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1.《文言词语和句式》6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1.《文言词语和句式》6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6 09: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7张PPT。1文言词语和句式课件制作:合肥工大附中 胡发广1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差异。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翻译。
学会根据具体语境推测文言词语的含义。1阅读思考1.古代汉语为什么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
2.文言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形?
3.课本文言文的注释中,“某字”通“某字”与“某字”同“某字”表示的意思有何不同?
4.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翻译时应该怎样处理?
5.文言文主要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应该怎样翻译?1文言词语·文言实词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汉字的数量远比现在要少。汉字数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自然就会普遍存在。
   二是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这是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最重要的原因。 1   比如课文所举的“亡”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就有以下9个义项:
①逃跑,逃亡。《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②不在,出门在外。《论语·阳货》:“孔子时(通“伺”)其亡也而往拜之。”《孟子·滕文公下》:“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1③失去,丢失。《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通“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④灭亡,消亡。《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⑤死。《论语·雍也》:“亡之,命矣夫!”《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yóu)、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1⑥过去的。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词:“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⑦通“忘”,忘记。《管子·枢言》:“亡其身失其国者殆。”《论衡·语增》:“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
⑧通“盟”,盟约,立盟约。《吕氏春秋·慎行》:“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 1⑨通“无”。
1)[动词]没有。《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论语·量知》:“抱布贸丝,交易有亡,各得所愿。”
2)[动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不然”。《庄子·大宗师》:“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
3)[连词]不论。《汉书·丙吉传》:“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
4)[副词]不。《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三年》:“所过亡得卤(通“掳”)掠,秦民皆喜。”1   如果算上活用,古代汉语中的“亡”还有更多的义项。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亡”仅有“逃跑”、“失去、丢失”、“死”、“死去的”、“灭亡”、“通‘无’”6个义项。
   尽管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只表示一个特定的含义。1文言词语·文言实词(二)古今异义
   实词的古今意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彩变化
   名称改变说法 1文言词语·文言实词(三)通假字
   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
   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用,叫做假借。
   假借有两种情形:1   一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成哉!(《论语·卫灵公》)1   古今字的出现是因为有些词通过引申、比喻、假借等方法,有了多个义项,后来的人为了方便区别这些义项,又另造了一个或几个“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义项。如“暮”是“莫”的今字,最早见于《国语·晋语五》:“范女子(人名)暮退于朝。”《离骚》中也有“暮”的用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文言词语·文言实词1文言词语·文言实词   但后人使用时,却有时写作“暮”,有时写作“莫”,例如: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即1046年)
至莫夜月明,独与(苏)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即1084年)1   为了方便起见,课本注释时把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用“通”来表示,如:“反”通“返”,“女”通“汝”,“惠”通“慧”,“莫”通“暮”。
   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分三种情况:
一是完全同音,如“反”与“返”,“惠”与“慧”;
二是声母相同,如“亡”与“无”,《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三是韵母相同,如“信”与“伸”,《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1   “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
   一种情形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坐”通“座”,“禽”通“擒”,“直”通“值”,“贾”通“價”(今作“价”),“道”通“導” (今作“导”)。
   还有一种情形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常常可以互相替代,如:“距”通“拒”,“说”通“悦”,“厝”通“措”,“被”通“披”等等。 1文言词语·文言实词   需要指出的是,“同音代替”是就古音来说的,由于音变,有些假借字与本字按今音来读已经不同音了。如:
(陈涉)趣赵兵亟入关。
  (“趣”通“促”。 《史记·陈涉世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劝学》)1文言词语·文言实词   异体字,音同义同,只是字形不同。异体字不管处在什么语境,都可以互换。课本注释时用“同”来表示。如:“杯”同“桮”同“盃”,“歡”(今作“欢”)同“懽”同“驩”。
   除实词外,有些虚词也有通假现象,如:“尔”通“耳”,“邪”通“耶”,“已”通“矣”等。1文言词语·文言实词(四)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与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注意:这个语义是在特定语境中“临时”获得的!11.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征,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王,为王,称王。活用名词+补语。《鸿门宴》)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造册。活用名词+宾语。《鸿门宴》)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所+活用名词→名词性结构作定语。《陈涉世家》)
不蔓不枝。(蔓,长藤蔓;枝,生侧枝。否定词+活用名词。《爱莲说》)
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行驶。状语+活用名词。《赤壁赋》)
权,然后知轻重。(权,用秤称。活用名词独立成句。《孟子·梁惠王上》)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维持生活。名词叠用。《归去来兮辞》)12.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所谓使动,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即“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⑴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用作使动的动词常常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鸿门宴》)
   但当一个及物动词和一个不及物动词共同支配一个宾语时,这个宾语就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例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赤壁之战》)1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谏太宗十思疏》)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贫,使……贫困。《荀子·天论》)1⑶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见,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得到某种事物。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鸿门宴》)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使……长肉。《中山狼传》)13.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例如: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这里可译为“钦佩”“赞许”。《苏武传》)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对……感到奇怪。《张衡传》)1⑵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事、物,或者把宾语当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事、物。例如:
(乡人)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伤仲永》)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把……当作老师。《师说》)1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以形容词为例,同一个形容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能是使动,也可能是意动,这需要我们根据语意来判断。例如:
 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欲不战以老秦师。(《淝水之战》)使动意动使动意动1   区别使动和意动,关键看动宾关系表示的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意念,以及宾语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变:
   使动句宾语的状况改变;
   意动句宾语的状况不改变。14.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绝大部分名词不能作状语。而在文言中,名词则经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1(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例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那样。《过秦论》)
一狼犬坐于前(犬,像狗那样。《狼》)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鸿门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1(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例如: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愚公移山》)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黔之驴》)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卒廷见相如。
    (廷,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商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内,在国内。《过秦论》)1(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
忽昼见一绯衣人。(昼,在白天。《李贺小传》)
朝夕遣人候问武。(朝夕,在早晚。这里可译为“每天”。《苏武传》)
衡少善属文。(少,在年少时。《张衡传》)
(6)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如: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向东;北,向北。《过秦论》)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1   以上介绍的只是几种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类活用现象,其实,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还有很多,比如:
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远,远离。)
数词的使动用法(《孙子·军事》:“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一,使……统一。)
数词用作动词(《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动词的为动用法(《陈涉世家》:“死国可乎?”死,为……而死。)1文言词语·文言虚词   2013年全国语文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考查的要求是,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列出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这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应该是我们学习、积累文言虚词的主要内容。1文言句式   2013年全国语文高考大纲对文言句式考查的要求是,能“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列出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几种句式。1文言句式·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从逻辑的角度讲,典型的判断句中的被判断概念和判断概念都应该是名词性质的。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1.用“者”“也”表示判断
   在这类判断句中,“……者,……也”是最典型的判断形式,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1   也有把“者”“也”一起放在句末的用法。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还有单用“者”或“也”的。例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1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苏武传》)
   要注意动词“是”与代词“是”的区别: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在句中作谓语,其前后都应该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代词“是”在句中或作主语或作宾语,作主语时,后面跟着的应该动词(也有可能是形容词);作宾语时,“是”的前面有动词或介词。 1 请比较下面三个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第一句,“是”的前面有表时间的名词“今”,后面有名词“何世”,所以可以认定是表判断的动词。第二句的“是”作主语,第三句的“是”作“若”的宾语。14.直接表示判断
   这类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将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相连。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1文言句式·被动句   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者)而是承受者(受事者),这是古今被动句共有的语法特征。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1.用“于”“受……于……”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1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长吉……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贺小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1   需要注意的是,“为”有介词、动词、名词、语助词等多种用法,表被动时的“为”是介词;但如果句中的“为”不是介词,即便出现了“为……所……”,也不能认定这个句子是被动句。例如: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为”是动词“是”。《苏武传》)14.用“被”表示被动(介词“被”引进施事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第二类,无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在这类句子里,表示被动的通常是及物动词。例如: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拘,被拘禁;厄,遭厄运。《报任安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挫,被摧折;削,被削减。《过秦论》)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封,被封。《苏武传》)1   意念被动的动词前,常加“可”、“足”、“难”、“易”等词表示被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被雕刻。《劝学》)
卮酒安足辞!(辞,推辞。《鸿门宴》)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越,被越过。《滕王阁序》)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被了解。《史记·范睢蔡泽列传》)1文言句式·省略句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最常见的是承前省和蒙后省,自述和对话时也常常省略主语。1 所谓承前省略,就是省略的主语在前文已经出现。又分承前主语省略(即省略的主语在前文主语的位置出现过)和承前宾语省略(即省略的主语在前文的宾语位置出现过)。
太子闻之,(太子)驰往, (太子)伏尸而哭, (太子)极哀。 (《荆轲刺秦王》)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城)实不可得,(相如)乃谓秦王曰……(《廉颇蔺相如列传》)1 所谓蒙后省略,就是省略的主语将在后文出现。例如:
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12.省略谓语动词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中省略谓语动词的现象更为常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1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挺剑,广起,夺(剑)而杀尉。
        (《陈涉世家》)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左右)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14.省略介词“于”
   在通常情况下,补语需要借助介词引进。例如: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补语“地”表处所。《鸿门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补语“弟子”表对象。《师说》)1   但在文言文里,引进补语的介词常常被省略,而使得谓语与补语直接相连。例如: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动词“战”与补语直接相连,补语“河北”“河南”表处所。《鸿门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动词“献”与补语直接相连,补语“项王”表对象。《鸿门宴》)1   如果“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在通常情况下,这个“于”不能省略。例如: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1文言句式·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1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语序应为“不欺余”。《石钟山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常语序应为“未有之”。《寡人之于国也》)
   这类句子的倒装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句子是否定句,其否定词必须在谓语的前面;
  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 1(2)疑问句的疑问代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为“操何”。《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岳阳楼记》)
   这类句子的倒装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句子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必须是疑问代词。1(3)用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正常语序应为“举才”。《曹操求贤令》)13.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通常有几种形式: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正常语序应为“有吹洞箫之客”。《赤壁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劝学》)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正常语序应为“困于周郎之孟德”。《赤壁赋》)14.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在文言里,介词结构则常常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常常要把处在补语位置的介词结构提前到前面状语的位置。例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颜色更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译文】生在我前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追随他,并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译文】堆筑祭坛,在上面盟誓,[用尉的首级]作为祭品。1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处在补语位置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时都要提到前面状语的位置。例如:
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译文】樊哙就把他的盾反过来放<在地上>。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河内发生了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徙<到河东去>。1作业课本第91~92页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