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聆听经典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思考: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的哪里?
“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中是指什么过程?
为什么会迅速“崛起座座城”?深圳东门深圳湾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1、概念回顾:⑴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⑵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转变为城市或城镇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相互促进推 动 力 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地形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能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
历史条件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南临南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 珠三角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本课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广东省的23.4%和31.2%,但国内生产总产值占广东省的70%以上。该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 。) 为什么老人画的圈是在南海边(珠三角),而不是东海边(长三角),或是渤海边(京津唐)?疑问: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和地理条件自身条件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的政策二、对外开放的前沿思考: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②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大量的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业企业需向外转移。(国际背景) 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给珠三角带来了机遇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最重要地位的工业,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费用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之间工资差别很大。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即每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电视机和照相机的装配、玩具制造等。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内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其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靠近东南亚3.良好的区位条件(自身条件)我国南部沿海 毗邻港澳 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出口商品。中国第一侨乡——江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自身条件)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历届广交会参展客商人数和成交额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合作探究区位、侨乡国际经济环境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对外开放政策3、结合下面的资料,就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材料: 明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
清代以后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人们很早就有下“南洋”的传统,外向型经济意识强。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从20世纪80年代起,珠江三角洲逐步实行改革开放。分析: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历史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改革之初,中国政府为什么优先选择珠三角这个地区实施改革开放。这说明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点拨: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①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优越的区位条件;
②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③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三角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他们的影响,当改革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资金、现代管理方式后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三、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第一发展阶段第二发展阶段(一)工业化的推进思考:为什么1990年前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差异如此大呢?1.第一阶段(1979-1990)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业) 中国的工厂与外商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原料加工环节,生产附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外商所获取。外向型是它的主要特点第一阶段1979
年
至
1990
年 丰富______
___优势改革开放
初期主导产业___密集
型产业____、技
术、_____引进__________
加工厂建立外商投资
规模___附加
值__ 吸引外资额
增长_____珠江三角
洲地区工
业增加值
增长____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侨
乡生活消费品较慢劳动较慢劳动力低资金设备小 ①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影 响:1.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1985年轻纺占25%,高新占10%;2000年高新占32%,轻纺下降到15%。
说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成为主导产业,完成产业升级。 第二阶段1990
年
以
后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________已不明显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___________
___的优
势丧失_________产
业不能支撑该
地区工业化的
进一步发展抓住机遇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______________。 发展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优势劳动力成
本低产业
升级 高新
技术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全球化、信息化经济结构调整点评:
1、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表明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
2、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
3、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一)工业化的推进(二)城市化的发展比较1983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影 响: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阅读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合作探究点拨: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苏南模式 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型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温州模式 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起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位置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区,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唯一的优势是沿海但是又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了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如沈阳(机械)、鞍山(钢铁)、本溪(煤、铁)、大连(机械与化工)、齐齐哈尔(重型机械)、抚顺(煤炭与化工)等。
1949年后,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石油开发的大庆,化工为主的辽阳等.2000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为46.55%(全国为26.08%)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 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阅读案例,思考: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下材料和图片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材料一:从2005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民工荒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合同法的问题,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获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民工荒中淘汰出局。材料二:2004年统计,广东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的警戒线。1997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高达50万亩以上;同期广东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耗土地5.09万亩;不少地方已面临有项目、无地可用的严重困境。 四、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城中村城中有村,村里有城,
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材料三 资料五: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除了高密度的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各地产业结构也日渐趋同。汽车本是广州的“独门暗器”,但最近深圳放言也要搞汽车。会展业方面,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
恶斗的结果,便是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折扣。但珠三角整合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经济利益协调。 材料四:从1978年到1998年的短短20年,珠三角的城镇密度增加了至少10倍以上。从超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数量构成看,珠三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级别呈1:6:5:20,而长三角是1:3:4:4.材料六:去年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酸雨频率达45.4%;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越来越突出;开山采石造成的山体裸露不时可见,一遇晴天,则灰尘漫天等等。(一)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问题日益严重①城市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②城市管理严重滞后: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噪声污染;水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等分组讨论: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路在何方?3、构加强规划管理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1、产业结构调整2、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四、问题与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问题1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狭小等缺陷并不是刚刚出现的,只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优惠政策”所造成的“孤岛效益”掩饰了它们的存在。在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去对个别地区倾斜等特殊优惠政策,将逐步为建立在统一公平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所取代。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变化趋势是珠三角所占的比重在下降,长三角的比重在上升。这种变化说明珠三角的发展受到了长三角的严峻挑战,由于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等处于劣势,后劲明显不足。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腹地,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崛起珠三角地区产业
基础、科技实
力、人才队伍处
于劣势,国内
腹地范围较小外商投资区位
由追求低成本
转向市场规模外资企业由
珠三角地区
迁往长三角及
国内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动力减弱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问题1城市人口和城市
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
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
和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
不合理,城市间
缺乏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明显下
降,引发居住、交
通、教育和治安管
理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建设相对落后——问题2城中村现象普遍 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特别是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城市之间的竞争。
物流业之争是刀光剑影。珠三角地区机场、港口密度之高令人咋舌。三城之争不仅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等诸多方面。三地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日渐趋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且基本上只有竞争,谈不上合作。汽车本是广州的“独门暗器”,但最近深圳领导放言,深圳也要搞汽车。旅游业方面,香港有迪斯尼乐园,顺德则搞史努比缤纷世界乐园。会展业方面,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金融中心之争更是没有停止过。恶斗的结果,便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材料:握手楼深圳楼房密度大城中村能源、交通、工矿
企业的迅速发展“三废”排放量
大、处理量小环境问
题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耕地锐
减,土
壤肥力
下降森林减
少,水
土流失
严重酸雨危
害严重水质性
缺水噪声扰民,
生存环境
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问题3防治污染(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
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迁移污染源。
(3)通过立法限制污染物排放。
(4)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
(5)产业结构调整。
(6)采用技术手段,改进生产设备。
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思考: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且产业基础薄弱,为何要发展石化、钢铁等重工业?点拨:珠江三角洲由于资源缺乏,原先以轻工业为主,产业链条短,带动性不强,产业后劲不足;但由于石化、钢铁等产业发育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该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故发展了石化、钢铁等重工业。泛珠三角区域(CEPA)合作与发展 2004年6月3日正式成立对策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广西 “泛珠三角”计划又叫“9+2”,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为什么还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由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这除了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也存在一国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大都市带、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9+2”合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和文化上的相对接近,内地华南、西南九省区的历史往来早已呈“白热”之势;
◆ 内地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 毗邻港澳的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 随着区域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广东与周边八省(区)在交通、能源、旅游和劳务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 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就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 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 该区域的合作也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对策3----加强规划管理:
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问题与对策“阅读”
深圳的出路何在
设想一:深港一体化;
设想二:珠江三角洲东岸整合发展;
设想三:建立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
↓
◆如何联合或依托临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
◆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知识结构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1.比较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等级规模
结构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完整(五个级别均有),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其他城市,是单核模型。珠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相对单调,缺少规模巨大的“龙头”城市。以广州、深圳为区域中心,是双核模型(其实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厦门、福州等)。2.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上海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创造巨大的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3.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
作用? 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4.长三角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讨论:不同的历史时期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都是以轻工业为主的原因?活动能源缺乏
历史基础薄弱
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十五大城市圈
(1)北京城市圈: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圈,天津滨海新区是未来国家重点的投资发展区域。
(2)沈阳城市圈:重工业城市最集中的城市圈,沈阳城市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整个东北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3)哈尔滨城市圈:以石油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圈,哈尔滨城市圈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区域。
(4)郑州城市圈: 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城市圈,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均在郑州城市圈内,郑州城市圈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在中部处于偏低水平。(5)济南城市圈:以国有大型企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圈,但现阶段济南城市圈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处于偏低水平。
(6)徐州城市圈:沿海地区经济整合难度最大的城市圈,徐州城市圈目前以重工业为主导。
(7)上海城市圈:中国最发达、最成熟的城市圈,上海城市圈的生产总值居全国十五大城市圈首位,上海浦东新区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中国的金融中心。
(8)福州城市圈:中国侨汇收益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圈,福州城市圈毗邻台湾,是一个机会与矛盾并存的区域,现阶段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9)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中部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10)长沙城市圈:中部地区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圈。(11)香港城市圈: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圈,香港城市圈外向型加工工业高度发达。
(12)南宁城市圈: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市圈。
(13)重庆城市圈:西部地区最发达的城市圈,重庆城市圈具有极强的旅游竞争力,现阶段重庆直辖市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龙头。
(14)西安城市圈:西安城市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现阶段西安城市圈具有较强的文化竞争力。
(15)乌鲁木齐城市圈:中国与中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市圈,乌鲁木齐城市圈目前总体经济实力是十五大城市圈中最薄弱的,但具有很强的资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