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考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
【例1】如下图所示,点燃甲、乙两支蜡烛,甲燃烧
会儿熄灭,乙在空气中正常燃烧,这一实验说明燃烧
的条件之一是
A.具有可燃物
B.有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可
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有着
甲
火点
【解析】甲中的蜡烛燃烧时消耗烧杯内的氧气
当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所以这一实验说明燃烧的条
件之一是有氧气或空气
答案】B
方法归纳】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①物
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
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
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
1.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
是
(D)
煤球
蜂窝煤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
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
势前行
考点2质量守恒定律
【例2】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
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克A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克D,则C的质量为(
A.6.8克
B.9.6克
C.8.8克
D.4.4克
解析】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
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则可假设A和B的相
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8a,又因为2.8克A与一定量B恰
3.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质量比为
7:24,已知2.8克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3.6克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3.2克
B.此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A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7:11
D.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2:11
【例3】(2017·绍兴)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自动
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
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
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
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CO
A
发生器
吸收量
温室大棚
光照强度
温测器][控制器][电源
甲
(1)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
度至少应大于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
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
A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点)
【解析】(1)“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必
须使植物A和植物B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
度,因此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d点;章末复习
01 考点追踪
考点1 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
【例1】 如下图所示,点燃甲、乙两支蜡烛,甲燃烧一会儿熄灭,乙在空气中正常燃烧,这一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A.具有可燃物
B.有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有着火点
【解析】 甲中的蜡烛燃烧时消耗烧杯内的氧气,当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所以这一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氧气或空气。
【答案】 B
【方法归纳】 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
1.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D)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考点2 质量守恒定律
【例2】 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克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克D,则C的质量为()
A.6.8克 B.9.6克
C.8.8克 D.4.4克
【解析】 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8a,又因为2.8克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则B=9.6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8克+9.6克=C+3.6克,故C=8.8克。
【答案】 C
3.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质量比为7∶24,已知2.8克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克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3.2克
B.此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A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7∶11
D.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2∶11
4.在化学反应A2+BC===B+A2C中,反应物BC与生成物B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将2克A2与80克BC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A2C的质量是(B)
A.64克
B.18克
C.80克
D.9克
考点3 光合作用
【例3】 (2017·绍兴)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甲 乙
(1)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点。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_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解析】 (1)“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必须使植物A和植物B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d点;
(2)从图乙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f时,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A的二氧化碳释放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大,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多于植物B;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光照时间、晚上降温等。
【答案】 (1)d (2)多于 (3)增加光照时间(或晚上降温等,合理即可)
5.(2017·湖州)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片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a、b、c、d 4个部位的颜色,发现只有d显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对比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C.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D.对比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考点4 呼吸作用
【例4】 要检验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是否释放二氧化碳,以下哪一项条件是必需的()
A.把植物完全浸没在水中
B.在黑暗无光条件下实验
C.用具有根、茎、叶的植物
D.将植物先暗处理2小时
【解析】 光下检测呼吸作用,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在光下,光合作用较强,呼吸作用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就被光合作用当作原料消耗掉了,因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很少,要想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就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因此应该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效果会明显一些。
【答案】 B
6.用塑料袋将水果密封保存,袋内充入二氧化碳后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原因是(B)
A.加强了呼吸作用,抑制了蒸腾作用
B.抑制了呼吸作用,抑制了蒸腾作用
C.抑制了呼吸作用,加强了蒸腾作用
D.加强了呼吸作用,加强了蒸腾作用
7.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C)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上升,B处下降 D.A、B两处都不变
考点5 空气污染与保护
【例5】 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清运垃圾 D.街道上多洒水
【解析】 空气中的污染物严重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大面积植树造林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答案】 B
8.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下列做法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D)
A.及时焚烧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B.工厂用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
D.推广使用无氟冰箱防止“臭氧空洞”
9.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将PM2.5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D)
A.厘米 B.分米 C.毫米 D.微米
02 复习精练
1.(2017·温州)如图是小明整理的与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部分笔记,他归纳了以下四点,其中不合理的是(D)
2.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如图,白磷的着火点为4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白磷可以用木炭粉代替
B.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白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D.反应过程中,活塞先向右移,再向左移,最后停留在4刻度处
3.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根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4.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则能观察到(B)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第4题图 第5题图
5.(2016·绍兴)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C)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6.(2016·舟山)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新技术,该技术以纳米镍粒子为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加热发生反应,生成甲烷等物质,从而减少碳排放。该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C)
A.元素的种类
B.碳原子的数目
C.氢元素的化合价
D.纳米镍粒子的化学性质
7.(2017·杭州市江干区期末)分析和推理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C)
A.水能灭火,所以烧菜时锅里的油一旦燃烧应立即用水浇灭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说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D.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8.(2016·烟台)科学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中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对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A)
A.叶片A中间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叶片B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叶片B变蓝,说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叶片A变蓝,叶片B不变蓝,说明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阳光
9.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D)
A.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B.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10.现有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稀有气体四种物质,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其中约③占空气体积的78%,是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①,燃烧也离不开它;④虽然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也有很广泛的用途,如制造电光源等;②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
11.现有①木炭;②硫粉;③红磷;④铁丝;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②;
(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③;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是④;
(4)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②;
(5)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⑤;
(6)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①⑤。
12.有编号为A、B、C、D的四支试管,A中只加入氯酸钾;B中只加入高锰酸钾;C中加入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D中加入氯酸钾和少量高锰酸钾,将它们分别加热至完全反应。
(1)四支试管中反应速率最慢的是A(填序号)。
(2)它们共同的产物是氧气。
(3)B、C、D三支试管剩余的固体中含有的共同物质是二氧化锰。
(4)(3)中所提物质在三个反应中作用不同,在B中它是生成物;在C中它是催化剂;在D中它既是生成物又是催化剂。
13.如图为人体内肺部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
(1)外包丰富的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的③,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肺泡。
(2)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再经肺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3)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图中①(填序号)过程进入血液的。
(4)人吸气时,③的容积会增大(填“增大”或“减小”)。
14.(2017·温州龙湾区月考)曲线A表示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 温度最好控制在20__℃左右。
(3)若要提高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晚上可采取哪些措施?适当增加光照,降低温度。
15.人体注射葡萄糖溶液可以补充能量,葡萄糖(C6H12O6)在体内经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若1 000克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葡萄糖完全氧化,计算:
(1)理论上至少消耗O2多少克?
(2)多少升空气中含有这些质量的氧气?(氧气密度为1.43克/升)
解:(1)设理论上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C6H12O6 + 6O2===6CO2+6H2O
180 192
1 000克×5% x
= x≈53克
(2)53克氧气的体积是53克÷1.43克/升≈37升
由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约占,则需空气的体积是37升÷=185升。
答:(1)理论上至少消耗氧气的质量为53克;(2)185升空气中含有53克质量的氧气。
16.(2017·台州)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甲 乙 丙
(1)如图甲,小柯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取下烧杯把铁钉放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最后天平是否平衡?平衡。反应后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减少(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如图乙,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是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总质量减小。小柯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如图丙,装置气密性良好)。你认为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阐述理由:不能;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变大,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
(3)小妍想测定实验所用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6克石灰石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后总质量减少2.2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与稀盐酸不反应,结果精确到0.1%)。
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克。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克
= x=5克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3.3%。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