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综合测试卷(基础卷)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2013·衢州)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它们组成的分子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反应。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2、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泄漏事故。事故发生时,放射性原子氮-16可能短暂存在。氮-16原子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9。下列有关氮-16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为9???????????? B、相对原子质量为14C、和普通氮原子是相同的原子?? D、和普通氮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3、空气中的氧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变成臭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臭氧与氧气虽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属于不同的物质 B、臭氧与氧气都属于单质C、氧气变为臭氧是物理变化 D、氧气变为臭氧是化学变化
4、下列用途中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
A、植物的呼吸 B、高氧炼钢 C、登山、潜水 D、作燃料
5、?通过一年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元素是有限的,但组成的物质却是无限的B、宏观上相对静止的物体,其构成微粒也是静止的C、物质都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危害D、化学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6、?浓硝酸和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4HNO3═Zn(NO3)2+2H2O+2X↑,则X为( )
A、NH3 B、H2?? C、NO? D、NO2
7、?下列说法或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白磷在冷水时,通入空气也能燃烧 B、酒精灯里的酒精不慎溢出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灭C、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 D、用金刚石去冰箱里的异味
8、?下列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氦 B、硫 C、锰 D、溴
9、“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和植物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利益关系呢?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你还记得吗?原来植物在光下完成了光合作用,制造了…上题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 )
A、维生素 B、淀粉 C、蛋白质 D、脂肪
10、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二者的不同点有( ? ? ? ? )①原子中的电子数;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④原子的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对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原子不显电性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12、由燃烧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B、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13、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防腐保护气B、空气中的各组成成分是固定不变的,不同地区不会有什么差别C、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含量少,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稀有气体
14、下列互为同位素的是(?? )
A、、、 B、白磷、红磷 C、重水、水?? D、金刚石、石墨
15、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微粒中,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O2?? ? B、C C、H D、H2O
二、填空题(共10题;共37分)
16、人们日常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汽车燃烧的汽油和做饭燃烧的天然气等均为化石燃料产品。化石燃料属(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________?能源。雨后晴天的空气清新洁净,此时的空气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________?。下列着火的应急处理不合理的是(填序号)________?。①实验室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毛巾盖灭;②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立即向锅内倒入冷水灭火;③电器着火时,立即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17、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一个这种锶原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为________。
18、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写出A、B两装置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结论。A装置:现象 ________;验证的性质________。B装置:现象 ________;验证的性质 ________?。
19、工业上获取大量的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氧气(-183℃)和 氮气(-196℃)沸点不同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的方法.首先将空气________,除去其中的________,然后加压降温使空气________,再通过控制温度蒸发液态空气,将沸点较低的________先蒸发出来,剩余的是________.
20、?在宏观﹣微观﹣化学符号三者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现有下列微观结构示意图,请按题意要求用离子符号若化学式填空: (1)写出图中表示离子的符号________?;(2)妈妈手上的钻戒________?;(3)碳酸饮料中的酸________?;(4)一种医疗上用于消毒的液体________?;(5)一种用于军事上制造照明弹、闪光弹的金属________?.
2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关于水与过氧化氢(H2O2)的问题:(1)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2)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 ________?个H,________?个O.(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水通电后分解: ________?;②过氧化氢分解: ________?.(4)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编号).①水、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②过氧化氢溶于水得到的物质仍然属于纯净物③水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④硬水可以使肥皂水产生更多的泡沫.
22、?今年3月22﹣28日是第28届“中国水周”,其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清澈、透明的泉水是纯净物③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④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⑤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浇花、冲洗厕所(2)自然界中的水一般要净化后才能使用.吸附、过滤、蒸馏等三种净化水的操作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3)如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微观过程:(○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氯原子)①写出上述物质中单质的化学式:________?;
②物质D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
23、如图甲,植物所需的水是通常由________(填器官名称)从土壤中吸收。图乙为中国科学家首创的低碳生活新技术,在室温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同时释放氧气,类似于自然界中植物的_____作用。
24、1999年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合成了第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核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则这种同位素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________,核内质子数为________,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5、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有________,是分解反应有________。A.镁十氧气 氧化镁??? ???????B.硫+氧气 二氧化硫C.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十水??? D.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十氧气
三、计算题(共5题;共25分)
26、在实验室里用足量的氢气还原8.0克氧化铜,可以得到多少克铜?
27、实验室现需1.12L纯净的氧气(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某同学用质量比为3:1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二氧化锰和氯化钾.下表为该同学实验的有关数据:问该同学最多能回收到多少克二氧化锰?(结果精确到0.01g)
把10g铁粉与铜粉的混合物放到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金属混合物与稀硫酸的总质量减少了0.1g,求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登山队员常用的能源是氢气,可用氢化钙(CaH2)固体和水反应制得,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若制得20g H2 , 则需要多少克氢化钙?
蛋白质的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分析计算下列问题:①蛋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②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③合格奶粉每100克含蛋白质约18克,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则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现测定某奶粉每100克中含有氮元素1.5克,通过计算判断这种奶粉是否合格。
四、探究题(共10题;共58分)
3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运动的α? 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得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笔直的弹回。?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32、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____ ____;② ____ ____.
(2)4P+5O2 2P2O5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导热性___ _____.
33、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如图所示).
(1)该同学在实验时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
(2)得出与燃烧有关的结论________.
34、?根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A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还需补充的仪器是________ .
(2)实验室用Β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装置中要改正的是________ ,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观察到________ , 说明集气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3)将上述实验收集的一瓶气体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如图C)所示,观察到蜡烛烛焰更加明亮,一段时间后逐渐熄灭,则集气瓶中原有的气体是________ .
(4)D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其中热水作用是_____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5、?化学实验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
(2)写出用KClO3与MnO2的混合固体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需用到的仪器是 ________? (写字母,可多选),那么除此之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
(4)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电石(主要成分是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该反应剧烈,速度较快,为了节约化学药品,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通常情况下乙炔(C2H2)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若要收集较纯净的乙炔气体,则应将气体从________?(填a、b、c、或d)通入.
(5)将CO2和O2通入图L进行分离,最终得到的气体是 ________?.A.CO2、O2? B.CO2?? C.O2?? D.O2、H2O.
36、?如图是实验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I的名称________ .
(2)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锥形瓶内的液体应加至________?(填“a”或“b”处).
(3)小华同学用装置B和E制取并收集氧气,加入药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他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胶皮管将B、E的导管连接,先________ , 再________ , 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内是否形成一段液注;放入某药品后加热,发观导管被粉末堵塞,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
(4)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用B装置外,还需连接________?装置,连接该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
37、?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 .
(3)小明同学用F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试管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G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若两支蜡烛几乎同时熄灭,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8、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飞同学用A、C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写出实验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实验中,试管突然破裂了,试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_______。(写出2种即可)
(3)当观察到E中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立即收集,待集气瓶中充满气体后,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小飞同学取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次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不高B、铁丝生锈?????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39、某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1)该同学制备氧气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限选:H2O2溶液、MnO2、KMnO4)。
(2)夏天室温很高的时候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合理方法是:将导管口放入水面下然后________,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3)添加药品,连接仪器,加热试管后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此时导管口还在集气瓶外面,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立刻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B、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C、立即熄灭酒精灯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后再点燃酒精灯
(4)该同学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加热到发红,然后伸进一瓶氧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方法是________。
40、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___。
(3)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________。
五、综合题(共10题;共49分)
41、(2014·义乌)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如下:方法一:方法二:
(1)两种方法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都是________?反应。
(2)下图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现用方法一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________?。
42、地震发生的成因很复杂.据部分研究,孕震过程中比较活泼的物质有CO2、氢等.
(1).孕震过程中,在地壳的岩层中碳酸盐高温受热发生如下反应:CaCO3═CaO+CO2↑,MgCa(CO3)2═MgO+CaO+2CO↑上述两个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类型均为________;反应产物均是________.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上述两个反应式还应补充反应条件是________.
(2).氢在目前的地震预测中被公认为是一种灵敏元素.一般认为,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FeO)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3、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1)请你写出证明空气存在的一种方法.________;
(2)洁净的空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请你提出一条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44、?乙炔(C2H2)是生产聚氯乙烯的重要原料.用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与水反应可制取乙炔,最终还可得到电石渣.某电石渣中含氢氧化钙92.5%,其余为杂质,此电石渣可用于处理电镀厂排出的酸性废水.
(1)乙炔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100kg上述电石渣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________?kg.
用上述电石渣处理含硫酸196 kg的酸性废水(假设电石渣中的杂质、废水中其他成分均不参加反应),求至少需要电石渣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47、2014年12月17日,我市发生一起因小孩摆弄电暖气引燃窗帘而使家中失火的事故。
(1)从燃烧条件看,窗帘是________。
(2)消防队员打开消火栓,用水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
(3)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
A、室内起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跑离着火区B、室内起火,应立即打开门窗C、立即拨打120急救
4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如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族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3? Li锂6.941
4? Be铍9.012
5? B硼10.81
6? C碳12.01
7? N氮14.01
8? O氧16.00
9? F氟19.00
10? Ne氖20.18
3
11? Na钠22.99
12? Mg镁24.31
13? Al铝26.98
14? Si硅28.09
15? P磷30.97
16? S硫32.06
17? Cl氯35.45
18? Ar氩39.95
(1)查出空气中含量最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中(横行)的元素,除0族(最右纵行)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少.则原子半径:钠________镁(填“>”或“<”或“=”);
(3)第3周期第ⅥA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了离子,该离子符号是________.
49、在一定的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若F为单质,则F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若F为氧化物,且A、B、F三种分子个数比为5:4: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该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或’氧化”).
50、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使用的黄绿色毒气就是氯气.氯气的密度远大于空气,有毒,并具有强烈刺激性,人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氯气会中毒致死.战争中,敌方若使用氯气,人在逃离时应该怎样做?
(1)迎风逃离还是逆风逃离?________.
(2)往高处逃还是往低处逃?________.
(3)生活中,室内发生火灾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在逃生时除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处,还应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A、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两种,生成物是一种物质水,所以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都是氢氧两种,所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由图示也可看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D、反应前的分子是氢气和氧气分子两种,反应后的分子只有水分子一种,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D。
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解答】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质子数为7的氮原子中子数为9,可知A、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7,故说法错误;B、相对原子质量为质子数+中子数,应为7+9=16,故说法错误;C、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和普通氮原子不是相同的原子,故说法错误;D、质子数相同,属于相同元素,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
3、【答案】C 【解析】【解答】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所以臭氧和氧气属于不同物质,故A说法正确;B、臭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说法正确;C、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由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说法错误;D、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由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
4、【答案】D 【解析】【解答】由于氧气能供给植物呼吸,登山潜水等;氧气有氧化性,可用来高氧炼钢;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来作燃料.所以,A、B、C属于氧气用途,D不属于氧气用途.
5、【答案】B 【解析】【解答】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故A正确;B、构成物质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B错误;C、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利用好了可以造福人类,利用不好就会造成危害,故C正确;D、化学变化存在规律性,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故D正确;故选:B.6、【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Zn+4HNO3=Zn(NO3)2+2H2O+2X↑可知,反应前锌原子是1个,反应后是1个;反应前氢原子是4个,反应后是4个;反应前氮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12个,反应后应该是12个,其中4个包含在2X中;由分析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式是NO2 . 故选:D.7、【答案】B 【解析】【解答】A、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不能燃烧,因为冷水不能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不正确;B、酒精灯里的酒精不慎溢出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灭,属于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C、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没有变化的是空气,所以用燃着的木条能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故C错误;D、金刚石不具有吸附性,不能用金刚石去冰箱里的异味,故D错误.故选B.8、【答案】C 【解析】【解答】解: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四个选项中属于金属的是锰.故选C.9、【答案】B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在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通过实验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故答案选:B10、【答案】D 【解析】【解答】C-12和C-14中①原子中的电子数;都是6,相同;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分别是6和8,不同;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6,相同;④原子的质量。分别可以用12和14代表,不同。故档案为②④,选择D。
11、【答案】B 【解析】【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如H2O是由分子构成的,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像稀有气体、汞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说法错误;B、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故B说法正确;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C说法正确;D、因为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所以它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故D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
12、【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错误;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错误;C、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错误;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正确;故选:D.
13、【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和食品发生反应,可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故说法正确.B、空气中的各组成成分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地区略有差别,故说法错误;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此外还含有其它气体和杂质,其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不是质量,故说法错误.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含量虽少,但仍能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故说法错误.故选A.
14、【答案】A 【解析】【解答】解:A. H、 H、 H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位素,故A正确;B.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C.重水、水都是化合物,不是原子,不属于同位素,故C错误;D.金刚石、石墨都是由氧碳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故选A.
1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O2表示氧分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此项不符合题意.B、C表示碳元素、一个碳原子、碳,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C能保持碳的化学性质,故此项不符合题意.C、H能表示氢原子,故不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此项符合题意.D、H2O表示水分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填空题
16、【答案】不可再生;混合物;② 【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是由特殊地质变化形成的,现在的条件无法达到原来的条件,根本无法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2)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3)实验室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毛巾盖灭,或用沙子盖灭;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应盖上锅盖或放上菜,不能倒水;电器着火时,立即断电,灭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可以用干粉灭火器灭火。17、【答案】126 【解析】【解答】锶原子含有的微粒包括质子、中子、电子,求微粒总数就是求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和,已知质子数为38,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以得出核外电子数;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得出中子数=88-38=50;所以这种锶原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为=38+38+50=126。
18、【答案】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将二氧化碳通入有上下两层蜡烛的烧杯中,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19、【答案】除尘净化;二氧化碳、水蒸气;液化;液态氮;液态氧 【解析】【解答】在除去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后,液化空气,控制条件,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蒸发液态空气首先的到的是氮气,剩余的是液态氧.20、【答案】H﹣;C;H2CO3;C2H60;Mg 【解析】【解答】解:(1)根据“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判定第一个微观结构示意图为氢元素的一种离子,得1个电子,故离子符号为H﹣;(2)钻石的主要成份是碳,用化学式表示是:C;(3)碳酸饮料中的酸是碳酸,其化学式为:H2CO3;(4)酒精是乙醇的水溶液,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溶液作消毒剂酒精是一种医疗上用于消毒的液体,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C2H60;(5)镁是一种用于军事上制造照明弹、闪光弹的金属,其化学式为Mg.21、【答案】﹣1;2;2;2H2O2H2↑+O2↑;2H2O22H2O+O2↑;③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中氢的化合价为﹢1 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所以氧元素化合价为﹣1;(2)由化学式可以知道,一个过氧化氢分子,含有2个H,2个O;(3)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用观察法配平,氢气和氧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所以方程式是:2H2O2H2↑+O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备氧气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用观察法配平,方程式是:2H2O22H2O+O2↑;(4)①水和过氧化氢虽然组成元素一样,但是化学式不一样,所以化学性质不一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所以第一个选项错误;②过氧化氢溶于水后变成了过氧化氢溶液,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所以第二个也错误;③水是生物体重要的组成物质,正确;④是软水使肥皂水产生较多的泡沫,硬水产生较多的浮渣,说法错误.22、【答案】②④;蒸馏;Cl2;+1价 【解析】【解答】(1)①根据水的化学式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该说法正确;②泉水溶解有可溶性的物质,属混合物,该说法不正确;③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该说法正确;④活性炭放入硬水,活性炭只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不能吸收钙镁离子,所以活性炭不能软化硬水,该说法不正确;⑤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浇花、冲洗厕所,一水两用,可节约用水,该说法正确;故答案选②④;(2)吸附、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杂质,蒸馏可以除去水中可溶性的杂质得到纯水,故答案:蒸馏;(3)①B分子的构成可知B的化学式为:Cl2;②D的化学式为HClO,设HClO中Cl的化合价为x则(+1)+x+(﹣2)=0解得x=+1故答案:+1价.23、【答案】根;光合 【解析】【解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由根从土壤中吸收,再由导管运输到茎、叶等器官,供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自然界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唯一途径就是光合作用,所以图乙在室温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同时释放氧气,类似于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故答案为:根;光合
24、【答案】184;114;298 【解析】【解答】解:第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其质子数为114,质量数为298,则中子数为298﹣114=184,故答案为:184;114;298.
25、【答案】AB;ABC;AB;D 【解析】【解答】A.镁十氧气 氧化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又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 硫+氧气 二氧化硫,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又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十水,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D.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十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三、计算题
26、【答案】解:设可以得到铜的质量为x.H2 + CuO ==Cu + H2O 80 64 8.0g x所以x=6.4g答: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的氢气还原8.0克氧化铜,充分反应后生成6.4g铜.
27、【答案】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反应中总共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1.12L×1.429g/L+(7.98g-6.92g)=2.66g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2KClO3 2KCl + 3O2↑245 96 x 2.66g解得:x=6.79g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6.79g× =2.26g答:同学最多能回收到2.26克二氧化锰. 28、【答案】解:设参与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 Fe+H2SO4=FeSO4+H2↑56 2 x 0.1g 解之得:x=2.8g,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100%=28%.答: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28%. 29、【答案】解:设需要氢化钙的质量为xCaH2+2H2O═Ca(OH)2+2H2↑42??????????? ? ? ? ? ? ? ? ? ????? 4x????????????? ? ? ? ? ? ? ? ? ? ? 20g x=210g答:需要氢化钙的质量为210g. 30、【答案】解:①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蛋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中碳、氢、氧、氮、硫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11):(16×2):(14×1):(32×1)=60:11:32:14:32.②蛋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9.4%.③根据题意,合格奶粉每100g中含蛋白质18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则每50g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至少为:9g×16%=1.44g.1.44g>0.25g.故该奶粉不合格.
四、探究题
31、【答案】(1)A: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原子的内部有一个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核’; ?? C:原子内部的“核”带正电。(2)A,B,D
32、【答案】(1)氧气(O2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2)导热性
33、【答案】(1)烧杯内的蜡烛火焰熄灭(2)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4、【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酒精灯(2)CaCO3+2HCl=CaCl2+H2O+CO2↑;将集气瓶口向上;木条熄灭(3)氧气(4)加热和隔绝氧气;4P+5O22P2O5 35、【答案】(1)锥形瓶(2)2KClO32KCl+3O2↑;ADFG;酒精灯(3)CaCO3+2HCl═CaCl2+H2O+CO2↑(4)H;d(5)C 36、【答案】(1)长颈漏斗(2)CaCO3+2HCl=CaCl2+H2O+CO2↑;a(3)将导管口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没有在试管口塞棉花(4)F;检验生成的CO2气体 【解析】【解答】(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仪器I是长颈漏斗;(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浸入液面以下,故锥形瓶内的液体应加至a处;(3)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用胶皮管将B、E的导管连接,先 将导管口放入水中,再 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内是否形成一段液注,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放入某药品后加热,发观导管被粉末堵塞,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4)由于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会生成铜与二氧化碳,为了能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还需要连接盛有石灰水的F装置,当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37、【答案】(1)集气瓶(2)2KMnO4K2MnO4+MnO2+O2↑;AC或AE(3)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a(OH)2+CO2=CaCO3↓+H2O;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倾倒二氧化碳的速度太快或集气瓶口开的太大等(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1)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集气瓶;(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AC或AE;(3)F装置中,试管①中产生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G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若两支蜡烛几乎同时熄灭,可能的原因是:倾倒二氧化碳的速度太快或集气瓶口开的太大等(合理即可);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a(OH)2+CO2=CaCO3↓+H2O;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倾倒二氧化碳的速度太快或集气瓶口开的太大等(合理即可).38、【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2)试管外壁有水;加热时没有先预热(或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导致水倒流等)(3)收集到的氧气不纯(4)C 【解答】(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2)加热过程中试管破裂,可能是因为: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冷凝水会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没有均匀预热,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等.实验结束时试管破裂,可能是收集完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取出水中导管,水槽内的水可能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填: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3)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收集到的气体含有空气,氧气含量不足.(4)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与铁丝在氧气中是否能够燃烧无关。
39、【答案】(1)KMnO4(2)用酒精灯给试管微热(3)B(4)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解析】【解答】(1)该实验采用的是固固加热法制取氧气,而H2O2是溶液不能用此装置,MnO2直接加热无法分解产生氧气,KMnO4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氧气,所以选填KMnO4。(2)通常用手捂住试管利用体温进行加热来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但夏天室温很高的时候,此种方法不能是试管里面空气温度变化明显,所以可以采用用酒精灯给试管微热的方法进行气密性检查。(3)一开始冒出的气泡主要是原来试管里面的空气,只有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出来的才是较纯净的氧气,故选:B。(4)木炭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气体肉眼无法看到,但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方法是: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答案为:(1)KMnO4(2)用酒精灯给试管微热(3)B(4)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40、【答案】(1)A、C(2)质子(3)核变化中原子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变的 【解析】【解答】(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铝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所以打出的一定是质子。(3)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在核变化中原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
五、综合题
41、【答案】(1)分解(2)分液漏斗;①③④⑧ 【解析】【解答】(1)两个反应都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可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分解;(2)由仪器的图形和用途可知A为分液漏斗;用方法一制取氧气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由于过氧化氢溶液中有水,导致制取的氧气中含有水分,就要除去水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气体通入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否则会把瓶中的浓硫酸压出),如果用排水法收集,则又会混入水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用向上收集时应从长导管进入,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沉积在集气瓶的底部,由下而上,充满集气瓶;故答案为:①③④⑧。
42、【答案】(1)分解;氧化物;高温(2)H2O+2FeO Fe2O3+H2。 【解析】【解答】I、(1)第一个反应,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两种氧化物;第二个反应,MgCa(CO3)2生成氧化钙、氧化镁和二氧化碳三种氧化物.两个反应都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并且生成的物质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故答:分解,氧化物;(2)两个反应都是在高温下受热发生的分解反应,因此反应的条件为“高温”.故答:高温;II、根据题意,高温下氧化亚铁(FeO)和水(H2O)反应生成氢气(H2)和氧化铁(Fe2O3),故答:H2O+2FeO Fe2O3+H2 , 注意氢气后面不用加↑,因为在高温下水是以水蒸气形式存在。43、【答案】(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有气泡冒出,说明有空气存在(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就要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解析】【解答】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有气泡冒出,说明有空气存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就要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44、【答案】(1)12:1(2)92.5(3)解:设至少需要电石渣的质量为xCa(OH)2+H2SO4═CaSO4+2H2O74?????? ? ? ? ? 98x×92.5%??? 196kg?? 解得:x=160kg答:需要电石渣160kg.
45、【答案】(1)B装置中的小白鼠比A装置中的小白鼠先死亡(2)酒精;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3)2;叶绿体;对照;氧气 【解析】【解答】??? 【解答】(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必需在光下进行才会成功,钟罩内的小白鼠不易窒息死亡的原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如果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如果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且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小白鼠因缺氧而无法进行呼吸,不久将死亡.装置B中的绿色植物,由于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小老鼠死亡的时间会缩短,即B装置中的小白鼠比A装置中的小白鼠先死亡.(2)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需要“隔水”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3)恩吉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无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2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此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可知: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含有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实验中被极细光束照射的部位和未被照射的部位形成了对照实验,从而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46、【答案】(1)有机物(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消费者(4)有机物;无机物(5)相互依存 【解析】【解答】:(1)图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消费者。(3)图中的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不仅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4)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依赖于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无机物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5)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7、【答案】(1)可燃物(2)水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故可以用来灭火(3)B,C 【解析】【解答】(1)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从燃烧条件看,窗帘属于可燃物;(2灭火的方法有:隔绝氧气、撤离可燃物、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看火点以下。消防队员打开消火栓,用水灭火,其原理是水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3)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A说法正确;??? 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会促进燃烧,所以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B说法错误;??? 遇到火灾,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若不能自救可拨打119求救,而不是120,C说法错误。48、【答案】(1)14.01(2)>(3)S2﹣ 【解析】【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所以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故填:14.01;(2)镁的原子序数大于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中(横行)的元素,除0族(最右纵行)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少.所以则原子半径:钠>镁;故填:>;(3)第3周期第ⅥA元素的原子是硫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后形成硫离子,故填:S2﹣ .
49、【答案】(1)N2(2)5O2+4NH36H2O+4NO;氧化 【解析】【解答】解:(1)若F为单质,由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F是氮气;(2)若F为氧化物,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F一定是氮的氧化物,因A、B、F三种分子个数比为5:4:4,进而写出方程式是5O2+4NH36H2O+4NO;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类型属于氧化反应;
50、【答案】(1)迎风(2)高处(3)匍匐前进 【解析】 【解答】解:(1)战争中,敌方若使用氯气,人在逃离时应该迎风逃离;(2)因为氯气的密度远大于空气,所以应该往高处逃;(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很好地防止火场产生的烟尘吸入口鼻,还应匍匐前进.故答案为:(1)迎风;(2)高处;(3)匍匐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