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第一节 空气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空气》,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浙教版)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册空气与生命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与空气的利用两部分内容。上承八年级上册的地球的“外衣”——大气等知识,下接本单元的氧气和氧化、空气污染与保护以及第三单元植物与土壤等知识,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学生由小学常识课和第二、三册《科学》的学习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成分,对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知识,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2、 学生已有方法基础
学生对运用科学试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过如何求质量分数,已经初步学会进行科学猜想,并知道这是一种良好的认知方法。
3、 学生能力分析
初二阶段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讨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做出解释和推测。
学生的这些特点为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B、了解空气的利用。
2、技能目标: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利用。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他们所占的体积分数以及空气的利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同时既是前部分知识的初步综合提高,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基础,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而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成为本科的难点。
(针对本课重难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想象,放飞学生的科学思维。对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出课题。
1、展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空气、氧气。
2、提出课题:空气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今天我们再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二)空气的成分
活动一:三个实验分别检测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水分。
这部分内容虽然使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在小学科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小组自主完成,教师注重实验现象的分析与结论的得出。
活动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提出问题:在小学自然常识课里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盛有水的水槽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钟把它罩住,实验结果如何? 这一实验说明什么?(通过回顾小学这个实验让学生领会课本中的实验设计意图)
②演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又由于该实验原理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应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如:(1)红磷在集气瓶燃烧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2)燃烧着的红磷为什么熄灭了?
(3)水面为什么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规范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得出实验结论。)
3、其它成分。教师适当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三)空气的利用
由于本课实验较多,时间上较为紧张,而该部分内容趣味性浓又比较简单,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外调查、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的方法。(对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利用学生了解比较多,且后面还要讨论的,所以这里着重学习氮气的利用和稀有气体的利用)
自主学习:(以任务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板书设计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同时还学习到空气的利用价值。
(五)、作业设计。
思考题: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中钟罩内水位上升不足1/5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