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5 21: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
姓名:邓惠霞 职称:中教一级

课题:《咬文嚼字》

年级:高二年级 版本:人教版

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当即道: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 “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拊掌称妙。)为什么?“轻风 ——细柳,淡月——梅花”【注】映:映照、辉映、显现;隐:藏匿,不显露 。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①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 ②又运用拟人,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也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
下句中添“映(映照、辉映 、显现)”、“隐(藏匿,不显露 )”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写出了如雪梅花融化在淡淡的月光中隐隐约约的朦朦胧胧美景,十分传神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析:“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将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朱光潜咬文嚼字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咬文嚼字”释义义项A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义项B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义项C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此1、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BA?那么,本课中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再思考回答)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语气、情感方面思考)材料一例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例②: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例③: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单纯叙述)
(坚决判断,强烈憎恶情感)(你若是个好小子……假定语气,讥刺“你不是”)
(不合语境)(“有风度”是赞美)
(不合语法)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看似大同,实则迥异;
选择句式,需思量。 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
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材料二(33字)
(21字)
(14字)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王若虚修改《史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删繁就简,故事少波澜。一增一减,大相径庭;
增删文字,要慎重。 传说苏小妹曾写一副对联评价一书生的文章——“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其兄苏轼看后,在上下联各加一字,整个意思就全变了,问加的是什么字?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贾岛吟诗”: “推”和“敲”,到底哪个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 材料三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更改文字,需推敲。1、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2、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3、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哪一句更富文学色彩?说明理由。
材料四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品味妙语清茶水中月(味觉)(视觉)联想善用联想,点石成金;
联想意义,要活用。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清沁心脾 某单位来了客人,决定以特色火锅招待。宾主团团围坐于一桌,主人见火锅里水开了,按照当地的说法叫“水滚了”,便举筷邀客说:“来来来,别客气!滚了就吃,吃了再滚。”客人一听,面面相觑。火锅待客联想意义烟联想水汽一川烟草联想朦胧愁绪(化实为虚)写愁的具体形象的其他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动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联想与否,意蕴不同【小结】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要传达给我们的观点就是: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用四个例子阐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 例证法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水:清澈、和缓、流动
姑娘:纯洁、温柔、机灵山:雄壮 、高大、包容
少年:有力、健壮、胸怀宽广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象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优劣--------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误用:“套板反应”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
八斗”离别:“柳岸灞桥”印书:“付梓”“杀青”请大家阅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看完之后请谈谈在文中的作用。 创新实例:
1、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2、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烟”
苏轼写诗正面反面咬文嚼字套板反应点铁成金
生发联想“套语”“滥调”
滑于流弊正反对比论证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刻苦自励艺



美谨严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推陈出新留心玩索什么是“咬文嚼字”?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小结:
本文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
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简洁美、意蕴美、创新美。拓展训练:炼字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思考:(数、一) “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