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a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11-30 18: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A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以下能看作一个种群的是 ( )
A.西湖中所有的鱼 B.亚马孙丛林中所有的蛇
C.菜农场内所有的昆虫 D.-块麦田里全部的小麦植株
2.小明发现买来的鲫鱼腹内有许多的鱼卵,从种群的角度分析,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
B.所有鱼卵都能繁殖成为鲫鱼种群中的一员
C.大量鱼卵的繁殖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D.鲫鱼种群及受精的鱼卵都要受生活中环境因素的影响
3.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多为荒漠和草原,而东南地区植被丰富,多为森林。你认为影响植被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 B.光照 C.气候 D.人类活动
4.以下关于生物群落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有分层现象,这由生物个体的数量决定的
B.群落包含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
C.-个森林里的所有动物,可构成动物群落
D.森林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但动物没有
5.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经科学家探测,此海沟深11034米,科学家在1960
年对海沟考察时发现这里有鱼和虾生存,却没有深海植物,这是因为 ( )
A.温度太低 B.压强太大 C.没有阳光 D.没有二氧化碳
6.虱和蚤生活于哺乳动物的体表,并从其体表吸取血液而生存,同时还传播疾病。虱和蚤的这种生活方式叫 ( )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种间互助
7.地衣通常被称为“开路先锋”,因为地衣能在光秃秃的岩石上生长,生长过程中分泌的地衣酸腐蚀岩石,加速岩石风化成土壤,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生物既能改变环境,又能适应环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以下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9.下列哪组生态学概念能正确地表示彼此间大小的关系 ( )
A.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B.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C.生物体→群落→种群→生物圈→生态系统
D.生物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
10.在生态系统中,吸收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储存起来是依赖于该生态系统中( )
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B.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11.以下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
A.青蛙捕蝗虫 B.人吃鸭子 C.昆虫吃草 D.老鹰吃小鸡
1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到附近海岛调查生物数量和种类,并采集藻类和贝类标本,同时统计了它们的数量和种类,以下关于此次调查研究的叙述有错误的是 ( )
A.在此海岛生态系统中藻类属于生产者
B.调查中发现海岛生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某种贝类的种群密度为生物体个数与单位面积的比值
D.海岛生态系统长期处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该涵义的是 ( )
A.螳螂一蝉一黄雀 B.蝉一螳螂一黄雀
C.树一蝉一螳螂一黄雀 D.黄雀一螳螂一蝉一树
1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能量归根结底来源于 ( )
A.植物 B.低等动物 C.太阳能 D.土壤
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内所有的物质循环是单向的
B.生态系统中越高等的生物所含的能量越多
C.没有生产者,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就无法循环
D.次级消费者可以获得初级消费者身上全部的能量
16.南极是一个极度冰冻的地方,在科学家的眼里,那儿可能蕴藏着无限的科学奥秘。而在
勇敢的旅行者眼里,这块冰封的陆地恰好是一个旅游胜地,目前,在是否可以到南极旅
游的问题上,科学家和旅游者的对抗越来越激烈。科学家之所以强烈反对去南极旅游
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极生态系统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
B.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人类的介入会使原有的食物网被破坏
C.南极的光照强烈,上空存在着臭氧空洞,这会给旅游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D.旅游者的活动会使南极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17.千岛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那里岛屿众多,景色迷人。在千岛湖的周边有许
多农田,农民使用的大量化肥、农药经水循环大量流入湖内,但千岛湖的生态系统仍能
维持平衡,这主要是由于 ( )
A.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B.千岛湖的地域范围大
C.该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具有抗农药、化肥的物质
18.在某林区,虽然砍伐了一定数量的树木,但森林生态系统并未遭到破坏,其根本原因是
( )
A.树是生产者,森林中剩余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
B.森林生态系统有了多种消费者,食物网复杂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森林中树木过多不利于保持生态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砍伐一些
19.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特别强大的山洪,它来势凶猛,可以摧毁厂矿、房屋、淹没农田,恶化环境。下列人类活动中,易引起泥石流的是 ( )
A.大量施用化肥 B.大量毁林开荒
C.大量排放工业废气 D.以上答案都不是
20.目前,在浙江某些农村的内河中,原来清澈的河水现在变成了因藻类植物过量生长造成
的“绿水”,有些甚至颜色发黑,河水的生态环境严重遭受破坏。引起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施用化肥和使用含N、P的洗涤剂B.大量燃烧煤和石油
C.大量砍伐河边的树木 D.以上选项都不是
21.“好好地对待每种生物。这对大家都好!”这句生态保护的宣传话折射出的生态观是
( )
A.人是生物圈的主宰者,有权处置任何一种生物
B.人类应充分地利用每种生物,这对人类有利.
C.人类应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而不能加以利用
D.人和各种生物都是生物圈的成员,彼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2.发生在印度洋的大海啸给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专家发现,受损严重的国家,其沿
海的珊瑚礁过去受到破坏的程度也更高,而生态良好的珊瑚礁对海啸能起着较好的缓
冲作用,能减弱海啸的破坏力。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最科学的是 ( )
A.自然灾害不可意料,海啸受灾国应多建防护堤
B.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C.受灾国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很差
D.人为因素会强化自然因素破坏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23.小明家有一个透明的金鱼缸,里面灌水,底部有鹅卵石,水中生活着几条金鱼和水草。
请根据缸内情况回答:
(1)鱼缸中,水草是 ,为金鱼的生长提供了 。
(2)经常将金鱼缸放在阳台上光照良好的地方,这样做的原因是
(3)要使小草和小鱼能长期生存,缸中还必须有 ,它能分解 。
24.中国农业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就“食人鱼”(一种产自南美的凶残鱼类)
的引进管理交换意见,建议将“食人鱼”(活体、受精卵)列人海关禁止进口目录,这个建议的目的是: .
25.如图所示为某以淡水湖泊群落的部分生物分布情况,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其中能认为是种群的有 种,分别为 。
(2)此群落种生物的特点是 。
(3)如果在这个群落中增加一种生物种群河虾,河虾的食物最有可能是 ;
如果增加了一个生活在水中又挺出水面的植物种群,则它最有可能与图中哪种生物出现生存斗争? 。
26.如图所示是表示从北极经过赤道到南极的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读
图后回答问题。
(1)从南北两极向赤道热带地区推移,群落中物种变化生
是渐渐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的。
(2)该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 (填字母)。篓
A.土壤 B.降水
C.光照 D.温度
(3)试推测: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将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三、分析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27.如图是某一年份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形左右两侧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如果不对称,会出现什么后
果? 。
(2)图中I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4)科学家推算:我国“理想的人口目标”在7~10亿之间,极限人口大概是16亿左右。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唯一方法和最根本措施是 。
28.将10毫升酵母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溶液的pH,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
(2)对酵母菌而言,10毫升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量为 。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千
个/毫升,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4)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可能是 。
29.蝗灾发生时,蝗虫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多少受多种因素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时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如图甲);飞蝗的发生量还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如图乙)。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填字母)。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2)从图甲可知,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
要 (填“多”或“少”)。
(3)从图乙可知,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可能原因是 (填“变大”或“变小”)。
四、实验探究题(第1小题2分,其余每空3分,共14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实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
建造了完全密闭的“生物圈Ⅱ号”(如图)实验基地。这是一个
占地1.3万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
个巨大的温室。透过玻璃往里看去,温室内有麦田、草地、鱼塘
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一些家禽。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中只为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总之,他们必须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
平衡。一年多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Ⅱ号”
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生物圈Ⅱ号”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
14%。加之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靠吃种子勉强度日。最
后,科学家们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Ⅱ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1)“生物圈I号”应该是 。
(2)试比较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内的生态系统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

(3)试设想科学家们如何维持“生物圈Ⅱ号”的生态平衡?

(4)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试述美国的“生物圈Ⅱ号”实验的意义: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A卷)
一、1.D 2.B 3.B 4.C 5.C 6.B 7.B 8.A 9.A 10.A 11.C 12.C 13.C 14.C
15.C 16.A 17.A 18.C 19.B 20.A 21.D 22.D
二、23.(1)生产者食物 (2)促进水草的光合作用 (3)分解者有机物24.保护国内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25.(1)4芦苇、浮萍、金鱼藻、河蚌(2)动植物分层分布 (3)浮游生物浮萍26.(1)增多 (2)D
(3)减少
三、27.(1)人口减少 (2)出生率增高 (3)出生率降低计划生育 (4)计划生育28.(1)3 14 2 (2)1210 (3)pH变大(4)pH 29. (1)A B(2)多 (3)变大雨量小,真菌、丝虫和蛙数量少,导致蝗虫数量增多
四、30.(1)地球(2)比农田生态系统成分多,结构复杂,“生物圈Ⅱ号”内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农田
生态系统强 (3)略 (4)碳循环被破坏和气候异常 (5)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