:E、A、D、C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环境
17.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八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分)
第一种方案:
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
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
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的土地资源?(4分)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下列为该地区设计的远景规划中可行的是(多选)(3分)( )
A.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
B.改造沼泽地,扩大耕地面积,建设商品粮基地
C.发展旅游业,开采喀斯特地貌岩石,做成盆景,作为纪念品出售,增加居民收入
来源
D.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
E.利用山区种植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
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该地纬度为30°N,为南方亚热带地区,而苹果为温带水果,花生为北方地区的油料作物,排除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案。第(2)题,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答案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可。第(3)题,改造沼泽地,扩大耕地面积与发展旅游业,开采喀斯特地貌岩石,做成盆景,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ADE
18.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从沿海到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4分)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2分)
解析: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主要取决于环境状态,一般来说,环境状况较好的地区,即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好。从图中可以看出,M区主要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且能源、资源不足,而N区位于西北内陆,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
答案:(1)从沿海到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基本上为从良好到较差。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
19.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该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4分)
(2)调水工程线以西的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指出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并分析原因。(5分)
(3)图中甲河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河流。据图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水系特点、水文状况三方面分析说明该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调水工程以西部分为黄土高原区,其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成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第(3)题,结合甲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别从气候、水系特点和水文状况三方面展开叙述即可。
答案:(1)降水量少,径流量小;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2)水土流失。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3)①气候原因: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两个月,且多暴雨;②水系特点:扇形水系,各支流同时进入汛期,对干流造成严重威胁;③水文状况:支流多发源于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道。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下面是甲城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配合2016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做的两个“通缉令”。
(1)请你完善A号“通缉令”中的内容。(9分)
(2)试说出如何应对B号“通缉令”中“嫌疑犯”造成的危害。(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第(1)题,由性别为酸性,危害全球,可知为酸雨,主要由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其危害可从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方面分析。第(2)题,应对光化学烟雾的措施从控制、减少污染源和增加气体吸收两大方面分析。
答案:(1)嫌疑犯:酸雨。籍贯: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物的冶炼,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
逮捕原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2)应对措施:控制污染源,减少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污染源的排放;减少交通机械和动力装置尾气的排放;利用化学抑制剂;植树造林。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极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材料二 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浓度很小。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
(1)说出西藏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分)
(2)简述为了维持西藏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西藏应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分)
解析:西藏地区位于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集冰川、冻土、沙漠和湖泊“四位于一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最为敏感,主要表现为温度显著升高、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湖泊消长、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西藏地区高寒特征下发育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当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要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答案:(1)雪线上升、冰川萎缩;冻土北移或冻土层变薄;草场退化;荒漠化东进(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2)发展高原生态立体农业,高原山区发展林果业;退耕还草还牧,高原牧区控制草场合理载畜量;坡耕地与河谷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
阶段验收评估(三)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读漫画,回答1~2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污染 B.自然资源衰竭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开矿毁坏岩层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滥砍乱伐森林 D.任意排放废弃物
解析:1.B 2.B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从地下深处获取地下水,说明自然资源衰竭。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3~4题。
3.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A 4.D 第3题,根据“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可知,该国用水量大,降水丰富,淡水资源不足是因为该岛国面积小,降水后地表径流很快流入海洋,所以要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改变淡水不足的状况。第4题,该岛国面积小,人工降水不能完全解决淡水不足的问题;该岛国河流少,流程短,跨流域调水也不行;合理的措施是节约用水与循环用水。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6.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解析:5.C 6.B 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华北地区,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选项中除地下水开采外其他各项都不会导致地面沉降。第6题,由于地面沉降是不均匀的,可能使地面变得不平,进而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行。
读下图,完成7~8题。
7.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C.灾毁耕地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
D.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
8.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7.B 8.C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结构调整到2004年之后已经过了高峰期,耕地减少亩数也已经较小;灾毁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在各种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中,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最大。第8题,我国一般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实行生态退耕,以防止当地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9~11题。
9.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能源是( )
A.可再生能源 B.核能
C.天然气 D.煤
10.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潮汐能
11.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解析:9.D 10.A 11.C 第9题,根据纵坐标可以判断出四种能源中煤的发电成本最低;根据横坐标可以看出用煤发电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最大。第10题,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开发综合效益好,故A正确;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虽然也丰富,但投入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低,故B、C错误;潮汐能的开发成本最高,且能量不稳定,综合效益最差,故D错误。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天然气具有发电成本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双重优势,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
读下表,完成12~13题。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表
方案
侵蚀量比较/%
径流量比较/%
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农业用地构成表/%
方案
农耕地
苹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12.关于三种方案的选择,正确的是( )
A.选择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B.选择B方案3~8年内的收入最高
C.选择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
D.选择C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13.该地可能位于( )
A.山西 B.江西
C.广西 D.广东
解析:12.D 13.A 第12题,C方案植被覆盖率最高,保持水土能力最强,因此环境效益最好,但3~8年经济收入较低。第13题,苹果为典型温带水果,主要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因此为山西省。
(上海高考)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GDP 能耗变化图表回答14~15题。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煤炭
83.43%
86.51%
89.99%
石油
16.23%
13.23%
9.84%
天然气
0.34%
0.26%
0.17%
14.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 )
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 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 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 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5.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流动人口持续增加
B.工业企业节能改造严重滞后
C.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
D.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
解析:14.C 15.D 第14题,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低,但是因为能源消耗总量翻了近两番,所以石油、天然气的消耗总量仍然在上升;石油消费的比重降低比天然气小,石油消耗的总量大于天然气,所以石油消费量增幅高于天然气;根据图表内容显示,该地煤炭的消耗比重超过80%,而且比重不断增大,说明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未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C。第15题,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量增大,主要原因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能源的需求量增大。所以本题选D。
二、综合题(共70分)
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我们国家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能源作为主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但是也要认识到,不合理、大规模粗放利用煤炭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图。
(1)①~⑥表示煤炭开发利用中对环境造成的主要不良影响,请选择填空。(8分)
①太阳辐射增强 ②地面塌陷 ③臭氧层空洞
④酸雨 ⑤全球气候变暖 ⑥引发滑坡、崩塌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煤炭利用过程中,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7分)
解析: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煤炭开采会对环境造成全球气候变暖(A)、酸雨(B)、引发滑坡、崩塌(C)和地面塌陷(D)等不良影响。在煤炭利用中进行脱硫处理和回收大气中SO2可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答案:(1)A.⑤ B.④ C.⑥ D.②
(2)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
17.读我国洞庭湖沿岸某地的195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说明该湖区1950~2013年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4分)
(2)简述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及邻近地区产生的环境影响。(6分)
解析:第(1)题,对比两图可以看出,该区域农业、居住用地增多,湖泊面积减少。第(2)题,湖泊面积减少,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对洪水的调蓄能力降低。
答案:(1)湖泊面积缩小;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增多。
(2)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煤炭开采方法主要由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下图为我国北方某煤炭开采区土地复垦示意图。
(1)简述煤炭开采区若不重视土地复垦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6分)
(2)简述图示地区土地复垦所采取的措施。(4分)
解析:第(1)题,煤炭开采区,进行地下开采,如不回填,容易引起地面塌陷,回填过程易引起地下水污染;地表开采过程会导致地表植被遭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第(2)题,读图,塌陷区边缘有树林,说明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不同区域农业活动的差异,说明因地制宜布局农、牧、渔业等。
答案:(1)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2)植树造林种草;因地制宜布局农、牧、渔业等。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不同年份耕地面积统计表(单位:×103 hm2)。
年份
全国耕地面积
年内减少面积
A
B
农业结构调整
灾毁
1999
129 205.5
394.6
205.3
134.7
107.1
2001
127 615.8
590.7
163.7
30.6
108.3
2003
123 392.2
2 237.3
229.1
50.4
364.1
2005
122 082.7
390.4
138.7
53.5
12.3
材料二 我国每年因灾害毁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省。灾毁耕地严重的省份也是开荒面积最多的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5。
(1)据统计,2005年我国东部耕地减少面积约占全国耕地年内减少面积的2/3。导致这一结果的前两位原因A、B分别是什么?针对耕地资源锐减的突出问题,东部地区应采取怎样的对策?(6分)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解析:第(1)题,结合东部实际,从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方面回答;针对耕地锐减的问题,可以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加强管理等方面回答。第(2)题,灾毁耕地与开垦荒地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答案:(1)A是生态退耕,B是建设用地。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2)灾毁引发开垦荒地;在生态脆弱地区,过度开垦荒地会造成土地退化,甚至灾毁。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单位:百万吨)。
年份
2000
2010
2020
2050
国内需求量
200
300
400
500
国内供给量
160
170
180
100
供需缺口
40
130
220
400
材料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50 Mt以后,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超过100 Mt,国家就应该有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在内的有力措施,来保证石油安全。
材料三 见下图。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6分)
(2)从能源开发利用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4分)
解析: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国内供给量变化不大,而需求量呈递增趋势,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2020年石油进口率为220/400×100%,大于50%。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我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严重威胁。解决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再者就是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拓宽石油进口渠道。
答案:(1)存在石油安全问题。一是我国石油进口量所占的比重大,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二是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我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严重威胁。
(2)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燃料利用率;加大勘探力度,努力开发本国油气资源;拓宽石油进口渠道;增加石油战略储备。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人口数量将近5亿。到2025年,随着人口增长,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量将达到28亿。
(1)漫画中反映了哪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5分)
(2)应如何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4分)
(3)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产生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从漫画中可知,该地地下水受到了污染。水资源污染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并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题,治理水污染,应减少污水排放,减少有毒物质排放。第(3)题,材料二反映的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与水资源的总量少以及地区分布不均有关,同时也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有关。
答案:(1)水资源污染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危及人类及生物的生存。
(2)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农业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3)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
阶段验收评估(二) 环境污染与防治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右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读图完成1~4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有( )
①固体垃圾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 ④燃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大气中PM2.5浓度升高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危害人体健康 B.加剧自然灾害
C.改变水资源分布 D.制约城市化进程
3.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4.有大学生发明了PM2.5补集装置(如下图),该补集装置能广泛运用于( )
①工业炉窑 ②家庭厨房 ③大型船舶 ④蔬菜农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C 2.A 3.D 4.B 第1题,北京市的PM2.5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燃煤。第2题,PM2.5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3题,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可以减轻PM2.5污染。第4题,根据装置组成看该装置能广泛运用于工业炉窑和大型船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此回答5~6题。
5.据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密度很高,这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 )
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
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
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
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
6.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
A.抵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解析:5.C 6.B 第5题, 欧洲和北美洲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机动车数量多,汽车尾气排放大量氮氧化物。第6题,大量含氮污水排入近海,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呵护环境生态,共享碧水蓝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据此回答7~8题。
7.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8.下列措施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是( )
①使用矿物能源,节约生产成本
②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④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面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7.D 8.B 第7题,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使得城市较难出现“碧水蓝天”。 第8题,使用矿物能源会加剧环境污染。
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9~10题。
9.若水中鱼类最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
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
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
10.由图可以看出,过量施肥可能造成( )
①土壤污染 ②白色污染 ③臭氧层破坏
④水体污染 ⑤农作物污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9.B 10.B 第9题,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第10题,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蚯蚓处理垃圾是一种普遍现象,悉尼奥运会上,1.6×106条蚯蚓曾为奥运村的垃圾处理立下了汗马功劳。北京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主办方就是通过蚯蚓的帮助把马厩里的垃圾变成了有机肥料。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蚯蚓处理垃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符合生物循环原理
B.能处理所有现代工业垃圾
C.垃圾处理过程中投入资金较少
D.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12.蚯蚓垃圾处理场的建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B.产生有机肥,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再利用
C.会产生更大范围的污染
D.降低处理垃圾的费用
解析:11.B 12.A 第11题,任何垃圾处理手段都不是万能的,有些不能被蚯蚓分解的物质也是无法处理的。第12题,蚯蚓垃圾场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从而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D项与环境问题无关。
读2012~2013年北京a、b、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大气污染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差),完成13~14题。
13.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选项的四种,则据图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14.下列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C.发达国家把污染转嫁于发展中国家
D.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扬尘
解析:13.D 14.C 第13题,根据图中污染指数最高线的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为3~5月,此季节正是北方沙尘暴发生时期,可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第14题,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增加并且尾气的排放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15.城市垃圾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使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的原因是( )
①现代工业的发展 ②商品种类不断增多,消费量不断增长 ③不良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 ④政府对居民购买商品的补贴扶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 随着工业发展以及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另外,由于人们不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如浪费现象、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导致城市垃圾增长加速。政府对居民购买的大件商品(使用年限较长)进行的财政补贴能够带动内离,拉动经济增长,由于其更换周期较长,对城市垃圾数量增长的影响不明显。
二、综合题(共70分)
16.下面为福建部分港湾无机氮、无机磷含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分别说出福建省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并说明共同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
(2)指出海水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高可能引发的危害和解决措施。(6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海湾是泉州湾,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是厦门湾。它们共同的人为原因可以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其解决措施可以从减少污水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海湾:泉州湾;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厦门湾。共同人为原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大;过度的海洋养殖。
(2)危害: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解决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污水减排、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剂;采用科学养殖技术。
17.下图是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图中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9分)
(2)请你为企业减排二氧化硫提几条建议。(6分)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归纳能力。注意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去比较。差异的原因主要与煤炭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有关。第(2)题,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可从提高利用率、发展新能源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1)相同点:大多数省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与2012年上半年相比较,均出现下降趋势。不同点:北方各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于南方。原因: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北方,煤炭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北方大于南方。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和利用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近几十年来,大气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下图示意某地两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并描述图中有毒烟雾的形成过程。(4分)
(2)结合图示,谈谈如何防治大气污染。(6分)
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主要为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其中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图中得出。第(2)题,防治大气污染可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管理等角度寻求对策。
答案:(1)光化学烟雾、酸雨。汽车尾气中的碳化氢和一氧化氮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烟雾。
(2)①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②提倡清洁生产,减少工厂的废气(二氧化硫)排放;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⑤加强政府执法力度;⑥提高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19.读污染物迁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为了避免火电厂的大气污染、废弃物污染,根据社会协作条件中的聚集效应、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原则,在火电厂附近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合适。(2分)
(2)图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上图污染物的迁移路线,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6分)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解析:认真阅读图示各事物及其关联性,可获得答案。
答案:(1)硫酸厂 粉煤灰建筑材料厂
(2)可吸收颗粒物、酸雨
(3)酸雨 农作物 牧草 家畜 河流 水 人体
20.(江苏高考)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 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而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中的折线可知,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镉。主要原因是矿冶区工业比较多,污染严重。第(4)题,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壤生产能力,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措施主要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21.(全国甲卷)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 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10分)
解析:本题结合电子商务热点考查固体废弃物的类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快递外包装的主要材料及其特点,其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包括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两方面。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阶段验收评估(五)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国家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体现了国家在环境管理中 ( )
A.是执行主体
B.是被管理对象
C.既是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
D.既不是执行主体,又不是被管理对象
解析:选C 在环境管理上,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
2.世界环境日当天环保部门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此举在环境管理中所体现的管理手段是( )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技术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解析:选D 环保部门往往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宣传保护环境。
2016年3月19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再次来临,它引发全球城市、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参与,全球上万座城市,数千万人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据此回答3~4题。
3.该活动的主旨是( )
A.节约用电 B.观察星空
C.宣传环保 D.纪念爱迪生
4.为了使环境保护的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具广泛意义的是( )
A.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B.提倡广泛的公众参与
C.保护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D.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解析:3.C 4.B 第3题,这次活动通过熄灯宣传的是环保意识。第4题,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让人们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让环境保护等生活方式从理念到行动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5.有关环境管理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即个人、团体和政府
B.企业具有双重身份
C.个人的约束方向包括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地高消费等
D.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颁布的环保法律差别不大
解析:选C 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即个人、企业和政府;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所颁布的环保法律有很大差别。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6~8题。
6.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7.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
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节能电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
②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更应该减少排放量
④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6.A 7.C 8.D 第6题,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都发生在沿海低地,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7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第8题,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全球协作,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理应在节能降耗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全球看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山东省沿线工程的一些县区,环保部门依法强制关停了一些企业单位的自备井,保证地下水的储量。据此回答9~10题。
9.环保部门依法关停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 ( )
A.区域环境管理 B.资源环境管理
C.部门环境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10.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宣传教育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9.B 10.A 本题组主要考查对环境管理的分类和手段的理解。第9题,自备井能够比较随意地抽取地下水资源,关停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第10题,环保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环境的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11.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兴建的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音低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选B ①②⑤都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而生活污水是要集中处理的,公用绿地和停车场不能各占一半,还要建设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等,它们也不是绿色住宅的组成部分,而是属于绿色社区。
12.下列叙述中属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高层次的是( )
A.参与环境文化建设,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B.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绿化、美化环境
C.坚持在本职工作中做好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尽职尽责
D.参与有关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决策过程并对环境管理进行监督
解析:选D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最高层次是鼓励公众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也就是公众、团体和组织既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又要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执法进行监督。A项属于第一层次,B、C项属于第二层次。
13.当今社会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环保的是( )
A.打印纸双面利用,以降低纸张消耗
B.采用省墨方式进行打印,以减少打印用墨
C.适当加大文档中文本的行距,以降低打印密度
D.没有打印任务时关闭打印机电源,以减少电能浪费
解析:选C 加大文档中文本的行距会增加纸张的用量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不符合节能环保的措施。
北京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之友、中国民促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等9家民间环保组织在北京联合发起“26度空调”节能行动,呼吁在6月26日至9月6日期间,办公楼、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调至26 ℃。据此完成14~15题。
14.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15.“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解析:14.C 15.A 第14题,空调所需能源为电能,而电能相当一部分是由燃煤发电而转化的。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可有效地节约电能,从而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减少酸雨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第15题,“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倡导绿色消费。
二、综合题(共70分)
16.根据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2016年春节期间(2月7日除夕~2月13日正月初六)的空气质量情况,与2015年春节期间相比,空气质量总体有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为98 μg/m3,较2015年春节期间的117 μg/m3,下降19 μg/m3,降幅达16%。家住北京的小明想通过调查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请你帮他完成如下调查。(10分)
(1)小明通过走访调查,得出2016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同比改善明显的原因,试替其总结出来。(4分)
(2)在调查报告里,小明提出了解决春节期间空气污染的措施,请你帮他说明政府、企业和个人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6分)
解析:第(1)题,主要考虑天气状况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燃放烟花爆竹影响减弱的综合作用。第(2)题,考查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可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1)天气状况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禁燃、限燃烟花爆竹政策的实施;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
(2)政府应严格限制严重污染环境的烟花爆竹进入市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空气污染的认识;限制烟花爆竹的燃放数量。企业应该加强技术改造,生产环保型烟花爆竹。个人应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外出探亲访友乘坐公共汽车,不燃放烟花爆竹。
17.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管理手段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3分)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3)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第(2)题,首钢作为国有企业,其搬迁是在政府干预和指导、规划的条件下完成的,属于行政手段。第(3)题,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措施应从减少废气排放和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A
(3)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18.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2016年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我国某地50余名环保志愿者在某旅游区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来往游客仅对活动派发礼品感兴趣,对环保知识却无人问津。志愿者对游人破坏环境行为劝阻时,还招来责骂。一位妇女将擦嘴用的纸巾扔到树林里,却振振有词:“这才是让它回归自然”。
(1)材料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公众参与环保的基本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我们在参与环保的活动中,应抵制哪些不良行为?(答3条即可)(6分)
解析:第(1)题,材料中反映了当前环保行动阻力重重,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的现象。第(2)题,公众参与最基本的态度是爱护、保护环境。第(3)题,注意本题中强调的是“抵制”“不良行为”,因而应从自身可能具有的不良行为来回答。
答案:(1)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2)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3)①随地吐痰,随意向周围环境投放废弃物;②购买一次性商品;③浪费水、电、纸张等;④践踏草坪,乱吃野味、烧烤等;⑤在风景区乱涂乱画;⑥公共场所大声喧哗;⑦乱砍滥伐林木等不良行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加强公民环境伦理道德建设已经十分急迫。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全国七大水系符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的不到40%;2/3的城市大气质量劣于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生态系统退化加剧,土壤侵蚀面积超过3.5×106 km2,且年增1.0×104 km2。据中国科学院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15%。
(1)材料中涉及的环境问题有哪几大类?(4分)
(2)环境伦理的核心是什么?(2分)
(3)结合生活实例,试举几个符合伦理道德的例子。(4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依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类作答。第(2)题,环境伦理的核心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第(3)题,可依据教材中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中涉及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包括生态退化、水土流失两个大的方面。
(2)在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等。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有一种蓝,它不是普鲁士蓝,也不是蒂凡尼蓝;它不是大海的蔚蓝,也不是蓝莓的深蓝;它叫“APFC蓝”,曾用名“08奥运蓝”,它属于北京!在亚太经合组织(英语缩写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期间,在大家的努力下,北京终于一扫雾霾,绽放出蓝色的天空,简称为“APEC蓝”!“人努力,天帮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10日欢迎晚宴致辞中总结出“APEC蓝”的成功原因。
(1)“APEC蓝”形成的“天帮忙”指的可能是什么。(9分)
(2)为留住“APEC蓝”,列举个人能做的“人努力”。(6分)
解析:第(1)题,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和浓度降低的天气条件,如降水、大风、空气对流运动等。第(2)题,列举个人在环保活动中应自觉执行的有利于降低大气污染的个人行为。
答案:(1)大风;降水;地面升温,逆温结束,空气对流旺盛。
(2)出行尽可能利用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或步行;节约(或适度消费),清洁消费;积极参与绿化;增强环保意识。
2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5分)
(1)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关键因素是什么?(4分)
(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控制污染的有效措施。(6分)
(3)阐述环境管理的意义。(5分)
解析:第(1)题,仔细观察图示所给内容,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2)题,从第(1)题中得出的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方面寻求答案即可。第(3)题,考查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可按教材所给内容组织答案。
答案:(1)影响因素:经济增长速度、污染处理技术、环境政策、人口数量与素质。关键因素:环境政策。
(2)制定严格的环境政策,加强污染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污染处理技术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实施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够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从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
阶段验收评估(四) 生态环境保护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针对东北森林资源破坏的情况,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保护林区的生态平衡势在必行。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防护林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干旱风沙区
B.位于东北平原多林地区
C.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成效显著
2.关于东北林区开发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伐小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上升
C.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
D.采伐手段趋于先进,轮伐代替皆伐
解析:1.C 2.C 东北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现该地因采伐过度,林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3~4题。
3.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场,提高天然草场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3.A 4.B 内蒙古草原载畜量东西部差异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东部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量大,荒漠化程度低。规定适宜的载畜量、轮牧及轮流打草制度等属于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措施。
下图是世界的两处重要湿地。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处湿地的名称分别为( )
①青海湖 ②咸海 ③洞庭湖 ④鄱阳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②
6.造成两处湿地面积都缩小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C.沙漠侵吞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D.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解析:5.B 6.D 先根据两图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湿地的轮廓判定甲处湿地是咸海,乙处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造成两处湿地都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在此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大规模引水灌溉导致进入甲湖的河水量减少,使其面积缩小。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很多,例如,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世界大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B.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红色”荒漠化
C.工业“三废”的过量排放
D.在干旱地区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
8.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农业发达、盆地地形
B.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单一,只分布在个别地区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解析:7.C 8.D 第7题,工业“三废”的过量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而不是生态破坏。第8题,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产生的酸性气体的排放;我国地域广大,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不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
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10.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开辟水资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解析:9.A 10.C 第9题,甲位于大兴安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减少;乙位于内蒙古草原,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丙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第10题,乙地区为内蒙古草原,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11~12题。
11.据统计,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1/2。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1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1.C 12.B 第11题,水土流失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人为破坏造成的,西部地区降水比东部地区少,但水土流失比东部地区严重说明了气候因素并不是造成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第12题,回答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应从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着手,西部开发应尽可能地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故减少资源的开采不可行。
下图阴影部分是我国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完成13~15题。
13.该地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14.该地区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A.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蓄水拦沙、滞洪蓄水
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 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15.本地区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石油资源 D.煤炭资源
解析:13.B 14.D 15.D 从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为黄土高原,在该地区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可以保塬护坡,固沟保肥,保持水土等环境效益。本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二、综合题(共70分)
16.下图是我国主要森林分布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3分)
(2)若图中A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会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3分)
(3)我国现有的天然林正逐步减少。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4分)
解析:第(1)题,我国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第(2)题,长江上游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度、强度增大。第(3)题,关于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可以从立法保护、采伐与养育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东北 西南 东南
(2)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河、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度、强度
增大。
(3)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森林保护宣传教育。
17.(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6分)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解析:第(1)题,甲处植被位于山坡,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乙处植被位于沿海地带,有减弱海风、阻挡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丙处植被位于海岸线上,有固沙阻浪的作用。第(2)题,过度开垦荒草地容易产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蒸发旺盛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以及水污染(农药、化肥等对水体产生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黑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105 hm2增加到2.6×105 hm2,中游沿岸建成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 额济纳旗草原生态极度脆弱,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余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亩均生物量不足20 kg;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四 灌溉“草库伦”的主要做法是牧民在自己承包的草场内,选择水土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和经营管理能力,围建1~2 hm2的围栏,在其中兴修水利,进行灌溉、精耕细作,以种植优质高产的饲料、草料为主,发展种菜、种草等多种经营。
(1)图示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草库伦”是草原地区牧民为了合理利用、保护草场而采用的一种方式。下列结果是利用“草库伦”获得的是(2分)( )
①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②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③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收入 ④使草场退化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除建设“草库伦”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问题?(6分)
解析:第(1)题,从图文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深居内陆,该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草场载畜量下降,黑河流域用水不当,导致生态恶化,出现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现象。第(2)题,建设“草库伦”将会逐步改善草场退化的情况。第(3)题,要改善该地区草场的生态环境,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节约用水、加强牧场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草场退化 土地沙化
(2)A
(3)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教育、科技兴农,增强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②科学协调黑河流域的用水,充分节约利用水资源;③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建立饲、草料基地;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变游牧方式为牧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19.下面图甲示意我国西北沙漠边缘某灌溉农业试验田周边1998年开始试验至2010年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图乙示意该地土壤含盐量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指出1998~2010年该灌溉农业试验田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图中所反映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6分)
解析:第(1)题,2004年以前随灌溉面积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多,2004年后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科学灌溉、保护植被、加强监测等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答案:(1)特点:生物多样性指数2004年前上升,2004年后下降。原因:2004年前,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农田周边土壤水分条件改善。2004年后,随着试验田周边土壤表层盐分积累,出现次生盐碱化。
(2)加强监测等管理措施;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植被。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总面积达36 km2的青格达湖南依天山,北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沙漠与天山交错之间的一块珍贵湿地,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仅32 km,是乌鲁木齐的水源,同时可以调节乌鲁木齐周边的气候,是乌鲁木齐的重要生态阵地,素有“首府之肾”美誉。但是目前青格达湖湿地伤痕累累,面积锐减了12 000多亩。
(1)青格达湖湿地的面积在迅速缩小,试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2)简要分析保护青格达湖湿地的重要意义。(4分)
解析:第(1)题,要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主要从人为原因方面回答。第(2)题,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主要从湿地的生态功能方面回答。
答案:(1)围垦、开挖鱼塘、放牧等。
(2)①青格达湖湿地对调节乌鲁木齐市等地的气候及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②青格达湖湿地还为鸟类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和充裕的食物,是国际性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
2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是(3分)( )
A.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多以森林与草原为主
B.生态环境较危急区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C.生态环境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在50~100人
D.该地自西向东生态环境的危急程度逐渐加重
(2)图Ⅱ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6分)
(3)图Ⅱ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原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该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以森林和草原为主;生态环境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在100人以上;该地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好,东西两侧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和危急区。第(2)题,根据图Ⅰ和图Ⅱ对比观察,生态环境极危急区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多,对环境的影响大,极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分析其原因应结合当地的生产状况,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是黑龙江南部和吉林中部,该地区工业发达,城市集中,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排放废弃物多,从而产生环境问题。第(3)题,①地区为大兴安岭东部,该地出现的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主要原因是过度砍伐、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②地区为大兴安岭西部,该地区因降水较少,植被为草原,主要从事的农业活动为畜牧业,因此该地主要的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开垦耕地。
答案:(1)A
(2)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频繁,产生废弃物多,加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①地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过度砍伐、森林火灾、居民生活用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开垦耕地,使草场破坏严重,甚至导致土地荒
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