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4.《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教案+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4.《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教案+课件(2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5 18:39:54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学习写得充实
讴歌亲情包头市第六中学 王柱娜
1.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
2.思考并实践如何使用细节描写,使文章充实、真实、动人。
3.最终在写作活动中感悟亲情的可贵。学习目标名家走笔 请你们用心朗读,用情品味出哪些细节写得好,并说明理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朱自清——《背影》节选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史铁生《我与地坛》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龙应台《目送》节选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龙应台《目送》节选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细节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什么是细节描写精品范例 《谁言寸草心》守望唠叨亲情发散思维召唤呵护牵挂引导牛刀小试 根据图片写出在成长过程中最能表现你与父母之间情感(或自己认为最有亲情味)的细节。
要求:
1.小组内互相赏评每个人的写作片段。
2.小组内推选出一篇公认的佳作,由组长朗读。
当你老了
眼眸却依旧明朗
只是要不时地扶起花镜
在“报纸”上寻寻觅觅
似曾相识的那眼儿
请留意这段文字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坚毅
回想它们昔日叹息的沉重
多少人爱你青春追寻的执着
爱慕你的隽秀
实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梦愿到——
夕阳 余晖 你的手是仙人掌
在计算机键盘上悦舞
缓缓地 缓缓地
她听不到了当 你 老 了神态动作细节描写规律总结联想语言修饰心理谢谢批评指正《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版
内容来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5》
课时安排: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①新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②《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在教材中的地位及教材编写意图。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编排在必修5的写作表达与交流单元,这一单元设置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高要求的专题。这四项要求对应的是高考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一项,应该说是更高一级别的要求,所以放在高二进行。 本课的目标属于丰富,以“讴歌亲情”为话题,就是要学生能够感受亲情,体验亲情,这既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是精神洗礼的过程。在能力方面,要通过自己的表达,多元诠释亲情,将内容写得充实。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写出高水平作品,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情感的目标。 2.学情分析 ①能力基础:学生经过高中必修1——4四个模块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回顾感受亲情的基础上,能写出情节比较完整的文章,可是在如何让文章内容充实方面,缺少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方面能力仍待提高。 ②心理基础:高中生对亲情很熟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亲情的感受会更加的细腻、深刻,有亲情做基础,学生的情感调动一定会更容易,思维会更活跃。但另一方面,他们主要是关注某一件事去写作,以记叙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缺少深入的思考、细致的描写,内容不够丰富。 鉴于此,在《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的学习中,特拟定以下教学方针: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用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
教学目标:
1、体会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
2、思考并实践如何使用细节描写,使文章充实、真实、动人。
3、最终在写作活动中感悟亲情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思考并实践使用细节描写,使文章充实、真实、动人。
教学流程图:
背景导入→明确目标→《名家走笔》→何为“细节描写”→《经典范例》→《发散思维》→这____都是亲情→《小试牛刀》(用心写作并交流)→《规律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直接导入法:今天老师引领大家进入到《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的作文教学当中,让大家体会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思考并实践如何使用细节描写,使文章充实、真实、动人;最终在写作活动中感悟亲情的可贵。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名家走笔,何为细节描写。
具体操作:
出示朱自清《背影》——“父亲买橘子”,史铁生《我与地坛》——“母亲送我出小院”以及龙应台《目送》“我目送儿子上大学”和“父亲开小货车送我到单位”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设计目的:学生体验并感悟名家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经典范例,赏析下水作文。
具体操作:
1、出示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中学语文教师下水文现场作文竞赛一等奖老师的作品《谁言寸草心》(北重一中刘婷婷老师)
2、要求:学生用心朗读,找出哪些细节写得好,朗读出来,并赏析好在哪里及作用)
设计目的:
1、用身边教师的下水文触动学生并让学生感受此文有丰富的细节描写——“拄拐杖”“夹菜”“缝衣服”“熬制陈皮山楂水”等,而作者又抓住一个典型的细节“拄拐杖”。从而为得出方法做总结:运用细节描写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个(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二是突出某一个(典型)的细节。(板书“典型”“丰富”)
2、分析此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发散思维,得出这____是亲情。
具体操作:
1、教师语言过渡:我们感受了名家和身边老师出色的细节描写,那到底什么是细节描写。
2、教授使用白板“聚关灯”聚焦到白板中心圆环“亲情”二字,再慢慢随着学生的思考和总结用语言回归用行动按顺时针聚焦到预设好的圆环内。
3、得出这“守望”“唠叨”“呵护”“引导”“召唤”等都是亲情后总结使细节更细的方法。
设计目的:
1、通过名家和身边教师下水文讴歌亲情作品中关于细节描写的赏析,让学生深度体悟总结“这____是亲情。”
2、运用信息技术“聚光灯”等,循序渐进加深学生思考的同时,加深他们感悟亲情的印象。
3、使细节更细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的细节描写和其它修饰手段。
五、小试牛刀,亲自“下水”并展示。(教学重点及难点突破)
具体操作:
1、教师使用白板“拉幕”,徐徐拉开自己事先搜集好的图片: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成人与父母发生的那些故事的图片。
2、教师语言过渡:相信大家此刻一定对“细节描写”跃跃欲试了吧,那请大家亲自下水。
3、出示写作要求
根据图片写出在成长过程中最能表现你与父母之间情感(或自己认为最有亲情味)的细节。
4、小组内互相赏评每个人的写作片段。小组内推选出一篇公认的佳作,由组长朗读。
5、教师赏评并分享自己的下水文——《当你老了》仿写普希金的《当你老了》
设计目的:
下水的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文章是有感情的,好文章是需要细节描写充实“情感”的,另一方面,通过写作实践,力争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的目标。 六、课堂小结,方法规律。(详见幻灯片及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详见幻灯片)
教后反思:
教师教得怎样?
学生学得怎样?
技术应用的创新实践怎样?
附下水文《谁言寸草心》
谁言寸草心
前日,下班回家,拿出钥匙探入锁孔,轻启、推门,熟悉的饭菜香已扑鼻而来。
  “妈,我回来了!”
  厨房里传来拐杖敲击地板的声音,似节日里敲击鼓面的小鼓槌,规律地打着节拍靠近过来。母亲苍白却难掩喜色的脸庞也愈发清晰。“回来啦,快洗手,饭马上就好!”说完,便又拄着双拐打着节拍,蹒跚地挪入厨房,很快淹没在云雾缭绕的油烟之中。
  饭桌前,母亲夹起一口西红柿炒鸡蛋随手落入我的碗中:“多吃点,你的最爱”。我皱眉回道:“妈,跟您说多少次了,自己吃就行,别老是给别人夹菜。自己家人当然没事儿,外人会觉得不卫生,您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母亲一怔,随即笑道:“哎呀,知道啦,这不习惯了嘛,下回注意,下回注意!”言语间似犯了错误的孩子般嬉笑着,两眼的褶皱随之在眼角荡漾开来。
  “对了,我明天要去承德,走四五天,参加比赛,写的作文进决赛了。”“对,我听你昨天提过一次,东西收拾好了吗?多穿点,别感冒”,“还有你的裤子昨天不是说开了线,快脱下来,我给你缝上。”说着,母亲便大口的将碗中剩余的米饭送入嘴中。
  饭后,母亲“打着节拍”挪到我的房间,坐下,拿出胳膊间夹着的针线包。我将脱下的裤子递到母亲手中,说道:“就开了一点线,位置不明显,不用缝的。”母亲眼神不好,穿针引线尤其费神,我劝说多次,母亲却依然坚持:“哪有人出门穿坏裤子,不吉利!”
  相争无果,便也不再坚持。母亲仔细地从大大小小的针里挑选着,抽出一根小心翼翼地放在床上,又捡起一团黑线认真地寻觅着线头。摸到线头,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随之,左手拇指食指捏紧细针,仿佛拿着定海神针般,一动不动。右手捏起线头,两眼死死盯着针头上细微的针孔,如临大敌般深情紧绷,眉头下意识地一圈圈皱起,开始小心翼翼地穿起针来。
  我看着母亲的神情,不禁发笑,认真的模样像极了考场上凝眉苦思的孩子们。这熟悉的场景此刻又似一滴无声的露珠轻落心间。
  去年,母亲病重,检查结果出来时,一家人六神无主。思索再三,决定隐瞒实情,不对母亲如实相告。母亲似乎看出了家人的反常却也不再追问,每日积极配合治疗。本来被医生确诊寿命不过一年多的母亲却奇迹般地好转起来,甚至开始干起家务。我与父亲劝说不止多次,担心她加重病情,她却说道:“你们什么都不让我做,成了废人了。我现在不疼不痒,你们担心什么?再说,我还要帮闺女做饭带孩子呢!”听到这些,我与父亲无奈相视一笑,随她去吧。
  常年做教师,喉咙难免不舒服。偶尔下课回家,声音发涩。母亲察觉,没有说话。过了几日,下班回家,便有一杯温热的陈皮山楂熬制的水递到我的手中。“快喝,快喝,我放了好多糖,酸甜的,对嗓子好。”
  脑海中不禁浮现起昔日种种,似乎母亲无言的付出早已化作一缕春风,润物细无声。我一直在索取,汲取着这份甘甜,难以割舍。
  此时,母亲已缝好了裤子,反复检查,满意一笑,递回到我的手中。
  脑海中,学生们清脆的嗓音不由得再次回荡: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您的寸草之心,我何时才能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