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练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4、咬文嚼字给我们的启示。
一、导入
(一)、古人练字的佳话
?(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 甫
(2)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
(3)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 岛
(4)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5)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6)关于于“一字师”的典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二、古人炼字的精妙之处。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把“群山万壑”写活了,丛聚在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巨龙奔驰。“一”、“独”二字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⑴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1·世纪*教育网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⑵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②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本诗用语传神,“转”字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随天色向晚,山色变暗,着一“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把静止的山写出了动态的美。
“日”字写出流水的始终如一的守恒;
“余”字写出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空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展示已经上升到相当的高度。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四两句诗表面是写景,实质上却是抒情,这两句中的关键词是“空”与“自”,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尽管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此时的诗人却好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这时的杜甫无心赏玩,他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诗人的意图,是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好,就越有助于表现这种心情。 ?????③ 特殊词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c.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21教育网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www-2-1-cnjy-com
?????三、炼句的精妙处
以下是我们以“现在”为话题写的作文的开头,其中有一些词语用得不够准确,一些句子用得不够简洁,试加以修改。【来源:21cnj*y.co*m】
例一:
常听有人叫苦,时光短暂。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阴,犹如历史长河中一个过路匆匆的旅客,如现在水面一颗轻飘飘的泡沫。确实,人生用短暂来形容也极为恰当,但我们不必杞人忧天。我们能做的,并把它做好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握现在。www.21-cn-jy.com
修改示例:
常听有人叫苦,[删去]时光短暂(人生苦短)。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阴,[删去](每一个人都只是)犹如[删去]历史长河中一个过路匆匆的旅客(的匆匆过客),如现在水面一颗轻飘飘的泡沫[删去]。确实,人生用短暂来形容也极为恰当,但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删去]我们能做的,并(努力)把它做好的唯一方法[删去]就是把握现在。
以上的修改:1.避免重复;2.注意辨析词义;3.选词注意上下语句。可见,句子的锤炼也涉及到词语的选用。
根据以上内容,再做一次修改,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
人生苦短。每一个人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我们能做的,并努力把它做好的就是把握现在。
修改示例:
人生苦短。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黎庶草民,每一个人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那么,我们就只能来人世间空走一回而不能有所作为么?当然不是。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未必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但,每一个人所能做的,并努力把它做好的就是把握现在。
例二、
毛泽东主席《七律·到韶山》的结尾原作“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峥嵘胜昔年”,后来觉得缺乏形象,没有感染力,改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又如,《七律·登庐山》的尾句,原作“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后来主席将其改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四、炼词炼句的意义
????使文章表达简练准确,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意境深远,能增强抒情效果。
????一、炼词——炼出新鲜之美。例:
①大约三个月后,初稿完成了。我把它养在电脑里,不去看,也不去想。
②水面上本是绿得一无所有,但池塘对称的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几盏荷花。
③老爹坐在院里的板凳上,叼着一只旱烟袋,吧哒一口日子,冥思苦想。
④水是慷慨的天使。雨霏霏可以滋田,雪皑皑可以沃野,江滔滔可以扬帆,湖泱泱可以荡舟,河清清可以爽心,泉汩汩可以悦耳,茶津津可以润喉,酒醇醇可以助兴……
⑤三个女生,一个秀气,一个洋气,一个土气,秀气的满是灵气,洋气的全是娇气,土气的流露出几分傻气。
????二、炼句——炼出警策之美。例:
①城里有乡下人的梦想,乡下有城里人的爹娘。
②强者,能够改变环境;弱者,只能被环境所改变。
③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④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⑤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三、炼意——炼出意蕴之美。例:
①新燕北归,衔来三月的明媚。
②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
③每天午后,柔阳拨逗着春意,蜜蜂翅上驮着薄薄的东风,在黄杨木上纷飞。
④好在苏州文化俯拾即是,吴越春秋,秦砖汉瓦,还有唐诗山水,宋词田园,你随意遛达,或许一不小心就踩上了李白的脚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⑤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颁奖词)
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五、结合课文理解
1、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六、咬文嚼字常用到的方法——联想、想象
1、什么是联想呢?
《世说新语》: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在眼睛向外看着。谢安乘机问道:“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象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人们对生活感悟力的不同决定了联想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这就指出了联想的另一个要点:知识的积累。?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由眼前乌衣巷的破败联想到豪贵的王谢家族早已凋零败落,(因为在历史上,东晋时乌衣巷是王、谢等贵族居住的地方),再由此联想到沧海桑田变幻无常的社会人生,全诗悲凉凄清,充满感伤的情绪。?【出处:21教育名师】
如果不是具有历史知识,那么当你看到乌衣巷的景色时也就不可能产生这些联想了。
很多景观都是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家完全可以由看到的景物联想到历史的兴亡变迁、人生的沧桑感叹。?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往往并不是记忆仓库没有材料,而是不能“浮想联翩”,不能由题目或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
2、什么是想象呢??
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想象力越丰富活跃,所受的限制越小,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情感体验就越强烈,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大。?
高尔基说“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还没有发现环节。”
欣赏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独自饮酒,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用与月共醉的“热闹”把心中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朱星鹤《坐一对山青》:?
晴天是另一种山貌,尤其是雨后青山,晶莹翠绿,一副冰清玉洁。白云自天外飞来,绕着群山飞舞,山伸出千树手指,戏弄着云,也逗引着风,云是不胜娇羞的少女,怎禁得住山的挑逗?她躲躲闪闪,一不小心跌进山的怀抱,把山谷跌成一片氤氲,山笑了,把笑脸迎向朗朗晴空,迎向坐在窗前的我。一抬头,我便承接住了山的明朗与活泼,我窥见云的飘逸和洒脱。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山、迎向云、迎向蓝天、迎向大自然的和煦温馨里。?
山青翠,云妩媚,人和青山白云融为一体。作者运用想象充分表现了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默契和谐。?
3、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的太滥,也是如此。21*cnjy*com
4、如何引领他们走出“套板反应”的怪圈呢?
可以应用文学评论中的陌生化理论,使语言表达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对视觉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所谓“陌生化”,即指不断嬗变我们对精神和物质世界既定的熟悉感受,摆脱习以为常的惯性化的思维制约,采用创新的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有新的发现,从而缓解甚至彻底走出审美的疲劳状态。它成熟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后在文学的诸多领域运用,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重构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艺术的另类现实展现给我们。 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摆脱“套板反应”的约束: 其一,主客体倒置。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②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 在例①中,本是雪压苍山,可作者却巧妙地将被动的苍山放在主动的位置上,化静为动,不禁令人击节赞赏。例②中的古园本是客体,可作者为了突出地坛公园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反客为主,说古园在等我。主客体的变化使这两个句子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其二,虚实错位。 ①雨后的青山如泪洗过的良心。(琦君《泪珠与珍珠》) ②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比喻一般是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陌生的本体,而在例①中,琦君却自出机杼,以抽象的“良心”作喻体来描绘“雨后的青山”,不仅写出了山在雨后的清爽,更写出了泪水对形成良心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例②中“作品”与“岁月”一为具体,一为抽象,本不具有可比性,但一经嫁接,顿时让人感受到巴尔扎克作品的伟大与不朽。 其三,巧用变式句。 ①“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同上) ③“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例①中正确的语序本是“祥林嫂,你放着吧。”倒装后,突出了四婶见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主动拿祭器大为恐慌,先要祥林嫂放下祭器,强调了四婶紧张而又急迫的心情。例②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都做定语,可它们挣脱了语法的约束,都跑到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自然有强化之意,使读者对祥林嫂的窘境有更强烈的印象。例③用变式句亦是取决于当时的语境,写出了水生嫂的细心与对丈夫的关心体贴,倘用常式句岂不平庸? 其四,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 1.主谓语的超常规组合: ①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 ②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里尔克《豹》) 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①中“海棠花未眠”虽为常识,但又有谁说过?所以备觉新鲜。或许《红楼梦》中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它的本源吧。例②诗人把写飞鸟的“翔”字迁移到鱼上,主谓搭配虽越了雷池,但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之状却尤显生动。例③句的主干是“目光被缠得疲倦”,显然这个组合超越了常理,但将笼中豹经长期羁押而改变了野性的悲凉传达得非常精到。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出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2.主语和宾语的超常规组合: 如:①秋蝉的衰弱的蝉声,更是北国的特产。(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徐志摩《再别康桥》) ③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郑愁予《错误》) “蝉声”而曰“特产”,实为神来之笔,将故都的蝉声之盛可谓写尽了。“悄悄”是一个抽象的副词,本没有资格作主语,可诗人却妙手偶得,以暗喻的手法,借“别离的笙箫”传达出离别之际的无限落寞,使离愁别绪愈发浓得化不开了。例③的主干是“马蹄是错误”,这个超常规的搭配与诗的下句“我不是归人,我是个过客”贯通,强化了等待的女子久等而不得的苦闷与彷徨增强了诗的悲剧色彩。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 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将新一代青年对祖国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暗示得格外深沉,表达得非常到位。例②中“老”的一般用于外在的有形的容貌,一旦与“心”组合,就将一种漂泊的苍凉写出,尤令人怦然心惊。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①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沈从文《边城》) ③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例①中用表示色彩浓度的“浓黑”来修饰抽象的“悲凉”,既强化了悲凉的程度,又化抽象为具体。例②中的“薄薄”一词本是修饰具体可感之物的,一旦与“凄凉”这种情绪对接起来,就让人立刻感到少女莫名的浅浅的忧伤与惆怅。而在例③中,诗人巧加拈连,以“温暖”来修饰“名字”,殊出人意料,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感受。以上这些附加成分与中心语的搭配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容词(有时也可用量词)修饰抽象的名词,从而获得一种变静为动化陈腐为神奇的表达效果。 其五,精心选择锤炼动词或形容词。 ①(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鲁迅《祝福》) 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鲁迅《拿来主义》) ③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郁达夫《故都的秋》) ④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红楼梦》第五回) ⑤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沈从文《边城》) 例{1}“拥抱”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年祝福的热闹氛围,与祥林嫂之死形成鲜明对比,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而例{2}“捧”和“挂”两个动词则巧妙地采用漫画式的笔法,将送去主义者奴性十足而又自以为是的特点活画了出来。例{3}“铺”字似有人刻意而为,实则既暗示出落蕊之多,又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例{4}以“嫩”饰“寒”似乎不合常理。一般人用“轻”,这是典型的套板反应,是俗语;而“嫩”不仅与“轻”有程度上的差异,而且与下联中的“芳”对仗更加工整。最后一例中的“柔软”用来形容曲子在翠翠内心吹起的波澜最可把玩,妙在将少女微妙的心事含蓄有致地再现了出来。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家在遣词造句的时候绝不肯轻意落笔,他们匠心独运,精心筛选,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效果。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廷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韩愈的“唯陈言之务去”……大概都阐明了使语句获得最佳表现力的重要性。那么,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拦路石无疑是“套板反应”,或许,陌生化的手法有助于我们搬开它。一位诗人在谈文时不无戏谑地说:“一篇文章中须有若干个病句。”我想他说的“病句”大概指的是那种超乎正常规范的语法约束的超常规搭配吧。倘无这些“病句”吸引读者的眼球,每个句子都循规蹈矩的,谁耐烦看呢? 然而,要娴熟地运用陌生化用法却又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有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思维一旦走了老路,词句就极容易陷入套板反应的泥淖难以自拔。所以,中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先训练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多在求异思维上下工夫。文中所谈的陌生化手法仅限于技术层面,而绝对代替不了个人的能力与素养——毕竟,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5、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2-1-c-n-j-y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关于练习?
一、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1·c·n·j·y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版权所有:21教育】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参考答案:
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三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质和途径。
参考答案:
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21·cn·jy·com
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呢!”最后一句改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21cnjy.com
四、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设题意图:“套板反应”的现象在诗文中比比皆是,本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种现象及其危害性,为消除这种现象而努力。21*cnjy*com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