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业务理论考试
小学科学试卷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题 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蚂蚁、蚊子、蜻蜓和蝗虫的身体都分为 、 、 三部分,有 对触角, 对足。属 类动物。
2、绿色植物(叶绿体)在阳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作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 。
3、生物体由 构成,生长(存)的主要环境为 、 、 等。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食物链为: 。
5、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沿 传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物距(u)大于一倍焦距(f)小于二倍焦距(2f)时,所成的像是 的实像。
6、在电磁铁装置中,增大电压,电磁铁磁性 ,改变电流方向,电磁铁磁极 。
7、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叫做 ;太阳的热主要是靠 方式传播到地面的。
8、温度计是利用物体 性质制成的。25℃读作 。
9、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叫自转,方向是 ,带来 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带来 现象。
10、在食物的营养成分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 和糖类。
二、判断(在题后的括号内,用“√”“×”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将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但内容和要求都没有变化。 ( )
12、科学课程总目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也包含了“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 ( )
13、瓜、果是由花中的子房发育长成的,所以有花必有果.。 ( )
14、心脏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让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 )
15、满满的一杯水,水上漂着一块冰,当冰全部融化成水后,水会从杯中溢出来。 ( )
16、向盛有半杯醋的杯里加入适量的小苏打生成的新物质能够帮助灭火。 ( )
17、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无一定体积和形状,这些都是水和空气的相同点。( )
18、地震、海啸、台风都是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天气变化。 ( )
19、能量可以互相转换,电动机带动抽水机抽水,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
20、鱼儿洄游,鸟类迁徙,蛇、蛙冬眠,猫、狗换毛等都是动物为了对环境的适应。 ( )
三、单项选择(下列各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框内。每小题1分,共8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21、 小红做“植物是在暗处还是在阳光下长得更好?”的对比实验时,将种绿豆的花盆放在暗房里,将种黄豆的花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并在两个盆中浇同量的水,几天后发现黄豆苗生长比绿豆苗好,因此,小红判定植物在光照下生长更好。为使判定的理由更充分,你觉得小红还应当做( )这件事。
A:在两个盆中种同一种植物 B:两盆中浇更多的水
C:给绿豆盆里浇更多的水 D:将两个盆都放在黑暗处
22、在一根木棍的下端缠绕一些铁丝,使木棍刚好能直立浮在水中。如果往水里撒些盐,木棍将( )。
A:向水中下沉一些 B:向上浮并歪倒 C:不发生变化
23、根据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王丹针对下面观察到的现象做出了相应的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推测是( )。
A:现象: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看到了彩色光带。
推测:阳光可能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B:现象:白炽电灯泡的灯丝烧断了,重新搭上,发光会更亮。
推测:灯丝越短,灯丝电阻越大,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大。
C:现象:把红墨水分别滴到热水和冷水中,发现热水变色更快。
推测: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4、物体发出的光进入眼睛后,会在( )上形成物体的像。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神经 D:视网膜
25、自行车车把(龙头)属于简单机械的( )。
A:轮轴 B:杠杆 C:斜面
26、农历初三、四的月亮叫“新月”,下图中( )是新月的月相。
A: B: C: D:
27、把一段芹菜插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只见叶脉被染成红色。这说明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下列哪种结构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 )。
A:导管 B:韧皮部 C:筛管 D:形成层
28、在水下用潜望镜看水面上景物,景物在潜望镜上形成的像是( )形成的。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和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四、多项选择(下列各题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框内。每小题2分,共12分。)
题次 29 30 31 32 33 34
得分
29、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B:是学生系统学习高科技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
C: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D: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同时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课程。
30、对“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B:探究是科学唯一的学习模式。
C:探究过程中为了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当好旁观者。
D:探究要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31、下列哪些是科学教师应该做到的( )。
A:教学中,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B: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C:教师不做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D:教师要了解学生间的差异,以便更多地关照优秀学生。
32、对土壤进行分析后,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土壤是一种混合物体,含有砂、黏土、空气、水等多种物质。
B:焙烧干燥土壤时,有一股烟冒出,这是土壤中腐殖质被燃烧所致。
C:要使西瓜产量高,质量好,必须种在黏质土壤里。
D:植树种草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漠化。
33、关于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流电(干电池)路中,外部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而内部则是从负极流向正极。
B:合上某一路段路灯的总开关,整段路的路灯全亮了,可以肯定该路段的路灯是采用串联方法连接的。
C:将几个1.5V的电池并联起来,其电压还是1.5V。
D:在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灯泡并联比灯泡串联连接发出的光要亮一些。
3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的氧气能够燃烧。
B:台风“碧利斯”对我省造成严重灾害,说明风有强大的力量。
C:雨从云中来,只要天上有了云,大雨一定即来临。
D:给沸腾的水继续加热,沸水会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会再升高。
五、综合题(共20分。)
35、毛老师在课堂上操作投影机时,出现了下列不正常的情况,请你根据经验,对应写出正确的检查、调试和操作方法来:
A:.插头插上电源,投影机灯泡不亮。(2分)
B:灯泡发出的光,反射后投在屏幕上的光斑(亮)范围小(光不满屏幕)。(2分)
C:投出的灯片上的图、字迹等模糊不清楚。(2分)
36、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请回忆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①.此实验是用 法收集氧气。(2分)
②停止收集氧气后,应该怎么操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5分)
37、在探究“影响食物霉变快慢因素”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对“影响食物霉变快慢因素”作出了如下猜想:
A:.食物的干湿情况 B: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
C:储存食物的方法(盐腌、腊制----)
.王军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块相同的面包,使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同一桌上,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块面包的霉变情况。
①王军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 。(选填“A”“B”或“C”)(2分)
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B”,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5分)
六、教学设计(20分)
38、 阅读下面的教材,针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②教学过程: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