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3 14: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水调歌头苏轼列举咏月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夜泊枫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你记忆中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通读断句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疏通文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材料补充 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自笑平生为口忙。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
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
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
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声闲人,多少——;一声闲人,多少——;
一声闲人,多少——;一声闲人,多少——;
一声闲人,多少——;一声闲人,多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入户写月三妙:
拟人写月 情真意切

设喻绘月 喻体轻灵
以物衬月 景物清华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情诗文中的苏轼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现代人眼中的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