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 文 嚼 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来源:21cnj*y.co*m】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好诗不厌千回改,意境多从推敲出。总览这些诗句,他们无不诠释着诗人背后锤炼语言的艰辛。看来,要创作“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还真得下一番《嚼文嚼字》的功夫。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出处:21教育名师】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1 句式不同,思想感情不同。
2 字数不同,思想感情不同。
3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善于运用字的联想意义。
5套版效应。
6总结全文,得岀结论,提出要求和希望。
2、阅读课文1到段阅读文章1-5段。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
2、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2·1·c·n·j·y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21·世纪*教育网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www-2-1-cnjy-com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2-1-c-n-j-y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21*cnjy*com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版权所有:21教育】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21cnjy.com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21教育网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21·cn·jy·com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www.21-cn-jy.com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 王若虚改句 —— 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 贾岛“推敲”—— 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