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重难点案例
(第1课时:人是怎样呼吸的)
杭州市滨兴学校 徐晓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认识空气中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2) 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2、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难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动画模型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见下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言 学生活动: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入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呼吸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那我们平时吸入和呼出的都是什么气体呢? 通过游戏,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读图分析:吸入气和呼出气中气体的量进行比较说明气体发生了交换设问:那么气体交换是由什么系统完成的呢?(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各有什么作用?引出:呼吸系统的结构,读图书53页学生活动: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已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已肺部的通路。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合起书观看呼吸道和肺的录像,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设问: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总结:呼吸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呼吸道和肺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人是如何完成吸气和呼所的过程 自我体验:将左手按在胸前,尽力吸气和呼气,感觉胸骨和肋骨移动的情况。从中你认为胸腔体积怎样变?胸腔内气压怎样变?思考:胸骨和肋骨为什么会移动?胸骨和肋骨的变化就是胸廓的变化,这些都是由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通过学生自已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配合模型以及结合自身体验吸气和呼气过程分析,自已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的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理解气体进入的原因是由于产生了气压差。当胸腔内气压小于外面大气压时,气体会进入肺,反之会出肺。
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设问:肺的功能是什么?学生: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一直到肺泡的结构,从扩散作用(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引入重点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思考: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壁薄、毛细血管以及弹性纤维与肺泡壁紧紧贴在一起,数目极多,利用动画演示学习外界和肺泡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新知识学习 演示媒体动画(侧面观和正面观)学生活动:观察媒体动画,思考: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肋间外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肋间外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知识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
小结练习 精心挑选了一些配套练习(针对今天的内容)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CO2
外界
肺泡
O2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