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第一节 空气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空气与生命单元的第一节课。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与空气的利用两部分内容。上承八年级上册的地球的“外衣”——大气等知识,下接本单元的氧气和氧化、空气污染与保护以及第三单元植物与土壤等知识,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B、了解空气的利用。
2、技能目标: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成分。
难点:用实验证明空气的成分和体积关系。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出课题。
1、故事引入:家里小金鱼的故事。
提问:谁能帮我解开金鱼死亡之迷?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空气、氧气。
2、提出课题:空气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今天我们再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二)空气的成分
活动一:三个实验分别检测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水分。这部分内容虽然使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在小学科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小组自主完成,教师注重实验现象的分析与结论的得出。(注:在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可补充或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冰冻的饮料瓶为什么出汗了?或饼干潮湿了等,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活动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提出问题:在小学自然常识课里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盛有水的水槽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钟把它罩住,实验结果如何? 这一实验说明什么?(通过回顾小学这个实验让学生领会课本中的实验设计意图)
②演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又由于该实验原理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应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如:(1)红磷在集气瓶燃烧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2)燃烧着的红磷为什么熄灭了?
(3)水面为什么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规范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得出实验结论。)
3、其它成分。教师适当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三)空气的利用
由于本课实验较多,时间上较为紧张,而该部分内容趣味性浓又比较简单,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外调查、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的方法。(对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利用学生了解比较多,且后面还要讨论的,所以这里着重学习氮气的利用和稀有气体的利用)
自主学习:(以任务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阅读材料(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的用途
(1) 举例:
(2) 举例:
2、二氧化碳的用途
(1)
(2)
(3)
3、氮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人体 的主要元素。
(2)氮气是一种 色、 味、化学性质 。
(3)用途: 。
4、稀有气体的利用
(1)稀有气体又叫 气体,包括 等气体。
(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常用做 。
(3)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 , 可制成电光源。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1、思考题: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中钟罩内水位上升不足1/5的原因有哪些?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3、课外调查:分类搜索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4、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