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认识一袋空气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认识一袋空气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29 07:16:33

文档简介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教科书用问题的方式,提示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方法研究另一类物体——1袋空气的特征,这里只是建立初步的认识,即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探究“空气是什么样的”。
2.探索。主要包含3个活动。(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2)将这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3)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
3.研讨。这个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通过实验发现空气特征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空气特征,还要说出观察的方法。这是在培养学生将实验中的现象转化为证据,再用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
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两个总结性的问题。一是让学生总结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的;二是给出描述不同物体特征的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从第1课沿用至本课的表格,重点关注不同类别的物体具有的不同典型特征。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认识物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利用感官充分观察、对比观察、借助工具(简易天平、放大镜)观察等。
【学情分析】
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1.小组(两两合作):透明塑料袋、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
2.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已经用过的研究方法,如:利用感官观察;借助一些工具进行对比观察。(出示有关观察方法的图片:看、闻、摸、比较)
2.教师提问:“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来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关词汇呈现在黑板上。
3.教师出示课本第18-19页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说到“气球”、“空气”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气球里面有什么?”“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如:“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的。”“空气是摸不着的。”
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预设10分钟)
1.教师讲述:“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
2.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另一个同学用皮筋扎紧袋口。(出示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5.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三、探索2:将一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15分钟)
1.教师出示一袋水和一块木块,提问:“我们刚才观察了一袋空气,如果把它和这里的水、木块比一比,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呢?”
2.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如:“可以从颜色、是否透明、轻重、气味、是否流动等多个角度观察空气与水和木块的异同。”“如果分别把水和空气倒人杯中,可以比较它们的流动性。”“用耳朵听空气流动的声音。”等等,教师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比较空气与水、空气与木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引导学生重点说说新的发现。如:水和空气都会流动,水在流动时是从上向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却无法被观察到。
四、探索3: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预设5分钟)
1.教师出示第1、5课的班级记录单或引导学生看《活动手册》第1页的记录表,让学生说说木块与水的特征。
2.教师组织学生描述空气的特征,并在《活动手册》第1页的表格中进行记录。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记录的内容,引导他们描述空气的特征,同时说出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
4.用词汇记录空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很轻、流动、气体
5.观看科学阅读的资料,说说空气的颜色变了,我们有什么感受。
五、研讨、拓展(预设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研讨:“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描述空气的特征,还能说出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从而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2.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如:像木块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水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空气一类的物体还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
3.师生合作在本课的班级记录表上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
第1次观察 第2次观察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共11张PPT)
认识一袋空气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


说一说
……
我们用过哪些研究方法?

说一说
我们用过哪些研究方法?
比较
说一说
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
空气是什么样的?
说一说
做一做
收集一袋空气
做一做
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
……
与水和木块比一比
做一做
记一记
气味
粗糙程度
轻重
形状
是否透明
是否流动
有颜色
无色
有气味
无味
粗糙

较重
较重
方形
无固定形状
不透明
透明
×


《活动手册》
第1页
……
……
……
说一说
无色、无味、透明、很轻、气体
空气有什么特征?
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说一说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
可以用到哪些词汇?
Aou
MAGIC
冼发渣
述物
1期
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