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2.《古代文化常识》6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2.《古代文化常识》6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6 09: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9张PPT。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一、天文地理(1)古诗文与星宿“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阁序》(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七夕》(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牵牛星: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面,织女星在银河西面。
(2)古诗文与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潮汐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新月
4、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是上弦月。
5、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时月亮刚刚升起,是满月的月相。
6、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早晨天空的一轮弯月,显然是农历廿三、廿四前后的残月月相。
(3)古诗文与地理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自古以来“中国”的别称【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赤县、神州】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抢答比赛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 )
A、 月亮 B、姻缘
2、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 )
A、 土地之神 B 、五谷之神
3、“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4、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
A、八条 B、二十二条
5、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
A、黄河 B、长江 C 、淮河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
A、黄山 B、泰山
二、纪年纪时1、古代纪年的方法
2、古代纪月的方法
3、古代纪日的方法
4、古代纪时的方法 公元年换算干支年口诀:公元前后加减三,除十余数是天干,再用基数十二除,余数便是地支年。日晷古诗文与纪时平明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人定:《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
夜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日暮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春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秋:《望海潮》柳永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抢答比赛1、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
A、 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 、喝雄黄酒
2、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A、晚春 B、仲夏
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 七夕节4、“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5、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的是什么节日?
A、中秋节 B、重阳节
C、端午节 D 、春节
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课堂小结四、课外作业: 请大家搜集中国古代的尊称、谦称和礼仪的文化常识谢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三、科举制度 【山东】
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现在的“山东” “山西”的山指太行山。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江东】长江下游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二十八宿(二十八或二十八星)二、古代地理山川关隘名
★江:长江
★河:黄河
★山:崤山
★关:函谷关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山河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 【河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同“河东”。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月亮的别称(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玉轮、银盘、玉盘。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干支纪时法】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年号纪年时间最长的是康熙,长达60年。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太阳的别称 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科举制度由隋朝开始,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迁升,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四、生活习俗【传统节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追念介子推。 【清明】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现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又称团圆节。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五、音乐文娱   【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梅、竹”见上条。 六、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七、人物称谓【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
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
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
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自称妾;
老和尚自称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
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年龄的称谓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
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
称“总角”)。
豆蔻是指女孩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
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女孩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
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
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
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