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同步练习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科学同步练习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3-19 19:00:33

文档简介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1)
(第1题)
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2)[6]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3)[1]鼻、[2]咽、[3]喉、[4]气管、[5]支气管共同组成呼吸道,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减少对肺的刺激。
2.人处于吸气状态时,膈肌收缩,胸腔体积增大,外界气压比胸腔气压大;当人处于呼气状态时,膈肌舒张,胸腔体积缩小,外界气压比胸腔气压小。
3.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尤为重要,原因是(D)
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
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通过鼻、咽、喉之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B)
A. 支气管→气管→肺泡 B. 气管→支气管→肺泡
C. 肺泡→气管→支气管 D. 气管→肺泡→支气管
5.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A)
①胸腔容积缩小 ②胸腔容积扩大 ③肺收缩 ④肺扩张 ⑤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⑥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第6题)
6.如图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B)
A. 装置中编号3模拟肺
B. 装置中编号4模拟横膈膜
C. 手向下拉4,小气球2变小
D. 手向下拉4,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第7题)
7.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A. c>a>b
B. a>b>c
C. a>c>b
D. b>c>a
8.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是(D)
A. 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 肺泡外布满毛细血管
C. 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
(第9题)
9.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
(1)在“呼吸处”缓慢地吸气和呼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管的橡皮管;呼气时,用夹子夹紧A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B(填“A”或“B”)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对照(或对比)。
(3)人体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C。
A. 血液  B. 肺泡  C. 细胞  D. 气管
(4)在呼吸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变小时,气体就被呼出。
10.如图所示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0题)
(1)已知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则A的名称是肺。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肺泡,其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是布满毛细血管,壁薄,具有弹性。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是扩散作用。若毛细血管中的O2要进入体内某细胞中,则其O2浓度要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细胞内的O2浓度;而若体内细胞中CO2要进入毛细血管,则细胞内的CO2浓度要大于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
11.下列关于呼吸及呼吸道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 平静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均收缩
C. 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 “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解析】 呼吸道中,鼻腔内的鼻黏膜、毛细血管、鼻毛等可以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清洁,这有助于减少吸入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C错误。
12.为什么人的肺不是一个大的囊泡,而是由很多小的肺泡构成的呢?用下列切萝卜的模拟实验可帮助理解:如图,将一大块萝卜不断等分,测量切块的边长,计算切块的表面积并求和。
(第12题)
通过“切块表面积之和”这一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由于许多肺泡的存在增大了肺的表面积,从而提高气体交换(或呼吸)的效率。
【解析】 肺泡的存在增大了与气体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13.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C)
A. 呼吸作用 B. 渗透作用
C. 扩散作用 D. 交换作用
(3)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B)
A. 肺泡 B. 组织细胞
C. 血液 D. 组织液
(第13题)
【解析】 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甲是前者、乙是后者。气体交换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这种现象叫扩散。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CO2,因此组织细胞内CO2含量最高。
14.图甲和图乙为“探究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eq \a\vs4\al\co1(,(第14题))
(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甲(填“甲”或“乙”)。
(2)完成多次吸气、呼气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乙(填“甲”或“乙”)瓶,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成分增多。
(3)图丙为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根据图示分析:在曲线AB段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收缩(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解析】 (1)由图可知,用甲瓶吸气时,空气会顺着伸入液面下的导管进入瓶中,若用乙瓶吸气,吸入的则是石灰水,故甲瓶作吸气用。(2)在相同时间内,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气体(空气)中多。(3)曲线AB段肺内气压减小,则在大气压作用下空气进入肺内,所以为吸气,此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使胸腔体积增大。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2)
1.下列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C)
A. 萌发的种子  B. 晒干的种子
C. 煮熟的种子  D. 刚收获的种子
2.俗话说“水太多会把植物淹死”,其主要原因是(D)
A. 水太多,植物胀死
B. 水太多,温度太低而冻死
C. 被淹部分二氧化碳太多而中毒
D. 被淹部分缺少氧气而不能呼吸
3.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其意义是(A)
A.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C.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D.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4.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A)
(第4题)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5.如果用保鲜袋把新鲜水果封装起来,可以大大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保鲜袋的主要作用是(C)
A. 保持袋内适宜的温度
B. 减少水果的水分散失
C. 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D. 减少水果的表面损伤
6.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温度变化为参照),设置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对照实验。下列四幅坐标图中,能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是(A)
eq \a\vs4\al\co1(,(第6题))
eq \a\vs4\ac\hs10\co4(,,,,A,B,C,D)
(第7题)
7.如图为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
(1)用黑布遮住大烧杯,不让光透过,并放置24小时。
(2)第二天揭开黑布,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大烧杯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
(3)将燃烧的木条放入大烧杯中,木条会熄灭,说明大烧杯内的氧气浓度大大减少。
(4)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8.将正在萌发的种子装入密闭的保温瓶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并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图中的曲线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二氧化碳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B)
【解析】 种子的呼吸作用能够释放CO2和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容器密闭,故CO2增加,温度升高。
9.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第9题①)
(1)实验设计B起对照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因为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CO2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不合理,因为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第9题②)
【解析】 (1)探究实验的原则之一是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设计B就起到对照的作用。(2)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3)根据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如果熄灭,说明缺少氧气。(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如果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设置也就不合理。
10.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第10题)
(1)A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B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2)标志本探究活动成功的主要现象是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该探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其可能原因是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合理均可)。
(4)若要在上述实验中,同时探究“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有没有影响”,则应如何设计?另设一套和图中完全一样的装置,将其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其他操作相同,最后观察比较两个装置中的现象。
【解析】 (1)要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必须保证所提供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而B装置则是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以确保进入C装置的空气中无二氧化碳。(2)若实验成功,则意味着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则对应的现象是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温度会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弱。(4)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并注意对照实验的设置。
11.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
eq \a\vs4\al\co1(,(第11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增大,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 ℃和-5 ℃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实验(或乙烧杯置于-5_℃条件下)。
【解析】 (1)由图可知,该探究通过测定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探究影响蓝莓保鲜的因素,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建立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2)随着CO2浓度的增大,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受到抑制。(3)实验测定的是产生CO2的速率,因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题干中设置的对照实验是分别在25 ℃和0.5 ℃温度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