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提升(打包18套)新人教版选修6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全一册课时提升(打包18套)新人教版选修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26 14:40:22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什么是环境 1、2
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4、5、6、7
一、选择题
  2016年1月11日,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十二五”和2015年工作,分析把握“十三五”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提出“十三五”环境保护总体思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部署安排2016年重点工作。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环境的主体(中心事物)是(  )
A.人类 B.生物
C.地球 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环境包括(  )
①自然因素 ②社会因素 ③生物环境 ④自然环境 ⑤社会环境 ⑥太阳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
解析:1.A 2.A 第1题,由题目可知本题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2016·湖南重点学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5题:
①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第4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
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  )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5.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    描述的文明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C 4.C 5.A 第3题,四则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第4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5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材料①的描述符合。
二、非选择题
6.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子系统通过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提供       与之发生关系。
(2)社会、经济子系统通过为人口子系统提供         与之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中       、水、土壤、生物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4)人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      和      ,通过生产、消费又向       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子系统。
(5)由图可知,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  的。
解析:注意读图分析其中的联系,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人类社会一方面从自然环境中通过生产劳动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答案:(1)劳动
(2)物品和服务
(3)大气
(4)物质 能量 环境
(5)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7.读图,回答问题: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  
   。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      和       。
(3)人类社会通过     消费活动和      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             。
解析:人类与环境关系密切,人类占据环境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答案:(1)反馈作用
(2)生存空间 物质、能量
(3)生产 生活 代谢产物和废弃物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传统的环境观与新的环境观的区别 1、2、3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5、6、7
一、选择题
  环境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新的环境观与下列哪种人地观吻合(  )
A.依赖自然而生存的观点
B.改造自然求发展的观点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
D.人定胜天的观点
2.下列言行,反映新环境观的是(  )
A.“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
B.鼓励购买私家车,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C.提倡使用塑料袋购物
D.提倡高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解析:1.C 2.A 第1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第2题,“只有一个地球”强调保护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符合新的环境观;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应提倡适度消费,不鼓励高消费;塑料袋的使用对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应尽量少使用塑料袋购物。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软”“硬”件建设,建立起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有关“绿色社区”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社区”就是绿化了的社区
B.建设“绿色社区”主要是靠物业人员的管理
C.“绿色社区”的建设需要公众从点滴的日常小事做起
D.“绿色社区”内家庭全是绿色家庭
4.下列行为中,不应该是“绿色社区”中居民行为的是(  )
A.李先生将其摩托车换成电动自行车出行
B.孙女士总是将垃圾分类存放
C.赵大妈上街买菜总是提着篮子,从不使用塑料袋
D.张先生将小排量的轿车换成宝马X6
5.下列符合“绿色社区”中住宅要求的是(  )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地中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声低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3.C 4.D 5.B 第3题,据题意,“绿色社区”的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第4题,宝马X6消耗能源多,产生污染大。第5题,社区中应多建绿地,可起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作用,生活污水净化后应再 利用。
二、非选择题
6.(2016·福建师大附中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龙井生态农业,是集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竹鼠等特色养殖;百香果、红心蜜柚、美国早实核桃等名优水果种植;活禽屠宰、分割、熟食深加工、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体闲旅游为一体的专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农业园。
材料二 下图是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
(1)读材料二,指出该农业生态园哪些方面形成废物资源化。
(2)分析图示农业生态园的发展优势。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物质的流动方向可以得出结论。第(2)题,生态农业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了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答案:(1)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用于生产沼气;种植业的秸秆用于生产沼气;珍禽养殖的粪便用于生产沼气;珍禽的皮毛用于制作观赏标本等。
(2)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促进餐饮、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果草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7.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持续发展是基础,    持续发展是条件,    持续发展是目的。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  )
A.经济系统 B.生态系统
C.人的管理调控 D.社会系统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
(4)说出图中经济系统所包含的基本经济活动(说出三类即可),并以其中一类基本经济活动为例说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解析:第(1)题,由图知,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第(2)题,注意“政策”应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人的管理调控。第(3)题,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4)题,基本经济活动主要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生态 经济 社会
(2)C
(3)公平性
(4)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工业从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环境问题的表现 2、3、7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4、5、7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6、7
一、选择题
  (2016·浙江余姚中学月考)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2.下图中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
B.城市化问题严重
C.生活贫困化加剧
D.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
3.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
解析:1.B 2.D 3.B 第1题,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第3题,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回答4~5题:
4.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适宜的措施是(  )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5.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沙漠化 B.泥石流 C.石漠化 D.滑坡
解析:4.C 5.C 第4题,由图知,柏树林植被条件下CO2浓度最低,故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可有效减缓石灰岩地区岩石的溶蚀速度。 第5题,该地地势起伏大,夏季降水强度大,植被破坏易形成石漠化。
二、非选择题
6.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改造环境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城市湿地是城市基础生态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表明,城市化与湿地面积变化有一定相关性。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说明图示时期,北京湿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变化的相互关系。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湿地减少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由于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第(2)题,结合湿地生态功能回答即可。
答案:(1)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会侵占湿地,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要有因果表述)
(2)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净化水质)功能减弱、调节径流能力减弱、局地气候变化(局地气温上升,风速增加,降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 少等。
7.读“世界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题:
(1)将图中①②③④⑤与所反映的环境问题连线。
① 酸雨问题
② 荒漠化问题
③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④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⑤ 海域污染问题
(2)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图例②所示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应是荒漠化问题;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应是酸雨问题;③主要分布在热带森林地区,应为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分布在山区,夏季降水多,易出现土壤侵蚀问题;⑤出现在近海,为海域污染问题。第(2)题,酸雨的出现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SO2等酸性气体所致。
答案:(1)①—荒漠化问题 ②—酸雨问题 ③—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④—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⑤—海域污染问题
(2)人类燃烧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淡水资源短缺 1、6、7
耕地日渐减少 2、3
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4、5
一、选择题
  近几十年,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据此回答第1题:
1.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  )
①地表径流少 ②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③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地表植被少 ⑤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⑥降水时间分配不均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A 华北地区地处半湿润地区,⑤说法错误,除⑤外都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回答2~3题:
2.图中阴影部分代表耕地,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3.近年来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解析:2.D 3.A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这些地区都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第3题,③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工业化、城市化等非农占用耕地面积较大。
  据报道: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的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中国所有矿产资源都处于紧张状态,将在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能源消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B.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和人均消耗量都很低
C.目前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但全世界所用的能源大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
D.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看,发展中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5.下列采矿过程中的哪一环节能造成水污染(  )
①采掘 ②运输 ③废矿石堆放 ④表土剥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4.A 5.D 第4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耗能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耗能普遍较低,因此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A正确,D错误。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很大,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耗能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B错误。目前,全世界所用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能源,C错误。第5题,采掘过程中为了防止起尘,常采用喷水压尘的方法,容易污染地下水;废弃的矿石或尾砂中含铝、砷、铅、铁等,其可溶性成分被雨水淋溶后析出进入附近水体,造成水污染。
二、非选择题
6.2016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我国的宣传主题为“落定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各省区单位面积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
 。
(2)图中水资源拥有量小于10万m3/km2的省级行政区中,位于沿海的省区简称是    。
(3)图中所示三条河流中,流域内水资源拥有量最少的是    ,该河流流域内水资源时间分配的特点是            。目前该流域面临严峻的水危机,其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        。
(4)根据区域开发的原理,上题所述该流域水资源开发机构可进行的主要工作有              ,
            ,              等。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读图,比较差异即可总结答案。第(2)题,在图中水资源拥有量小于10万m3/km2的省级行政区中,位于沿海的省区只有渤海西岸的河北省,简称冀。第(3)题,图中所示的河流有黄河、长江、珠江,黄河流经的省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少,该河流域的水资源时间分配与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一致:夏秋多,冬春少。造成该流域水危机的人为原因主要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污染等方面回答。第(4)题,对水资源应进行保护性开发,加强管理,统筹安排。
答案:(1)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冀
(3)黄河 夏秋多,冬春少 需求量大,供不应求 水资源利用率低 水资源污染严重
(4)维护流域生态环境 加强水资源管理 统筹安排供水、抗旱、 防洪
7.读“世界14种重要矿产的预期寿命图”,回答下列问题:
(1)矿产资源属      资源,其数量是    的。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消费量占绝大多数的是     国家。
(2)矿产可开采寿命的减少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
 。
(3)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资源        
   ,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       。
解析:第(1)(3)题较为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第(2)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出结论,消费水平提高,矿产的可开采寿命衰减;消费增长率越大,矿产可开采寿命衰减得越快。所以对非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开采利用,延长耗竭 时间。
答案:(1)非可再生 有限 发达
(2)消费增长率越大的矿产其可开采寿命衰减越快
(3)最优耗竭,提高利用率 耗竭时间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2、7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3、4、5、6
一、选择题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据材料回答1~2题: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河西走廊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海河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1.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2.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违背可持续发展区际公平原则的是(  )
A.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日益加剧
B.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C.地下水逐渐增加,水循环加快
D.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1.D 2.B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90%,主要是人口密度大、需水量大导致的。河西走廊因河流上游用水量过大而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公平原则。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5.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B 4.D 5.C 第3题,我国面积广大,但是由于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原少,耕地相对较少;我国经济发展快,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占用大量的耕地,使耕地进一步减少,①②正确;③高产、稳产田表示的是质量的高低,而不是数量的多少。④描述的是东部各省区,不代表全国,与题干不符,③④错误。第4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耕地占用多,后备土地资源少的现状,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耕地减少趋势。第5题,为保证粮食自给,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农业部发文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M      ;N      。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
 。
(3)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可以判断该河是黄河,M是河套平原,N是宁夏平原。第(2)题,由材料二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实行浅耕和免耕、秸秆还田。第(3)题,图中显示的M、N两平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发生荒漠化和引水灌溉引起黄河水的流量变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可以保护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同时也改善了生态
环境。
答案:(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
(3)土地沙化(荒漠化);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使黄河流量减少;土壤盐碱化。提高了土壤的墒情;增加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几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人口数量将近5亿。到2025年,随着人口增长,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量将达到28亿。
(1)漫画中反映了哪些问题 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应如何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
(3)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产生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漫画中可知,该地地下水受到了污染。水资源污染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并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题,治理水污染,应减少污水和有毒物质的排放。第(3)题,材料二反映的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需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
答案:(1)水资源污染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危及人类及生物的
生存。
(2)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强对污水的治理。
(3)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2、6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3、4、5、7
一、选择题
  读“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如图)”,回答1~2题: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2.我国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
C.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工业布局不合理
解析:1.C 2.B 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煤炭,左图中甲代表煤炭;其次为石油,左图中乙代表石油。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石油,即右图中的d,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是石油。第2题,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造成能源产出效率低。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4.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5.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小
解析:3.A 4.B 5.C 第3题,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可以持续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差,风能开发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风能能量密度低、设备造价较高。第4题,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分别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风力强且较稳定。第5题,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地形封闭,风力较弱。
二、非选择题
6.读图,回答问题:
(1)读“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对比图”,比较我国与多数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不同。
(2)我国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什么  
(3)下列有关我国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核能和水电等新能源比例低,应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B.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低
C.为提高能源出口量,国家已将能源建设作为战略重点
D.我国是世界上能源资源大国,能源供应大于能源需求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系统是保证石油安全的方法之一,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系统的目的是什么 石油储备基地选址主要考虑什么区位因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直接得出答案。第(2)题,结合我国煤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与消费区不相匹配答题,煤炭燃烧会带来环境污染。第(3)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单位产值能耗高,且能源缺乏,石油等需要进口。第(4)题,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需要考虑运输条件、距能源产地的远近等因素。
答案:(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而多数发达国家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
(2)带来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3)A
(4)目的: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考虑的区位因素:接近石油产地,海运方便。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光照资源图。
材料二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平方千米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的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按照能源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    (填“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有哪些 (至少答出两点)
(2)结合材料一判断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 因素。
解析:第(1)题,考查新能源的意义。第(2)题,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低纬度、大陆性气候、阴雨天气较少、地势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地区。第(3)题,建设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可从位置、风的强弱、经济基础、科技力量、土地资源等方面作答。不利因素可从发电成本、科技投入、施工难度、风力资源是否稳定等方面作答。
答案:(1)可再生 太阳能、风能 新能源多属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拉萨。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丰富;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气多,雾多,日照时 数少。
(3)有利因素:地处沿海地带,受冬夏季风影响明显;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不利因素:成本高、施工难;风力资源不稳定。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天然水的自净能力 4、5
水体污染现象 1、2、3、6、7
一、选择题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目前在全球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现象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形成“赤潮”的主要污染物为(  )
A.重金属 B.甲基汞
C.氮、磷等营养物质 D.有机氯农药
3.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解析:1.D 2.C 3.D 第1题,赤潮主要是人类排放污染物引起海洋中藻类大量繁殖,并导致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第2题,引起赤潮的污染物主要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第3题,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水温较高、较封闭的海湾等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四个水域中,工农业生产均较集中,海湾也比较封闭,所以水温成为赤潮形成的主要差别因素,珠江口地区纬度低,水温高,更易发生赤潮。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根据题干要求回答4~5题:
4.下列天然水净化作用中,属于化学净化作用的是(  )
A.混合 B.沉淀
C.分解、凝聚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5.不论哪一种水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若排入的污染物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  )
①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 ②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 ③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 ④造成水质恶化 ⑤使水生生态系统更加多样化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4.C 5.B 第4题,混合、沉淀属于物理净化作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属于生物净化作用。第5题,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和水中的生物群落组成,从而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
二、非选择题
6.下面为福建部分港湾无机氮、无机磷含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福建省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并说明共同的主要人为原因。
(2)指出海水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高可能引发的危害和解决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海湾是泉州湾,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是厦门湾。它们共同的人为原因可以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其解决措施可以从减少污水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海湾:泉州湾;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厦门湾。共同人为原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大;过度的海洋养殖。
(2)危害: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解决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污水减排、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剂;采用科学养殖技术。
7.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年来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下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近30年来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中反映了近30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下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如跨流域调水;节流主要是节约用水,如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3、5、6、7
大气污染防治 2、4、6、7
一、选择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1~2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2.解决因大量使用家庭轿车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发展“绿色交通” ②禁止家庭轿车的使用 ③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 ④发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⑤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⑥鼓励“绿色出行”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解析:1.D 2.C 第1题,城市人口集中,车流量大,汽车尾气直接污染大气,降低城市大气质量。臭氧空洞主要是氟利昂(制冷剂)影响所致。尾气对水体不会直接造成大范围污染,也不会引起大规模酸雨危害。第2题,禁止家庭轿车的使用虽能减轻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但不可取;“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我国应鼓励“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交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5题:
材料一 像粮食和蔬菜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 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 000万元,排污权交易机制(指政府在对污染排放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在我国初步形成。
材料二 全国酸雨分布示意图。
3.材料一中所列省市中,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
①上海 ②河南 ③柳州 ④山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从长远看,“排污交易机制”的运行,将会(  )
①造成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②鼓励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 ③使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④促使环境质量趋向好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我国南方多重酸雨区的原因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雨水丰沛且降水量大 ④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3.C 4.D 5.A 第3题,通过对四个城市的区域定位,结合图可得出正确选项。第4题,在“排污交易机制”的运行中,排污量大的企业要购买排污量小的企业的排放指标,这样就会增加生产成本,促使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最终使环境质量趋向好转。第5题,我国南方地区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既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有关,又和相对封闭的地形、降水较多的天气有关。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化石燃料产生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统计图。
材料二 大气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图。
(1)读材料二,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并描述图中有毒烟雾的形成过程。
(2)读材料一,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例有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不难得出结论。第(2)题,图中列举的污染物都属于大气污染物,而不同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类型不同。第(3)题,与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天然气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运输、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污染少。要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能源等方面去回答问题。
答案:(1)光化学烟雾、酸雨。
形成过程:汽车尾气中的碳化氢和一氧化氮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烟雾。
(2)(向大气中排放的)灰分会增加可吸入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SO2、NO2会导致酸雨产生;碳氢化合物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等。
(3)利用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较轻。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在能源开发上,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市2015年各区县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布图
(1)图示各区县中,年均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是      。
(2)2015年北京市年均二氧化硫空间分布总的特点是      。
(3)二氧化硫气体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产生的影响有  。
(4)北京市为了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年均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是通州。第(2)题,2015年北京市年均二氧化硫空间分布特点是南高北低。第(3)题,二氧化硫气体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酸雨。酸雨的危害有:使土壤、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第(4)题,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措施可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环保意识,植树种草,增加绿化面积等方面 作答。
答案:(1)通州
(2)南高北低
(3)酸雨 使土壤、河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植树种草,增加绿化面积。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城市垃圾特点 1、2、3、7
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4、5、6、7
一、选择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的种类与总量日益增多,许多地方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与堆积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并持续向水、大气释放有害物质,使水体水质、大气质量恶化,危及人体健康。据此回答1~2题:
1.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
①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 ②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会使水体受到污染 ③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破坏土质 ④垃圾经过强光照射,会逸出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有关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其他类型的污染一样,污染途径单一
B.固体废弃物污染以迁移转化为主,其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
C.因为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我们不必过分注意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的危害
D.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弃物,可避免大气二次污染
解析:1.A 2.B 第1题,垃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垃圾经过强光照射会产生有毒气体从而污染大气,造成地区性大气污染,但不会破坏臭氧层。第2题,当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超出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下表反映的是上海市城市垃圾成分的变化(%)。据此回答第3题:
年份 纸类 塑料 竹木 纤维 厨余 果皮 金属 玻璃 渣土
1994 7.49 9.16 1.37 2.13 59.45 13.87 0.56 4.00 1.89
1998 8.77 13.48 1.27 1.90 53.23 14.10 0.73 5.15 1.37
2015 15.44 12.62 2.86 5.28 55.78 0.87 5.36 1.79
3.2015年与以前相比,对所占比重上升的垃圾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为(  )
A.填埋 B.堆肥
C.焚烧 D.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
解析:D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与以前相比,纸类、竹木、纤维等所占比重上升,这些都属于可回收物质,可对它们进行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而填埋、堆肥、焚烧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并对垃圾分类回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读图,回答4~5题:
4.四个垃圾收集点布局方案较为合理的有(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5.小区按规划布局了垃圾分类回收箱,但使用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②生活垃圾数量庞大 ③生活垃圾种类较多 ④垃圾分类标准模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4.A 5.D 第4题,垃圾收集点应较均匀地分布于居民区内,以方便居民放置垃圾。第5题,垃圾分类回收箱的使用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可能与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垃圾分类标准模糊有关。
二、非选择题
6.填埋法是处理城市垃圾的常用方法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埋法的主要优点是       、       。
(2)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填埋后垃圾经过发酵,产生的 
     等可燃性气体必须排出,否则遇到明火可能爆炸。因此,垃圾填埋场要设置          。
(3)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解析:第(1)题,考查各类垃圾处理方法中填埋法的优点,从资金投入、难度方面分析。第(2)题,填埋后垃圾经过发酵产生的甲烷易引发爆炸,所以应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及时排出。第(3)题,因垃圾填埋场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所以其布局必须做到: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避免污染物漂浮、扩散和渗漏。
答案:(1)简便 经济
(2)甲烷 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3)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避免污染物漂浮、扩散和渗漏。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据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约有1.5亿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随着垃圾的不断增加,约有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堆放垃圾的场所,约有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上海用垃圾作为燃料,把垃圾变为有机肥甚至建材,已成为现实。下图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
(1)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将固体垃圾露天堆放会带来哪些问题
(3)目前对城市垃圾的传统处理方式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4)分析新型垃圾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让学生知道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产生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固体废弃物来源、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新型的垃圾处理方法的好处,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答案:(1)工业生产、机关单位办公、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居民日常生活等。
(2)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需占用大量宝贵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有些垃圾堆放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
(3)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和空气。
(4)废弃物的资源化,如把垃圾转化为建筑材料和肥料;废弃物的减量化,如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废弃物的无害化,如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环境污染。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
环境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和手段 2、3、4、5、6、7
一、选择题
  为了补源保泉,济南水政监察支队近年来依法强制“封杀”了360眼自备井,取缔了3 000余眼浅层井。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环保部门依法“封杀”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  )
A.区域环境管理 B.资源环境管理
C.部门环境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2.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宣传教育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B 2.A 第1题,自备井能够随意地抽取地下水资源,“封杀”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第2题,环保部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环境的管理,其主要运用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和环境宣传教育等。据此回答3~5题: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环境技术手段
4.我国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均为公害。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这属于(  )
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
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D.环境技术管理
5.确定防治污染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到环境之中。这些活动主要是运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属于哪种类型(  )
A.行政 环境技术 B.行政 环境质量
C.法律 环境技术 D.法律 环境质量
解析:3.A 4.B 5.A 第3题,题干所述的环境管理手段属于行政手段。第4题,依法管理属于法律手段的运用。第5题,确定防治污染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属于行政手段;组织环境保护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等属于环境技术手段。
二、非选择题
6.如图是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保护部发布公报,从环境管理的手段来看,是以    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2)比较图中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3)请你为企业减排二氧化硫提几条建议。
解析:第(1)题,据环境管理手段的分类作答。第(2)题,在认真阅读图示的基础上寻找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异同。第(3)题,可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及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多角度加以阐述。
答案:(1)行政
(2)
相同点 大多数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较,2008年上半年均出现下降趋势
不同点 北方各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于南方各省区
原因 我国煤炭主要分布于北方,北方煤炭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较大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和利用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7.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时段内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该时段内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2)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天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管理手段是     。(填选项字母)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3)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第(2)题,首钢作为国有企业,其搬迁是在政府干预和指导、规划的条件下完成的,属于行政手段。第(3)题,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应从减少废气排放和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A
(3)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第三节 公众参与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1、2、6、7
个人环境道德修养 3、4、5、6
一、选择题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解析:1.B 2.A 第1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影响不同。全球气温升高后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但对洋流影响不大,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全球变暖对非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中国的自然带因温度上升也会相应地北移。第2题,全球气温升高与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
  目前,我国所有超市、市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都实行了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据此回答3~4题:
3.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  )
A.刺激人们的消费 B.减少“白色污染”
C.方便人们的生活 D.增加商品零售额
4.下列行为可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量的是(  )
①使用布袋子 ②重提菜篮子 ③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3.B 4.D 第3题,塑料购物袋,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第4题,要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就必须认清塑料购物袋带来的危害,通过改变自身的日常生活行为来实现,如使用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
5.下列符合环境道德行为的有(  )
A.讲卫生,大量使用清洁剂
B.善待自然,植树造林
C.贴近自然,露天烧烤
D.提高品位,购买珍稀木材家具
解析:B 大量使用清洁剂会造成环境污染;露天烧烤不但会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购买珍稀木材家具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带来生态问题。这些都与环境道德相违背。
二、非选择题
6.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任务。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环境署介绍:“通过科学家的测量,最近臭氧空洞的面积是近十年里第二小的,这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家电行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的成果。”
材料二 绿家园志愿者,简称绿家园,倡导环保领域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科学决策,致力于气候变化、江河保护、企业环境责任和低碳生活等领域,推进环境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平性。
材料三 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同时又把气候变化目标分解纳入“十二五”规划。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指                         等;跨国、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等。
近年臭氧层空洞的缩小表明:解决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必须进行
  。
(2)“绿家园志愿者”属于        环境保护组织,他们协助政府执行        ,对提高        的环境意识,参与保护环境和实行社会的监督发挥了积极作用。
(3)气候变化中青年也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青年是      。节水、节电、保护动植物都是人类个人         修养的体现。
解析:第(1)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跨国、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扩散、沙尘暴扩散、海洋污染等。由此,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国际合作。第(2)题,“绿家园志愿者”属于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个人环境道德。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雨区的扩展、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沙尘暴扩散 国际合作
(2)民间 环境政策 公众
(3)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意思正确即可) 环境道德
7.(创新探究题)NGO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我国的环保NGO发展也非常快。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属于NGO主要工作方向的是(多选题)(  )
A.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B.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C.监督企业的行为
D.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2)NGO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3)我国环保NGO对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解析: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意义方面回答。主要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并且直接参与和监督等方面作答。
答案:(1)ABCD
(2)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能引起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3)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直接参与保护环境,实行环境保护的社会
监督。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1、2、3、6、7
中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合作 4、5、6
一、选择题
  八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称,八国寻求2050年实现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但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对声明提出批评,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责任。据此回答1~2题:
1.八国集团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问题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C.臭氧层日益减少 D.汽车尾气排放过多
2.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耗的能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经济发达
解析:1.B 2.B 第1题,八国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第2题,发达国家排放的污染物多,消耗资源多,所以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面积的迅速蔓延,给土壤、森林、建筑物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绿色电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酸雨对我国的影响。结合材料,回答3~4题:
3.韩国和日本近几年酸雨危害也十分严重,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B.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
C.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电比重太高
D.中国农村大量燃烧秸秆和薪炭林
4.绿色电力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但目前我国的绿色电力发展不足,其原因主要有(  )
①绿色电力的资源不足 ②绿色电力的价格高 ③绿色电力的市场较小 ④技术难题尚未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3.A 4.B 第3题,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造成了我国严重的酸雨问题。第4题,结合题干,绿色电力是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无环境污染(如潮汐能、地热能发电),就我国来看,价格偏高,市场偏小。
5.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领域的是(  )
A.有害废弃物研究与管理
B.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
C.同澳大利亚合作开采铁矿
D.东风汽车集团与日本本田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解析:A 提取题干关键词——“环境保护”,非“经济”国际合作,所以B、C、D三项错误。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领域包括水资源研究与保护、大气质量研究与保护、有害废弃物研究与管理、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环保技术合作等。
二、非选择题
6.2014年4月13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德国柏林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报告显示,虽然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越来越多,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已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只有通过重大体制和技术变革,才能实现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注:能源消费构成是指各种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
材料二 清洁发展机制,即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气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       ;b        ;
c       ;d        。
(2)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
意义。
(3)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4)目前,部分发达国家拒不签署《京都议定书》,不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基本原则
解析:第(1)题,先判定b,它既能释放热量又能引起CO2含量的增多,应为燃烧矿物燃料,则a为毁林。c为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应为极冰融化。d为海平面上升的后果,结合其他后果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由清洁发展机制的定义可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CO2排放量被缩减,分别从以上两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描述即可。第(3)题,是对加强国际合作必要性的考查。第(4)题,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答案:(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重大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4)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7.(2016·河南卫辉一中期中)我国某化工有限公司与日本公司合作开发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年可产生“减排权”1 000万吨。按国内价格计算,每年可获得收益6 000万美元。这种全新的盈利模式使得CDM项目得到国际资本的追捧,CDM则体现了《京都议定书》建立环保机制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CDM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减少      排放、为解决      全球性环境问题做出努力。
(2)该化工有限公司是废气排放大户。但该企业若为减少排气量而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资金投入都由外方承担还能创造经济效益,这主要归根于《京都议定书》对      国家的      任务未作出限制性要求。该案例也体现了国际环保合作中的         原则。
(3)《京都议定书》在国际环境保护中起到      功能,为保护全球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析:首先通过《京都议定书》可推知CDM项目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相关,它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运转机制。《京都议定书》(目前)对发展中国家未作减排要求,对主动减排进行多方面、多方式鼓励,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真正发挥全球环境管理的功能。
答案:(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气候变暖
(2)发展中 (节能)减排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3)环境管理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2、3、4、6、7
保护森林 5、6、7
一、选择题
  2016年“世界森林日”的主题是“森林与水”。 设立世界森林日,目的是为了引起世界各国对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据此回答1~2题:
1.“穷了山区,害了平原”这句话从反面说明森林具有的环境效益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2.森林植被破坏,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土地荒漠化 ②火山喷发 ③水土流失 ④山体滑坡 ⑤水旱灾害频发 ⑥泥石流 ⑦地震 ⑧物种锐减
A.①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⑦
解析:1.A 2.C 森林遭破坏,会造成山区水土流失、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导致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堵塞河道,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说明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火山喷发和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引起的,与森林破坏无关。
  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回答3~5题:
3.森林的首要价值体现在(  )
A.为工业提供原料 B.为人类提供食品
C.为建筑业提供木材 D.改善生态环境
4.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不属于其产生的影响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
5.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减少固体垃圾
C.减少木材的消耗量 D.移风易俗
解析:3.D 4.D 5.C 第3题,森林的首要价值是改善生态环境,其经济价值是次要的。第4题,根据森林的作用可知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臭氧层空洞是氟利昂的排放引起的。第5题,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木材的消耗量,减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环境报》有一篇报道:吃烧烤等于“吞绿荫”,呼吁不能“为嘴伤林”。报道中介绍了两位中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分布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算了一笔账,于是向社会公众呼吁“口下留情救树林”。
(1)炭火烧烤对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2)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保留烧烤这种饮食文化,同时又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3)根据你的观察,在目前的餐饮业中,还有哪些对环境保护有严重危害的现象 (结合实际列举两例)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炭火烧烤不但对森林有破坏作用,同时还造成环境的污染。第(2)(3)题为开放性题目,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污染空气、破坏森林。
(2)电烤。(其他方式只要合理即可)
(3)用一次性筷子;用塑料饭盒;吃野生动物等。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山西汾河流域的吕梁山山脉曾是一个著名的森林地区,也是汾水的水源涵养地。现在的吕梁山仅存在主峰附近一片森林,大片林区已不复存在。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造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4世纪时,一次山洪暴发,竟冲下百万棵大树。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于记载。
(1)山区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的作用是
 。
(2)文中所述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是
 。
(3)渭水的流量已明显减少的原因是

 。
解析:第(1)题,山区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的作用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第(2)题,一定注意这里是让说明文中所述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第(3)题,这里既有森林面积减少的因素,同时也有气候变迁的
原因。
答案:(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山洪暴发;大量采伐兴建土木工程
(3)森林破坏,导致调节、涵养水源作用减弱,气候变迁等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湿地的分布与作用 1、2、4、6
湿地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3、5、6、7
一、选择题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服务价值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
B.湿地号称“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
2.河流源头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3.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解析:1.A 2.A 3.C 第1题,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湿地的范围很广,虽号称“天然水库”,但并非水库,如沼泽;有些湿地,如河流,可以发展航运,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有一定限度的,故人类不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第2题,位于河流源头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的功能。第3题,围湖造田,垦荒种粮是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选
C项。
  2014年4月23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的原则,确保完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更好地引领带动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据此回答4~5题:
4.鄱阳湖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下列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湿地能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湿地能调蓄洪水,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5.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招商项目的是(  )
A.生物及新医药产业
B.有色金属冶炼产业
C.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
D.生态旅游产业
解析:3.B 4.B 第3题,大力开垦湿地在短期内会使耕地面积扩大,但湿地的开垦会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进而加剧人地矛盾。第4题,有色金属冶炼产业不仅能耗大,而且会对鄱阳湖及周围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属于该生态经济区的招商项目。
二、非选择题
6.(2015·福建卷,40C)如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第(2)题,从湿地减少的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即退耕还湿、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还可从法律法规分析,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答案: (1) 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两个湿地的分布区图。
材料二 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0万平方千米。
材料三 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的高原,平均海拔约3 500米。
(1)与B沼泽相比,A沼泽成因在气候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近几十年来,破坏两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人类活动。除此以外,其他破坏湿地环境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
(3)以A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A地区比B地区纬度高,平均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和凌汛形成沼泽。第(2)题,A地区为农耕区,B地区为畜牧区,虽然人类活动不同,却都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问题。第(3)题,从湿地保护和恢复等方面作答。
答案:(1)A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
(2)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草地退化 1、2、3、4、6、7
保护草地 5、7
一、选择题
  读表,回答1~3题:
国家 美国 新西兰 澳大利亚 中国 蒙古
每公顷草场养羊只数 1.94 11.58 1.17 0.96 0.6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我国草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我国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
B.天然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迅速下降
C.草场的载畜量很低
D.我国天然草场面积大,靠天养畜即可
2.造成上述国家草场载畜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  )
A.气候条件 B.地形条件
C.市场条件 D.管理水平
3.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对草地的盲目垦耕 ②超载放牧 ③实行轮牧制度 ④大水漫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A 3.A 第1题,主要考查从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B、C三项都是我国草场存在的问题,但是表中反映的只是我国的草场载畜量很低这一特点,D项说法错误。第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新西兰草场的载畜量远高于其他各国,主要原因为新西兰的草场地处降水丰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单位面积产草量大且草质优良,其他国家的草场主要位于降水较少的地区,单位面积产草量较低。第3题,对草地的盲目垦耕、超载放牧等,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某中学一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区进行生态调查。下图是他们调查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 B.滥垦
C.滥伐 D.滥牧
5.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小麦的产量
解析:4.D 5.C 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景观分布是以水井为中心,并且在邻近水井的地方出现了草原退化的现象,这是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引起的。第5题,由图示可判断该地水资源匮乏,解决草地退化的合理措施是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二、非选择题
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羊绒年产量占世界年产量的70%左右,内蒙古羊绒年产量占我国年产量的50%左右。山羊产绒率极低,羊绒为稀缺的天然动物纤维,羊绒产量受草场载畜量的限制。
材料二 见下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在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对材料二阴影所示地区的羊绒业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2)鄂尔多斯高原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 导致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解析:第(1)题,在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使鄂尔多斯高原蒸发量增加,从而加剧该地区的干旱,使该地草场载畜量降低。最终导致羊绒产量减少。第(2)题,鄂尔多斯高原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该地区草场退化严重,荒漠化加剧;材料二中图例“煤矿”提示人为原因还可以从“采矿”角度分析。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使该地区更加干旱,从而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使羊绒产量减少,影响羊绒业的发展。
(2)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采矿等。
7.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自然原因、城市交通建设。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是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新疆绿洲主要发展农业,土地荒漠化主要由于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引起;解决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主要从加强管理和保护两个角度归纳答案。
答案:(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生态环境保护 1、2、5、6、7、8、9、10、11、12、13、14、15、16、21、22、23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3、4、17、18、19、2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某中学(24°N,115°E)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的结果如图。据此回答1~2题:
1.探究结果表明(  )
①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要低 ②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③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④该地夏半年裸地的气温比林地的气温偏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防风固沙 ②削弱噪音 ③防止台风侵袭  ④吸烟滞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D 2.C 第1题,简单计算可知,图示林地与裸地月均温的差为负值,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要低。林地热容量大于裸地,气温变化缓和,夏季林地气温小于裸地气温。第2题,该片林地处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此,主要作用是吸烟滞尘、削弱噪音。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
回答3~4题:
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4.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
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节能电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A 4.C 第3题,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主要发生在沿海低地,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4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美航空航天局拍摄的照片显示,由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共同“哺育”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面积剧减为2 000 km2,仅为原来的10%,由于兴修水利使湿地锐减,目前,湿地中至少已有40种水禽和哺乳动物消失,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数目也锐减。
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伊拉克沼泽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沼泽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多,水分充足,透气性好,肥力高
B.保护好沼泽对伊拉克的最大意义表现在经济方面
C.伊拉克的湿地就是沼泽
D.伊拉克沼泽地减少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中东地区
6.伊拉克地区湿地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能源开发导致地表水的大量下渗,使地表径流减少
B.大量排放生活污水,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C.在沼泽区开挖鱼塘,发展桑基鱼塘破坏了自然生态
D.人类活动超量利用水资源,导致生态用水不足
解析:5.D 6.D 第5题,湿地土壤是缓慢沉积形成的,透气性不好,湿地种类很多不仅包括沼泽,保护湿地的意义在生态方面更为突出。第6题,人类兴修水利,超量利用水资源,导致生态用水不足,致使沼泽破坏。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95%以上。据此回答7~9题:
7.拉鲁湿地所在的青藏高原能源资源丰富,主要有(  )
①煤 ②石油 ③太阳能 ④水能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8.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差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关于拉鲁湿地发展方向的叙述,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7.D 8.C 9.D 第7题,了解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和气候特点,就能分析出青藏高原的能源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势高, 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故答案为D。第8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少温差增大湿度等,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C项正确。第9题,把拉鲁湿地建成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会破坏生态,D项不可取,故选D。
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优质水稻若申请专利,他将超过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
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  )
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促使水稻基因突变
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
D.东北地区,可利用肥沃的黑土地培育优质水稻
1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解析:10.A 11.C 12.B 本题组考查保护生物物种的意义。第10题,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加以保护。第11题,生物育种应在低纬度地区进行,因为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可加快育种速度。第12题,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漠,其原因可能是(  )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1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坚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解析:13.D 14.C 第13题,草原地区为满足牲畜饮水而大打机井,使井口周围的草地遭受践踏而退化成沙地。第14题,绿洲萎缩即出现荒漠化迹象,其表现是地表反射率上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坚实度上升,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只有C项正确。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15~16题:
15.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
16.“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解析:15.D 16.C 本题组考查臭氧空洞有关问题。第15题,臭氧空洞的出现主要与生产和生活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氟利昂有关;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臭氧层能大量吸收紫外线,空洞的出现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地球生物。故治理措施是减少氟利昂的使用。第16题,臭氧空洞的出现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表明国际社会共同采取措施进行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故选C。
17.我国违反环境法律的案例中,引起犯罪的主要原因除部分公民不懂法律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利益的驱动
B.执法力度不够
C.环保意识淡薄
D.环境状态良好,不需要过多保护
解析:A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促使一部分人违反环境保护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浪潮已经掀起,然而根据中国低碳网调查显示,对“低碳”一无所知的人占49%以上。据此回答18~20题:
18.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碳经济就是指要减少煤炭的燃烧
B.低碳经济就是指企业要降低能耗
C.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D.低碳经济主要是约束企业行为,与消费者无关
19.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生活,下列关于低碳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
B.低碳生活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减少能源消耗
C.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不要用煤取暖
D.低碳生活要求我们不能剧烈运动,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20.中国低碳网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
A.环境保护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B.实现低碳生活需要行政干预
C.实现低碳经济只能依靠法律手段
D.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宣传
解析:18.C 19.B 20.D 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节约能源。中国低碳网调查结果显示对“低碳”一无所知的人占49%以上,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较小,需要加强宣传。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近年来,承德市始终坚持“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的宗旨,加大林业建设力度。其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造林育林超千万亩,为京津地区建起了防风避沙的绿色屏障,显著改善了京津周围的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期有效促进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作出重大牺牲的地区的发展。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
(1)材料二所呈现的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2分)(  )
A.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D.用水不合理,土地盐碱化严重
(2)对图中荒漠化的扩展叙述正确的是(2分)(  )
A.辽宁、河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西、向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强劲的西北风有关
D.气候的演变是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
(3)图中所示森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属于我国的    林区,破坏严重的原因是  。(3分)
(4)材料一中承德市始终坚持的宗旨体现了森林的哪些作用 (3分)
(5)针对上述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5分)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其保护措施。第(1)题,图示地区荒漠化严重地区为我国草原牧区及农牧过渡带。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即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第(2)题,荒漠化的扩展方向是东南方向,故与冬季强劲的西北风有关,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第(3)题,森林破坏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森林的破坏与当地的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森林火灾有关。第(4)题,材料一中体现了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第(5)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C(2分)
(2)C(2分)
(3)东北 林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森林火灾。(3分)
(4)森林是一种自然资源;森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生态效益。(3分)
(5)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鼓励保护性开发,实施生态补偿;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5分)
2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渤海是目前我国海洋污染最严重的海区之一,下图为某年份渤海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2015年8月1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陆源污染是造成渤海水质不断恶化的主要因素,渤海每年承受来自陆地的28亿吨污水和70万吨污染物,污染物占全国海域接纳污染物的50%,致使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渤海环境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利用功能严重减退,近乎成为“死海”。
(1)从渤海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可看出      、      、
      水域污染最为严重。(3分)
(2)渤海面临“死海”危机,对渤海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4分)
(3)针对渤海污染情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进行整治
(6分)
解析:第(1)题,读图,水体污染严重水域集中在渤海的三湾。第(2)题,注意审题,主要回答问题是渤海污染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渤海污染,会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减少,使海洋生态和环境发生变化,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环渤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渤海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陆地上的工业生产。治理污染主要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要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等。
答案:(1)辽东湾 渤海湾 莱州湾(3分)
(2)影响渔业生产,影响沿海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环渤海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4分)
(3)加大宣传力度,使人类必须善待“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制定相关法律,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和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对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或实现零排放,做到谁污染谁治理。(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巴西总统府战略事务部、巴西亚马孙环境研究所(IBAM)和巴西科技部战略研究中心(CGEE),联合发布了巴西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认为,热带雨林是全球巨大的碳储存库,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估算,热带雨林储存着大约2 000亿吨碳。砍伐和破坏热带雨林,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碳,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的原因是(1分)(  )
A.森林可以防风固沙
B.森林可以吸收噪声
C.森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D.森林可以提供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
(2)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危害 (6分)
(3)以下措施或建议有利于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的是(多选题)
(2分)(  )
A.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加强雨林所在地人民的教育,提高其
素质
B.世界范围内的热带木材的进出口应该适当禁止,木材须来自适当管理的保留区
C.以贷款、奖金及技术援助的方式,鼓励再植森林
D.扶植培养雨林区的地方环保团体,使其加强合作,影响当地政府政策制定
(4)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平衡统一,我国为保护森林资源早在1984年就制定和颁布了          ,并将每年的  月
    日定为义务植树节。(3分)
解析:第(1)题,抓住关键词“地球之肺”,主要是从碳氧平衡方面回答。第(2)题,生态危害主要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回答。第(3)题,各项措施都是合情合理的。第(4)题,是对基本法规和我国植树节日期的考查。
答案:(1)C(1分)
(2)气候干旱,土壤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并会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生存地),生物多样性受损,整体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频发。(6分)
(3)ABCD(2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 3 12(3分)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3、5、6、7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2、4、6、7
一、选择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据此回答1~2题:
1.该保护区主要保护的生态系统是(  )
A.高山草甸和湿地 B.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C.温带草原及湖泊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我国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目的是(  )
A.为人类保护珍奇的动物
B.保护好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D.为发展旅游业提供观赏内容
解析:1.A 2.C 第1题,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分布广,植被主要为高山草甸。第2题,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地带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
  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3~4题:
3.据统计,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1/2。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3.C 4.B 第3题,水土流失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人为破坏造成的,西部地区降水比东部地区少,但水土流失比东部地区严重说明了气候因素并不是造成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第4题,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应从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着手,西部开发应尽可能地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故减少资源的开采不可行。
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农业发达、盆地地形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们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造成的
解析:D 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产生的酸性气体的排放;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草地退化等问题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
二、非选择题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西南某省份为大力种植橡胶,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橡胶林涵养水源能力很差,为保证橡胶产量,需要扩大间距,控制单位面积植株数。下图为原生态林和橡胶林的水循环示意图。
指出橡胶林涵养水源能力很差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解析:图中显示橡胶林的蒸发量大,地表径流多,使下渗量减少,因此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其原因是橡胶林中橡胶的间距大,树种单一,所以植被稀疏,使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答案:表现:蒸发量增多;地表径流量增多;下渗量减少。原因: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稀疏。
7.(2016·吉林白城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答该区中部及①地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②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中部主要为商品粮基地,随着开发规模逐步扩大,黑土肥力下降。①地为小兴安岭林区,由于不合理砍伐等原因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第(2)题,②地为农牧过渡地区,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荒漠化。措施应从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发展农业和牧业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生态问题:中部地区主要是(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①地主要是森林资源的破坏。
(2)②地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措施:加强对天然草场的管理,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物种灭绝正常吗 1、2、3
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3、4、5、6、7
一、选择题
  2016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活动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增加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
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者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保持乐观态度
解析:1.C 2.C 第1题,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题,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能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会增加生物多样性。
  读“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灭绝原因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共达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
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
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该图主要说明了(  )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析:3.B 4.C 5.B 第3题,注意读图分析,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之和超过60%。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第4题,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人类活动加速了北美候鸽的灭绝进程,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第5题,该图主要说明哺乳动物和鸟类受威胁的几大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峡库区有144个植物群系,6 388种高等植物,3 418种昆虫,500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36个植物群系受到部分或全部淹没影响,4种地方特有植物的野生种群遭到淹没(1种全淹,3种部分淹没)。
(1)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
(2)三峡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特别是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不可逆转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3)对于受淹的陆生珍稀植物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修建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知识。第(1)题,水库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从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栖息地等方面描述。第(2)题和第(3)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可从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方面作答,具体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颁布法律法规、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如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等。
答案:(1)①部分陆生植物被淹没。②陆生动物被淹没或被迫迁移他处,栖息地丧失或活动范围缩小。③破坏了水生生物生长、产卵、繁殖
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④阻断洄游动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其
繁殖。
(2)建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立长期的生物监测站;采取人工繁殖投放措施,解决其洄游产卵问题。
(3)移植;人工培育;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等。
7.读“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    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物种灭绝数(种)呈明显加快趋势。第(2)题,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同时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答案:(1)加快
(2)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