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全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独具特色的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例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相信大家上个暑假都知道发生在菲律宾的劫持人质事件吧,假如你对匪徒说:
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
两句话意思有什么差别呢?
再如,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1船长没喝酒。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这两个事例可知,增一字减一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义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 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来跟着朱光潜先生学习如何“咬文嚼字”。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基础积累
倒涎(xián ) 援例(yuán) 中石没镞(zú) 剥啄(bō zhuó)
蕴藉(yùnjiè) 岑寂(cén) 月晕、晕车(yùn)清沁肺腑(qìn)
付梓(zǐ) 尺牍(dú)下乘(chéng) 倚靠(yǐ)
【补充注释】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五车:书多。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岑寂:寂静。
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上“咬文嚼字”有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个是褒扬的。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是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援例:援:引用。引用事例。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尺牍:泛指书信。
惟陈言之务去:一定要去除陈词滥调。
下乘chéng:下品,下等。
玩索:玩味,体会。
流弊:滋生或相沿下来的弊端。
二、 课文讲析
(一):“咬文嚼字”个成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常意义上都是贬义的,可以解释为形容不领会精神实质,只纠缠字句,或形容卖弄才学者。那在本文中,这个成语应该怎么理解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说,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将其贬词褒用了,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二):阅读文章文章1-5段,找出所举的例子,细细揣摩,谈谈自己的体会,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
1、演员替郭沫若该台词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骨气的文人”两句有什么差别?后面又剧烈一系列类似的例子,思考“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区别。你从此例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前为判断,后为感叹。从后面的几个例子可见,在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时不适宜。
有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行文简洁本身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文风,但作者却认为简笔不如反比,为什么?此例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王若虚把“三石”去掉 ( http: / / www.21cnjy.com ),简洁很多,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射中的,这种情境造成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李广发现“虎”时紧张、害怕的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的“中石没镞”的情形。而后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终不能复入石也”有失望而斩钉截铁地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使索然无味了。
由此可见,文章并不是字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推”和“敲”的故事
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分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评一评“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同意他的分析吗?你有什么感想?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4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抓住了万籁俱寂中,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
作者不盲从,有自己独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看法。他认为“推”写的是独自步月归寺的冷寂场合,而“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字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还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由此可见,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也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情感。
练习1: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明确: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数”字改为“一”字。郑谷日:“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所以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练习2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明确文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 课堂小结
古人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古往今来像诗仙李白式的诗人很少,大多数人都要为了一句诗、一个字苦苦思索,“咬文嚼字”。可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臻于善境。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此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 课文讲析
1、 找出6、7两段里面所举例子,品味分析。
(1) 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进行了剖析。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来说明什么?
明确:对这两句诗的分析是为了说明善用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意义,会使文章增色。联想的意义又比直指的意义更意蕴丰富,更适合文章的语言。“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系起来。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显得很平庸,不会有这样的想象了。
(2) 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
明确: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的最大流弊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感情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最大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2、 这两个例子和课文要论述“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例子表面是在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的联想意义”,实际上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因为文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述,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
3、 齐读最后一段,归纳(1)什么是咬文嚼字?(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3)怎样咬文嚼字?(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咬文嚼字。
(3) 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4) 咬文嚼字的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 规律总结
诗歌鉴赏中一个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高考中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的关键是要说说所“炼”之字好在哪里,具体可先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阐述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或描述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然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果有特殊的手法要指出它用了何种手法。最后说明了这个字作用如何,效果怎样。
三、 拓展探究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完成下面1-2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叩字句,求其表面。
2、《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 课堂小结
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不但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收益匪浅。
五、 板书设计
1、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为什么?
(1)文字和思想感情
①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②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③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直指意义,联系意义
①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而蕴藉
②滥用导致套板反应
3怎么样?
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