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空气与生命》综合测评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B C DA C
6-10.DBAB C 11—15. DA C BC
16. (B)
【解析】 4.4克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2克,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3.2克;3.6克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3.2克,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0.4克;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4克+3.6克-1.69克=6.31克。所以1.69克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1.2克,氢元素0.4克,含有氧元素1.69克-(1.2克+0.4克)=0.09克,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克÷12)∶(0.4克÷1)=1∶4。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7. (C)
【解析】 能否制造有机物,是通过加碘液看叶片是否变蓝,检验淀粉的有无来验证的。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和叶绿素,甲处无叶绿素,丙处无光照,丁处缺少二氧化碳,因此这三处都不会变蓝,只有乙处的叶片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能合成淀粉。
18. (D)
【解析】 大豆幼苗长出叶,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从C点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故D错误。
19.(A)【解析】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KMnO4与O2的质量比为316∶32,当生成1.6克氧气时,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6克×=15.8克,故高锰酸钾有剩余,因而固体剩余物是KMnO4、MnO2和K2MnO4。
20.(C)
【解析】 ②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H、O元素组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可以推算出水分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1。21cnjy.com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21. (1)②。(2)+4价。
22. (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 (2)气体
23. (1)消耗尽瓶内的O2
(2)不与红磷反应或不溶于水
24. (1)B (2)H2O+CO2=H2CO3 (3)①③
25.(1):O3。(2)②(填序号)。(3)否。
(4)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消耗,而是反复循环消耗臭氧。
(5)对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要严格管理,限制使用。
【解析】 由图可得,氯原子→一氧化氯→过氧化氯→氯原子循环进行,整个过程中氯原子个数不变,而在①中不断消耗臭氧,故少量氟利昂即可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从化学反应类型分析,只有②符合化合反应的概念。21教育网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26. (1)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B (3)C
(4)光 ④ 水 (5)二氧化碳
27.(1) B a(2)反应不需要加热(写出一种即可)。
(3)土豆丝可能存在某些能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28.【分析】 (1)到完全没有气泡时的时间。
(2)在条件相同时,检验二氧化锰的用量不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大。
【结论】 在条件相同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解析】 (1)、(2)由题可知,每次实验只有二氧化锰的量不同,可以推测是检验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待测数据应是到完全没有气泡时的时间。(3)由“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可知,随着二氧化锰用量的增多,“待测数据”应减小。
四、解答题(第29题6分,第30题8分,共14分)
29. (1)减小。(2)【解析】 (2)设2.88克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O2↑
144 32
2.88克 x
=,x=0.64克。
则鱼缸中水的溶氧量为=0.0032克/升>0.003克/升,所以鱼缸中水的溶氧量符合最低要求。
30.(1)79% B (2)B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蒸气或HCl气体
(3)生成CO2的质量m=ρV=1.8克/升×0.244升≈0.44克。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0.44克
=,x=1克
CaCO3%=×100%=8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4)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73
5克 y·50克
=,y=7.3%
答: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7.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空气与生命》综合测评试卷
八年级 科学 学科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卷8页,答题卷4页,四大题30小题。
2.请用圆珠笔或水笔、钢笔在答题卷密封区上认真填写学校、姓名、学号、班级。
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答题区域内,密封线内请勿答题。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本卷可能用到的原子相对质量有:C-12 O-16 H-1 N-14 S-32 Cl-35.5 Ca-40 Na-23
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节日期间商场里人很多,让人觉得闷热缺氧,此时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 1% B. 19% C. 25% D. 78%
2.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
②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④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⑤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3.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却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 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 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 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 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4.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B.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D.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6.自然界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通过物理变化来实现的是 ( )
A. 碳循环 B. 氧循环 C. 二氧化碳循环 D. 水的自然循环
7.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图中甲、乙表示人体呼吸运动中的膈肌(用a表示)所处的两种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吸气、乙呼气 B. 甲呼气、乙吸气 C. 甲、乙都吸气 D. 甲、乙都呼气
9.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加盖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昼夜后,将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入甲、乙两瓶中,结果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乙瓶中的继续燃烧。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种子的呼吸作用( )21*cnjy*com
A. 分解有机物 B. 消耗氧气 C. 释放能量 D. 消耗二氧化碳
10.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www.21-cn-jy.com
A.降低大棚温度 B. 补充大棚O2 C.补充大棚CO2 D. 降低大棚湿度
1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1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如图)和量程体积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将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夹紧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 )
A. 1mL刻度 B. 5mL刻度 C. 9mL刻度 D. 8mL刻度
13.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②干燥O2时,气体由a管进b管出
B.装置①可作为CO2的发生装置
C. 装置④是收集CO2气体的验满方法
D.装置③可用作O2的收集装置
14.生活中有人通过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孔明灯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不会被点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孔明灯升空是因为产生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小于空气密度
B.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灯罩不是可燃物
C.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放飞孔明灯应避开加油站、机场、森林等易爆场地
15.如图中A、B、C为膈肌三种不同状态,当肺泡内氧气含量最高时,膈肌内应处于(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均有可能
16.1.69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猜想: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⑥ B. ①④⑥
C. ①③⑥ D. ①②⑤
17.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作如图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实验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会变蓝的部分是( )2·1·c·n·j·y
第17题 第18题
A.丁处 B.丙处 C.乙处 D.甲处
18.如图所示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B. 曲线乙表示的是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
C. 曲线乙中A→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D. 曲线乙中C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
19.将18克高锰酸钾加热,当产生1.6克氧气时,固体剩余物是( )
A.KMnO4 MnO2 K2MnO4 B. K2MnO4 MnO2
C. KMnO4 MnO2 D. KMnO4 K2MnO4
20.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既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说明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
③既说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④既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21.芯片是所有电脑和“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硅的元素符号为Si)为材料制成的。用化学方法制得高纯硅的反应原理为:21cnjy.com
①SiO2+2CSi+2CO↑。
②Si+2Cl2SiCl4。
③SiCl4+2H2Si+4HCl。
(1)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2. 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2)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的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23. 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先在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水,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后,发现红磷还有剩余,冷却,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图中A位置。
(1)实验中用足量红磷的目的是 。
(2)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其余为氮气。能够得到该结论主要是运用了氮气的有关性质,请写出其中一点: 。
24. 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填序号)。
(2)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1·cn·jy·com
(3)图C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软塑料瓶变瘪 ②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
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瓶内溶液变红
25.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的氯原子能消耗臭氧,其破坏臭氧层的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
(2)上述三步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3)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填“是”或“否”)。
(4)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纳博士的研究表明“少量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简要说明他的观点:
。
(5)在科学家的建议下,国际社会签署了限制使用和消费氟利昂的协议,使得大气中氟利昂的含量得到了控制。请你根据本题提供的信息,就怎样有效保护环境谈一点建议和认识: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2分)
26. 某校初一学生选取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进行了如图1所示处理。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将甲乙两片叶取下,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叶片变色情况,来检验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1-c-n-j-y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 。
(3)若实验成功,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看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变蓝的是 。【来源:21cnj*y.co*m】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4)比较叶片甲①②部分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片乙 处(填“③”或“④”)不变蓝的原因是切断叶脉,导致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原料 (填写物质名称)而无法进行。
(5)除了上述装置验证的光合作用条件之外,植物的光合作用还需要 ,所以,光合作用对维持空气的碳—氧平衡意义重大。
27.过氧化氢常用于消毒、漂白等。在盛有少量MnO2的容器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迅速分解放出氧气,实验室可用此方法制取氧气。
(1)如图所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字母,下同)装置。如果要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端通入。
(2)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相比较,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取一支试管,注入30%的过氧化氢,无明显现象;在注入30%的过氧化氢的试管内放入少量切成细条的新鲜土豆丝,发现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取出土豆丝,发现土豆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变。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28.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催化剂)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
【设计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记录:每次用30毫升10%的过氧化氢溶液,采用不同量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进行实验,测定相关数据记录于表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氧化锰用量/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待测数据
【分析】 (1)上述实验应该测定的“待测数据”可能是 。
(2)10次实验“每次用30毫升1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目的是
。
(3)若第2次实验比第3次实验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21教育网
【实验与结果】 经多次实验证明,第1次实验至第7次实验中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依次加快,第7次实验至第10次实验所记录的“待测数据”无明显差异。
【结论】 。
四、分析计算题(第29题6分,第30题8分,共14分)
29.小明喜欢养金鱼,他上网查阅资料得知:鱼缸中每升水的溶氧量低于0.003克时,鱼就会死亡。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2CaO2+2H2O===2Ca(OH)2+O2↑。www-2-1-cnjy-com
(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2)小明将2.88克过氧化钙放入盛有200升水的鱼缸中,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当氧气完全释放后,鱼缸中水的溶氧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假设产生的氧气完全溶入水中,其他因素忽略不计)21*cnjy*com
30.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21·世纪*教育网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序号)。【出处:21教育名师】
A. 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 漏斗、玻璃棒、烧杯 C. 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小华取10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克稀盐酸加入到1.25克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克/升,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版权所有:21教育】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空气与生命》综合测评试卷
八年级 科学 学科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卷8页,答题卷4页,四大题30小题。
2.请用圆珠笔或水笔、钢笔在答题卷密封区上认真填写学校、姓名、学号、班级。
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答题区域内,密封线内请勿答题。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本卷可能用到的原子相对质量有:C-12 O-16 H-1 N-14 S-32 Cl-35.5 Ca-40 Na-23
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4分)
21、
22、(1)
(2)
23、(1)
(2)
24、(1) (2)
(3)
25、(1)
(2) (3)
(4)
(5)
三、实验探究题、解答题(每空2分,共32分)
26、(1)
(2) (3)
(4)
(5)
27、(1)
(2)
(3)
28、(1)
(2)
(3)
四、分析计算题(第29题6分,第30题8分,共14分)
29、(1)
(2)
30、(1)
(2)
(3)
(4)
学校 班级_______ _ 姓名____ _____ 学号____ 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